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八卷):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 ─从批林到批邓(1972-197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八卷):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 ─从批林到批邓(1972-197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史
  • 文化大革命
  • 政治斗争
  • 林彪事件
  • 邓小平
  • 毛泽东
  • 历史研究
  • 20世纪中国
  • 中共历史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72年至1976年文革结束,发生了一系列至今仍众说纷纭的重大政治事件,例如毛泽东曾考虑哪些人当接班人?周恩来为甚么要做痛苦的反省?中阿、中越为甚么翻脸?谭甫仁中将为甚么被刺杀?公安部长李震是自杀还是他杀?毛是否因「红都女皇」事件要把江青撵出政治局?周恩来对美国人说了些甚么而被批判?八大军区司令对调是防备谁?批邓是毛的决策还是「四人帮」的挑拨?「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是毛的遗嘱吗?谁首倡粉碎「四人帮」斗争?「四人帮」有没有政变计划?作者利用档案资料,一一严肃考辩,揭示箇中真相。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九卷):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曙光(1977-1989) 引言:历史的转折点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系列中的第九卷,重点聚焦于1977年至1989年间,中国社会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荡后,所经历的深刻而复杂的历史转型期。这是一个从极左思潮的桎梏中挣脱出来,逐步转向拨乱反正、思想解放,并最终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阶段的关键时期。本卷旨在细致梳理这一时期内,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及其背后的深层动因与复杂博弈。 第一部分:拨乱反正的艰难起步(1977-1978) 一、两个“凡是”的束缚与挑战 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并未立即走上正确的轨道。以华国锋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继承了“文化大革命”末期的部分政治遗产,特别是“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指导方针,使得思想解放受到了极大的束缚。本部分将深入探讨“两个凡是”的提出背景、其实质内涵,以及它在当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分析其对国家各项事业恢复与发展的阻碍作用。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思想解放的先声 1978年,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为标志,一场席卷全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悄然兴起。本章将详述这场讨论的发端、主要参与者、理论交锋的焦点,以及它如何冲击了长期以来僵化的教条主义思想。重点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对纠正“两个凡是”,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所起的关键性作用。这场讨论不仅是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更是政治上为后续的路线拨乱反正铺平了道路。 三、恢复国民经济与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在政治思想领域解放的同时,经济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十年动乱极大地破坏了国民经济体系,亟需恢复生产秩序。本部分将叙述1977年前后,中央在经济政策上的调整,包括对“学大庆”模式的反思,以及对农业、工业生产的初步整顿。同时,本章也将聚焦于对“文化大革命”遗留问题的处理,如对彭德怀、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平反工作,展现了中央在恢复党的优良传统方面的努力。 第二部分: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的启动(1978-1980) 一、历史的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历史的航向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本章将对这次会议进行全景式的描绘,包括会前的准备、会中的关键辩论以及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重点剖析会议确立的“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以及会议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肯定,标志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二、改革的萌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破冰。本部分详细记述了以安徽小岗村为代表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突破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过程。分析中央初期对这一现象的观察、试探乃至最终的认可,以及承包制对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亿万农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三、思想文化的“解冻”与知识分子的回归 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体现在对科学、教育、文艺政策的重大调整上。本章探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提出,以及对长期被压制的知识分子群体的重新启用。同时,也分析了这一时期在文艺领域涌现出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思潮,它们以艺术的形式深刻反思历史,推动社会对自身问题的认知。 第三部分:全面推进的改革与开放的试验田(1981-1984) 一、指导思想的確立:《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对新中国历史的官方性总结。本章将深入分析决议在历史评价上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对毛泽东历史地位的科学定位,以及对“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否定。分析这份纲领性文件如何统一全党的思想,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拉锯战 在农村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后,改革的重心逐步转向城市和工业。本部分考察了1980年代初,中央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试点和探索,如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等。重点分析了改革初期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平衡所遇到的困难与争议。 三、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与经济特区的设立 1980年,中国开始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本章详细介绍特区设立的背景、初衷,以及它们作为“试验田”在吸引外资、学习国际经验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分析特区建设初期所面临的体制和观念上的冲击与融合。 第四部分:体制深层改革的探索与挑战(1985-1989) 一、价格闯关与经济的“过热” 进入1985年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尤其是价格体系的改革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经济波动。本部分剖析了1980年代中期价格双轨制带来的深层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压力和“抢购风潮”。分析中央在应对经济“过热”问题时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思考与争议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本章重点探讨邓小平提出的“党政分开”的初步设想,以及在党内和知识界对扩大民主、健全法制方面的讨论。分析了政治改革的谨慎性与经济改革的急迫性之间存在的张力。 三、思想领域的复杂性与多元思潮的涌动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空前的多元化。本部分梳理了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各种思潮,包括对西方思潮的研习、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以及围绕姓“资”还是姓“社”展开的持续争论。分析了社会对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路径的认知差异。 四、历史的节点:1989年的风云 本卷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1989年初至年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深入探讨胡耀邦同志逝世后引发的社会情绪,以及随后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学生和民众对政治体制改革、反腐败和民主诉求的表达。客观梳理事件的发展脉络、各方的立场与诉求,为理解中国在1980年代末所经历的社会动荡及其对历史的后续影响,提供深入的分析。 结语:迈向新时代的序曲 1977年至1989年,是中国告别过去、艰难探索、走向未来的十年。这一时期,中国不仅在物质层面上实现了初步的经济腾飞,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解放和政策方向上完成了对自身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校正。尽管伴随着阵痛和曲折,但正是这次成功的拨乱反正,为中国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坚定不移地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奠定了不可逆转的基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八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历史厚重感。“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单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那个特定时期(1972-1976)无尽的遐想。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在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狂风暴雨后,中国社会是如何在“继续革命”的口号下,继续前行,又为何“难以继续”?批林到批邓,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政治斗争的波涛暗涌?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那个时期高层政治运作的细致梳理,理解那些关键人物的决策逻辑,以及他们之间的权力博弈。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透过这些宏大的政治叙事,去感受那个时代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轨迹,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希望,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默默地承受和前行。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当代史的发展脉络,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生态,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第八卷,标题就透着一股沉重的宿命感。「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几个字就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摇摇欲坠的政治氛围。从批林到批邓,这短短四年,就像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极其褶皱的伤疤,充满了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和意识形态的剧烈碰撞。我一直对这个时期充满好奇,想知道在毛泽东晚年,那些曾经轰轰烈烈的运动是如何走向衰颓,政治舞台上的关键人物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权力的高峰与低谷。这本书无疑是梳理这段复杂历史的重要线索。我尤其关心的是,那些看似波诡云谲的政治博弈背后,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裹挟?历史著作往往侧重于宏观的政治事件,但如果能借由这本书,窥见一些细微的社会图景,那将是极大的收获。我对书中对“继续革命”的深入剖析尤为期待,究竟是什么让这个曾经激昂的口号,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显得如此疲惫和苍白?是理念的耗竭,还是人性的扭曲?

