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宇宙地球科學:我們即將飛向太空,穿越空間與時間,認識孕育萬物的浩瀚宇宙!

圖解宇宙地球科學:我們即將飛向太空,穿越空間與時間,認識孕育萬物的浩瀚宇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寺田健太郎
图书标签:
  • 宇宙学
  • 地球科学
  • 太空探索
  • 科普
  • 图解
  • 自然科学
  • 天文
  • 地理
  • 科学普及
  • 儿童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地球的誕生是偶然?還是必然?
  太陽真的是「隨處可見的星體」?
  能俯瞰宇宙中地球「所在位置」的嶄新入門書! 
 
  人類,是由存在於宇宙間的元素所構成;而人們身處的地球,是太陽系中不計其數的星球之一,與好鄰居月球一起繞著太陽轉,彼此相互影響;太陽系之於整個銀河系僅是冰山一角,太陽系以外仍有數不清的天體,共同存在於「宇宙」這個巨大的空間當中。然而,「宇宙」仍在持續膨脹……
 
  人們對外星人的想像來自深奧難解的宇宙,即便幾世紀以來人們不斷進行科技的突破與創新,對宇宙的認識卻猶如流向滔滔大海的一彎溪流,僅探索了無窮邊際的一隅。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太空旅行不再是夢想,「邁向宇宙」已是人類未來發展的關鍵。我們要理解太陽與地球間的關係,打破重力的限制才能完成受限於重力而停滯不前的科技。
 
  認識你我都需要理解的宇宙:
  ◎現代宇宙的容貌
  ◎太陽系的形成
  ◎地球外物質與年代分析
  ◎地球的歷史與地球的科學
  ◎太陽系外行星觀測
 
  從人類個體乃至宇宙的起源、組成與脈絡。只要我們認識橫跨138億年物質進化的本質,就能繼續發掘、探究地球的未來。
 
  從太陽系的誕生,到探查系外行星,網羅所有最新、最熱門的天文話題!
 
本書特色
 
  從太陽系的誕生到系外行星的探索,網羅所有最新、最熱門的天文話題!
 
