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國《春秋傳》與宋代《春秋》學

胡安國《春秋傳》與宋代《春秋》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凱淋
图书标签:
  • 春秋傳
  • 宋代學術
  • 春秋學
  • 胡安國
  • 經學史
  • 史學
  • 文本研究
  • 思想史
  • 宋代思想
  • 傳統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參考《春秋》經傳、史書、文集、筆記、方志等文獻,探討胡安國《春秋傳》在兩宋學術、政治、社會與文化的時代意義,並具體印證此書是宋朝《春秋》學中最能發揮聖人經世致用之道,實踐六經義旨須推於行事的典範。當然也因為歷史局勢影響,胡安國《春秋傳》犯有解經失誤嚴刻,衍生自相矛盾或過崇復仇、討賊等弊病,但若要權衡歷代官方與私家之評價,必得先掌握箇中正反議題,避免流於主觀式的臆測論斷。後人若有意研究胡安國《春秋傳》於歷代的承襲、影響與批評,本書正可提供客觀據實的研究視角,開啟相關課題之延伸和觸發。  
 
本書特色
 
  探討胡安國《春秋傳》與宋朝歷史的時代互動,展現「經典義法」到「經世致用」的思想軌跡。
《春秋》之学的演变与宋代经学革新 本书深入探讨了北宋时期《春秋》学的发展脉络及其在宋代经学转型中的核心地位。重点聚焦于宋代理学兴起的大背景下,《春秋》学如何从汉学注重训诂、章句的传统路径中逐步转向,探索经文义理的内在逻辑,并最终服务于儒家心性论和“格物致知”的哲学体系。 本书首先回顾了自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春秋》学在经学史上的重要性。汉代《春秋》学以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对立为主要特征,经学家们致力于通过谶纬、灾异等学说来论证“君权神授”的政治合法性,并构建了一整套维护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框架。这种传统经学强调对文本的细密考据和对儒家伦理纲常的维护,但其哲学思辨的深度相对有限。 进入魏晋南北朝,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传统的经学地位受到挑战。《春秋》学逐渐式微,学者们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义理的探讨,但整体而言,经学体系仍未完成根本性的革新。 宋代理学对《春秋》学的重塑 北宋时期,儒学复兴成为时代主题。以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为代表的理学先驱,致力于重建儒家思想体系,将义理之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一过程中,《春秋》学扮演了关键角色。 本书认为,宋代理学家对《春秋》的重新阐释,是其哲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支撑。他们不再满足于汉代对“微言大义”的表层理解,而是试图在《春秋》的记事和修辞中发掘出蕴含的宇宙本体论和心性论思想。 程朱学派的《春秋》观:义理的探求 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等人对《春秋》的解读,标志着宋代《春秋》学范式的重大转变。他们着重强调《春秋》的“寓褒贬于简牍之中”的内在精神,即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裁断,体现出“天理”的运行和“仁义”的准则。 朱熹在《春秋》学上的贡献尤为显著。他继承了二程的衣钵,将《春秋》视为阐发“天理”和规范人伦的典籍。朱熹的《春秋》学注重“义例”的归纳,即通过考察《春秋》中相似事件的处理方式,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和政治准则。然而,与汉代经学不同,朱熹的“义例”并非仅仅是操作性的规范,而是对宇宙本体和道德本源的观照。例如,他对“春秋之义”的阐释,常常与他对“天理”和“人欲”的区分紧密相连。 宋代经学家对“春秋之义”的再定义 本书细致考察了宋代不同学派对“春秋之义”的理解差异。例如,以胡瑗、孙奭为代表的早期宋儒,虽然受理学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继承了唐代“欧阳修的经学传统,强调《春秋》在政治实践中的指导意义。而到了南宋,随着理学体系的成熟,如吕祖谦、真德秀等学者,更是将《春秋》学视为培养君子、教化万民的重要工具,其解读更为侧重于“格物致知”在历史事件中的体现。 与汉学传统的对话与超越 宋代《春秋》学的发展,并非对汉学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深刻超越。学者们依然重视“微言大义”的解读,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汉学试图通过《春秋》来论证“君权”的合法性,而宋学则试图通过《春秋》来阐发“天理”的普遍性,以及个体在道德实践中如何实现与天理的契合。 本书通过对宋代重要《春秋》学著作的文本细读,如朱熹的《春秋或问》、或程颐的相关语录,揭示了宋代经学家如何将《春秋》的叙事转化为哲学的论证。他们关注的焦点从“何事应褒”转向了“为何应褒”,从注重历史的表层事实转向了对事件背后道德逻辑的探寻。 结语 本书旨在阐明,宋代《春秋》学的复兴与革新,是宋代理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重塑了儒家经典解读的范式,更将《春秋》从一部历史编年史,提升为一部蕴含着深刻宇宙论和心性论的哲学经典。通过对宋代《春秋》学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宋代经学如何完成从注重考据到注重义理的重大转向,为后世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康凱淋 
 
