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上原子習慣腦:弄懂腦結構、打造全新行動習慣;戒斷追劇癮、提高專注力,全盤掌握理想人生

換上原子習慣腦:弄懂腦結構、打造全新行動習慣;戒斷追劇癮、提高專注力,全盤掌握理想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菅原洋平
图书标签:
  • 习惯养成
  • 原子习惯
  • 大脑科学
  • 专注力
  • 自我提升
  • 戒瘾
  • 行为改变
  • 人生规划
  • 心理学
  • 效率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習慣不會背叛你!
從微小改變做起,養成100種全新原子習慣,人生更順遂!

  ◎做事老是拖拖拉拉、忘東忘西、丟三落四,成天犯低級錯誤……真沮喪。
  ◎工作搞得亂七八糟,每次開會就是等著被主管釘……超不想上班。
  ◎每天晚上都在漏夜追劇,連隔天起床都會失敗了,還談什麼掌握人生?
  ◎下班後仍無法切斷工作模式,永遠都在焦慮、深怕自己搞砸了什麼……怎麼辦?

  你也身陷上述負面情境,老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嗎?
  其實,這一切都是壞習慣惹的禍!

  生活中有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傷腦小習慣,
  若對此毫無意識,長久下來,就會擾亂大腦和自律神經、降低做事效率。

  大家不妨確認一下,以下敘述是否符合你的日常行為:

  ►上班通勤時,會在手機上把所有的網路新聞都讀過一遍。
  ►進辦公室打開電腦後,第一件事就是收發EMAIL。
  ►行程表或備忘錄等全面無紙化,改用手機等3C產品管理。
  ►想買東西時,會上網搜尋暢銷商品或熱銷排行榜。
  ►晚上會一邊回顧當天發生的事,一邊寫日記。
  ►半夜睡不著時,會習慣性地躺在床上看書或滑手機。
  ►每到假日一定要補眠,為上班日養精蓄銳。

  實際上,這些習慣都是有礙大腦與身體連結、擾亂自律神經的NG行為!

  ★日本知名職能治療師的行動大全,替你換上原子習慣腦
  作者菅原洋平是日本知名職能治療師,專門替各類腦傷患者進行復健。
  長期的實務經驗令他領悟到,各種生活中不經意的小習慣,足以影響腦部運作;
  當大腦和身體之間的連結受阻,或是自律神經未能發揮正常機能時,
  自然會覺得「做什麼都卡卡的」。不但缺乏效率,長久下來還可能影響整體人生規劃。

  ◎情境一:「老是漏夜追劇、看電視看到忘記時間,該做的事全被耽擱。」
  換上原子習慣腦:把電視遙控器改放在固定位置,不要出現在視線範圍內。
  這是因為大腦會下達:「要找東西時,先從眼前可見的東西開始。」的指令;
  當人隨手就能抓到遙控器,自然會一集接一集地看下去。
  阻斷這樣的行為,就是在替大腦進行心像練習,久而久之就能戒除此習慣。

  ◎情境二:「讀書或工作時老是分心,該怎麼做才能提高專注力?」
  換上原子習慣腦:像這種時候,只要戴上指套就沒問題了。
 
  這是因為指套帶來的新觸覺資訊,將刺激大腦掌控觸覺的後頂葉聯合區,
  藉此抑制前額葉聯合區的作用、提升專注力,避免自己分心。

  ★以腦科學理論為基礎,做法超具體,情境超帶感!
  德裔美國神經學家克里斯多福.柯霍(Christof Koch)曾說:
  「人腦是人類已知宇宙內,最複雜的物體。」

  由此可知,人腦的奧妙,堪比宇宙,沒有極限。

  幸運的是,至今已有多項腦科學理論可供依循;改變日常習慣,就是在改變大腦。
  本書收錄100種重建大腦與身體連結的原子習慣,並以腦科學為基礎說明其原理;
  只要照著指示調整做法,就能改變「什麼都做不好」的自己,有效提高各項表現。

