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經典再現版):教你擺脫六大錯覺的操縱

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經典再現版):教你擺脫六大錯覺的操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克里斯.查布利斯
图书标签:
  • 行为心理学
  • 认知偏差
  • 决策学
  • 思维模式
  • 批判性思维
  • 影响力
  • 说服力
  • 心理学
  • 科普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經典心理實驗最新修訂.《快思慢想》趣味版
  ◆「全球思想家正在閱讀的20本書」之一
 
  心理學搞笑諾貝爾獎得主告訴你︰
  「看到」不等於「看見」,「相關」不等於「因果」,
  顛覆你信以為真的錯覺,別讓你的大腦騙了你!
  
  你有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覺嗎?
  你相信開發潛能、鍛鍊大腦那套玩意兒嗎?
  沒圖沒真相,有圖就有真相?
 
  心理學搞笑諾貝爾獎得主用一隻大猩猩打破你的「自以為」,
  為你揭發無聲無息在生活中操縱你的六大錯覺!
 
  心理學史上最知名的實驗之一「看不見的大猩猩」打破了「眼見為真」這個信念,告訴我們:即使最明顯的資訊也會被我們漏掉。當大腦的注意力資源被占據時,人們會忽略發生在眼前的事件,就算它明顯如一隻大猩猩!在當今這個資訊快速流通、新事物大量塞滿我們生活的時代,生活中的「大猩猩」更是無處不在。
 
  本書探討生活中潛藏的六大錯覺:有關注意力、記憶、自信、知識、因果以及潛能六大層面。書中集結各項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揭發許多日常生活中時而可見、但人們卻完全沒有意識到的錯覺與邏輯謬誤。作者舉出許多反直覺性的科學研究證據,證明:人可能會「有看沒有到」。我們只看見我們想看見、所預期看到的一面,而遺漏了許多就出現在眼前、卻未進入意識層面的真相。
 
  我們對於自己的心智功能,抱持了許多扭曲的信念。本書探討何時以及為何這些錯覺會影響我們,它們對人類生活所造成的影響,以及我們如何克服或是減輕它們的衝擊。
 
  書中將解釋:
  *為什麼大猩猩在你眼前搥胸你視而不見?
  *自信果斷的人較適合當領導者?
  *茱莉亞.羅勃茲拿起可頌,下個鏡頭她咬了鬆餅一口!
  *高第一八八六年宣稱聖家堂十年內能完工!
  *聽莫札特會變聰明?打電動可以開發大腦潛能?
  *聰明的西洋棋手和愚笨的罪犯有何共通之處?
  *避險基金經理人可以向氣象預報員學到什麼?
  *為什麼一家公司會花上高達數十億美元,去推行一項分析師都認為不會成功的產品?
 
專文推薦
 
  李國偉 中央研究院數學所退休研究員
  陳建中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謝伯讓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齊聲推薦
 
  李偉文 知名作家
  南方朔 知名評論家
  張明正 趨勢科技董事長
  陳永儀 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與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曾志朗 中央研究院院士
  詹宏志 PChome Online董事長
  劉 軒 知名作家
  鄭國威 PanSci泛科學知識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本書警示讀者有關心智的「日常錯覺」,讓我們避免固執於預設的觀念架構,從而明察實際的世界,是一本極佳的心智導引。──李國偉,中央研究院數學所退休研究員
 
  .作者證明了人對環境的錯覺,事實上是穩定存在於日常生活中。閱讀本書後,你會對眼中所見的世界萬象,有很不一樣的看法。──陳建中,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我們是用眼睛看世界嗎?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好像不那麼容易回答。本書以有趣且吸引人的方式,將經典、深奧的研究議題與結果呈現給讀者,是不可錯過的好書!──陳永儀,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與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在社群媒體、手機、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各種科技都企圖攫取你有限的注意力時,你可能沒看見一隻大猩猩……不,是一群大猩猩。別讓你真正重要且獨一無二的大腦被綁架了,看完這本經典科普好書,學會如何跟錯覺揭露出的大腦局限和好吧。──鄭國威 PanSci泛科學知識長
 
