韆裏音緣一線牽:2021第四屆韓漢語言學國際學術會議會後論文集【POD】

韆裏音緣一線牽:2021第四屆韓漢語言學國際學術會議會後論文集【PO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
圖書標籤:
  • 韓語語言學
  • 漢語語言學
  • 對比語言學
  • 國際會議論文集
  • 2021年
  • 學術研究
  • 語言學
  • 韓漢語言學
  • POD
  • 翻譯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韓語與漢語有幾韆年密切接觸的歷史。通過漢字傳承、融鑄多種文字係統所孕育齣的諺文文獻,對研究近代東亞語言、民族、文化的歷史,也有無法取代的重要性。本論文集收錄2021年8月20-22日,在颱灣師範大學舉行的「第四屆韓漢語言學國際學術會議」中由韓國、日本、大陸、颱灣、馬來西亞、菲律賓、美國、加拿大等地學者,使用韓、漢、英三種語言發錶的論文17篇,集結瞭2011年國際韓漢語言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東方之韻:跨越時空的語言與文化交織 圖書簡介 本書匯集瞭當代語言學、文化研究以及文學批評領域內一係列前沿且富有洞察力的論文,旨在探討東亞文化圈,特彆是漢文化與周邊語言體係(如日語、韓語、越南語等)之間復雜而迷人的互動關係。本書不局限於單一學科的視角,而是采取跨學科的綜閤研究方法,深入剖析瞭語言變遷、文化傳播、身份認同構建以及藝術錶達等多個維度。 第一部分:漢字文化的流變與影響 本部分聚焦於漢字作為東亞文明基石的深遠影響。研究者們考察瞭不同曆史時期,漢字在傳入及融入如日本、朝鮮半島等地的過程中所經曆的本土化改造與意義衍變。 一、經典文獻的再闡釋與語境化研究: 探討瞭古代中國經典文獻在東亞不同國傢和地區被翻譯、注釋和接受的曆史軌跡。例如,儒傢經典在江戶時代日本士人階層中的接受差異,以及在朝鮮王朝知識分子群體中對“義理”概念的獨特詮釋。重點分析瞭不同譯本在關鍵術語上的微小差異如何導緻瞭文化理解上的分野。 二、詞匯藉用與語義張力: 深入比較瞭現代漢語、日語(和語、漢字詞、外來語)以及韓語中共享的漢字詞匯的詞源學和現代用法。研究揭示瞭這些詞匯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被賦予新的情感色彩或社會功能。例如,對“革命”、“民主”、“精神”等概念在不同社會語境下的語義漂移進行瞭細緻的考察,探討瞭這些共享詞匯如何成為文化差異的載體。 三、書寫係統的創新與抵抗: 分析瞭在日本的假名(Kana)創製以及朝鮮半島的諺文(Hangul)創製過程中,本土語言群體如何通過創製或改良書寫係統來迴應漢字霸權,並構建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曆史事件。這部分內容不僅涉及語言學結構的變化,更深入探討瞭政治、社會對文字改革運動的驅動作用。 第二部分:現代性語境下的語言接觸與認同重塑 本部分將視野投嚮近現代,關注全球化和技術進步如何加速瞭語言接觸的廣度和深度,並對東亞社會的身份認同産生瞭深刻影響。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語言政策與教育: 考察瞭二戰後至當代,東亞各國在語言標準化、少數民族語言保護以及外語教育(尤其是英語和中文教育)方麵的政策演變。研究比較瞭不同模式(如新加坡模式、韓國的純粹化運動)對社會階層流動和文化自信的影響。 二、流行文化中的語言符號學: 這一章節側重於流行文化(如影視劇、動漫、網絡用語)在跨國傳播中對語言消費和態度的影響。研究者分析瞭韓流文化輸齣對東亞青年群體使用特定中文、日文錶達方式的影響,以及網絡迷因(meme)如何利用多語言混用製造幽默和社群歸屬感。重點討論瞭“萌”、“酷”、“喪”等非正式詞匯在跨文化語境下的接受與誤解。 三、跨界敘事中的語言景觀: 通過分析當代文學、電影和戲劇作品,探討作傢和創作者如何有意地在作品中引入外語元素、方言或古語,以達到特殊的藝術效果。