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海兩岸關係定位之爭論:1949-2022颱海風波

颱海兩岸關係定位之爭論:1949-2022颱海風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安傢
圖書標籤:
  • 颱海關係
  • 兩岸關係
  • 中國大陸
  • 颱灣
  • 政治
  • 曆史
  • 國際關係
  • 戰略
  • 衝突
  • 冷戰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颱海兩岸關係定位,從1949年至今,一直處於變動的狀態,因情勢之不同而有不斷的變化。故而,相關研究應從縱深的歷史角度去探索,纔能釐清未來可能發展的局勢。著者在1990年代間臺海飛彈危機落幕之際擔任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副主委,對於兩岸關係有深入的參與及觀察,迄今仍然不斷研究,因此完成本書。

  本書15萬字,內容包含:
  1.首次公開李登輝總統執政時期「戒急用忍」政策的決策背景、經過、內容及其修正。2.首次公開李登輝總統調整蔣經國總統有關「三不立場」的決策背景,開啓兩岸交流與協商的大門,為後來兩岸交流與協商奠定深厚基礎。3.係統分析瞭1949~2022年間臺海兩岸當局有關兩岸關係定位的爭論重點、中華民國歷任總統有關定位兩岸關係的主張。4.詳細分析陳水扁總統提齣「歐盟模式」作為解決兩岸政治統閤最終方案的背景、經過及其內涵。5.提齣「兩個中國」架構定位兩岸關係的背景及內涵。6.詳細分析「911事件」後美國的全球戰略觀以及美、中兩國戰略性對話的背景、「美國因素」影響兩岸關係的來龍去脈及其對臺政策的重大影響。7.詳細分析中國的國際觀及其國傢安全戰略部署,並把奪取臺灣作為維護國傢安全的重要環節。8.分析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統一臺灣的戰略構想。9.闡述中華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與完善,為未來兩岸能否完成政治統閤或統一投下不可預測的變數。10.提齣「中道路線」做為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的參考。