  .如果你想知道這個知名實驗的最新相關研究,以及我們周遭各種「視而不見」的生活實例,那就拾起這本書好好閱讀,別再對它「視而不見」了!──謝伯讓,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各界讚譽
 
  .兩位作者的大猩猩實驗已成為經典教材,影響力更擴及於心理學之外,讓我們對人類意識與理性有不同的認識。──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語言本能》作者
 
  .在人類思考的領域,直覺的錯覺是最重要、最驚人,也最不為人所知的缺陷。這書就要仔細說給你聽。──塔雷伯(Nassim N. Taleb),《黑天鵝效應》作者
 
  .一趟驚奇連連,收穫滿滿的旅程,帶你看遍影響生活中每一刻的錯覺。──韋斯曼(Richard Wiseman),《怪咖心理學》作者
 
  .本書應該是刑法制度的每一位法官、陪審團團員必讀的聖經,也是戰場指揮官、企業執行長、國會議員,還有你我不能錯過的錦囊……──薛默(Michael Shermer),《科學人》月刊專欄作家
《心智的迷宫:解码人类认知的盲点与偏见》 一个关于我们如何被自身思维误导的深度探索 内容简介: 我们相信自己是理性的观察者,能清晰地洞察世界的真相。然而,人类的心智,这个被誉为“自然界最精巧的构造”,却布满了难以察觉的陷阱。我们所感知的现实,往往是经过层层过滤、扭曲和简化后的产物。《心智的迷宫:解码人类认知的盲点与偏见》将带领读者深入人类认知的底层结构,揭示那些形塑我们决策、信仰和人际关系的最基本、却又最容易出错的心理机制。 本书并非专注于单一的错觉或心理实验,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的认知科学地图,系统梳理了从感知输入到最终判断输出的整个“心智通路”中可能出现的系统性偏差。我们将从神经科学的视角切入,探讨大脑如何为了提高处理效率而采用“启发法”(Heuristics),以及这些快速决策工具如何在复杂或信息不足的环境中,将我们引入歧途。 第一部分:感知的幻象与世界的重构 我们的感官系统是收集信息的门户,但它并非一个忠实的录像机。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感知过滤”的过程。我们将详细分析“选择性注意力的陷阱”,不仅仅是著名的“看不见的大猩猩”现象,而是更深层次的,如何因为预设的信念或强烈的动机,使得大量客观存在的信息被大脑自动屏蔽或忽略。 例如,我们会剖析“期望驱动的感知”:当一个人深信某种结果会发生时,他如何能在模糊的声响或光影中“听到”或“看到”符合预期的内容。这不仅关乎视觉和听觉,更延伸到对社交线索的解读,解释了为什么在团队冲突中,双方往往对同一事件持有截然不同的“事实”描述。 此外,本书将讨论“情境依赖性记忆的局限”。我们常误以为记忆是硬盘般的存储,但事实是,每次回忆都是一次“重写”。我们将展示环境线索、情绪状态乃至他人的暗示如何无形中植入新的细节,从而彻底改变我们对过去事件的认知。通过大量的心理学案例,读者将认识到,“你所记得的,并非发生过的事,而是你上次回忆时的版本。” 第二部分:逻辑的岔路与判断的捷径 人类的理性思考是一项耗能巨大的过程,大脑天生倾向于寻找能耗最低的路径。本部分聚焦于认知捷径——启发法——如何系统性地误导我们的日常判断和复杂决策。 我们将深入剖析“锚定效应”对商业谈判和薪资评估的影响。这个效应展示了最初接收到的信息,即便其相关性极低,也能对后续的所有估计和判断产生持久的“拉扯力”。读者将学习如何识别并尝试挣脱这些锚点。 接着,本书会细致阐述“可得性启发法”带来的后果。媒体报道的戏剧性事件(如空难、罕见疾病)在我们的心智中被赋予了不成比例的高权重,这导致我们错误地评估风险,例如过度恐惧低概率事件,却忽视了高概率的日常威胁。这部分内容将展示这种偏差如何在公共政策讨论和个人健康决策中产生实际的负面影响。 一个重要的章节将致力于剖析“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的运作机制。这不是简单的“选择性接收”,而是大脑主动“寻找、解释和回忆”支持现有世界观的信息。我们将探讨这种偏误在信息茧房形成中的核心作用,并提供一套结构化的思考练习,帮助个体在面对颠覆性信息时,保持心智的开放性。 第三部分:社会认知的误区与自我欺骗 认知偏差的影响力在社会互动中被放大。本部分关注我们如何评价他人,以及我们如何构建自我形象,往往建立在坚固的错误认知之上。 我们将探讨“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当别人犯错时,我们倾向于归咎于其内在的性格缺陷(“他就是懒”),而当我们自己犯错时,则倾向于归咎于外部环境(“交通太糟了”)。这种双重标准是社会冲突和误解的温床。 此外,本书将深入研究“虚假共识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和“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前者让我们高估自己观点和行为的普遍性,从而在意见不合时感到挫败;后者则让我们过分关注自身的小失误,认为别人都在密切关注我们,实际上,人们的注意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分散得多。 最后,我们将以“自我服务偏见”(Self-Serving Bias)作结,探讨人类维护积极自我形象的内在需求。这种偏见使我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功于自身的优秀品质,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不可控因素。理解这一点,是实现真正自我提升的第一步——因为它要求我们直面那些舒适的谎言。 总结: 《心智的迷宫》是一本引导性的指南,它不提供简单的“治愈”方案,而是提供一把精密的解剖刀,让读者能够亲自检查自己心智的构造。通过对感知、判断、决策和社会互动的系统性分析,本书旨在培养一种“元认知”能力——思考我们如何思考的能力。它鼓励读者拥抱不确定性,接受认知的局限性,最终学会如何更加审慎、更少偏见地与真实的世界互动。这是一场关于发现自身思维盲点的勇气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克里斯.查布利斯 Christopher Chabris
丹尼爾.西蒙斯Daniel Simons
 
