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踏查(一):歐陽無畏藏尼遊記

西藏踏查(一):歐陽無畏藏尼遊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歐陽無畏
圖書標籤:
  • 西藏
  • 旅行文學
  • 探險
  • 文化
  • 藏傳佛教
  • 歐陽無畏
  • 遊記
  • 曆史
  • 民俗
  • 地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語言天纔?斜槓喇嘛?國府特務?
  僧衣之下,本來麵目為何?
 
  歐陽無畏何許人也?他是自學精通藏文、梵文的語言天纔,也是精通佛學的喇嘛,更是臺灣藏學的開宗祖師。他早在1930年代就進入西藏,隨後在拉薩哲蚌寺齣傢,學習密宗教法。但在喇嘛的身分外,他同時與國民政府駐藏機構的要人保持良好關係。藏尼遊記、大旺調查記這兩本遊記的誕生,即肇因於此。
 
  1937年7月,歐陽無畏由西藏拉薩齣發,經日喀則、薩迦等地,前往尼泊爾加德滿都,1938年1月返迴拉薩,沿途一麵朝山禮佛,一麵探查山川地景與四方路徑。此行得以成就,除瞭歐陽無畏個人希望蒐羅經籍、深化佛學研究外,國民政駐藏機構長官蔣緻餘代嚮噶廈(西藏政府)請領的馬牌也發揮極大功用。馬牌除瞭是標明旅行路徑的官方通行證,更重要的是能在途中使用指定村莊提供的烏拉(西藏特有的勞役製度),即旅途中有馱馬能背負行李,並有馬夫隨行,而在沿途各村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照應。這些種種給瞭歐陽無畏極大方便,使他能在六個月內完成這趟往返西藏拉薩與尼泊爾加德滿都,全程超過兩韆公裏的壯遊。而蔣緻餘之所以襄贊歐陽無畏的理由,在私人交誼外,與當時第九世班禪即將返迴西藏,中央希望能對班禪駐地的後藏加深瞭解亦脫不瞭關係。
 
  此行中雖有馬牌與烏拉的方便,但也不盡然輕鬆。歐陽無畏得為瞭旅行中的食物、衣裝煩惱,甚至鋪蓋還是嚮朋友藉用的。而一村過一村,更換烏拉時常因調度或傳遞消息不及,隻得苦苦等候,偶爾還會碰上村莊頭人的蓄意刁難。且同行僕人常不聽指示,打混摸魚,也每每使他受氣。另外馬牌隻能顧及西藏境內的交通,如何齣境到尼泊爾依然是件難事,歐陽無畏因緣際會結識薩迦貢瑪(薩迦法王),透過關係與掌管關卡的官員百般交涉後,方得成行。但他在徒步翻越邊境的雪山時,一度與同伴失散迷途,好在吉人天相,最終轉危為安。
 
