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

《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藍傳盛
图书标签:
  • 佛学
  • 佛教
  • 佛法
  • 问答
  • 修行
  • 智慧
  • 心灵
  • 宗教
  • 哲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系列共六百問,苑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學者能迅速一窺佛法精要與全貌。

  ◎延續第一集,內容更為廣泛完備,舉凡佛法大小乘、印度佛學三系、中國八大宗及藏密等,無不網羅殆盡。
  ◎透過問答方式,針對疑惑具體解答,最後全面網羅常見問題,呈現完整的佛學知識。
  ◎書寫明快扼要,但詳實深入,能令學人短期內即有所斬獲,並建立正確充實的概念。

  藍傳盛醫師的本系列作品共有:《佛法三百問》、《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下冊)》(尚未付梓),分別列出300問、167問、133問,對佛教各宗做了深入簡出的介紹及探討,是大德居士進入佛法世界的最佳鑰匙。

  本冊主要內容包括如下,一書在握,不僅搜讀方便,並且可快速進入佛法中心領域,了解印度與中國佛法之概要。

  ●印度各時期之佛學
  ‧小乘、大乘。
  ‧大乘三大系:中觀、唯識、如來藏。

  ●中國各時期之佛學
  ‧東漢魏晉佛學:涅槃宗、成實宗。
  ‧南北朝佛教:毘曇宗、俱舍宗、地論宗、攝論宗、中國唯識宗。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不包含该书本身的信息,但旨在提供一个详细且引人入胜的图书背景和主题描述: --- 《禅观明心:探索觉悟之路》 一本深入浅出的佛法入门与实践指南 导言:迷雾中的探寻 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渴望一份内心的宁静与方向。无数的哲学思想与宗教信仰试图为我们指引迷津,而古老的佛法,以其跨越时空的智慧,依然是许多人寻求生命真谛的灯塔。然而,佛法的深奥有时会让人望而却步,那些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教理,仿佛筑起了一道高墙。 《禅观明心:探索觉悟之路》正是为了拆除这道墙而生。本书并非一部艰涩的学术论著,也不是对某一特定教派的详尽阐述,而是一本面向所有对生命、心灵和觉悟有渴求的读者的入门指南。它以清晰、平实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佛法的核心世界,理解其基本原理,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 第一部分:基础的奠基——理解生命的底色 本书的开篇,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坚实的佛法认知基础。我们首先探讨“四圣谛”——苦、集、灭、道,这被誉为佛法这座宏伟建筑的基石。作者摒弃了抽象的说教,转而从现代人的情感体验出发,深入剖析“苦”的本质。它不仅仅是肉体的疼痛,更是对无常、不圆满的深刻体认。理解了苦的根源(集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解脱(灭谛)的可能性,以及通往解脱的路径(道谛)。 随后,本书详细阐述了“缘起性空”的观念。这是一个看似玄妙,实则与我们每一个当下息息相关的概念。通过对因缘和合的剖析,读者将逐渐明白“我”并非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而是诸多要素的暂时聚合。这种理解不仅能消解自我中心主义带来的焦虑和执着,更能启发我们对万事万物相互依存的深刻洞察。 在这一部分,我们还会触及“无我”的议题。许多人对“无我”的理解停留在否定自我的层面,本书则尝试引导读者从更积极的角度去理解“无我”——它意味着解脱于虚妄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 第二部分:实践的路径——从理论到生活 佛法贵在实践,理论的堆砌终究是空中楼阁。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如何将佛法的智慧转化为日常的修行与生活态度。 八正道:生活的指南针 本书将《八正道》视为一张详尽的生命导航图。它不仅是出世间的修行法门,更是入世间安身立命的准则。 正见与正思维: 引导读者如何建立准确的认知,如何以慈悲与智慧校准自己的意念,避免陷入偏执与负面情绪的泥淖。 正语、正业、正命: 探讨如何在言语、行为和职业选择上,践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的戒律,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利他之心。 正精进、正念、正定: 这是修行的核心。作者详细介绍了培养正念的方法,强调“活在当下”并非一句口号,而是一种需要持续训练的心智状态。通过简易的禅修练习,读者可以体验到心念的起伏与收摄。 慈悲与智慧:共生的核心价值 书中用较大篇幅阐述了“慈悲”与“智慧”的关系。智慧是看清事物真相的眼睛,而慈悲则是应对真相时的自然反应。没有智慧的慈悲容易流于泛滥的同情,而没有慈悲的智慧则可能变得冷酷。本书强调二者的平衡与融合,展示了如何通过培养“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来拓宽心胸,与世界建立更健康的连接。 第三部分:超越二元对立——禅观的境界 在对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进行梳理后,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提升到更深的境界——禅观。 心性的探索与觉察 禅观,是直接观察心性的过程。本书引入了对“心”的几种不同层面的解析,从散乱的心识到专注的定力,再到洞察无常与空性的智慧之光。作者并非要求读者立刻达到高深的禅定境界,而是鼓励大家从细微处着手,觉察自己每一个起心动念。 解脱与自由的再定义 最终,本书回归到“解脱”的主题。解脱不是逃离现实,而是不再被现实的幻象所束缚。通过对“贪、嗔、痴”的系统性剖析,读者将被引导去认识到,最大的牢笼其实是自己为自己编织的心理结构。真正的自由,是在看清无常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清澈与平静。 结语:一生的旅程 《禅观明心》的宗旨,是成为读者在佛法学习道路上的一位温和而坚定的引路人。它不承诺速成,也不贩卖奇迹,而是强调日复一日的熏修、修正与体悟。翻开此书,就是踏上了一段探索自我、回归本心的旅程。愿此书能点亮您的觉知之灯,使您在生活的风浪中,找到那份永恒的安稳与明晰。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藍傳盛