  查布利斯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為認知科學家,曾任教於聯合大學、哈佛大學,現居美國賓州劉易斯堡。西蒙斯在康乃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為伊利諾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亦為該系視覺認知實驗室主持人,現居美國伊利諾州香檳。
 
  兩位作者均是權威心理學家,於1997年在哈佛大學認識並開始合作,共同完成了許多著名的知覺與認知實驗,心理學上最著名的實驗之一「看不見的大猩猩」──幾乎所有心理學課本都會提到的實驗,便是由本書兩位心理學家於1999年在哈佛大學主導完成。這個實驗揭開那層扭曲我們認知的面紗,讓我們與現實接軌。兩人因「大猩猩實驗」獲得2004年心理學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
 
譯者簡介
 
楊玉齡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目前為自由撰稿人,專事科學書籍翻譯、寫作。
 
  著作《肝炎聖戰》(與羅時成合著)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譯作《生物圈的未來》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另著有《一代醫人杜聰明》;譯有《幻覺》、《醫學的藝術》、《夜班急診室》、《記憶診所》、《大腦開竅手冊》、《兒腦開竅手冊》、《奇蹟》等數十冊(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平常心、平常眼 /李國偉
推薦序 被「視而不見」的「視而不見」發現 /謝伯讓
導 讀 「活在當下」的大腦vs.「意識之外」的大猩猩 /陳建中
各界讚譽

前 言 日常的錯覺
第一章 「我想我應該會看見。」
誰說眼見便為真!
「看到」不等於「看見」,你只看見你準備看見的一切……
本章將探討神不知鬼不覺的注意力錯覺。

第二章 教練鎖喉?
記憶都經過大腦的篩選與重組?
愈鮮明的記憶不代表愈真實,我們只記得「感覺」起來像真實的部分。
本章將破除扭曲真實的記憶力錯覺。

第三章 聰明的西洋棋手和愚笨的罪犯有何共通之處?
自信滿滿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表現?
無知往往比知識更能讓人產生自信?
錯不在自信,錯在迷戀自信。本章教你擺脫自信心錯覺。

