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牆與戰馬:俄羅斯與18-20世紀初的中亞草原

城牆與戰馬:俄羅斯與18-20世紀初的中亞草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越
图书标签:
  • 俄羅斯
  • 中亞
  • 草原
  • 軍事史
  • 邊疆史
  • 文化交流
  • 18世紀
  • 19世紀
  • 20世紀初
  • 歷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以大量一手史料深入剖析18-20世紀初俄羅斯征服和統治中亞草原的歷史進程,關注近代俄羅斯如何在該地區建立統治體制,以及草原游牧社會如何在俄國統治之下經歷現代轉型。借助自然地理的便利條件,俄國以修築要塞線和組織哥薩克軍團為主要手段逐漸控制草原地區的北部邊緣,並通過建立草原統治體制、吸納游牧部落首領為各級官員、以要塞線軍力劃設行政邊界、以社會經濟政策引導牧民定居等方式,逐步將其影響力投射到草原腹地。
 
  19世紀末,上百萬歐俄移民遷入這一地區,引發了人口族裔結構、生產方式和產業格局的歷史性變革。本書還探討了中亞草原近代歷史與當代中亞國家現狀之間的延續與變革,由此管窺現代中亞形成的歷史進程。  
 
本書特色
 
  多角度呈現18-20世紀初俄羅斯對中亞草原的征服與統治,關注俄羅斯建立的統治體制和游牧社會的變遷,探討中亞地區的現代轉型歷程。 
好的,以下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 《烽火与丝路:中亚腹地的百年变迁 (1750-1920)》 一、 引言:被遗忘的十字路口 本书并非聚焦于宏大帝国之间的战略博弈,而是深入中亚腹地,那个连接欧亚大陆的古老枢纽。从18世纪中叶浩罕汗国如日中天,到沙俄帝国向南渗透,直至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烽烟四起,中亚草原的历史从未停歇。我们试图还原一个由游牧传统、伊斯兰教义、帝国野心和地方抵抗交织而成的复杂世界。这不是一部纯粹的政治史或军事史,而是一部关于地理、文化、经济动脉的编年史,揭示了在“大博弈”的阴影下,草原民族如何试图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为自身的生存和身份寻找出路。 二、 权力结构的重塑:汗国时代的黄昏与帝国午后的阴影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了浩罕、布哈拉和希瓦这三大中亚汗国。它们并非铁板一块的封建实体,而是在部落联盟和宗教权威之间寻求平衡的松散政权。布哈拉埃米尔国的宗教合法性、浩罕的军事扩张性,以及希瓦对黑海贸易的依赖,构成了中亚政治版图的基石。 然而,这种内部结构从19世纪中叶起便面临着外部的强大压力。沙皇俄国,带着工业革命赋予的武力优势和“文明开化”的使命感,开始系统性地蚕食南部边境。我们详细考察了俄国对浩罕的征服战役,这不是简单的军事胜利,而是技术、组织和战略的全面碾压。重点分析了中亚各汗国在面对俄国入侵时,所采取的迥异的抵抗策略——从传统的部落武装对决,到在城市要塞(如塔什干、撒马尔罕)进行的殊死搏斗。 三、 经济命脉的转换:棉花、灌溉与贸易的重定向 中亚的经济基础是水利灌溉农业和丝绸之路的残余贸易。然而,随着俄国的到来,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首先是棉花经济的崛起。沙俄为满足本国纺织业的需求,强行推动了中亚地区的棉花种植。这带来了显著的农业产出增长,但也造成了对单一经济作物的过度依赖,并加剧了地方的社会分化——富有的地主阶层(多为大地主或依附于俄国的新兴商人)积累了财富,而大量失去土地的牧民和农民则沦为雇工。 其次,传统的跨欧亚商路开始衰退。新的铁路网——特别是横贯中亚的铁路——有效地将中亚的资源和产品导向了俄罗斯本土,而非传统的波斯或奥斯曼市场。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一基础设施建设如何重塑了城市的功能,将历史名城从贸易中心异化为资源输出的集散地。这种经济依赖性,为后来的政治控制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 社会与文化的张力:伊斯兰教义的复兴与“新法”的冲击 在政治军事压力之下,中亚社会的文化和宗教领域也涌动着变革的暗流。 本书深入探讨了杰迪德主义(Jadidism)的兴起。杰迪德主义者,大多受过伊斯兰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并非全盘否定传统,而是主张在不放弃伊斯兰信仰核心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引入现代教育和改革社会习俗,以应对西方的挑战。我们对比了布哈拉和塔什干地区杰迪德思想传播的差异,以及他们如何与保守的乌理玛(宗教法学家)集团发生冲突。 同时,我们也考察了苏菲派教团在抵抗外来影响中的角色。对于许多游牧和半游牧民族而言,苏菲教团(如那克什班迪耶)是精神的支柱和事实上的社会组织者。面对俄国的军事干预,一些苏菲导师转变为宗教斗士,将抵抗行为神圣化。 五、 边疆的代价:对定居与游牧冲突的细致观察 中亚的地理特征决定了定居的绿洲文明与游牧的草原文明之间始终存在竞争和融合。俄国的殖民政策,特别是土地测量和永久定居的推广,极大地破坏了传统的游牧经济模式。 我们分析了俄国对草原牧群的限制、水资源分配的改变,以及强迫游牧民族定居所引发的社会动荡。那些拒绝被圈禁的牧民,往往被迫向更偏远的地区迁移,或成为反抗俄国统治的武装力量。本书通过对具体部落(如哈萨克和柯尔克孜部落的部分群体)的案例研究,展现了这种“定居化”政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身份的深刻影响。 六、 革命的前夜:动荡的1917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进入20世纪初,俄国国内的革命浪潮不可避免地波及了中亚。二月革命后的权力真空,短暂地给了地方精英们建立自治共和国的希望。然而,布尔什维克的快速崛起,以及他们所推行的激进的“非殖民化”与“土地革命”,在中亚引发了更为剧烈的反弹,形成了地方反抗力量(如巴斯玛奇运动)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冲突。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梳理从沙俄征服到苏维埃巩固这150年间,中亚腹地所经历的权力、经济和社会形态的彻底重构。它展示了一个在帝国夹缝中挣扎求存的地区,其复杂的历史遗产如何影响了其在20世纪的命运。这是一部关于适应、抵抗与最终被纳入更宏大历史叙事中的中亚挽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施越 
 
