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二十一世纪两岸互动时,如何激盪出一甲子前的国共情仇与离散记忆,以及红蓝绿板块在当今意识形态上的消长。
作者简介
鲁子青
师大附中,政大西洋语文学系,淡江欧美研究所,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KU)美国文学研究博士班毕,目前为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应用外语系专任教授;学术专长为西洋小说理论。自幼热爱台湾本土文学创作,至今已发表的作品近两百万字。曾获大武山、黑暗之光、雾峰、府城、南瀛、玉山、台北县、浯岛等文学奖。
《两岸之间:小说的离散记忆与口述历史》——这个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一种深邃的意境,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个体生命轨迹,以及他们留下的零散的、或许不那么“完整”的记忆,抱有一种深切的关注。“离散记忆”这个词,在我看来,就如同散落在海岸边的贝壳,每一片都承载着一段属于它自己的故事,或许孤立,但却真实。“口述历史”,则像是一双巧手,将这些散落的贝壳拾起,并试图将它们重新串联成项链,让它们的光泽得以重现。而“小说”的介入,在我看来,更是为这过程增添了无尽的可能性,它或许能为那些残缺的记忆注入想象的翅膀,让它们飞向更广阔的精神空间。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作者如何以一种既严谨又富于诗意的方式,去处理这些复杂而敏感的材料,去呈现那些在历史的缝隙中闪烁的微光,去理解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个体生命所经历的独特而又普遍的境遇。
评分当我看到《两岸之间:小说的离散记忆与口述历史》这个书名时,我的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理解绝不仅仅是机械地罗列事实和年代,而是要去感受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人们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离散记忆”这个概念,对我而言,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它暗示着一种非线性、碎片化但又极其个人化的历史回溯方式,往往蕴含着最动人的故事。而“口述历史”,则是一种将这些零散的、鲜活的生命体验重新激活的有力工具。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运用小说的叙事技巧,去捕捉和重构那些“离散的记忆”,让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情节。同时,口述历史的介入,又为这些虚构的重构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锚点,或许能引发我们对“真实”与“虚构”之间界限的更深层思考。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回溯,更可能是一种关于如何“理解”和“讲述”历史的全新探索,是对那些被遮蔽的、微小的叙事的致敬。
评分光是看到《两岸之间:小说的离散记忆与口述历史》的题目,我的思绪就如同被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荡漾开层层涟漪。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鲜为人知的个体故事怀有近乎痴迷的热情。小说,作为一种虚构的艺术形式,在捕捉人类情感和心理的细微之处有着独特的优势;而口述历史,则以其未经雕琢的朴实,承载着最直接的生命体验。《两岸之间》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呼应的叙事方式的交汇之处。我猜想,作者或许是在探索,当那些被时间消磨、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离散记忆”,通过小说家的想象得以重塑,又通过口述历史的还原得以质证时,会呈现出怎样一种别样的景象?这种结合,是否能更有效地触及历史的真相,或者说,更深层的人性?我对于这种跨界探索本身就充满好奇,期待书中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构建,或者更令人动容的案例分析。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只是关于“过去”,更是关于“如何理解过去”,以及“过去如何影响我们今天”。
评分《两岸之间:小说的离散记忆与口述历史》——这书名本身就极具一种形而上的美感,仿佛能瞬间将人带入一种沉思的状态。我常常觉得,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由伟人谱写,更多时候,它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点滴、微小的情感波动所构成。而“离散记忆”,在我看来,便是这些点滴的集合,是那些未被系统整理、散落在人们意识深处却又真实存在的过往片段。这种记忆,往往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难以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但恰恰是这些个人的、零碎的记忆,构成了历史最真实的肌理。而“口述历史”,则像是一条河流,试图将这些散落的记忆重新汇聚,赋予它们生命和意义。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在这“小说”与“口述历史”之间架起桥梁。小说所能提供的想象力和情感深度,与口述历史所强调的真实性和个体视角,两者结合起来,定能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传统史学或文学的界限,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去倾听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细语。
评分这部书的标题《两岸之间:小说的离散记忆与口述历史》让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文学都怀有深厚情感的读者,我总是在追寻那些能够穿透时间和空间的叙事,去触碰那些被主流叙事所遗忘的个体经验。《两岸之间》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特殊的张力,暗示着一种跨越的姿态,一种在断裂与连接之间寻找意义的旅程。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在这片“两岸之间”的模糊地带,用精妙的笔触勾勒出那些零散的、难以捕捉的记忆碎片,并且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让那些曾经沉默的声音得以回响。我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离散记忆”,这是一种非常概念化的东西,往往是模糊的、非线性的,充满了个人化的情感色彩,如何将其转化为文学性的叙事,又如何与“口述历史”这种更具现场感和真实感的方法相结合,这其中的挑战性不言而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带领我深入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去发现那些被时间冲刷但从未完全消失的痕迹,去感受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情感、身份认同以及记忆如何塑造我们当下与未来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