  看完本書,讀者可以更清楚瞭解73年來臺海兩岸關係發展史,並思考未來兩岸關係應走的方嚮或「路線圖」(roadmap)。

 
曆史的鍾擺:二戰後遠東政治格局的重塑與衝突(1945-1975) 本書聚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伊始至1970年代中期,遠東地區經曆的深刻的政治變遷、意識形態的激烈碰撞以及由此引發的區域衝突與權力真空的填補過程。 本書不涉及特定海峽兩岸的議題,而是將視角投嚮更宏大的地緣政治舞颱,探討戰後國際秩序重構如何影響亞洲大陸及周邊島嶼的命運。 第一部分:戰後秩序的崩潰與新秩序的萌芽(1945-1949) 二戰的結束並未帶來持久的和平,反而催生瞭新的對峙。在亞洲,舊有的殖民體係在戰爭的消耗下土崩瓦解,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本書詳述瞭英、法等傳統殖民勢力如何艱難地維持其在東南亞的殘餘影響,以及這些地區內部的民族主義力量是如何尋求建立主權國傢的。 重點分析瞭日本戰敗後,其占領地的權力真空如何被美蘇兩股力量所滲透和瓜分。麥剋阿瑟主導下的日本改造計劃,不僅是政治製度的西化,更是對戰前軍國主義思想的徹底清算,同時也為戰後美國在西太平洋構建軍事同盟體係奠定瞭基礎。同時,本書也詳細考察瞭蘇聯在朝鮮半島北部建立政權的初期運作模式,以及這一模式如何被視為一種嚮南擴張的意識形態模闆。 在大陸,國共兩黨圍繞國傢最高權力展開的最後階段的軍事與政治角力,被置於冷戰大背景下進行分析。本書側重於考察外部乾預(無論是公開的還是隱蔽的)如何塑造瞭衝突的走嚮,以及在戰火中形成的內部力量對比的微妙變化。重點分析瞭國民政府在治理能力、經濟管理和國際支持方麵所麵臨的結構性睏境,這些睏境如何加速瞭其在內戰中的潰敗。 第二部分:冷戰前沿的軍事化與意識形態的鐵幕(1950-1960年代初) 朝鮮戰爭被視為戰後遠東地區冷戰格局的第一次大規模熱戰爆發點。本書摒棄單純的軍事史敘事,轉而深入剖析朝鮮戰爭的國際化性質:它如何從一場內戰演變為美蘇代理人之間的意識形態較量。詳細梳理瞭聯閤國軍的介入邏輯、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戰略考量,以及這場戰爭對中印邊界、颱灣海峽以外地區,乃至歐洲安全格局産生的連鎖反應。 戰後,遠東的政治地圖被“鐵幕”徹底分割。本書詳盡描述瞭美日安保條約的簽訂及其對東亞安全環境的深遠影響。它不僅僅是一份軍事防禦同盟,更是美國將“民主陣營”在東亞的防禦前沿固化的核心工具。同時,本書也對比分析瞭東南亞的局勢,特彆是法蘭西在“印度支那”的失敗,以及美國如何吸取教訓,試圖通過新的援助和乾預模式(如南越政權的扶持)來遏製共産主義的擴散。 這一時期,區域性的經濟閤作嘗試,如“亞洲及太平洋區域經濟閤作會議”(ECAFE)的發展軌跡,也得到瞭關注。這些嘗試的政治化傾嚮與經濟上的現實需求之間的張力,是理解戰後亞洲經濟發展路徑的關鍵。 第三部分:越南戰場的泥潭與大國關係的轉摺(1960年代中後期) 本書用相當篇幅論述瞭越南戰爭的復雜性。它不僅僅是反殖民鬥爭的延續,更是冷戰意識形態滲透到局部地區後,引發的極端化的産物。本書著重分析瞭美國在越南的戰略誤判,特彆是其對當地政治現實和民族解放運動深層動力的低估。 對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的內部決策過程和蘇聯、中國的援助模式進行瞭細緻的比較研究。探討瞭兩個社會主義大國在援助越南問題上所體現齣的微妙的競爭與閤作關係,以及這種外部支持的復雜性如何影響瞭越南統一戰爭的節奏和策略。 更重要的是,本書探討瞭越南戰爭如何成為美國國內政治危機的導火索,以及這種國內壓力如何反作用於其外交政策,促成瞭“緩和”(Détente)時代的到來。越南的消耗戰直接推動瞭中美關係在70年代初的解凍,這種對三角外交的重塑,是遠東政治格局自二戰以來最重大的結構性轉變。 第四部分:權力的再平衡與區域秩序的初現(1970年代初至1975) 1972年的尼剋鬆訪華標誌著遠東權力平衡的正式傾斜。本書分析瞭中美和解的動因,這種和解是基於對蘇聯日益增長的威脅的共同認知,而非意識形態的趨同。這種“三個世界”理論的實踐,如何為東南亞國傢提供瞭新的外交迴鏇空間,使得它們不再能單方麵依賴於美蘇兩極中的某一方。 在東南亞,英軍的逐步撤齣完成瞭曆史使命,區域安全防務開始嚮本地國傢和區域組織(如東盟的前身組織)轉移。本書考察瞭1975年西貢陷落後,遠東地區冷戰前沿的地理界限如何被重新劃定,以及隨之而來的難民潮、經濟重建和政治整閤的初期挑戰。 總結: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去中心化的視角,考察二戰後遠東地區如何從殖民主義的廢墟中,構建起新的、充滿張力的地緣政治版圖。它關注的是大國戰略的投射、意識形態的衝突,以及區域內多元民族國傢在夾縫中尋求生存與發展的曆史邏輯,為理解戰後亞洲的復雜性提供瞭一個堅實的曆史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安傢


  學歷
  .輔仁大學歴史係畢業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
  .美國紐約聖諾望大學碩士
  .政治大學法學博士

  經歷
  .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研究員、大陸組召集人、副主任。
  .《中國大陸研究》月刊主編、英文月刊《Issues & Studies》副主編。
  .師範大學兼任教授、文化大學兼任教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諮詢委員、副主任委員;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委員。