  書中情境超級帶感,閱讀當下即可操作,
  簡單到令人驚嘆「原來這樣就可以了嗎?」例如:

  ►莫名焦躁、無法集中精神→將腳掌平貼地面,刺激腦部的頂上小葉與工作記憶。
  ►上班(尤其WFH)老是摸魚→刻意打造「辦公室情境」,以心像練習喚醒前饋機制。
  ►手機通知干擾工作,影響效率→善用香氛、香水,刺激杏仁核與額葉內側,保持專注。
  ►趁週末加班,最後什麼也沒做→將週五視為一週之始,利用生物節律調整自律神經。
  ►下班後仍為工作的事操心→簡單運動伸展肢體,刺激伽巴能神經元與血清素分泌。
  ►列了待辦清單,仍忘東忘西→用「已完成事項清單」建立行動標籤,將資訊組塊化。

  篇末更獨家收錄「善用原子習慣腦!24小時的運用方法」行程表,
  以「起床後第幾小時」為座標,說明該時段最符合大腦習慣、效率最佳的行動建議。

  從原子般的微小習慣開始改變大腦,就此終結卡卡人生!
  讀了這本書,你會更快辦到!

本書特色

  ◎日本知名腦部復健職能治療師,運用生物節律和大腦結構理論,解決煩惱與棘手問題。
  ◎收錄100種改變日常NG習慣的具體做法,篇末獨家附贈起床後的24小時行程建議。
  ◎以腦科學為基礎,情境超帶感,做法超簡單,閱讀當下即可操作,理論實作兼具!