  飛速發展的太空和地球新研究,用豐富的插圖一目了然。將天文學與地球和行星科學聯繫起來,鳥瞰生命和人類在宇宙中的「定位」。
探索星辰與生命:地球的演化與太陽系的奧秘 書籍簡介 這本書將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橫跨數十億年的宏大旅程,從地球誕生之初的熾熱熔融狀態,追溯其如何逐漸冷卻、形成固態地殼,並演化出孕育生命的必要條件。我們將深入探討地球內部的動力學——板塊構造如何塑造地表景觀、引發地震與火山活動,以及地磁場如何為地表生命提供抵禦宇宙輻射的保護傘。 第一部:地球的誕生與早期歷史 1.1 太陽系的形成與地球的起源 太陽系如何從一片巨大的分子雲坍縮形成?本書將詳細解析星雲假說,解釋行星如何透過吸積作用,從星周盤中的塵埃和氣體凝聚而成。地球早期的形成過程充滿了劇烈的撞擊事件,特別是那場被認為形成了月球的巨大撞擊(The Giant Impact Hypothesis),它對地球的自轉軸傾角和地月系統的穩定性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我們將檢視早期地球的化學組成,以及重元素如何下沉形成地核,輕元素如何上浮形成地幔和地殼。 1.2 地球的分異與內部結構 地球並非均質的球體,其內部結構層層分明。本書將剖析地震波如何幫助我們繪製出地殼、地幔(上地幔、轉移帶、下地幔)和地核(外核、內核)的界線。液態的外核是如何透過對流產生電流,進而驅動地球強大的磁場?我們將探討地幔的黏滯性和熱對流的機制,這是驅動板塊運動的根本能量來源。 1.3 生命的起源與早期生物圈 地球在冷卻後,大氣層的組成與現今截然不同,富含水蒸氣、二氧化碳和火山氣體。生命是如何在這樣的原始環境中萌芽的?本書將回顧關於生命起源的幾種主要理論,從化學演化到深海熱泉假說,追蹤最早的單細胞生物如何出現。接著,我們將聚焦於「大氧化事件」(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這場由藍綠藻光合作用引起的革命,徹底改變了地球的大氣組成,為更複雜生命的出現鋪平了道路,但也對當時厭氧生物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第二部:地表的動態與形塑力量 2.1 板塊構造學說:地球的移動拼圖 板塊構造理論是理解地球表面如何運作的基石。本書將詳述移動的岩石圈板塊(板塊)如何相互作用。我們會區分三種主要的板塊邊界: 離散型邊界(Divergent Boundaries): 如洋中脊的形成,新地殼的誕生與海底擴張。 匯聚型邊界(Convergent Boundaries): 俯衝帶的形成,引發深海海溝、島弧火山鏈和高大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 轉形型邊界(Transform Boundaries): 如著名的聖安德列斯斷層,板塊的側向滑移及其相關的地震活動。 我們將探討驅動板塊運動的熱力學機制,包括拖曳力(Slab Pull)和脊推力(Ridge Push)。 2.2 氣候的長期變遷與冰期循環 地球的氣候並非恆定不變,而是經歷了數個漫長的暖期與冰期循環。本書將分析影響長期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米蘭科維奇循環(Milankovitch Cycles)如何透過地球軌道參數的微小變化影響太陽輻射的接收量,從而觸發冰期。此外,我們也將討論火山噴發、大陸漂移(改變洋流與大氣環流)以及溫室氣體濃度變化(如二氧化碳和甲烷)在氣候歷史中的作用。 2.3 水圈與地圈的交互作用 水是地球上最獨特的物質,它以固態、液態和氣態形式參與了無數的地質過程。本書將探討全球水循環(Hydrologic Cycle)如何將水分從海洋輸送到大氣、地表和地下,並與岩石圈進行持續的化學反應與物理侵蝕。地下水的儲存、含水層的形成與枯竭,以及侵蝕作用(風化、搬運、沉積)如何雕刻出峽谷、三角洲和沖積扇等地貌景觀。 第三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與環境 3.1 太陽系的天體物理學基礎 為了理解地球,我們必須將視野擴展到太陽系。本書將介紹太陽的結構與能量來源——核融合反應,及其對地球氣候和生命的決定性影響。我們將逐一探討八大行星的特徵,從水星的極端溫差,到金星失控的溫室效應,再到類木行星(氣態巨行星)的獨特大氣層和磁場。特別關注火星和木衛二(歐羅巴)等可能存在過或現存水的星球,以比較地球生命的適宜性。 3.2 保護罩:地球磁場的生成與重要性 地球的磁場,即磁層,是抵禦太陽風(來自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流)的關鍵屏障。本書將深入解釋地磁場的發電機效應(Dynamo Effect),以及磁場強度隨時間的變化。當太陽風與磁層碰撞時,會在極地產生壯觀的極光現象。磁場的減弱或翻轉,在地球歷史上曾發生多次,這對早期生命的進化有何潛在影響? 3.3 來自外部的威脅:小行星與彗星撞擊 地球的歷史並非孤立的演進史,它不斷受到來自外太陽系的物體的影響。本書將分析撞擊事件的頻率、影響,並詳細檢視著名的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K-Pg Extinction)——那次被認為由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墨西哥猶加敦半島所引發的災難,它終結了恐龍時代。我們將討論現今對近地天體(NEOs)的監測與潛在的行星防禦策略。 結論:地球科學的未來展望 本書結尾將展望地球科學的未來研究方向,包括對深層地幔的更精確探測、氣候變遷的精細化模型預測,以及對系外行星(Exoplanets)的探索,以期從更廣闊的宇宙尺度上理解我們這顆藍色星球的獨特性與脆弱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寺田健太郎
 
  1966年出生。1989年自大阪大學理學系畢業。1994年完成大阪大學研究所理學研究系課程(專攻物理學)。理學博士。曾擔任廣島大學助理、助理教授、教授,2012年起擔任大阪大學研究所理學研究系教授。期間曾遊學巴黎大學、澳洲國立大學、英國開放大學、明斯特大學行星學研究所。獲頒平成23年度文部科學大臣表揚「科學技術賞研究部門」。專項為宇宙地球科學,尤其著重在阿波羅計畫之月球樣本、隼鳥號樣本之同位素分析,致力於宇宙地球科學之普及。
 