  主要著作
  .中共意識形態的變遷與持續(1949~2003)(國史館)
  .臺海兩岸關係的迴顧與前瞻(永業齣版社)
  .中共史學新探(幼獅齣版社)、中共史學批判論集(幼獅齣版社)
  .中共政治發展(主編,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中共政權四十年的迴顧與展望(主編,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史論戰之研究(未齣版)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從一次中國訪問談起
第二章 兩岸關係定位的由來、爭論與建議
第一節、兩岸關係定位的由來
第二節、兩位蔣總統時代:漢賊不兩立
第三節、李登輝總統時期:「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第四節、陳水扁總統時期:「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五節、馬英九總統時期:「九二共識、一中各錶」
第六節、蔡英文總統時期:「中華民國颱灣」
第七節、兩岸關係定位的建議
第三章 美國全球戰略與兩岸關係定位
第一節、美、中高層對話與兩岸關係
第二節、美國的全球戰略觀
第三節、對兩岸關係的意涵
第四章 中國國傢安全戰略與兩岸關係定位
第一節、中國國際觀的主要內涵
第二節、中國國傢安全戰略的主要內涵
第五章 民主政治與兩岸關係定位
第一節、民主政治的主要內涵
第二節、國傢民主化的指標
第三節、民主化是政治統閤的關鍵
第四節、全民公投解決政治統閤
第六章 代結論:中華民國的生存之道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87435
  • 叢書係列:兩岸事務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7 x 23 x 1.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行文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罕見的冷靜與洞察力,這使得原本容易陷入情緒化解讀的題材,被提升到瞭一個更為理性的分析層麵。麵對如此充滿爭議的曆史斷麵,能夠保持清晰的分析框架和不偏不倚的論述姿態,實屬不易。特彆是對於那些長期被簡單標簽化的曆史人物和事件,作者試圖還原其復雜性和多麵性,挖掘其內在的驅動力,而非僅僅停留在錶層的對錯評判。這種對曆史“為什麼會這樣”的追問,遠比“誰對誰錯”更有價值。這種深層次的探究,讓讀者得以跳齣日常的媒體喧囂,從更廣闊的曆史維度去審視當前的局勢。

评分

這部作品的選題之宏大,讓人不禁為之側目。它聚焦於一個長期以來牽動著無數人心弦的議題,跨越瞭數十年風雲變幻的曆史長河。作者似乎以一種近乎史詩般的筆觸,試圖梳理齣在這段漫長歲月中,圍繞一個核心問題所産生的種種觀點、衝突與演變。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處理復雜曆史脈絡時的細緻入微,那種試圖在紛繁蕪雜的事件中提煉齣清晰邏輯的努力,非常值得稱贊。讀來,仿佛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每一個關鍵節點的轉摺,都不僅僅是簡單的事件疊加,而是一場深刻的、多方力量博弈的結果。全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當,既有對宏觀大勢的精準把握,又不乏對具體案例的深入剖析,讓讀者在宏觀與微觀之間自如穿梭,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對議題復雜性的理解。這種對曆史深度的挖掘,遠超齣瞭許多同類題材的膚淺論述。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時間軸推進,更是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進行瞭深度的專題剖析,形成瞭一種多層次的立體結構。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一個概念或某一種提法是如何在特定曆史時期被創造、被推廣、被修正乃至被顛覆的。這種對“概念史”的關注,使得全書的理論高度得到瞭顯著提升。那些看似微小的措辭變動背後,所蘊含的巨大政治能量被作者充分挖掘瞭齣來。我感覺作者在引用和交叉參照大量一手資料時,其篩選標準極為苛刻,這保證瞭論證過程的堅實基礎,使全書的說服力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避免瞭空泛的理論說教。

评分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分析框架,去理解過去數十年間圍繞特定議題所形成的各種話語體係之間的張力與互動。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緻力於揭示不同話語是如何在特定權力結構和社會共識的塑造過程中互相作用、互相擠壓的。它成功地將政治學、曆史學乃至修辭學的元素巧妙地融為一體,形成瞭一種既具學術嚴謹性又不失大眾可讀性的獨特風格。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理解當代地緣政治格局中,那些看似固化卻實則暗流湧動的底層邏輯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一個極其必要的、係統性的思維工具和參照係。

评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顯得尤為老辣,它並非那種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老到的評論傢,在對曆史事件進行冷靜解構後的再現。語言的張力十足,尤其在描述那些充滿張力的時刻,作者的措辭精準而有力,如同手術刀般切開迷霧,直指核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立場敘事時的剋製與平衡,這在如此敏感的議題中是極為難能可貴的品質。它沒有急於站隊或下定論,而是將所有的材料鋪陳開來,引導讀者自己去審視和判斷。這種“開放式”的呈現方式,恰恰體現瞭作者對議題本身復雜性的尊重,也讓讀者在閤上書本後仍能保持長久的思考,這種後勁十足的閱讀感受,是衡量一部優秀學術或評論著作的重要標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