專業推薦

  愛心理諮商所所長/吳姵瑩
  神老師&神媽咪/沈雅琪
  自媒體社群事業顧問/思葒
  盛思整合傳播顧問集團創辦人、商業類暢銷書作者/浦孟涵(Shannon Pu)
  心理學作家、Podcaster/海苔熊
  精神科醫師、作家/陳豐偉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BetweenGos 創辦人/Grace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旨在详尽描述一本关于未来城市规划与生态可持续性的专著。 --- 绿洲之城:面向22世纪的生态韧性与智慧生活蓝图 本书简介 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纪元之际,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人口高度集中带来的社会压力。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一场深刻的、结构性的转型。《绿洲之城:面向22世纪的生态韧性与智慧生活蓝图》并非仅仅探讨技术升级,它是一部关于未来城市哲学、生态系统重塑与社会结构再造的综合性巨著。本书聚焦于如何将冰冷的混凝土森林,转变为能够自我调节、与自然共生的“生命体”。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深入剖析了构建可持续未来城市的关键要素,并提供了详尽的案例分析与实施框架。 --- 第一部分:生态基础重构——从线性到循环的城市代谢 本部分探讨了未来城市最核心的转变:代谢模式的彻底革新。我们抛弃了“提取—制造—丢弃”的线性经济模式,转而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封闭、高效的城市物质循环系统,即“城市生物圈”。 1. 城市水系统再设计(The Hydro-Cycle): 我们将详细论述“海绵城市”概念的深化与扩展。这不仅包括雨水收集和渗透,更涉及全水域的梯级利用、零排放废水处理系统(Zero Liquid Discharge, ZLD)在城市尺度下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生物过滤和人工湿地系统,将城市污水转化为可饮用或用于农业灌溉的清洁资源。探讨了分布式水处理单元如何取代集中式巨型工厂,增强城市面对极端天气时的抵抗力。 2. 城市能源自主与网格韧性: 超越太阳能板与风力涡轮机的简单堆砌,本书深入分析了微电网(Microgrids)和区域能源系统(District Energy Systems)的集成策略。重点阐述了地下热能捕获、建筑立面集成光伏(BIPV)的材料科学突破,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能源预测与需求侧响应(Demand Response)机制,确保城市在主要能源基础设施受损时仍能保持关键服务的运行。 3. 建筑材料的“生命周期”管理: 探讨了循环建筑的未来,包括生物基建材(Bio-based Construction Materials)如菌丝体结构、碳捕获混凝土的应用,以及大规模的建筑材料回收与再制造平台。目标是实现建筑从“消耗者”到“碳汇/材料库”的转变。 --- 第二部分:智慧生态网络——数据驱动的城市生命体征 未来城市不再是被动接收服务的容器,而是一个具备自我感知、自我优化能力的复杂系统。第二部分着重于信息技术如何赋能生态效率。 1. 城市数字孪生与模拟: 本书详细介绍了构建高保真城市数字孪生的方法论,它如何整合环境传感器数据、交通流量、能源消耗和生物群落健康指标。通过这种实时模型,规划师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测试干预措施(如新的交通管制、绿化覆盖率变化)对城市热岛效应、空气质量和洪水风险的长期影响,从而实现“预见性规划”。 2. 传感器网络与环境感知: 研究了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如何支撑大规模、低成本的城市环境监测。重点分析了空气质量(PM2.5、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的3D空间监测,土壤湿度与城市林冠健康的实时反馈系统,以及这些数据如何直接触发自动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响应(如智能灌溉、动态通风系统)。 3. 交通流与生态流的融合: 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物流与个人出行,以减少碳足迹。这包括整合自动驾驶车队、公共交通优化和城市货运的“最后一公里”无人机/机器人配送系统,最终目标是释放出大量的地面空间用于生态廊道和行人空间。 --- 第三部分:生物多样性回归——共生之地的创造 城市不应是自然的对立面,而应是自然的一部分。《绿洲之城》强调了将自然系统深度整合到城市肌理的必要性,以恢复城市内部的生态服务功能。 1. 垂直与水平的生物走廊: 详细阐述了创建连接城市内各处绿地的生态廊道设计原则。这包括屋顶生态化(从简单绿化到复杂土壤生态系统)、建筑外墙的生物涵养设计,以及利用被废弃的基础设施(如旧高架桥)改造为高架生态公园。 2. 城市食物系统:从生产到餐桌的微循环: 本书探讨了在城市内部实现显著食物自给率的可能性。研究了气培、水培与垂直农场的规模化部署,以及城市家庭和社区层面的堆肥与土壤改良实践,以缩短食物供应链,增强社区的食物安全韧性。 3. 气候适应性景观工程: 关注如何选择能够适应未来气候(更热、更干燥或更湿润)的本土植物群落,构建具有天然抗旱性、病虫害抵抗力的城市景观,减少对灌溉和化学干预的需求。 --- 第四部分:社会韧性与参与式治理 技术和生态的进步必须服务于人的福祉。《第四部分》关注在高度智能化的城市环境中,如何维护和增强社区的社会凝聚力、公平性和参与感。 1. 分布式决策与社区能源管理: 探讨了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和社区信托模型,赋能居民参与到本地能源生产和资源分配的决策中。增强社区对基础设施的“主人翁意识”,是抵抗系统性崩溃的关键。 2. 公平获取与数字鸿沟的弥合: 分析了智慧城市技术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可能加剧的不平等问题。提出了设计“包容性智能界面”和确保所有社区都能平等接入绿色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的政策框架。 3. 适应性公共空间的设计: 研究了如何设计能够灵活转换用途的城市空间——白天是工作场所或市场,晚上是文化活动中心,极端天气时可作为避难所。强调了“可塑性”在应对不确定性中的核心价值。 --- 第五部分:实施路线图与未来治理模型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提出了一个跨越数个十年的城市转型路线图。 1. 循序渐进的转型策略: 提供了一套从试点项目(Living Labs)到区域示范,再到全面推广的实施阶段模型。重点在于“小步快跑、快速学习”的迭代规划方法,而非宏大叙事下的停滞不前。 2. 跨部门的综合性监管框架: 分析了当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部门壁垒,并提出了需要建立的、能够同时处理能源、水务、交通和生态的“系统级”跨部门协作机构的组织结构建议。 3. 长期投资的经济模型重塑: 本书深入探讨了从短期利润驱动向长期生态价值投资的转变,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ES)模式在城市规划中的可行性,以及如何量化和核算绿色基础设施的经济回报。 《绿洲之城》是一份为城市领导者、规划师、工程师、社会活动家以及所有关心人类未来居住环境的人们准备的蓝图。它描绘的不是一个反乌托邦的遥远幻想,而是一个通过精妙设计、生态智慧和集体行动,可以构建的、更具韧性、更公平、更繁荣的未来家园。阅读本书,即是参与到这场定义22世纪人类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菅原洋平(Yohei Sugawara)