  學歷
  北京大學學士,美國喬治敦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
 
  現職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助理教授 
 
  經歷
  曾赴美國印第安那大學、俄羅斯高等經濟大學、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研修
 
  研究專長
  中亞近代史、俄羅斯史  

图书目录

凡 例
導 言
一、空間、時間與研究意義
二、各章內容概述
三、史料和文獻綜述

第一章 阿布勒海爾汗臣屬與18世紀俄國對草原西路的政策
一、19世紀末之前中亞草原:游牧生產方式與社會文化
二、18世紀初中亞草原的政治格局
三、1730年阿布勒海爾汗遣使俄國考敘
四、18世紀30年代的奧倫堡遠征與要塞線體系的建立
五、從冊封到設官:18世紀中後期建立草原統治體系的最初嘗試
結 語

第二章  1822年《西伯利亞吉爾吉斯人條例》與草原東路統治體制的建立
一、「歐亞革命」與19世紀20年代俄國與中亞草原的關係
二、1822年條例所見新統治體制
三、1822年條例在草原東路的政策實踐
四、19世紀上半葉俄國在草原西路建立行政統治的失敗嘗試
結 語

第三章  1868年臨時條例與相關政策爭論考釋
一、19世紀上半葉俄國在草原地區的擴張與部落精英的分化
二、1865年草原委員會與「文明秩序」觀念下的統治體制改革
三、1868年臨時條例所見草原地區新統治體制
四、「積極前進」抑或「精明無為」:圍繞中亞草原的政策爭論
結 語

第四章  微觀視角下的草原統治體制:以財政與教育為中心的考察
一、問題的提出
二、19世紀60-80年代草原諸省的財政狀況與汲取能力
三、勞師糜餉?中亞地區財政赤字問題再考
四、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初草原諸省的學校教育與濡化能力
結 語

第五章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草原地區的改革與移民問題
一、19世紀80-90年代的統治體制改革:以1891年條例為中心
二、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草原地區的移民問題
三、移民政策對中亞草原游牧社會的影響
結 語

結 論
一、帝國史視野下俄國與中亞草原的關係
二、國別史視野下俄國與中亞草原的關係
三、區域史、國別史與當代中亞問題研究
附錄一 重要術語和專有名詞列表(按照俄文字母表順序排列)
附錄二 重要條例文本譯文
參考文獻
後 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113405
  • 叢書系列:歷史迴廊
  • 規格:平裝 / 392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言
 