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八卷的标题,“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从批林到批邓(1972-1976)”,一瞬间就将我拉回到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这短短的四年,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信息,也见证了中国政治格局的剧烈变迁。我尤其对“难以继续”这几个字深有体会,它仿佛预示着一场曾经波澜壮阔的革命,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阻力和疲惫。从批林到批邓,这不仅仅是政治斗争的名称,更是权力交接、路线分歧以及个人命运的缩影。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段时期,高层的政治决策是如何形成的?不同派系之间的斗争有多么激烈?以及,在这场宏大的政治叙事背后,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是如何的?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那个时代复杂而真实的图景,让我对中国当代史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评分

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八卷的标题,心里咯噔一下。1972年到1976年,这五年,仿佛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十字路口,充满了挣扎与迷惘。“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这句话本身就道尽了时代的无奈。我尤其好奇的是,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之后,那个曾经如日中天的政治领袖,在生命的最后时期,他的思想是如何变化的?他眼中的“革命”与“继续”究竟意味着什么?而那些曾经被捧上云端的人物,又为何会迅速跌落,甚至成为新的批判对象?批林批邓,这两个名字在那个年代有着截然不同的分量,他们的起落,折射出的是怎样的权力格局和政治风云?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理解那个时期中国社会是如何在激进的政治理念下,艰难地前行,又如何一步步走向转折。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对理解中国当代史的演进至关重要,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敬畏和思考。

评分

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八卷的书名,特别是“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几个字,便深感一种历史的沉重感。1972年到1976年,这五年是中国当代史中一个极为关键也充满戏剧性的时期。从批林到批邓,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权力结构的悄然调整,以及意识形态的持续拉锯,都让这段历史充满了研究的价值。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毛泽东晚年,他对于“继续革命”的理解是否有过变化?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场革命在生命最后阶段显得如此“难以继续”?批林运动的收尾,与随后的批邓运动的兴起,这其中的逻辑链条和权力运作机制是怎样的?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去理解那个复杂年代的政治生态,以及那些在历史漩涡中起伏的人物命运?对于我而言,深入理解这段历史,是认识当代中国发展轨迹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