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精)(附贈藏書票)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精)(附贈藏書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錢穆
图书标签:
  • 两汉经学
  • 今古文
  • 平议
  • 经学史
  • 文化史
  • 古籍
  • 汉代
  • 学术
  • 珍本
  • 藏书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錢穆珍藏精裝系列 附贈典雅藏書票★
一代國學大師、史學權威──錢穆
經典著作全新改版
 
今古文之爭百年難解、漢宋之爭紛擾多年
錢穆大師首先破除門戶之見,學貫經史,為學界難解之爭論畫下句點。
 
  清代乾嘉學者,窮研古籍經書稱治漢學,以與宋明理學家之宋學有別。到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時期,乃至於民初,兩漢的今古文之爭又再次引發學者討論,康有為主張今文,認定劉歆是偽造古文經的罪魁禍首;章炳麟主張古文,認為劉歆對經學的貢獻足以媲美孔子。  
 
  本書首章收錄〈劉向歆父子年譜〉,一一指出上述兩派學者的錯誤,第二章為〈兩漢博士家法考〉,說明兩漢博士治經之所以有今古文之別的真相;第三章〈孔子與春秋〉闡明公羊家的理論,符合孔子春秋的精神;最末章〈周官著作時代考〉則在於證明《周官》乃是後人偽作。  
 
  錢穆先生此書替晚清以來的經學今古文爭論,畫下一個句點,往上回溯到乾嘉時期的漢宋之爭,也可以在這部論著裡面找到論斷的依據。實為研究中國經學史首要研讀的一部經典之作。
 