  一九五四年生,台灣高雄市人。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高雄醫學院內科學講師。

  現任藍傳盛診所院長、高雄市政府市政顧問、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總會輔導理事長。

  曾任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高雄市高醫校友醫師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監事、台灣家庭醫學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公餘之暇,獵涉佛學凡二十年,對佛學研究興趣盎然,每每佛書一卷在手,終日啃讀。對佛教各宗均有深入獵涉,本書即對佛教各宗作深入簡出之介紹及探討。
 

图书目录

序言
 
小乘(1-10問)
1.根本佛教與原始佛教是什麼?
2.舍利和塔、寺廟的起源?
3.印度佛教文化有哪些特色?
4.什麼是緣起、十二因緣、業力與惑?
5.什麼是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
6.什麼是無常、無我?
7.什麼是中道思想?
8.小乘佛教如何變遷?
9.什麼是南傳佛教文化的特色?
10.什麼是部派佛教及其分裂原因?
 
小乘(11-15問)
11.部派佛教有幾個部派?
12.各部派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各派爭論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13.阿含經有幾種?
14.印度小乘經典除阿含經外,還有哪些著名經典?
15.什麼叫三藏、大藏經、九分教、十二品經、石經?
 
小乘(16-26問)
16.什麼是四大部派?
17.四部(有部、經部、唯識、中觀)有何不同?
18.中觀應成派及自續派有何不同?中觀自續派隨經量行及隨瑜伽行有何不同?
19.什麼是有形相唯識學認識論及無形相唯識學認識論?
20.中國佛教宗派中之小乘有哪些?
21.法藏之五教十宗判教中所指小乘六宗有哪些?
22.什麼是四攝法、四無量心、四弘誓願與六和敬?七眾與戒律?
23.什麼是聲聞四果與四聖諦?什麼是緣覺與十二因緣?
24.六道輪迴是什麼?
25.十善業道是什麼?
26.什麼是五濁惡世、無間地獄與閻羅王?
 
大乘(27-33問)
27.大乘思想的源流及成因是什麼?
28.大乘的經典有哪些?
29.中國大乘與印度大乘有不同嗎?
30.印度初後期大乘有什麼不同?
31.顯乘與密乘有什麼不同嗎?
32.中國各時期的大乘有不同嗎?
33.中國大乘有幾宗?
 