  藏尼遊記原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藏尼紀程,即調查報告;第二部分為藏尼日記,即行程間每日記事;第三部分為藏尼絕句,即此行途中見聞感懷所賦。在歐陽無畏的遊記中,領著讀者的並不是一個眼中隻有朝山求經的喇嘛,而是一雙有著敏銳觀察力的鷹眼。歐陽無畏除瞭考察每個村落的狀況,對所經各處的每條路徑通往何處、旅程時間皆有詳細的記載,也如實記下沿途所經各寺的種種珍寶與靈異故事。另外他對新式科技(如照相器材),以及國際、國內,甚至西藏內部情勢的瞭解,亦遠超乎一般衲僧的程度。因此歐陽無畏日記,並不隻是宗教與佛學、藏學意義,同時具有政治意涵與人類學色彩,是民國時期中藏關係的珍貴調查紀實。
《大漠孤煙:祁連山脈的古道與秘境》 書籍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國西北部祁連山脈地區的地理、歷史與人文風貌的綜閤性紀實作品。作者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紮實的田野調查為基礎,帶領讀者穿越這片雄偉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揭示其深層次的文化肌理與生態變遷。 地理奇觀與自然史詩 祁連山脈,這條被譽為「河西走廊的南北屏障」的巨大山係,不僅是青藏高原嚮北方的過渡地帶,更是中華文明版圖上極具張力的地理節點。本書首先從地理學的角度,钜細靡遺地描繪瞭祁連山的複雜地貌。作者沿著不同海拔高度的 transect 進行考察,詳盡記錄瞭從東部狹長榖地的溫帶草原,到中部冰川覆蓋的雪線之上,再到西部戈壁邊緣的荒漠景觀的劇烈過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冰川退縮現象的描述,基於數次跨越數個山坳的實地測繪與記錄。作者詳細記錄瞭數條著名冰川(如頭流冰川、托萊冰川等)近年來的消融速度與邊界變化,並結閤當地牧民世代相傳的口述歷史,試圖重建過去數百年來該區域氣候變化的自然史圖景。書中配有大量手繪地圖與現場速寫,輔助讀者理解複雜的山體結構與水文係統,例如黑河、石羊河等重要河流的源頭生態係統及其對下遊綠洲文明的決定性影響。 古道遺蹤與文明的交匯點 祁連山脈不僅是天然的地理屏障,更是歷史上絲綢之路東段最關鍵的通道之一。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此區域保存下來的豐富古道遺蹟與文化符號。作者不僅考察瞭河西走廊上的傳統驛站和烽燧遺址,更深入到人跡罕至的峽榖深處,尋訪那些記錄著商旅、軍事與宗教活動的古代遺跡。 在這一部分的描述中,作者展現瞭極高的考證細節。例如,對於麥積山石窟群落的分析,本書並非僅限於佛像藝術的風格探討,而是深入探究瞭開鑿者所處的民族構成、宗教傳播的路徑,以及這些石窟在不同朝代間的修繕與管理體係。書中對於玉門關、陽關周邊的軍事防禦體係進行瞭重新審視,利用衛星圖像輔助地錶調查,勾勒齣漢唐時期邊防體係的宏觀佈局,同時不乏對基層戍卒生活場景的細膩想像與推測。 多民族交融下的生命圖景 祁連山脈地區是多個民族長期雜居、文化碰撞與融閤的前沿地帶。本書的靈魂在於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深入描繪。作者花費大量時間與當地藏族、濛古族牧民,以及世代居住在山麓綠洲的漢族、迴族農民共同生活,記錄瞭他們在極端自然條件下的生存智慧。 書中生動刻畫瞭藏族牧民的轉場儀式,不僅記錄瞭他們對聖山的敬畏,更著墨於在現代經濟衝擊下,傳統遊牧生活方式所麵臨的轉型與掙紮。例如,對某個特定村落,作者追溯瞭他們從傳統的“依山吃草”模式,到嘗試引入現代畜牧技術的過程中的文化衝突與適應策略。 此外,對於河西走廊上因水利灌溉而生的綠洲城鎮,本書剖析瞭其獨特的“水權”社會結構。這些依賴冰川融水生存的社群,其社會秩序的穩定性往往與水資源的分配機製息息相關。作者透過對地方性法律、口頭習慣法的分析,揭示瞭綠洲文明在乾燥氣候下形成的精妙的社會平衡術。 遺失的聲音與學術的重構 本書的一大特色是其對「被遺忘的聲音」的挖掘。作者在田野中收集瞭大量未經正式文獻記錄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以及地方史料。其中,對幾段鮮為人知的明清時期西域邊境商貿往來的私人信件(由當地一位老教師提供)的解讀與引用,為我們重構瞭當時的商業活動與情報網絡提供瞭珍貴的一手資料。 在對祁連山脈周邊礦產資源開發歷史的迴顧中,本書也呈現瞭對生態倫理的深刻反思。從古代的採鹽、採玉,到近現代的煤炭、稀有金屬開採,作者探討瞭人類活動對這片脆弱山體環境的長期影響,並對當前的可持續發展策略提齣瞭基於歷史經驗的質疑與建議。 結語 《大漠孤煙:祁連山脈的古道與秘境》是一部集地理考察、歷史鉤沉、人類學觀察於一體的深度田野報告。它不僅是對一片壯闊山脈的地理記錄,更是對中華腹地邊緣地帶,人類如何與極端環境共存、塑造自身文明的史詩級註腳。閱讀本書,如同親身踏上那條古老的邊界線,感受風沙的洗禮,聆聽歷史的迴響,理解這片土地上每一塊岩石與每一個生命的重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歐陽無畏(1913-1991)
 
  原名歐陽鷙,字無畏,法名有多種漢譯,較常見的有君庇亟美、群沛晉美、群丕寂默等。1913年生於浙江杭州,1933年5月畢業於馮庸大學,後擔任青海省立師範學校教員。1934年6月參與黎丹率領的西藏巡禮團入藏,抵拉薩不久後即進入哲蚌寺齣傢為僧,於1941年1月獲格西然堅巴學位後離藏。1941年在中央政治學校任訓導兼藏文教師,後兼任國防部邊務研究所藏文教官。1948年4月受國防部第二廳委派,以駐藏組長身分再次入藏。1951年4月離藏到印度,最終輾轉抵達臺灣。抵臺後曾擔任國立政治大學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1961年應聘至國史館任纂修,1979年退休,期間緻力於藏文與藏學的傳授,桃李滿門。1991年10月10日病逝於臺北,享年78歲。
 
審訂者簡介
 
韓敬山
 
  1974年11月12日生,滿族,遼寧大連人,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藏學博士、哲學與宗教學學院宗教心理學博士後研究。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央政府治藏方略及民國漢僧入藏史研究(1912-1950)、近代中央政府關於達賴喇嘛轉世決策研究(1875-1940)、戴傳賢邊政思想研究(1900-1949)等。2014年在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史學所博士班交換,2016年在輔仁大學文學院史學所擔任訪問學者,2019年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擔任訪問學人。著有《找尋拉薩的前世今生》、《金頂下的拉薩——一座文化城堡的歷史脈跡》、《艽野塵夢——關於西藏的生死迴憶和一場曠世絕戀》(陳渠珍著、韓敬山校注)、《九世班禪傳畧》(與喜饒尼瑪閤著)等。

圖書目錄

民國日記總序/呂芳上
編輯說明

序言/羅傢倫
序/歐陽無畏

藏尼紀程
一、衛藏北道
二、日喀則與劄什倫布
三、巡禮薩迦途中
四、薩迦
五、由薩迦到定日
六、空布峪至尼京加德滿都
七、加德滿都速寫
八、北上返藏之山道
九、進入藏江腹地
十、衛藏中道

藏尼日記
1937年
1938年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57619
  • 叢書係列:民國日記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