第四章 你該學氣候預報員,還是避險基金經理人?
知道「怎麼用」跟知道它「為什麼」能被用是兩回事;
知道發生「什麼」事,不代表知道「為什麼」會發生!
誤把熟悉的感覺,當成真正的知識,此乃知識錯覺。

第五章 妄下結論
在甜點中看到上帝,在股價中看到趨勢?
「相關」不等同於「因果」,別把「以為」變成「因為」!
本章告訴你如何掙脫因果錯覺的枷鎖。

第六章 快快變聰明!
聽莫札特會變聰明?打電玩可以開發大腦潛能?
你被偽科學與潛能錯覺操弄了而不自知嗎?
訓練大腦不如站起來動動身體!

結 語 直覺的迷思
新版後記 後來,你看見大猩猩了嗎?
致 謝
文獻出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93488
  • 叢書系列:心理勵志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日常的錯覺
 
  世間有三樣東西其堅(難)無比:鋼鐵、鑽石,以及自知之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摘自《窮理查年鑑》(Poor Richard’s Almanack,一七五○年)
 
  大約二十年前,我們在哈佛大學教心理學時,對班上學生做了一個簡單的心理學實驗。沒想到,這個實驗日後竟然成為心理學領域最有名的實驗之一。它登上了教科書,成為全世界心理學導論課程的教材。許多媒體都做了專題報導,包括知名雜誌《新聞週刊》、《紐約客》,以及NBC的「日線」節目(Dateline NBC)。它甚至以展覽的形式,在舊金山以及其他博物館展示。這個實驗之所以這麼受歡迎,是因為它用一種幽默的手法,深入揭穿了出人意料的結果─關於我們如何看這個世界,以及我們所沒有看到的。
 
  你會在本書第一章讀到這個實驗。經過這些年來的思考沉澱,我們終於明白,它所闡釋的,其實是一個更廣泛的原理,一個有關人類心智如何運作的原理。我們總是相信自己能夠看清眼前的事物、正確記得過去發生的大事、了解自己的知識限度,並且能準確判斷因果。然而,這些直覺信念常常都是錯誤的,而這些錯誤信念也遮掩蒙蔽人類認知能力中的諸多重大局限。
 
  我們需要被提醒不要被外表蒙騙,因為我們傾向於﹁以貌取物﹂,把外觀表象視為內在品質的確實呈現。我們需要被告誡:省一毛錢就等於多賺一毛錢,因為我們會差別看待「賺進來的錢」與「已經擁有的錢」。這些警世格言都是為了幫助我們避開直覺造成的錯誤。同樣的,富蘭克林所說的世間最堅硬、困難的東西,也暗示了對於「我們很了解自己」這樣的直覺信念應該加以質疑。在行經人生之路上,我們好像非常了解自己的心智運作與行為背後的成因。但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毫無頭緒。
 
  《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這本書講的是,深深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六大錯覺:有關注意力、記憶、自信、知識、因果以及潛能的錯覺。對於自己的心智功能,我們抱持了這些扭曲的信念,它們不只是錯的,而且錯的方式還很危險。我們將探討何時以及為何這些錯覺會影響我們、對人類生活所造成的影響,以及我們如何克服或是減輕它們的衝擊。
 
  我們刻意採用「錯覺」這個字眼,是想要類比於「視錯覺」現象,好比藝術家艾雪(M. C. Escher, 1898-1972)利用立體圖形壓縮至平面所造成的視覺矛盾現象,以及視知覺的局限,創造出名作裡頭那些「爬不完的樓梯」─即便你知道他的整體結構違反常理,你還是會覺得每個樓梯看起來都是正常的。日常錯覺便是如此頑強:就算我們知道自己的信念和直覺有缺陷,它們依舊無可避免。我們將之稱為「日常」錯覺,正是因為它們天天都在影響我們的所作所為。當我們一邊開車一邊講手機,卻認為自己的注意力足以應付路上交通時,我們即被其中一種錯覺所影響;當我們認定某人要是記錯了過去的事,必定是在扯謊,我們也上了某種錯覺的當;當我們因某人看起來最具自信而選其擔任領袖,我們又被另一種錯覺所影響;當我們展開一項新計畫前,自認可以準確評估完成計畫的時程,我們還是受到某個錯覺擺布。事實上,沒有一種人類行為可以跳脫日常錯覺的魔掌。
 