  知名職能治療師。現任Uchronia有限公司負責人。主持Active Sleep教練培訓課程。

  1978年於日本青森縣出生。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畢業後,考取職能治療師執照。結束國立醫院機構的腦部復健工作後,目前在專為商務人士進行心理護理的BESLI CLINIC身心科診所(東京都千代田區),負責不仰賴藥物的睡眠門診;同時也在全國各地推行運用生物節律與腦部結構的企業研修。

  自2020年起,所有活動皆改為線上舉行,同時也積極推動遠端工作的生產力提升,相關活動亦深受電視或雜誌等媒體的矚目。

審定者簡介

邱玉京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馬偕醫院、耕莘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目前執業於身心科診所,學習活出更自在的生活。

譯者簡介

羅淑慧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自2008年起專職翻譯,迄今譯作超過百本,包含辦公室應用工具書、商業理財、經營管理、醫療保健、食譜等領域。

  聯絡信箱:Lo.Yosie@gmail.com
 

图书目录

你平常也這樣做嗎?
這些行為超級傷腦!NG行動習慣檢查表
 
前言 養成100種原子習慣,改變卡卡人生
 
本書閱讀方式
 
Chapter 1   該做的事,總拖到最後一刻
1把電視遙控器放在固定位置
2會議結束後,立即寫下 1 行紀錄
3不想做的事,就安插在例行公事之間處理
4把「無論如何就是不想做」視為生理因素
5確切計算一件工作的所需時間
6工作完成至20%時,就要回報
 
Chapter 2   做任何事都太慢進入狀況
7千萬別「查完才開始做」,而是要「邊查邊做」
8在座位上抬起大腿,鍛鍊腰大肌
9多花點心思,準備好用的書寫工具
 
Chapter 3   做事毫無計畫,超級佛系
10把星期五視為一星期的開始
11別在晚上寫日記,早上寫才對
12以九宮格的「任務賓果」克服困境
13零食不要直接打開吃,倒進大盤子裡
 
Chapter 4   每次都遲到,壞習慣戒不掉
14一邊默唸,一邊把待辦事項寫在行程表上
15不要說自己「老是遲到」,而是「我上次也遲到」
16赴約前,刻意安排一直沒機會實現的行程
 
Chapter 5   做任何事都毫無衝勁
17從「確定會完成」的工作開始做起
18替自己想個超酷的目標,並努力成為那個人
19每天喝足2公升的水
20只把「當下要用的資料」拿出來
 
Chapter 6   超容易分心,精神無法集中
21將雙腳腳底平貼於地板上
22戴上指套,工作會更專注
23文件要讀書面資料,而非透過螢幕
24空檔時間只做「看得見終點」的工作
 
Chapter 7   成天無意識地緊抓著手機不放
25利用芳香小物幫助你專心
26讓手機遠離視線範圍
27使用手機時,將「我要搜尋○○」唸出來
 
Chapter 8   在家工作時,很難振作精神,超級懶散
28要求自己在固定場所工作
29試著回想一下,摸魚時做了什麼?
30容易覺得厭煩,就頻繁改變工作內容
31找個能被勤奮工作者包圍的場所
32將桌面物品減少至最小限度
 
Chapter 9   下班後仍無法切斷工作模式,身心俱疲
33把公事包拉鍊完全拉上,讓大腦更能預測行動
34完成任務後,暫時停止向大腦輸入資訊
35準備切換工作模式的「變身道具」
36趁著會議空檔,刻意起身走動
 