大乘(34-39問)
34.大乘與小乘有什麼不同?
35.宗密之性宗(如來藏系)與相宗(唯識系)有什麼不同?
36.宗密之性宗(如來藏)與空宗(般若)有什麼不同?
37.各宗的空性有不同嗎?
38.各宗的真俗二諦有不同嗎?
39.各宗的緣起有不同嗎?
 
大乘(40-44問)
40.各宗的佛性有不同嗎?
41.各宗的佛身有不同嗎?
42.各宗的淨土有不同嗎?
43.各宗的判教有不同嗎?
44.各種大乘可以混合修持嗎?
 
印度大乘佛學三大系:中觀、唯識、如來藏
 
中觀、般若(45-62問)
45.般若思想是什麼?
46.阿含之空與阿毘曇之空有不同嗎?
47.龍樹的空與八不是什麼?
48.空與中道有不同嗎?
49.什麼是空用、空性、空義?
50.龍樹迴諍論的空與量為何?
51.金剛經與心經說些什麼?
52.中觀思想及中論的四句是什麼?
53.印度中觀及中國中觀的歷史為何?
54.印度中觀的時期及派別為何?
55.西藏佛教的中觀思想為何?
56.宗喀巴之中觀思想為何?
57.中觀與唯識之關係如何?
58.中觀與如來藏之關係如何?
59.蓮華戒與摩訶衍的見解有不同嗎?
60.中觀如何修行?及對於涅槃及佛色身的看法為何?
61.中觀的因明及量為何?
62.中觀的我、無我、及二諦是什麼?
 
唯識(63-69問)
63.唯識學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及中國八宗之關係?
64.什麼是解深密經、攝大乘論、瑜伽師地論與成唯識論的心識說?
65.印度瑜伽行派之發源、萌芽、長成、及建立與弘傳,與中國唯識宗之建立、宏傳與實踐為何?
66.西藏之唯識學有何特色?
67.有相唯識與無相唯識有何不同?
68.唯識與中觀的關係為何?
69.唯識與如來藏的關係為何?
 
如來藏(70-74問)
70.如來藏思想是什麼?
71.如來藏系有哪些經典?
72.如來藏思想的起源及心性本淨說如何形成?
73.印度如來藏說如何孕育、完成及如來藏在中國如何宏傳?
74.中國八宗與如來藏之關連?
 
如來藏(75-79問)
75.如來藏學派與瑜伽行派及中觀學派之關係為何?
76.如來藏與佛性、真如有不同嗎?如來藏如何現起?
77.華嚴經、如來藏經、楞伽經、勝䯹經、涅槃經等之大綱為何?
78.大法鼓經、不增不減經及央掘摩羅經、無上依經等之大綱為何?
79.佛性論、大乘起信論及寶性論之大綱為何?
 
中國各時期之佛學
 
東漢魏晉佛學(80-92問)
80.東漢時代,安世高、支婁迦讖譯出什麼經?
81.魏晉時代的西僧譯經師有哪些人?
82.東晉、五胡十六國時代的佛教為何?
83.鳩摩羅什的佛學思想是什麼?
84.僧肇的佛學思想是什麼?
東晉佛學(西元三一七-四二○年)
85.帛尸梨蜜多羅和咒術經典的流行是什麼?
86.什麼是竺道潛和支遁(支道林)的清談及玄學性貴族佛教?
87.慧遠的佛學思想是什麼?
88.道生的佛學思想是什麼?
89.曇無讖什麼時候翻譯涅槃經?
90.佛陀跋陀羅什麼時候翻譯華嚴經?
91.西行求法的取經僧有哪些?
92.「清淨的三聖化現說」是什麼?
 
南北朝時代(93-96問)
93.南北朝時代的譯經、重大事件及形成的宗派有哪些?
 
涅槃宗(94-96問)
94.涅槃宗的源流及宗義是什麼?
95.大般涅槃經大綱是什麼?
96.涅槃宗的佛性義是什麼?
 