  【全新設計藏書票】
  以精緻線條與圖騰拼貼的山河,呈現國學大家錢穆之文人氣質,而其思想之影響源遠流長、綿綿不絕。
 
  「人之生命乃天地大生命中一小生命,如川流中一水滴,故其生命實在孤獨處。」──錢穆
 
本書特色
 
  1.收錄錢穆成名之作〈劉向歆父子年譜〉。
  2.詳盡的史傳資料佐證、破除今古文的門戶之見。
  3.錢穆針對兩漢經學的研究精華,學術含金量極高。
  4.對兩漢經學研究的意義重大。
漢代思想史的關鍵迴響:一部深入秦漢之際學術風貌的專著 書名: 《秦漢之際學術源流與思想變遷》 作者: 王鳴德 出版社: 漢唐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定價: 128.00元人民幣 --- 內容簡介: 【宏大視角下的思想史重構】 《秦漢之際學術源流與思想變遷》是一部體量宏大、論證嚴謹的學術專著,它聚焦於中國歷史上一個極其關鍵的轉折點——從戰國群雄逐鹿、百家爭鳴的鼎盛局面,過渡到秦朝統一與漢代獨尊儒術的漫長過程中,各種思想學說的匯聚、碰撞與最終的格局確立。本書不僅僅是對特定時期學術思想的羅列與描述,更是一次深入肌理的哲學史梳理,旨在揭示決定後世兩千年中華文明基本特徵的思想底色是如何被鑄就的。 【聚焦轉折: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思想調適】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探討了秦漢之際的思想環境。作者首先描摹了戰國時期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等諸子學說的成熟狀態,指出其在不同地域和社會階層中獲得的影響力。隨後,筆鋒一轉,深入分析了秦王朝統一事業中,法家思想如何被極致地運用並推向實踐的兩面性:其高效的動員能力與其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學術自由)的壓制。 重點環節在於對“焚書坑儒”事件的再審視。作者摒棄了傳統上將此事件簡單化為文化暴行的單一解讀,而是從政治哲學的角度,探討了秦始皇試圖建立的“大一統”思想體系中,如何排除異己學說、確保政權合法性與穩定性的深層動機。這部分內容大量引用了近年來出土的簡牘文獻,對比了中央政令和地方文獻中的學術觀念差異,為理解秦代思想政策提供了新的註腳。 【儒學的崛起與結構重塑】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全書的核心與精華,集中論述了漢代思想體系的構建過程。作者認為,漢代並非簡單地繼承了秦朝,而是在汲取秦亡教訓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場深刻的政治與文化調適。儒學的地位提升,並非一蹴而就的“獨尊”,而是一個漫長、充滿內在張力的過程。 作者細緻分析了漢初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如何為社會提供了休養生息的基礎,以及在景帝、武帝時期,儒家學者如何通過政治鬥爭和學術辯論,逐步將自身學說體系化,使其能夠有效地服務於日益強大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 【經學的誕生與早期面貌】 與傳統研究側重於漢代經學發展的“成熟期”不同,本書深入探討了經學在形成初期的樣貌。特別是關於《尚書》、春秋學的論辯,展示了早期的學者們如何試圖將先秦經典轉化為治理國家的“實用指南”。 作者辨析了早期儒學中“天人感應”觀念的早期形態,以及它如何在董仲舒的體系中被強化,成為維護皇權神授性與政治穩定的重要工具。本書區分了不同地域、不同學派(如齊學、魯學)在對同一經典詮釋上的微妙差異,指出這些差異實質上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對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之間張力的不同理解。 【其他學派的邊緣化與轉化】 為了全面描繪思想圖景,本書並未忽視法家、道家等學派的後續發展。法家思想並未完全消失,而是被巧妙地“隱藏”並內化到了漢代律令與行政技術之中;道家思想則更多地以養生、修身、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形態,在士大夫階層中以“清談”或隱逸文化的形式保留了生命力。本書通過對比不同學說的“存活策略”,更清晰地界定了儒家思想的主導性地位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學術價值與閱讀體驗】 《秦漢之際學術源流與思想變遷》的價值在於其對史料的深度挖掘和對思想邏輯的精妙梳理。它避免了將歷史人物簡單臉譜化的傾向,將漢初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置於複雜的歷史情境中進行理解。全書論證層層遞進,脈絡清晰,對於中國哲學史、思想史、政治史的研究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對於對漢代社會的形成有興趣的廣大讀者,本書也提供了極具啟發性的深入洞察,幫助讀者理解何以“漢家”的制度與思想框架,能夠延續數百年之久。全書包含詳細的索引和豐富的註釋,便於學術檢索。 --- 目錄結構概覽 (精選章節): 第一部:戰國遺緒與秦帝國的學術熔爐 第一章:諸子學說在秦統一前夜的地域分佈與影響力 第二章:法家理念在中央集權建構中的實踐與極限 第三章:秦代“焚書”的內在邏輯與思想控制的嘗試 第四章:簡牘文獻所見秦代基層的知識與觀念形態 第二部:漢代儒學的興起與體系建構 第五章:漢初的黃老復興:無為而治的政治智慧與局限 第六章:儒學復興的政治基礎:從高祖至文景的學術空間 第七章:董仲舒時代前夕:儒學對“天人感應”的早期重塑 第八章:獨尊儒術的過程:學術辯論、政治站隊與學派整合 第三部:早期經學的實用主義轉向 第九章:諸經學派的形成:以《尚書》詮釋為例的地域差異分析 第十章:春秋學在政治倫理中的功能演變 第十一章:儒學行政化:經師身份與官僚晉升的關係研究 第十二章:道家與法家思想在漢代行政技術中的“隱性傳承”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云「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朱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俱享譽中外學術界。

图书目录

錢穆作品精萃序
目次
劉向歆父子年譜 (民國十八年) 
兩漢博士家法考(民國三十二年) 
孔子與春秋(民國四十二年) 
周官著作時代考(民國二十年)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3963
  • 規格:精裝 / 480頁 / 15 x 21 x 6.7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錢穆作品精萃序
 
  錢穆先生身處中國近代的動盪時局,於西風東漸之際,毅然承擔起宣揚中華文化的重任,冀望喚醒民族之靈魂。他以史為軸,廣涉群經子學,開闢以史入經的嶄新思路,其學術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展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不朽,並撐起了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的一方天地,成就斐然。
 