  學歷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
 
  現職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經歷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兼任助理教授、臺灣警察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著作
  〈汪克寬《春秋胡傳附錄纂疏》的學術取向〉、〈達例與特筆:呂大圭《春秋五論》、《春秋或問》的解經方法〉、〈原情達權:趙鵬飛《春秋經筌》的解經方法〉、〈程公說《春秋分記》的體例、經解與史鑑〉、〈浦起龍《古文眉詮》評選《左傳》析論〉等多篇THCI核心期刊論文
 
  重要事蹟
  國科會100學年度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2020年全國大學教師優良創新課程及教學競賽佳作、2019年天籟詩獎古典詩創作競賽社會組優選獎、輔仁大學教學成果獎、斐陶斐榮譽學會榮譽會員、第二十九屆中興湖文學獎古典文學類佳作、第七屆忠義文學獎社會組優作獎、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獎學金

图书目录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學界相關研究論說
一、專書與學位論文
二、研究主題舉隅
第二節 研究論題的提出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內容
三、研究方法——回歸《春秋》經
第三節 胡安國《春秋傳》成書的時代背景
一、唐代啖助治經觀念之餘緒——兼取眾義與折衷自得 
二、神宗至欽宗朝廢置《春秋》的過程
三、世變時移:北宋靖康之禍的衝擊
四、胡安國之生平行誼與學術活動

第貳章 胡安國《春秋傳》與一字褒貶
第一節 構例之方
一、依循前說
二、細究書法
三、藉甲說乙
第二節 執例之弊
一、一例兩解
二、例中有例
三、解詞紛繁
四、強分二例
五、貶法不一
六、異例同文
七、釋例未全
第三節 窮例之變
一、美惡不嫌同辭
二、事同既貶則從同同
三、不待貶絕而罪自見
四、屬辭比事
五、據事直書

第參章 胡安國《春秋傳》與聖王經世之志
第一節 尊君父
一、尊王室以正王法
二、從《公》、《穀》隱諱之辭到尊君之義
三、非一味尊君:著王室衰亂失道
四、與孫復《春秋尊王發微》的別異
第二節 討亂賊
一、弒君為天下大罪
二、《春秋》著討賊之義
三、《春秋》誅亂賊之黨
四、深美夷狄討賊之功
第三節 重復仇
一、大張《春秋》復仇之義
二、堅決復仇的貶抑態度
第四節 存三綱
一、君臣之和
二、夫婦之正
三、父子之親
第五節 攘夷狄
一、關注《春秋》夷狄稱謂之書法
二、《春秋》之法:中國而夷狄行者則狄之
三、待夷狄之道:存仁心、居忠恕
四、《胡傳》與《公》、《穀》書法之比較
五、積極闡發《春秋》攘夷大義

