本书内容共有十二章﹐其中第一、二章为介绍地形学之发展简史及其基本观念﹐第三章专门讨论风化及其损耗过程﹐第四章讨论地形发育的老年期--准平原﹐第五章至第十一章分别讨谕河流、风力、溶蚀力、海水、冰河、火山 及构造力等七种内外营力所形成之各种地形﹐在各章之末﹐并特别阐述这些地形对人类活动所产生之影响。
第十二章则简述地学的知识在应用方面的价值﹐也可说是介绍地形学的理论对人类活动的贡献。
书中所选用之中外地形插图 近百幅﹐其中有关国外者及图解多已註明出处﹐而所採用之本省图片计包括本系五十四年暑期地形考察队所摄之地形照片三帧(石再添先生摄)﹐及作者自摄之台湾沿海地形图片十余幅﹐能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可以多所了解。
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带着一丝期待,又有一点忐忑的。毕竟“纲要”二字,往往意味着内容的精炼和学术性的严谨,我担心自己会因为基础薄弱而难以消化。然而,读完第一部分,我的顾虑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专业术语,而是从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观察到的现象入手,比如雨水冲刷泥土形成的沟壑,或者海岸边海浪拍打形成的礁石。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瞬间拉近了读者与书本的距离。接着,作者才循序渐进地引入更复杂的概念,并用大量精美的插图和实景照片进行辅助说明。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侵蚀作用的对比分析,例如风蚀地貌的独特造型,以及水蚀地貌的细腻雕刻,甚至还有一些我们不太常接触到的冰川地貌,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地貌演化的时间尺度做了非常直观的展示,让我们了解到,我们现在所见的许多地貌,是经过亿万年漫长地质作用才形成的。这不仅让我对地球的沧桑变化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原来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理论性较强的书籍不太感冒,总觉得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枯燥乏味。但《地形学纲要》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宏观视野和细致入微的结合。它不仅仅是介绍各种地形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驱动这些地形演变的内在动力。作者的笔触非常流畅,逻辑性极强,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把握整体脉络。我很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质作用之间的相互联系的阐述,比如,一个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侵蚀和沉积过程,而这些过程又会进一步塑造地貌。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让我对地球表面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在探讨火山地貌和构造地貌的部分,我发现许多我曾经认为只是“突发事件”的地理现象,其实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发展轨迹。例如,书中对不同类型火山的分类和喷发机制的解释,让我对那些高耸的火山有了更科学的理解。再比如,对断层、裂谷等构造地貌的分析,让我明白了地震和火山活动并非全然随机,而是与地壳深层的应力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长久以来对地貌形成机制认识上的空白。虽然我并非地质专业的科班出身,但对自然景观的迷恋却由来已久。在户外徒步、旅行的过程中,我常常惊叹于山峦的巍峨、河流的蜿蜒、海岸的崎岖,却总觉得缺少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这些壮丽景色的背后逻辑。这本书正是那扇窗户。作者并非枯燥地罗列各种地貌名称,而是层层剥茧,从最基础的板块构造理论出发,娓娓道来。读着读着,我仿佛能感受到地球内部缓慢而强大的力量,如何在地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宏观的大地构造,到微观的风蚀、水蚀、冰川侵蚀,每一种作用力都被清晰地解析,并与实际的地貌特征一一对应。那些我曾经只是匆匆一瞥的奇观,如今在我脑海中都有了科学的图景。比如,在书中对褶皱山脉的阐述,让我重温了某次攀登的经历,当时对于那些看似杂乱的山体形态,如今在我的理解中,已经有了“挤压”、“碰撞”的宏伟画面。又比如,书中对河流地貌的细致描摹,让我明白了为何有些河流蜿蜒曲折,有些则相对笔直,水流的能量、地表的岩性,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解释。这种将抽象理论与具象景观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
评分我本来是对地貌没什么特别概念的,知道有山有水有平原就够了。但是,当我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评价,说它能“颠覆你对大地的认知”,我还是被勾起了好奇心。翻开书,一开始确实有点吃力,里面充斥着一些我完全陌生的词汇,比如“剥蚀”、“差异侵蚀”、“构造抬升”等等。但是,我并没有因为这些而放弃。我选择放慢速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或者反复阅读书中的解释。渐渐地,我发现,这些词汇背后所描述的自然现象,竟然如此生动有趣。书中引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比如某某地区的奇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某某河流是如何改变河道的。这些具体的例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气候在塑造地貌中的作用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不仅仅是地壳本身的运动,就连我们天天感受到的天气,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大地。这本书教会了我,要用更长远、更宏大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奔波于野外的地质调查员,我对于地形学的理解,更多地是基于实践经验。然而,《地形学纲要》这本书,却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让我对那些我熟悉的“山川”有了更深刻的洞察。书中所阐述的各种地貌形成机制,与我在实地考察中遇到的各种地质现象,都形成了非常契合的印证。作者对于侵蚀和沉积作用的详细论述,尤其让我感到茅塞顿开。那些我曾经在野外遇到的,形态各异的侵蚀洼地、堆积扇,在书中都有了清晰的解释。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岩性在地形塑造中的作用的分析,也让我对区域地貌的差异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例如,为何在一些地区,河流会形成深邃的峡谷,而在另一些地区,河流则会形成宽阔的河漫滩,这与岩石的坚硬程度、抗风化能力息息相关。此外,书中关于第四纪地貌的研究,对于理解现代地貌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发现,书中对冰川作用的细致描绘,与我在高原地区看到的冰斗、U型谷等地貌特征,完美契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地形学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对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