  三民書局與先生以書結緣,不遺餘力地保存先生珍貴的學術思想,希冀能為傳揚先生著作,以及承續傳統文化略盡綿薄。
 
  自一九六九年十一月迄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多年間,三民書局總共出版了錢穆先生長達六十餘年(一九二三~一九八九)之經典著作—三十九種四十冊。茲序列書目及本局初版日期如下:
 
  中國文化叢談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
  中國史學名著 (一九七三年二月)
  文化與教育 (一九七六年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 (一九七六年六月)
  國史新論 (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史精神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 (一九七七年二月)
  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 (一九七七年五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一九七七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一九七八年一月)
  黃帝 (一九七八年四月)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 (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 (一九七九年七月)
  歷史與文化論叢 (一九七九年八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 (一九八○年三月)
  湖上閒思錄 (一九八○年九月)
  人生十論 (一九八二年七月)
  古史地理論叢 (一九八二年七月)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 (一九八三年一月)
  宋代理學三書隨劄 (一九八三年十月)
  中國文學論叢 (一九八三年十月)
  現代中國學術論衡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秦漢史 (一九八五年一月)
  中華文化十二講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莊子纂箋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朱子學提綱 (一九八六年一月)
  先秦諸子繫年 (一九八六年二月)
  孔子傳 (一九八七年七月)
  晚學盲言(上)(下) (一九八七年八月)
  中國歷史研究法 (一九八八年一月)
  論語新解 (一九八八年四月)
  中國史學發微 (一九八九年三月)
  新亞遺鐸 (一九八九年九月)
  民族與文化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 (一九九○年一月)
  莊老通辨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二○二二年,三民書局以全新設計,將先生作品以高品質裝幀,隆重推出珍藏精裝版,沉穩厚實的木質色調書封,搭配燙金書名,彰顯國學大家的學術風範,並附贈精美藏書票,期能帶領讀者重回復古藏書年代,品味大師思想精髓。
 
  謹以此篇略記出版錢穆先生作品緣由與梗概,是為序。
 
三民書局
謹識
東大圖書
 
自序
 
  本書共收文四篇:
  一、劉向歆父子年譜
  二、兩漢博士家法考
  三、孔子與春秋
  四、周官著作時代考
 
  此四文皆為兩漢經學之今、古文問題而發。其實此問題僅起於晚清道、咸以下,而百年來掩脅學術界,幾乎不主楊,則主墨,各持門戶,互爭是非,渺不得定論所在,而夷求之於兩漢經學之實況,則並無如此所云云也。
 
  蓋清儒治學,始終未脫一門戶之見。其先則爭朱、王,其後則爭漢、宋。其於漢人,先則爭鄭玄、王肅,次復爭西漢、東漢,而今、古文之分疆,乃由此而起。其治今文經學者,其先則爭左氏與公羊,其次復爭三家與毛、鄭。其於推尋家法,紬繹墜緒,未為無功。而縋之愈幽,鑿之益深,流遁而忘反,遂謂前漢古文諸經,盡出劉歆偽造,此則斷斷必無之事也。本書第一篇劉向歆父子年譜,即對此而發。
 
  清季今文學大師凡兩人,曰廖季平與康有為。康著新學偽經考,專主劉歆偽造古文經之說,而廖季平之今古學考,剔抉益細,謂前漢今文經學十四博士,家法相傳,道一風同,其與古文對立,則一一追溯之於戰國先秦,遂若漢代經學之今古文分野,已遠起於先秦戰國間,而夷考漢博士家法,事實後起,遲在宣帝之世。及其枝分脈散,漫失統紀,歧途亡羊,無所歸宿。不僅無當於先秦之家言,抑且復異於景、武之先師。兩漢書儒林傳,可資證明。本書第二篇兩漢博士家法考,則為此而作也。夫治經學者,則豈有不讀儒林傳,而終至於昧失本真而不知,此即是門戶之見之為害也。
 