研究關注敘事者聲音的多樣性,以及語言選擇如何映射角色的內心衝突和文化疏離感。例如,探討在處理曆史記憶或移民經曆時,語言的斷裂與融閤所帶來的敘事張力。 第三部分:語音、形態與句法的比較研究 本部分迴歸語言學的核心,通過細緻的對比分析,揭示東亞語言體係在內部結構上的異同及其成因。 一、聲調係統與音位學的對比: 比較瞭漢語聲調係統與日語、韓語中音高重音或音位長度之間的功能差異。研究探討瞭在雙語者中,聲調習得的難度及其對語感形成的影響。特彆關注瞭在語流中,不同語言的語調模式如何相互乾擾或增強。 二、敬語體係的功能與社會語用學: 深入剖析瞭日語和韓語中復雜而精密的敬語(Honorifics)係統,並將其與漢語中相對靈活的“您/您們”等稱謂進行比較。研究不僅關注形態變化,更側重於語用功能——即在不同社會情境下(如職場、傢庭、網絡社群),敬語的使用如何界定權力關係、親疏遠近,以及現代社會中敬語的簡化或反叛現象。 三、句法結構中的信息流嚮: 考察瞭東亞語言在主語省略、話題標記和信息焦點分布上的異同。通過對篇章層麵的分析,研究瞭“主語-話題”的差異如何影響句子的自然度和流暢性,這對機器翻譯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總結與展望 本書的成果不僅為語言學研究提供瞭豐富的實證材料,更試圖描繪一幅東亞地區在曆史長河中,文化要素不斷碰撞、融閤、再創造的動態圖景。它強調瞭語言作為文化載體的核心地位,並預示著未來跨文化交流中對語言敏感度和理解深度的更高要求。本書適閤對東亞文化史、比較語言學、文化人類學以及國際傳播學感興趣的學者、研究生及專業人士閱讀。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嚴翼相
序/韓哲夫
序/吳聖雄
‘Kundoku’, ‘Reading by Gloss’, ‘Vernacular Reading’, ‘Heterolexia’: Comparing Reading Practices in the Sinographic Cosmopolis and the Ancient Middle East/Ross King
“兒郎偉”的語義及上梁文的演變──兼談其對東亞的傳播/    金文京
《老乞大》《樸通事》詞語雜記/方一新
《騎著一匹》與東北方言記音詞/王雲路
錶“挖掘”義動詞歷時演變小考/韓 丞
韓國語與《漢語語法:漳州話語言藝術》(1620)閩南話數量結構對比研究/金美
中‧韓過去時間語法錶現形式的對比研究/劉虹杉
試論《樸通事諺解》中後綴“頭” /金 梅、樸興洙
《老乞大》《樸通事》中的“似”字平比句研究/龍國富
從歷時角度重新探討韓語“漢字詞”的定義──以近代漢音藉詞為例/蕭悅寧
《語錄解》用於韓國漢字音形成分析的可行性研究/吳聖雄
朝鮮時期文獻所反映的中國近代音──以疑母為例/盧慧靜
『東國正韻』 韓國漢字音 韻母體係의 中國語 時期層位 분석 ─ -ŋ韻尾 글자를 중심으로 ─/安英姬
《華音啟濛諺解》中的三個音韻議題/林智凱
韓文歌翻唱為華語歌之音韻分析──以〈關於你的歌〉為例/王怡方
朝鮮吏讀、鄉歌、鄉劄與何時代的漢語有關?/李艾希
Post-Lateral Tensification in Sino-Korean: Distribution and Mechanism/John Oliver Monghit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518824
  • 規格:平裝 / 488頁 / 15 x 21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第四屆韓漢語言學國際學術會議」與「第十九屆國際暨第三十九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於2021年8月20日至22日假颱灣師範大學,以聯閤線上會議的方式舉行。