第肆章 胡安國《春秋傳》與時政寓託
第一節 謹微慎始
一、慮患於早
二、履霜之戒
三、謹禮於微:詳書魯娶夫人之禮
第二節 體元正心
一、《胡傳》釋「元」為「人心」之淵源
二、治國以體元正心為始
第三節 惡盟譏會
一、《春秋》不貴盟會
二、尊周攘楚:美齊桓之盟事
第四節 去利從義
一、拔本塞源:貶斥貨賂公行之事
二、桓文之事:正其義不謀其利
第五節 誅暴禁亂
一、《春秋》無義戰
二、武備兵戎之道
三、減罪恕詞的偏誤

第伍章 胡安國《春秋傳》與程門經說
第一節 程門學統與胡安國的經說關係
一、程頤「理欲」說對《胡傳》的影響
二、胡安國與程頤及其弟子的解經差異
第二節 文定之家學傳承及門生授受
一、胡寅《讀史管見》、《斐然集》發揮《胡傳》之要旨
二、胡寧《春秋通旨》補述《胡傳》之方式
三、胡宏
四、胡銓
五、范如圭

第陸章 胡安國《春秋傳》與朱學評論
第一節 朱熹與門人對《胡傳》的批評
一、詮說《春秋》的態度—否定一字褒貶
二、駁正《胡傳》的主要面向
第二節 朱熹後學的不同立場
一、《胡傳》對張洽《春秋集註》的影響
二、家鉉翁《春秋集傳詳說》糾舉《胡傳》之失

第柒章 結論
一、胡安國《春秋傳》的成就與意義
二、胡安國《春秋傳》解經的闕失
三、胡安國《春秋傳》的研究展望
主要徵引文獻
附錄 胡文定公安國年譜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113399
  • 叢書系列:經典文苑
  • 規格:平裝 / 492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摘要
  
  胡安國於南宋紹興初期奉高宗詔令,纂修《春秋傳》一書,總計三十卷,十餘萬言。是書不僅對時人治經有具體影響,也關係元、明、清三代的科舉內容,在《春秋》學史上是一部重要論著。學界對此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大多是由「理學」角度解讀《胡傳》,將其觀點納入理學體系討論;而且許多主題的處理仍不夠仔細,未能點出《胡傳》的價值與意義,遑論連結至後人批評,從中商榷彼此得失。故本書以胡安國《春秋傳》作為研究論題,主要從三大方面切入:第一是《胡傳》解經方式,探析他建構「類例」的思路,條舉七項執例之弊與五項窮例之變,並扣緊歷代學者批評,總結《胡傳》「一字褒貶」的得失。第二是《胡傳》解經內容,包含他在序文中提出的聖王經世之志:尊君父、討亂賊、重復仇、存三綱、攘夷狄,以及謹微慎始、體元正心、惡盟譏會、去利從義、誅暴禁亂等時政寓託之說,進一步與三《傳》和宋儒比較,理解胡安國對朝廷內政與國防外交的態度,彰顯經世致用的時代精神。第三是關於《胡傳》在宋代的承襲、影響與批評,討論重點為胡安國與程頤及其弟子劉絢、謝湜、楊時的經說異同,以及文定家學胡寅、胡寧、胡宏、胡銓、范如圭紹承《胡傳》之主張,呈顯朱熹、蔡沆、黃仲炎、呂大圭、張洽、家鉉翁等質疑與關注,廓清反對意見的是非,藉此突顯《胡傳》解經的特色及缺失。本書研究取材不只限於《胡傳》抑或《春秋》學等經傳資料,而是大量參考史書、文集、筆記、方志等文獻,將胡安國置於兩宋政治、社會、文化與學術等時代背景,具體印證胡安國《春秋傳》是宋朝《春秋》學中最能發揮聖人經世致用之道,實踐六經之旨須推於行事的典範,為其他註疏所不及,而這也是此書最重要之價值與貢獻。當然也因為歷史局勢影響,《胡傳》犯有解經失誤嚴刻,衍生自相矛盾以及過崇復仇討賊,造成褒貶穿鑿的弊病,所以若要權衡歷代官方或私家之評論,必須得先掌握箇中正反兩面的問題,以避免空泛浮論、主觀臆測。而本書正可為後人有意探討《胡傳》與元、明、清三代《春秋》學的關係時,提供客觀據實、詳細清楚的研究視角,開啟相關課題之延伸和觸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问世,无疑为我们深入理解宋代经学史提供了一扇至关重要的窗户。作者似乎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深入挖掘了胡安国及其《春秋传》在宋代经学格局中的独特地位。我之所以感到震撼,是因为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或文献,而是构建了一幅动态的学术演变图景。例如,书中对于朱熹“二仲”之学的阐释,不仅仅停留在文本比对层面,更是巧妙地将其置于理学思潮的宏大背景之下,探讨了经学如何反哺或塑造当时的哲学观念。这种将思想史与经学史紧密编织的叙事手法,使得即便是对宋代理学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学派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梳理历代学者对胡安国评价的嬗变过程中,展现出极高的学术自觉,没有简单地采用褒贬论断,而是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对同一位学者的理解偏差与时代局限,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提升了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让人读后对宋代士人的治学风貌有了更立体、更具人性的体认。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穿越回了士大夫们正襟危坐、争鸣于濂洛关闽之间的历史现场。作者对于文献的驾驭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仿佛每一个引文、每一个注释背后,都凝聚着经年累月的案牍劳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宋代《春秋》学派分流时所采用的辨析方法,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微言大义”变得清晰可辨。它没有将宋人的《春秋》研究视为一潭死水,而是挖掘出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张力——例如,如何平衡“信古”与“用今”的内在矛盾。书中对于“义理”与“辞说”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它不是空泛地谈论学术流变,而是通过具体的文本细节,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在面对权威传承与自我创见时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与学术抉择。读完后,我感到自己仿佛也参与了一场关于“圣人用心”的漫长对话,对“学问”二字的重量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评分