  然一時代之學術,則必其有一時代之共同潮流與其共同精神,此皆出於時代之需要,而莫能自外。逮於時代變,需要衰,乃有新學術繼之代興。若就此尋之,漢儒治經學,不僅今文諸師,同隨此潮流,同抱此精神,即古文諸師,亦莫不與此潮流精神相應相和,乃始共同形成其為一時代之學術焉。清儒晚出於兩千載之後,其所處時代,已與漢大異,清儒雖自號其學為漢學,此亦一門戶之號召而已,其於漢學精神,實少發見。本書第三篇孔子與春秋,特於古今經學流變之大體,以及經學與儒家言之離合異同,提挈綱領,窮竟源委,於學術與時代相配合相呼應之處,獨加注意,而漢儒與清學之辨,亦朗若列眉,更無遁形。讀者必於此有悟,乃可以見清學之所建立,乃所以獨自成其為清學,而未必即有當於漢儒之真相也。
 
  清儒主張今文經學者,羣斥古文諸經為偽書,尤要者則為周官與左傳。左傳遠有淵源,其書大部分應屬春秋時代之真實史料,此無可疑者。惟周官之為晚出偽書,則遠自漢、宋,已多疑辨。然其書果起何代,果與所謂古文經學者具何關係,此終不可以不論。本書第四篇周官著作時代考,即為此而發。然貌若辨偽,而旨切存真,而於後代經師,考禮紛綸,種種誤失,其癥結所在,亦藉此可見。此如大禹治水,先疏源而後可以治委,而門戶之見之無當於治學,亦由此而益顯。蓋不僅於經學中有門戶,即經學本身,亦一門戶也。苟錮蔽於此門戶之內,則不僅將無由見此門戶之外,並亦將不知其門戶之所在,與夫其門戶之所由立矣。故知雖為徵實之學,仍貴乎學者之能脫樊籠而翔寥廓也。
 
  晚清經師,有主今文者,亦有主古文者。主張今文經師之所說,既多不可信。而主張古文諸經師,其說亦同樣不可信,且更見其為疲軟而無力。此何故?蓋今文古今之分,本出晚清今文學者門戶之偏見,彼輩主張今文,遂為今文諸經建立門戶,而排斥古文諸經於此門戶之外。而主張古文諸經者,亦即以今文學家之門戶為門戶,而不過入主出奴之意見之相異而已。此如盜憎主人,入室操戈,又如隨樂起舞,俯仰由人,則宜乎其所主張之終無以大勝乎今文諸師矣。
 
  本書宗旨,則端在撤藩籬而破壁壘,凡諸門戶,通為一家。經學上之問題,同時即為史學上之問題,自春秋以下,歷戰國,經秦迄漢,全據歷史記載,就於史學立場,而為經學顯真是。遂若有以超出於從來經學專家藩籬壁壘之外,而另闢途徑,別開戶牖,此則本書之所由異夫前人也。
 
  夫治經終不能不通史,即清儒主張今文經學,龔定菴、魏默深為先起大師,此兩人亦既就史以論經矣。而康長素、廖季平,其所持論,益侵入歷史範圍。故旁通於史以治經,篳路藍縷啟山林者,其功績正當歸之晚清今文諸師。惟其先以經學上門戶之見自蔽,遂使流弊所及,甚至於顛倒史實而不顧。凡所不合於其所欲建立之門戶者,則胥以偽書偽說斥之。於是不僅羣經有偽,而諸史亦有偽。輓近世疑古辨偽之風,則胥自此啟之。夫史書亦何嘗無偽?然苟非通識達見,先有以廣其心、沉其智,而又能以持平求是為志,而輕追時尚,肆於疑古辨偽,專以蹈隙發覆、標新立異為自表襮之資,而又雜以門戶意氣之私,則又烏往而能定古書真偽之真乎?
 