Chapter 10 做事不得要領,陷入無限循環
37到公司後,不要先檢查 EMAIL
38不使用時,就把電腦螢幕關起來
39不要大事小事全抓在手上
40每15分鐘就改做不同的工作項目
41在檔案名稱加上「vol.1」、「vol.2」編號
42避免「正確」、「確實」等帶有評價性質的字眼
 
Chapter 11 老是忘東忘西,招致失敗
43比待辦清單更重要的是「已完成事項清單」
44閱讀資料時,從已知的部分開始讀
45改以手寫的方式做筆記
46務必安排「數位排毒」時間
47睡前使用精油放鬆身心
 
Chapter 12 缺乏靈感,怎麼樣都想不出好點子
48咖啡館不適合發想,只適合發呆
49網路文章無須詳讀,「挑出關鍵字」就好
50從既有知識出發,更能激發靈感
51企畫書完成七成時就可以討論
 
Chapter 13 沒錯,我就是有選擇障礙
52刷牙時,改從反方向的牙齒開始刷
53限定衣服的顏色選擇
54 10秒之內就決定要吃什麼
55多談一些自己喜歡的事物
56有意識地忽略別人的質疑
57別看暢銷排行榜
 
Chapter 14 家裡亂七八糟,但不知從何下手
58吃完飯之後,至少把一個碗洗起來
59工作的同時,順便整理桌面
 
Chapter 15 做事三分鐘熱度,難以持續
60刻意在相同時段執行任務
61重新審視行動是在哪裡中斷的
62換個地方坐下,閉上眼睛「小睡5分鐘」
 
Chapter 16 忙得焦頭爛額,頭殼抱咧燒,頻頻當機
63找出那本翻了好多次的漫畫出來讀
64通勤時不要工作,改聽常聽的音樂
65找人陪你聊些無關痛癢的垃圾話
 
Chapter 17 「早知道就……」,動不動就後悔
66以「今天好好休息了」取代「下次放假一定要」
67告訴自己,所有行動都是「必要練習」
68把想忘記的事寫下來,自然就會遺忘
 
Chapter 18 「如果○○怎麼辦」,老是覺得不安
69不安且焦慮時,務必泡個熱水澡
70適量攝取發酵食品
71呼吸時,刻意慢慢吐氣
72減少瀏覽網站的次數
 
Chapter 19 每當季節轉換,就覺得身體怪怪
73二月底和八月底,刻意走出戶外晒太陽
74回想狀態良好時的感覺,並採取行動
 
Chapter 20 晚上沒睡好,白天狂打瞌睡
75午休時間直接坐著小睡30分鐘
76不要在回家的電車上睡覺
77覺得愛睏之前,不要爬上床
78比起補眠,提早15分鐘就寢更好
79覺得發燙時,冷卻耳朵以上的部位
80把晚上想吃的零食留到早上吃
 
Chapter 21 該起床的時間,老是起床失敗
81停止使用貪睡鬧鈴功能
82醒來的時候,先設法抬高頭部
83起床到窗邊晒太陽,停留至少10分鐘
84起床時,先喝一杯溫開水
85假日的起床時間,不要比平日晚超過3小時
 