成實宗(97-107問)
97.成實宗的源流為何?
98.成實宗的教義是什麼?
99.什麼是八十四法?
100.成實宗的我法二空觀是什麼?
101.人法二空、真俗二諦、四聖諦是什麼?
102.成實論的佛性思想為何?
103.成實宗聲聞四果所斷的見思惑有哪些?
104.什麼是俱生法執?
105.修行位階有哪些?
106.成就果德是什麼?
107.成實宗是小乘或大乘?
 
南北朝佛教(108-149問)
 
毘曇宗(108-116問)
108.毘曇宗的源流為何?
109.雜阿毘曇心論的大綱是什麼?
110.五位法是什麼?
111.什麼是輪迴說?
112.什麼是五位實有、三世實有?
113.什麼是六因、四緣、五果?
114.煩惱、五業及四有為何?
115.如何修行及解脫?
116.毘曇宗的佛性思想是什麼?
 
俱舍宗(117-133問)
117.俱舍宗的源流為何?
118.俱舍宗的根本學說是什麼?
119.俱舍論之組織大綱為何?
120.什麼是七十五法?
121.什麼是三科: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122.什麼是諸義門分別?
123.什麼是四諦十六行相?
124.四生四有、十二緣起、六因四緣五果是什麼?
125.什麼是有漏因果與無漏因果?
126.什麼是法體恒有論、三世實有?
127.什麼是隨眠論(本惑與隨惑、見惑與修惑、煩惱的種類)?
128.什麼是業感論?
129.修行位階為何?
130.諸智有哪些種類及其果德?
131.諸定有哪些種類及其果德?
132.二種涅槃是什麼?
133.本宗的破我論為何?
 
地論宗(134-140問)
134.地論宗的源流為何?
135.十地經論的大綱為何?
136.地論宗南北道派有何不同?
137.淨影慧遠的地論宗思想為何?
138.地論宗的日後影響為何?
139.地論宗的佛性思想為何?
140.如何修持地論宗?
 
攝論宗(141-149問)
141.攝論宗的源流為何?
142.攝論宗的宗義為何?
143.真諦三藏的佛學思想為何?
144.攝大乘論的大綱為何?
145.攝論宗的心識說為何?
146.世親、安慧、真諦的心識說有何不同?
147.世親的「佛性論」大綱為何?
148.真諦的佛性觀為何?
149.地論、攝論、唯識之異同?
 
中國唯識宗(150-161問)
150.中國隋唐時代的佛教發展情形為何?
151.中國之唯識學派的形成過程為何?
152.什麼是「唯識二十論」及「唯識三十頌」的唯識相、唯識性及唯識位?
153.唯識的五性說為何?
154.有相唯識與無相唯識有何不同?
155.陳那的集量論大綱為何?
156.唯識與中觀及唯識與如來藏,如何合流?
157.寂護、蓮華戒與寶作寂之佛學思想有何不同?
158.唯識宗的經論有哪些?
159.解深密經的大綱為何?
160.瑜伽師地論的大綱為何?
161.成唯識論的大綱為何?
 
中國唯識宗(162-167問)
162.唯識說的基本哲學理論是什麼?攝大乘論、地論及大乘起信論之唯識觀有何不同?
163.無著、世親及護法三師之異同?
164.護法與安慧的理論有何不同?
165.唯識如何修持?
166.五重唯識觀與十重唯識觀有何不同?
167.唯識理論的困難為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53410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7 x 23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佛法三百問第二集》是承繼《佛法三百問》一書之後,益加深入闡明佛法各部的精髓及大要,以攝補《佛法三百問》不足之處。