此书最让我称赞的是它对“传承与创新”这一核心命题的深刻反思。宋代学者面对儒家经典的庞大遗产时,如何既能尊敬前人,又不至于被其思想的重量所压垮,是一个永恒的难题。作者清晰地展示了胡安国等人在继承汉学基础之上,如何通过对《春秋》文本的独特切入点,开辟出一条不同于主流公羊、榖梁体系的新路径。这种分析不是简单的“谁继承了谁”,而是深入到方法论层面的比较——例如,在处理“事变”与“常道”的关系时,不同学者的思维定势是如何形成的。书中所展现的宋人对“义理”的极致追求,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他们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之中。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治学的态度:即对经典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在既有框架内寻求突破的勇气和智慧,读罢,令人深思良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出色,虽然主题是古典学术,但行文间却透露出一种古典章回体小说的韵味,跌宕起伏却又井然有序。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制造悬念和高潮,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典籍比较,变得引人入胜。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变法”思想在《春秋》学中的隐晦表达那一章。作者并没有直接断言某位学者主张激进变革,而是通过比对不同批注中对“公羊家”某些特定概念的侧重或规避,构建出一条暗流涌动的学术谱系。这种“见微知著”的叙事策略,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耐心,但一旦领悟,便会发现其精妙之处。它展示了在严苛的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如何通过看似保守的经学阐释,实现其政治理想和道德抱负。整本书的结构设计,如同一座精妙的园林,层层递进,每到一个新的阶段,都会有一个令人豁然开朗的景观,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到下一处去探寻究竟。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其重构了一种“问题意识”。它没有被既有的宏大叙事所裹挟,而是专注于发掘那些被主流学术史忽略的“边缘声音”和“岔路口”。例如,作者对一些次要但影响深远的注疏家(而非仅仅聚焦于几个泰斗)的梳理,就极具启发性。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个体努力,共同塑造了宋代经学复杂多变的图景。作者对史料的取舍极其审慎,避免了文献堆砌的通病,每一则史料的引用都精准地服务于作者构建的论点,如同建筑中的关键承重墙。读到关于士人集团内部围绕《春秋》解释权进行的“暗战”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仿佛能听到那些辩驳的低语和争论的回声。这种将纯粹的学术研究注入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张力的处理方式,是此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