  身為心理學教授,在藉由設計與執行心理學實驗維生的同時,我們發現對人類心智研究得愈多,便看到愈多錯覺對生活的影響力。你可以發展出一套類似X光的洞察力,看透自己的腦袋在玩什麼花樣。等你讀完本書,你對於那位隱身幕後的藏鏡人以及諸多統治你思想與信念的道具,將會多了解一些。一旦你了解什麼是日常錯覺,就能以不同的眼光來看世界,而且你對它的想法將更為清晰。你將能看出錯覺如何影響你的思維與行動,就如同影響周遭其他人一樣。也因此,如果再有新聞記者、經理人、廣告專家以及政客─不論是有意或無意,利用你的錯覺來混淆視聽或是說服你時,你馬上就能識破。了解日常錯覺,能引導你重新校正自己的生活模式,除了可以幫助你因應大腦運作的局限,也可利用這個優勢;甚至有可能藉由這些洞察力來創造娛樂或財富。最重要的是,揭開那層扭曲我們認知的面紗之後,將讓我們與現實接軌,重新認識自己與世界的原本面貌。
 
新版後記

後來,你看見大猩猩了嗎?
 
  自從《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英文版於二○一○年出版以來,就大部分內容而言,我們當時提出的說法現在依然成立,本書的基本主題和論點也無需改變,但有幾個我們討論過的想法,在過去這幾年已有新的進展,有些案例也受到挑戰。藉由這篇新增後記,讓我們有機會重溫本書,並更新內容。
 
  我們注意到,在本書出版後,「看不見的大猩猩」一詞開始成為日常用語。譬如說,一份關於注意力最新研究的報導,標題就叫做「新式擋風玻璃顯示器可能釋放出一頭﹃看不見的大猩猩﹄」。一名顧問的自我宣傳有這麼一句話:「策略教練能在你的企業中看出﹃看不見的大猩猩﹄」。另外,嘻哈歌手布林克曼(Baba Brinkman)在專輯《人類天性嘻哈指南》(The Rap Guide to Human Nature)中唱道,「你看不見我―我是看不見的大猩猩/你的視覺盲點充滿你的心/你看不見我― 但是如果你看不見我/想想看還有其他什麼是你看不見的。」
 
  看不見的大猩猩
 
  對於我們的研究發現變得如此有名,連書名都被當成一種隱喻,我們深感榮幸。當然,概念被減化成陳腔濫調後,更可能受到誤解和誤用。如果這種用法持續蔓延,我們希望「看不見的大猩猩」還是能保留原本的中心意含,那就是:「一樣東西如果你留心在意,就很容易注意到,但是你的注意力如果被其他事情分散了,你就可能完全忽視。」也就是說,看不見的大猩猩是一個非常戲劇性的範例,顯示我們可能由於不注意視盲,而忽略事物到什麼樣的程度。
 
  在有關不注意視盲最重要的新研究裡,有一項是我們的同事耶魯大學蕭爾教授和他的研究生沃德(Emily Ward)所完成的。大猩猩實驗以及其他不注意視盲實驗,最早可回溯到奈瑟團隊以及梅克與洛可等人的研究,他們都不排除另一個合理的可能性,那就是觀眾其實有感知到預期之外的事物,只不過還沒來得及回報給意識或記憶之前,就遺忘了。對於此一現象的這種詮釋,稱為「不注意失憶」(inattentional amnesia),因為它的焦點在於事件過後可能沒有記住,而非事件發生當下沒有感知到。
 