  《佛法三百問》雖獵涉問題廣泛,惟討論議題之範圍涵蓋仍顯不夠週全,探討尚嫌不夠深入,作者有鑑於此,乃萌生出版第二集之念頭,以匡補前書之不逮處。

  本書共有三百問,惟篇幅浩大,故簡分成兩冊,分別論述。上冊有167問,下冊有133問。

  本書為上冊,167問內容包括:小乘26問(1問-26問),大乘18問(27問-44問),印度佛學之大乘三大系,如中觀、般若18問(45問-62問),唯識7問(63問-69問),如來藏10問(70問-79問)。中國佛學之東漢魏晉佛學13問(80問-92問),南北朝六宗,包括涅槃宗4問(93問-96問),成實宗11問(97問-107問),毘曇宗9問(108問-116問),俱舍宗17問(117問-133問),地論宗7問(134問-140問),攝論宗9問(141問-149問),及中國唯識宗18問(150問-167問)。

  本書先論及中國八大宗之俱舍宗、成實宗及唯識宗,其後之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律宗、真言宗及藏密等,留待下冊再一一詳加探討。

  《佛法三百問》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兩冊共搜集600個問題,內容涵蓋所有佛法,包括佛學通論,印度大小乘佛學、中國八大宗及藏密等。《佛法三百問》二冊共集有六百問,二冊合集可謂是類似「袖珍型」的佛法百科全書,舉凡重要的佛法知識理論及重要的「經」及「論」均有涉及,若能一卷在握,不惟搜讀方便,抑且可快速進入佛法中心領域,了解大小乘佛法之梗要,期能令大德們在日常生活的實修中有所裨益。

  佛法浩瀚無邊,況弟學疏才陋,亟需十方大德匡正是幸。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东方哲学的爱好者,我对各种版本的解读都有所涉猎,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书一样,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还能做到如此贴合现代人思维习惯的。它没有刻意去迎合时下的流行趋势,而是扎扎实实地回归到经典的脉络之中,同时又巧妙地运用了现代的语境去阐释,使得那些流传千年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文字功底扎实,没有那种为了堆砌专业术语而显得空洞的弊病。每当读到一个段落,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含义,并且联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这种“知行合一”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书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能更清晰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模式。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平静和充实感。我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开始变得更加宏大和包容。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焦虑裹挟着前行,很少有机会停下来,进行一次深刻的内在反思。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及时的提醒,告诉我“慢下来”的重要性,以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作者的笔触极其温和,但力量却无比强大,它不是那种大声疾呼的宣言,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那些哲学难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谦逊与开放性,它从不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将选择权交给了读者,鼓励每个人通过自己的体悟去找到答案。这种尊重个体差异的态度,让我感觉自己被深深地理解和接纳。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值得我单独提出来称赞一番。它没有采用那种老旧的、充满古奥词汇的佛学术语,而是选择了一种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感的表达方式。这种平衡掌握得非常到位,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朋友,也能毫不费力地进入情境。更难得的是,作者在阐释道理时,总能穿插一些极富画面感的比喻或者生活中的小故事,一下子就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教条式的书籍,而是在跟随一位优秀的导师进行一次引人入胜的智力探索之旅。这对于我来说,是近年来遇到的最值得推荐的读物之一。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开始阅读之前,我曾对“三百问”这种形式抱有一定的疑虑,担心内容会不会过于零碎化、不成体系。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尽管是问答的形式,但整体的逻辑结构却异常严密,每一个问题似乎都是前一个问题的自然延伸,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它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引导读者从基础概念逐步深入到更精微的义理层面。对于我这样习惯于系统学习的人来说,这种结构设计简直太友好了。它既满足了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又保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每次翻开它,都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塔,每爬升一层,视野就开阔一分,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在我目前对某些佛学概念感到困惑的时候。我最近在探索佛教思想的深度,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又过于浅显,蜻蜓点水,无法满足我深入理解的渴望。而这本书的呈现方式,简直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教义,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引人深思的方式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细腻和耐心,那种不急不躁、循循善诱的态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舒服和安心。它不是那种强迫你接受某种观点的书,而是像一位智者在与你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引导你去思考、去领悟。读完其中的一些章节,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像是被清理了一遍,那些盘踞已久的疑惑和烦恼,似乎找到了清晰的出口。这种精神层面的滋养,是很多其他书籍无法提供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