Chapter 22 好像被人討厭了,怎麼辦?
86試著開口稱讚別人的優點
87用「我同意,不過……」取代「但是」
88不懂的事情,就大膽地說「我不知道」
 
Chapter 23 抵抗不了誘惑,不知如何拒絕他人
89預先想好臺詞,果斷拒絕各種誘惑
90不在社群軟體上發布無意義的討拍文
91拒絕出席單純只為了露臉的聚會
 
Chapter 24 不擅長表達自己意見
92善用「過去」、「例如」、「那麼」、「換句話說」
93說話時不要屏住呼吸
 
Chapter 25 對後輩或部屬說再多次,他們也不會改變
94先講好事,再接著講壞事
95以「類採訪」的方式和對方交談
 
Chapter 26 看了別人的貼文,就覺得情緒低落
96覺得煩躁時,就去做點家事吧!
97缺乏動力的時候,絕對不看社群貼文
98睡前不要點開社群軟體
 
Chapter 27 一旦對方遲到,我就整天心情不佳
99把會面時間分成兩階段
100比起惦記對方遲到,會面後的結果更重要
 
【專有名詞解說】
 
●心像練習
●定勢效應 ●多巴胺
●零錯誤學習
●半任務
●前饋 ●心流體驗
●工作記憶
●執行網路 ●預設模式網路
●催產素 ●認知成本
●交感/副交感神經
●4-6-11睡眠法則
●組塊化 ●心智游移
●快速動眼/非快速動眼期睡眠 ●後設認知
●外在/內在動機 ●副腎上腺素
●核心體溫 ●視覺/語言皮層
●自我覺醒法 ●睡眠壓力
●鏡像神經元
●神經覺 ●主動注意力
●杏仁核
 
善用原子習慣腦!
24小時的運用方法
 
後記 創造專屬於自己的全新行動習慣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73350
  • 叢書系列:閱讀新視野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45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養成100種原子習慣,就此終結卡卡人生


  做事拖拖拉拉、動作慢吞吞、任務無法準時完成、注意力不集中、成天忘東忘西、面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幹勁、工作不得要領……啊!真是太沮喪了!

  大家也有上述心聲嗎?你是否也先入為主地認為,自己在日常生活或職場上所面臨的煩惱,全是因為缺乏衝勁、努力不夠,或是個性懶惰使然呢?有的人甚至會自暴自棄地認定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甚至「討厭這樣的自己」。

  然而,這些煩惱其實與動機、努力、毅力等精神理論完全無關,而是人類本身的生理結構使然。第3頁提及的各種不經意的NG行動或習慣,是因為大腦和身體之間的連結受阻,或是自律神經未能發揮正常機能所致。

  換句話說,只要善用正確的知識與科學理論,稍微改變一下行動習慣,就能化不可能為可能,進一步提升工作或日常生活效率。

  我是一名職能治療師(Occupational therapist);主要負責協助患者運用尚存的其他身體機能,取代因疾病或意外而喪失的大腦或身體能力。

  一般人讀到「職能」兩個字時,大多覺得專業且陌生。但其實「職能」的英文Occupation係指呼吸、肢體動作、說話、飲食及睡眠。簡單來說,所謂職能,就是人、事物或機關組織所應具有的作用或功能;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人類為了生存所做出的一切行為。我的工作便是治療腦傷病患,指導他們透過實際做法,改善所有為了生存而採取的行動,且一天比一天變得更好。

  本書收錄了100個能有效提升大腦效能的行動方案,我將帶領大家從微小的改變做起,養成100種全新原子習慣,使原本卡卡的人生更順遂。這些做法全數來自於我過去在診所臨床、或企業研修課程中曾經實施的項目。嘗試過的人皆表示「超級有感」、「只要做到這種程度就可以了嗎?」、「瞬間感覺豁然開朗」。更棒的是,這 100 種原子習慣,全都是當下可立即嘗試的方法,簡單到令人驚嘆。

  大腦在面對「如果只是這種程度的話,那我應該可以辦得到」、「說不定只要再努力一下,我就能夠徹底弄明白」的課題時,會感到異常興奮、充滿幹勁。此時,只要試著稍微調整既有做法,大腦與身體就會重新建立起連結,並發揮出比過去更強大的力量。