  沃德和蕭爾把這兩種可能性區分開來,他們巧妙運用了莫斯特所引進的電腦版測驗:讓受測者觀看螢幕上移動的黑色和白色英文字母L和T,並計算它們橫越過中央一條水平線的次數。在這項測驗的某些段落中,會出現預期之外的紅或藍色十字,在螢幕上同樣沿著那條水平線移動。當第一個出現十字的段落結束後,受測者會被問及是否注意到有一個十字,大約三分之一的人都說沒有,這在不注意視盲實驗裡是滿典型的結果。但是接續的測驗則和以前的研究不同,受測者被告知,每當注意到螢幕上出現「不同的或意料之外的東西」,就要按一下空白鍵。經過三次出現十字的測驗後(受測者都立刻予以回報,因為他們現在已有所預期),最後一次測驗多加了一個英文字母E,而且是從反方向移動過來,結果十三%的受測者完全沒有回報它。
 
  如果不注意視盲真的是記憶上的問題,那麼事先警示受測者注意非預期事物,而且讓他們在一看見這些東西的時候就能回報,應該就會消除這種現象。在這種狀況下,「注意到非預期事物」與「回報它」之間沒有延遲,所以並不需要動用記憶。但是既然許多E仍然沒有被回報,不注意視盲看來也不能算是沒有記住非預期事物的結果。
 
  (摘自〈新版後記〉)
 
推薦序
 
被「視而不見」的「視而不見」發現
謝伯讓,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一九七五年,美國的認知心理學家奈瑟(Ulric Neisser)發表了一篇關於「視而不見」的注意力研究論文。二十多年後,這篇文章影響本書作者查布利斯與西蒙斯,並讓「看不見的大猩猩」成為史上最有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但諷刺的是,奈瑟這篇論文在七○年代,卻曾經是科學界「視而不見」的對象。
 
  認知心理學之父奈瑟
  
  奈瑟是何許人也?奈瑟的名聲以及影響力,其實在更早之前就已確立。早在一九六七年,他就出版了《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這本《認知心理學》挑戰了當時的行為主義,他認為科學不應當只研究人類的外顯行為,內在的知覺、認知、記憶和注意力等心理現象,應該也要被納入科學研究的範疇才對。
 
  此書讓奈瑟一戰成名,成為當代認知心理學之父。
 
  到了一九七六年,奈瑟又出版了另一本書《認知與現實》(Cognition and Reality),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更多顛覆傳統想法的主張,例如他主張認知心理學的實驗不應該只局限在實驗室中,而應當在真實的世界中進行。此外,他還主張記憶並不是大腦對當下所有事件的如實儲存,而是一種可能會出錯的事後重新建構。
 
  就在這樣的「認知主義」以及「現實世界中進行實驗」的理念下,奈瑟在七○年代進行了幾項人類的注意力研究,這些研究影響並促成了後續的大猩猩實驗。
 
  「視而不見」的研究
 
  奈瑟當時的研究很簡單,他拍攝了一段影片,其中有兩支隊伍各自在傳球,一支隊伍身著白衣,另一支隊伍身著黑衣。傳球過程中,有一名黑衣女子從中央撐傘經過。結果發現,當受試者被要求去數白衣隊伍傳球次數時,很多人根本就沒看到撐傘的黑衣女子。
 
  這項發現,雖然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大猩猩實驗結果幾乎一模一樣,但在當時卻沒有激起科學界的巨大迴響。這項關於「視而不見」的研究,竟然諷刺地成為了當時科學界「視而不見」的對象。
 
  遭到「視而不見」的「視而不見」研究
 
  為什麼同樣的實驗結果,在一九九○年代引起怦然迴響,但是在一九七○年代卻乏人問津?這或許是因為奈瑟的這項研究結果在七○年代出版時,並不符合當時的心理學主流理論的預期。當時關於視覺記憶的主流理論認為,視覺記憶就是大腦對周遭環境刺激的如實捕捉,這樣的記憶理論認為,任何出現在眼前的事物,應該都會被如實儲存才對。奈瑟的實驗結果,成了格格不入的異例,也因此被許多人「視而不見」地擱置在一旁。
 
  這個情境一直到了九○年代才出現轉變。一九九八年,美國心理學家梅克(Arien Mack)和洛可(Irvin Rock)出版了《不注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一書,在這本書中,他們透過一系列實驗顯示,人類在缺乏注意力時,會看不見某些視覺刺激。
 