  本書之所用心,則不在乎排擊清儒說經之非,而重在乎發見古人學術之真相。亦惟真相顯,而後偽說可以息,浮辨可以止。誠使此書能於學術界有貢獻,則實不盡於為經學上之今古文問題持平論、作調人。而更要在其於古人之學術思想有其探原抉微、鈎沉闡晦之一得。讀吾書者,亦必先自破棄學術上一切門戶之成見,乃始有以體會於本書之所欲闡述也。
 
  本書第一篇曾刊載於燕京學報及古史辨,又曾由中國文化服務社單獨印行;第二篇曾刊載於中央大學出版之文史哲季刊;第三篇曾刊載於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之東方學報;第四篇曾刊載於燕京學報。此次彙刊,各篇文字,均續有修訂,并此附識。
 
中華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日 錢穆識於九龍鑽石山寓廬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装帧和那种“精装”的感觉所吸引的。现在市面上的学术著作,很多都追求简洁实用,但这本书却透着一股子老派的讲究劲儿。那种厚重感拿在手上,就让人觉得内容也必定是扎实可靠的。我最近正好在整理自己的书房,想把那些经典性的、值得反复研读的书籍都重新收藏一遍,这本《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补充。我对“平議”这个词特别看重,它意味着作者不是单方面地偏袒某一方,而是试图以一种更为中立和客观的视角去审视和权衡。这种克制的、追求平衡的叙事态度,在探讨古代思想争论时尤其重要,因为它要求作者具备极高的学术素养和人文关怀。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个全新的、更细致的分析框架,让我能跳出以往的二元对立思维,真正理解今古文之争背后的文化基因差异。

评分

最近几年,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兴趣点逐渐从文学转向了思想史和制度史,特别是汉代的学术思想,被认为是后世两千年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重要奠基。因此,任何一本能深入剖析那个时代学术脉络的著作,都会被我列入优先阅读清单。《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这个标题,直接命中了我的兴趣核心——如何看待经典的阐释权和官方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在这本书里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比如从社会结构、政治气候对经学演变的影响等角度进行交叉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本考据层面。一本好的学术著作,应该能够启发读者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去连接历史的纵深。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那样一个坚实的跳板。

评分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所以一本书的质感对我来说相当重要。这本书的纸张选择和排版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作为一本深入探讨经学史的著作,它必然涉及大量的原文引用和注释,这本书在处理这些复杂内容时显得井井有条,逻辑线索清晰可见,这对于理解晦涩的古代文献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之前尝试读过几本相关的研究,但常常因为结构混乱而半途而废。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愿意沉下心来,一点点啃读,去追溯那些古人思想的源头活水。那张小小的藏书票,虽然只是个添头,但却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敬意和用心,这点非常加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太吸引人了,光是“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这几个字就让人浮想联翩,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我一直对汉代的学术思想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间的那种微妙的张力与碰撞,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思想斗争范本。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装帧精美的书时,毫不犹豫地就把它抱回了家。我个人特别欣赏那种深入骨髓的学术探讨,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真正能够挖掘出不同学派核心逻辑和演变脉络的深度分析。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从那些繁复的引注和严谨的论证结构中,我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诚意。更别提附赠的那张藏书票了,小小的方寸之间,设计得古朴典雅,简直是文人墨客的心头好,让整本书的收藏价值又提升了一个档次。拿到手里摩挲着,就感觉自己仿佛也带上了几分旧日学者的风骨。我期待着能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被作者带领着,细细品味那段波澜壮阔的经学史诗。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多少带有一点“凑单”的心理,但又隐隐期待着它能带来惊喜。我经常买一些看起来很专业的书,结果发现内容浅尝辄止,令人失望。不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整体气质,散发着一种沉稳可靠的气场,不像那些追求短期热度的作品。我希望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汉代今古文的争辩,而是能够对“经学”本身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经学,本质上就是古代的意识形态构建工具,如何解读经典,决定了当时的政治走向和社会规范。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议”这场关乎国家根本的大讨论的,是着重于文本异同,还是更侧重于其背后的权力博弈?无论如何,如此厚重的装帧,让我有理由相信,它至少是一次严肃而认真的尝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