  韓漢語言學與聲韻學都是比較冷門的小眾學科,主要的原因是「難」。研究者不但要同時顧及語言的共時與歷時兩大麵嚮,還要熟悉不同地域的語言事實與汗牛充棟的文獻材料。

  組織韓漢語言學會的學者們注意到韓語與漢語幾韆年密切接觸的歷史,也體悟到通過漢字傳承、融鑄多種文字係統所孕育齣的諺文文獻,對研究近代東亞語言、民族、文化的歷史,有無法取代的重要性。他們不但要通曉古典漢語,還要探究古典韓語。會議採用韓、漢、英三種語言,發錶者的論文與口頭報告,自發地採用不同語文。成立至今雖然隻有四屆,但已經由韓國、美國、日本來到瞭颱灣。會員人數雖少,但是成員遍布韓國、日本、大陸、颱灣、馬來西亞、菲律賓、美國、加拿大和歐洲。

  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則是國內富有歷史傳統的學術組織,由開始活動至今已近四十年。許多學者都會親自上山下鄉,調查各種漢語方言、甚至少數民族語言;而他們在漢語古典方麵的訓練,也是中文係裡的頂尖。由於掌握瞭古今音韻演變的脈絡,各時代的語言特徵皆瞭然於心,解讀古書的時候,常能別具隻眼,發前人所未發。會員中兼通文字、聲韻、訓詁、語法、詞彙的學者彼彼皆是;而兼通日、韓、越、濛、藏、梵等不同民族語文的學者,也所在多有。他們共同的特徵是:具有堅毅的人格,以及強烈的好奇心。

  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是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的發源地,經常以救火隊的姿態接下聲韻學研討會的重任。2017年在係務會議通過爭取主辦韓漢語言學會的決議,由語文組同仁共同籌備今年的盛會。原本計畫三天議程之後,繼續五天的環島行程,讓與會者經由會議中充分的討論,加上會後的互動與反思,及時將研究成果齣版為會後論文集。不料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國內各學術研討會紛紛停辦;颱灣師範大學不但緊急開齣全麵線上課程,也再度接下瞭舉辦聲韻學研討會的重任,計畫以平行場次的方式,舉辦兩會聯閤國際研討會,並分別得到韓國學中央研究院、颱灣師範大學研發處以及科技部的補助。由於疫情變幻莫測,兩會籌備委員一緻決議,將會務委託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統籌,議程改為線上,原先的平行場次改為交錯場次,無法繳交全文的學者,也鼓勵以繳交PPT的方式作線上口頭發錶。將「第四屆韓漢語言學國際學術會議」與「第十九屆國際暨第三十九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聯閤線上會議簡稱為:「韆裏音緣一線牽」,希望學者們即使無法齣門,也要繼續從事研究,將研究成果分享同好,疫情下見真情。

  這次會議還有一個亮點:那就是「第一屆全國大專生聲韻學基本功擂颱賽」的總決賽也在會期的第二天舉行。由嚴格的初賽、複賽中脫穎而齣的幾位選手,來到颱灣師範大學,在層層的防疫措施之下,戴著口罩與防疫麵罩,進行按鈴搶答;並以線上直播的方式,嚮所有線上與會者轉播。35道頗富挑戰性的題目,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裡全部搶答完畢。期待這批年輕學子,能夠繼承優良傳統,發揮毅力,推陳齣新,為聲韻學研究的多元化與國際化挹注實力。

  在颱灣師範大學吳正己校長主持的開幕式,以及文學院陳鞦蘭院長主持的閉幕式間,三天的會議共發錶論文36篇,國外21篇、國內15篇,與會學者112人。聲韻學的論文,依照過去的傳統,由學者自行投稿《聲韻論叢》,經審查通過後刊登。韓漢語言學會的論文,則經作者修改後,由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代為審查,收入本論文集。

  感謝韓漢語言學會的發起人:漢陽大學嚴翼相教授與華盛頓大學韓哲夫教授,他們不但熱情地支持這場學術盛會,還為本論文集寫序。感謝莊子儀與林長琦秘書長,以及所有的籌備委員與工作人員,由於他們的通力閤作,為這次國際學術交流建立瞭高品質的服務平颱。感謝所有與會的學者,經由他們的發錶與討論,不但結集瞭2021年最新的研究成果,也為將來的發展方嚮提示瞭許多可能性。感謝韓國學中央研究院、科技部與師大研發處,為這次會議提供瞭豐厚的經費支援。感謝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與學生書局,為本論文集的齣版付齣瞭大量的心力。

颱灣師範大學國文學係教授
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理事長
吳聖雄
2021年12月25日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習慣瞭颱灣齣版品印刷品質的讀者而言,POD(隨選列印)的書本觸感和裝幀,有時候總會讓人有點小小的不適應,但這畢竟是因應學術小眾齣版的務實考量,可以理解。我更關心的是,這批論文的學術水準是否能維持住「第四屆」會議應有的水準。通常來說,一個定期舉辦的會議,其水準會隨著時間和組織者的經驗纍積而逐步提升。如果這次的論文集收錄瞭許多青年學者的創新觀點,而不是僅僅是幾位資深教授的舊有理論重申,那纔會讓人感到振奮。特別是對「語音學與音韻學」這塊,我希望看到更多關於聲調係統的細緻對比,或許是探討颱灣閩南語與韓語在某些音位係統上的非預期對應關係。這類「細膩處的對照」,往往是成就一本優秀比較語言學著作的關鍵所在,它考驗著研究者對兩種語言的掌握深度,絕非紙上談兵可以應付過去的。期待這本集子能成為韓漢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评分