譯者簡介
 
蔡婷朱
 
  台南人。專職日文口筆譯者。
  多本科普類譯作,喜歡徜徉在語言轉換世界中。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現代宇宙的容貌

1.1 構成你我身體的元素
1.2 宇宙的階層構造
1.3 宇宙膨脹

第2章  構成太陽系的天體1~太陽、行星、矮行星~
2.1 太陽
2.2 行星
2.3 矮行星

第3章  構成太陽系的天體2~小行星、彗星、外圍天體~
3.1 小行星
3.2 彗星

第4章  構成太陽系的天體3~衛星與星環~
4.1 衛星與星環
4.2 火星的衛星群
4.3 木星的衛星群
4.4 土星的衛星群
4.5 衛星與星環的關係

第5章  行星比較~比較行星科學入門~
5.1 大小、質量、密度的比較
5.2 行星軌道半徑具備的經驗法則
5.3 公轉週期與軌道半徑的關係
5.4 平均氣溫與軌道半徑的關係
5.5 太陽系天體具備液體的條件
5.6 大氣層的比較

第6章  星體演化與輕元素的合成(比鐵輕)
6.1 星體誕生的條件
6.2 星際氣體收縮的空間尺度與時間尺度
6.3 星際氣體收縮伴隨的中心溫度上升
6.4 氫燃燒
6.5 質量與光度的關係以及星體壽命
6.6 從主序星到紅巨星
6.7 星體的盡頭與釋出質量

第7章  星體演化與重元素的合成(比鐵重)
7.1 顯示原子核質子數與中子數平衡狀態的核種圖
7.2 中子捕獲過程
7.3 形成中子慢捕獲過程(s過程)的環境
7.4 形成中子快捕獲過程(r過程)的環境
7.5 太陽系裡的s過程核種與r過程核種

第8章  銀河化學演化與太陽結構
8.1 雙星的演化與I型超新星爆發
8.2 銀河的化學演化
8.3 太陽系的化學結構
8.4 太陽是顆不足為奇的星體?
8.5 有著行星的太陽系是很不足為奇的星系?

第9章  太陽系的形成
9.1 從分子雲核到原太陽
9.2 原太陽系盤的形成與演化
9.3 類木/類海行星的成長與原生大氣
9.4 類地行星的成長與次生大氣
9.5 水的狀態與二氧化碳
9.6 行星遷徙的概念~大航向模型

第10章  地球外物質與年代分析
10.1 從外太空飛來的物質~隕石和宇宙塵~
10.2 隕石的種類
10.3 球粒隕石
10.4 各種無球粒隕石
10.5 隕石、岩石樣本的定年法原理
10.6 使用長壽核種的定年法原理
10.7 使用短命核種的定年法原理

第11章  從地球外物質探究太陽系的歷史~太陽系年代學入門~
11.1 太陽的組成與原始物質
11.2 源自太陽星雲的固化~氣相固相的平衡過程~
11.3 太陽系最古老凝結物CAI與球粒
11.4 隕石母天體的熱力變質與水化變質
11.5 微行星的內部溫度
11.6 部分矽酸鹽地函的熔融與玄武岩地殼
11.7 太陽系初期固態天體的演化
11.8 太陽系年代學中尚未釐清的議題

第12章  地球的歷史
12.1 冥古宙(46億年前~40億年前)
12.2 太古宙(40億年前~25億年前)
12.3 元古宙(25億年前~5.4億年前)
12.4 顯生宙(5.4億年前~現在)

第13章  月球的科學
13.1 月球與地球的獨特關係
13.2 月球的起源與演化
13.3 從月球解密太陽系歷史
13.4 月球與地球的共同演化~地球吹向月球的風~

第14章  太陽系外行星觀測
14.1 發現太陽系外行星
14.2 如何找到太陽系外行星
14.3 系外行星可見的特徵
14.4 行星形成論的普遍化
14.5 適居區

第15章  德瑞克方程式與地球的未來
15.1 德瑞克方程式
15.2 地球的未來

參考文獻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02924
  • 叢書系列:知的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6 x 22.5 x 1.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我們從哪裡來? Where Do We Come From?
  我們是什麼? What Are We?
  我們要往哪裡去? Where Are We Going?
 