  還請大家試著實踐本書提議的100種原子習慣,並適時以旁觀者的角度,客觀地審視自己的大腦是否真的做出調整。如此一來,便能在不知不覺間,驚喜地感受到「最近的狀況好像還不錯」,每天發現不同的樂趣,越來越進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大脑结构”这个标签,让我对它的深度抱有很高的期待。我总觉得,很多我们努力却失败的原因,是我们试图用“意志力”去对抗我们与生俱来的生物倾向。如果这本书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的祖先的“享乐偏好”在现代社会反而成了我们的绊脚石,以及我们如何能巧妙地“欺骗”或“引导”我们的大脑去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那将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我希望作者能用案例来佐证观点,那些真实的、关于普通人如何通过理解自身大脑机制而实现蜕变的故事,比空泛的理论更有力量。我特别关注如何处理“平台期”——当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习惯,但进步开始停滞不前时,如何再次激活大脑的“可塑性”来迎接下一个挑战。这种对习惯生命周期全阶段的覆盖,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全盘掌握”。我需要的是一本能持续提供动力和方法的“燃料库”。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和逻辑编排非常感兴趣,因为一本好的自我提升书籍,它的行文脉络必须像一条清晰的河流,引导读者从认知迷雾中走出来。我更偏爱那种先给出理论基础,再逐步深入到具体操作层面的写作方式。如果这本书能像构建一座精密的机器一样,一步一步地拆解“好习惯是如何运作的”这个复杂的系统,我会非常受用。比如,它会不会详细讨论环境设置的重要性?环境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力,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我希望它能提供具体的清单,指导我如何重新设计我的物理和数字环境,让“做对的事情”变得比“做错的事情”更容易,让“阻力”被降到最低。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最小可行性改变”(Minimal Viable Change)来启动习惯的技巧,那更是对我们这些初次尝试或容易气馁的人极大的帮助。我非常看重步骤的清晰度和执行的简易性,复杂的理论如果不能转化为简单的行动指令,那就失去了实操意义。

评分

我最近发现自己总是陷入那种“想做很多,结果什么都没做”的僵局中,特别是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精力的目标,比如学习一项新技能或者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即时的满足感所裹挟,比如刷短视频或者看一集剧,那种即时的多巴胺释放,让我对需要延迟满足感的任务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因此,这本书中关于“戒断追剧瘾”的部分,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基于行为心理学和认知偏差的对抗策略。我不是想要那种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想知道,当那个“想点开App”的冲动涌上来的时候,我应该如何在那个决策点上,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劫持”我的大脑反应。我期待它能揭示“上瘾回路”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然后提供一套“反向工程”来瓦解它。如果这本书能帮我把注意力重新聚焦到那些真正有长期价值的事情上,而不是被那些廉价的娱乐信息流牵着鼻子走,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感十足,那种略带科幻感的字体和深邃的背景色调,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是一个对个人成长和自我提升类书籍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总希望能找到那种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提供实际操作方法的“宝典”。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非常系统化的框架来解释我们日常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基础。我特别期待它能在“习惯的构建”这个领域带来一些新的视角,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老生常谈的“坚持”和“打卡”层面。我希望它能深入到神经科学的层面,告诉我大脑在形成新习惯和打破旧习惯时,到底发生了什么物理和化学变化。如果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复杂的脑科学概念,那就更棒了,毕竟我们大部分人不是神经科学家出身,我们需要的是可理解、可应用的知识。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强烈的承诺感,仿佛它掌握了改造人脑底层逻辑的“钥匙”,这种“全盘掌握”的诱惑力是任何一个渴望掌控自己生活的人都难以抗拒的。我希望作者能兑现这种承诺,提供一套切实可行、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升级”方案。

评分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完成日常任务,而更像是一种关于“人生操作系统升级”的指南。如果它能触及到如何通过习惯的积累,来重塑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那才是终极的目标。我们都知道,人不是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来定义的,而是靠“我们每天做什么”来定义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将那些宏大的、遥远的“理想人生”蓝图,分解成今天、此刻就能执行的具体微小行动,并且让我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微小行动是如何累积成未来的巨大的复利效应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哲学层面的支撑,让我们明白,每一次对坏习惯的拒绝和对好习惯的选择,都不是一次性的战斗,而是在为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进行投票。这种深刻的意义感,远比单纯提高生产力来得更持久、更有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