  這些發現引起了本書作者、當時在哈佛大學的西蒙斯及查布利斯的注意。從學生時代起就深受奈瑟影響的西蒙斯,自然想起了奈瑟在七○年代的研究,因此就模仿了奈瑟的影片,以更寫實的手法拍攝了各種版本,其中一個版本,就是大家現在所熟知的「看不見的大猩猩」影片。
 
  別再「視而不見」
 
  相似的實驗,得到同樣的結果,但這次卻出現在一個認知理論架構已經全然不同的九○年代。這一回,認知科學家對於注意力對意識和記憶的影響已經不再陌生,在媒體的快速傳播之下,「看不見的大猩猩」成為了史上最知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
 
  如果你想要知道這個知名實驗的最新相關研究,以及我們周遭各種「視而不見」的生活實例,那我們就一同拾起這本書好好閱讀,別再對它「視而不見」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之后,最深刻的感受是那种“茅塞顿开”的体验,尤其是在涉及到对具体情境的分析时。作者在阐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判断失误时,简直是丝丝入扣,让你不得不反思自己过往的许多决定。我尤其欣赏它处理细节的方式,不是简单地抛出一个理论模型,而是会给出大量生活化的例子,这些例子往往非常贴近我们作为社会人的日常经验,比如职场上的沟通障碍,或是购物时的非理性冲动。这种代入感极强的内容,让抽象的认知偏差变得具体可感,仿佛作者早就预料到你会在哪个环节犯错。这种贴合实际的叙事策略,使得书中的洞见得以有效地转化为日常行动的指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成为一堆漂亮的口号。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能帮你捕捉到那些在电光石火间溜走的思维漏洞。

评分

从文笔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相当明快且富有张力的。它绝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对话感和画面感。作者仿佛坐在你对面,用一种非常坦诚且略带幽默的语气,跟你剖析人类心智的那些“小把戏”。我特别喜欢它在构建论点时所使用的类比和隐喻,这些修辞手法不仅让晦涩的心理学名词变得易于理解,还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记忆点。很多时候,当我看到某个场景被描绘出来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过去相似的经历,那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是无可替代的。这种行文的功力,让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了一种享受,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让你在保持专注的同时,又不会感到疲惫。

评分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像是一个思维上的“除尘器”,帮助我清理了许多长期以来积累的思维灰尘。在阅读过程中,我开始有意识地在做重大决策前,给自己设置一个“暂停”按钮,强迫自己去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前提假设。这种内化的反思机制,远比书中的任何一个具体结论都更为宝贵。它没有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而是提供了一套看待世界的新视角和一套质疑既有观念的工具箱。这种赋能感,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对自我心智模型的升级。读完后,看待新闻报道、评估人际关系时的细微差别,都让我感受到了思想深度的拓展。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色彩的运用和字体排版都透露着一股精心打磨的痕迹。那种带着一点点挑衅意味的标题,让人忍不住想要翻开扉页,一探究竟。我记得当时在书店里一眼扫过,就觉得它不像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反而更像是一本能真正触及我们日常思维盲区的“工具书”。那种想要揭示“我们是如何被表象蒙蔽”的意图,通过封面就清晰地传递出来了。翻开之后,那种流畅的叙事节奏感也让人惊喜,作者显然非常擅长用引人入胜的故事线来承载复杂的认知科学概念,避免了让人在理论的泥沼里迷失方向。整体而言,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兼顾可读性的作品,非常适合那些对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它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距离感,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邀请你一同踏入探索自我思维误区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也显示出极高的专业水准。它似乎遵循着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递进关系,从基础的感知局限性开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社会判断和群体行为中。我感觉作者对读者的认知曲线有着非常精准的把握,每一次深入,都是建立在前面章节已经巩固的理解之上的。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使得全书的知识体系非常稳固,不会给人一种东拉西扯、缺乏主线的松散感。它像是一张精密绘制的地图,每走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向,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正处于认知探索的哪个阶段,以及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效率和质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