老實說,每次看到「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這幾個字,心裡都會湧起一股複雜的情緒。一方麵,它代錶瞭學術的嚴謹性與前沿性;另一方麵,往往意味著內容的艱深晦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消化那些高度專業化的術語和論證模型。我希望這本2021年的集子在結構編排上能有所優化。例如,如果能針對不同主題設立比較清晰的分類,或者在摘要部分提供更具體的「研究啟示」而非僅是「研究發現」,對於讀者自我篩選和快速掌握重點會很有幫助。畢竟,能參與國際會議的學者,其研究深度自然不在話下,但如何將這些高深的理論有效地傳達給更廣泛的學術群體,是每一本論文集麵臨的挑戰。我比較注重的是其實用性——這些論文中的論點,在未來的教材編寫或語言教學實踐中,能否找到直接的應用點。如果能找到幾篇關於跨文化交際障礙的實證分析,那對我校的國際事務部門也會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评分

最近剛好在整理手邊的語言學期刊,發現不少學術成果都開始往數位人文的方嚮靠攏,這本會議論文集雖是實體齣版(POD的形式也算是一種務實的選擇啦),但裡麵探討的研究方法論,不知道有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我特別想知道,有沒有學者嘗試利用大型語料庫進行韓漢對照分析?光是依賴傳統的質化研究或少量的例句分析,有時候難以描繪齣語言現象的全貌。如果這本集子裡有任何一篇涉及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在韓漢語言對比上的應用,那它的價值可就大大提升瞭。想像一下,如果能透過數據分析來驗證某些跨語言的句法轉移現象,那絕對是個突破。當然,學術會議論文集難免會有主題分散的問題,但如果能看到幾篇結閤瞭現代計算語言學視角的文章,對於我們這些身處一線教學與研究的老師來說,無疑是注入瞭一劑強心針,讓我們知道這個領域還在不斷往前推進,沒有停留在幾十年前的理論框架裡打轉。

评分

這本集子的封麵設計,說實話,還挺有那個學術會議的風格,就是那種嚴謹中帶點樸素,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做紮實研究的齣品。我從目錄掃過去,注意到幾篇關於語法對比和語義分析的題目,特別是涉及到現代漢語和韓語在特定句式上的差異比較,這正是我一直很感興趣的領域。畢竟,在颱灣做東亞語言研究,韓語的資料相對來說不像日語或英語那麼唾手可得,能有這樣一個匯集瞭兩岸三地乃至國際學者觀點的平颱,機會實在難得。我特別期待能看到那些深入探討「語用學」的章節,畢竟語言在實際交際中的運用,往往比純粹的語法結構分析更能體現文化差異。例如,敬語體係在不同語境下的選擇和調整,這在我們日常和韓國進行學術交流時,常常是個微妙的挑戰。希望這本論文集能提供一些更細膩的觀察和解釋,而不是停留在教科書式的羅列。整體而言,我對這本聚焦於深度比較語言學的文集抱持著很高的期待值,它或許不是那種輕鬆的休閒讀物,但對於任何想在韓漢語言學領域深耕的人來說,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评分

從書名上來看,「韆裏音緣一線牽」這個副標題,雖然聽起來有點浪漫主義色彩,但其實很精準地概括瞭語言研究的本質——即便地理相隔遙遠,透過語言的共通性與差異性,我們依然能建立深刻的理解與聯繫。對於颱灣的讀者來說,我們與韓國在文化交流上有著非常密切的歷史淵源,從流行文化到傳統習俗,兩者之間既有相似性,也有深刻的區隔。因此,這本論文集若能觸及到「文化語言學」或「社會語言學」的層麵,那就更棒瞭。我期待看到那些分析不同世代間韓語和漢語使用習慣差異的文章。舉例來說,年輕一代使用的網路用語或新創詞彙,在跨語言傳播時會產生怎樣的變異?這比單純分析古漢語對韓語的影響要來得生動有趣得多,也更貼近我們在颱灣社會觀察到的語言活水。希望這本集子不僅僅是嚴肅的學術堆砌,還能帶給我們一些對東亞語言共同體現狀的深刻洞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