  這是法國畫家高更(Paul Gauguin)知名畫作的標題。無論從哲學、文學還是藝術角度,已經有非常多人思考過這個「問題」。各位心中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疑問?
 
  以實驗、觀測、分析、理論的最新見解,針對這個「探討人類根源的疑問」,站在科學觀點思考的學問範疇,即是本書要介紹的宇宙地球科學。本書會先探討廣闊稀薄的宇宙中,「藍色地球」是否只是顆不足為奇的星球,接著聚焦宇宙物質演化的必然性及偶然性。若能理解時經138億年,物質演化躍動的本質為何,應該就能窺見地球的未來。
 
  本書是筆者從公開演講、大學或碩士生課堂內容中,精選出有關宇宙地球科學的部分,並彙整成15個章節。這些內容不僅讓許多聽者享受到最先端研究的臨場感,裡頭更隨處可見刊載於Nature、Science等期刊尚未定論的最新見解。書末也列出了論文出處,歡迎有興趣深究的讀者自行運用。
 
  接著,就讓我們一起尋找「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往哪裡去?」的答案吧。
  看著「隼鳥2號」(Hayabusa 2)探測器送回小行星「龍宮」(Ryugu)未曾曝光的影像而感到興奮不已。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设计和纸张选择来看,这本书无疑是精心制作的收藏级读物。拿到手中的分量和质感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科普作品的尊重。封面设计既大气又不失细节,封面的触感也很有设计感,让人爱不释手。内页的用纸厚实,即便是高彩度的插图也不会出现透印现象,这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参考的科普书来说至关重要。书脊的粘合度也很好,可以完全平摊阅读,这在阅读大跨页的宇宙全景图时非常实用。这些细节上的用心,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内容层面,它已经成为了我书架上的一件精品。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将原本抽象的科学概念具体化、生动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星云和星系结构时那种既尊重科学事实又充满艺术感的笔触。每一页的版面布局都经过精心考量,信息量适中,不会让人感到压迫。那种仿佛能触摸到星尘的质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即便是对天文学只有初浅了解的读者,也能被这些精美的图像所吸引,从而激发更深层次的探索欲。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的宇宙艺术画册,每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惊喜,那种被浩瀚美景环绕的感觉,是其他平面书籍难以给予的独特体验。

评分

我必须赞扬一下这本书在知识深度上的平衡把握。它既能满足对基础知识有需求的新手,又能为那些略有背景的读者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书中对于一些前沿科学理论的介绍,比如引力波的探测、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最新研究进展,都做了非常清晰且负责任的阐述。它没有简单地抛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得出这些结论的,展示了科学探究的严谨性与迭代性。这种深浅适中的讲解方式,避免了过度简化导致信息失真,同时也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让人感到自己获得的知识是扎实而可靠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太空旅行。作者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罗列事实的方法,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旅程”来引导读者。从我们脚下的大地开始,逐步向外拓展,穿梭于太阳系的行星之间,最终抵达遥远的星系边界。这种由近及远的结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阅读门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知识点。特别是对时间尺度和空间距离的描述,作者运用了非常巧妙的比喻,使得那些动辄以“光年”计的宏大概念变得可感可触,让人真正体会到宇宙的尺度之巨,从而产生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其最令人难忘的特点之一。它有一种独特的、饱含人文关怀的诗意,仿佛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智者在耳边低语,而非冷冰冰的机器在陈述数据。作者善于在关键的科学概念之间,穿插一些关于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反思,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让冰冷的科学瞬间充满了温度和意义。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去思考“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类终极问题。这种将硬核科学与人文思考完美融合的写作技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感,让人读完后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