  本書是一部旨在探索21世紀中國國別和區域研究道路的學術作品。中國傳統的國別和區域研究以對象國別或區域的時政動態為關注焦點,以研判重要行為體的意圖和發展趨勢為主要研究內容,以與本國利益的相關性為衡量研究價值的尺度,側重於應用研究而非基礎研究。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走深落實,新時代的國別和區域研究逐漸向歷史、社會和文化等縱深維度延展。本書正是一部嘗試帶入當代國別研究問題意識的歷史研究著作。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18-20世紀俄羅斯與中亞草原的關係。這一選題對於理解中國的重要陸上鄰邦—哈薩克斯坦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對於哈薩克斯坦而言,這一時期中亞草原逐步被捲入近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這一進程始於18世紀初,至19世紀60年代俄國完成對中亞草原的征服,其統治延續了半個世紀。與馬克思筆下英國在印度統治的性質相似,沙俄在草原地區的統治同時帶有「破壞」和「重建」的「雙重使命」。 無論是其建立的行政和司法制度、經濟開發活動和文教政策,還是由之引發傳統游牧社會的瓦解、民族解放運動和近代知識份子革新運動的興起,均需置於18-20世紀的區域和全球歷史背景下理解。
 
  在筆者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本書充分利用外文一手文獻和20世紀以來各國學界的研究成果,嘗試對以下問題進行初步探討。其一,在18世紀30年代,俄國借助哪些條件介入到中亞草原的政治事務中?其二,18世紀後半期至19世紀中期,俄國如何分化哈薩克各部落,在籠絡一部分貴族和氏族的基礎上建立草原地區統治體制?其三,自19世紀20年代以降,俄國的草原統治體制如何演進,如何在制度設計中平衡各方利益?這一統治體制如何滲透基層,對草原游牧社會產生何種影響?其四,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俄當局的移民政策如何重構草原地區的族裔結構、生產方式和產業格局?
 
  本書的標題「城牆與戰馬」選取定居與游牧社會中的兩種經典意象。「城牆」既指代18世紀中期以降俄國控制草原地區的主要軍事技術「要塞線」,也引申為19世紀20年代之後依託要塞線建立的草原行政和司法體系,即以定居生產方式為基礎的權力邊界。「戰馬」是古代歐亞大陸上各地游牧社會的象徵,既指代游牧民生產生活和軍事行動最為重要的夥伴,也引申為游牧生產方式中至關重要的「移動性」。筆者將此二者並舉,旨在點明本書的核心議題:近代俄國如何在中亞草原地區建立統治體制,以及草原游牧社會如何在俄國統治之下轉入定居秩序。
 
  一、空間、時間與研究意義
  本書所涉及的地理空間「中亞草原」以1991年之後出現的中亞地區為基礎。冷戰結束後,以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組成的中亞(Central Asia/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成為相對穩定的政治地理概念。這一空間在地理上大致可分為北部的草原地區,以及南部的山地、綠洲和荒漠地區,由此形成北部以游牧為主、南部以農耕和商貿為主的生產方式格局。中亞草原自古以來為歐亞大陸的交通要道,東連準噶爾盆地和蒙古高原,西經裏海和黑海北岸直達歐洲,南臨錫爾河和阿姆河水系形成的中亞南部綠洲。
 
  中亞草原在當下主要位於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境內。哈薩克斯坦地處歐亞大陸腹心,國土面積為272.49萬平方公里,位列世界第九。人口規模相對較小,2021年6月哈國官方公佈數據為1898.5萬人。1991年哈薩克斯坦獨立後,中哈兩國迅速建交,本著互惠共贏的精神發展雙邊關係。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講話,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2019年9月,兩國元首宣佈將雙邊關係升格為「永久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對於中國而言,哈薩克斯坦的穩定與繁榮對於維護邊疆安全、維繫西向陸上交通、確保能源進口管道多元化等方面均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對於哈薩克斯坦而言,中國是國際和地區秩序的維護者、是最重要的貿易對象國和產能合作的可靠夥伴。
 
  1991年哈薩克斯坦獨立後,中國學界介紹該國基本國情的著作相對而言較為豐富。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哈薩克斯坦外交、中哈經貿合作、大國在中亞博弈等議題受到了更多關注。相比政治經濟現狀,中國學界較少產出以其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學術作品,關注其近代發展歷程的著作更是鮮見。而以中亞近代為時空座標的研究作品不可避免地偏向中亞南部綠洲地區,因其人口相對北部草原地區更為稠密,文獻傳統更發達,也因地處「英俄大博弈」的前沿而更受關注。 
 
  在空間維度上,本書所關注的區域在俄文文獻中一般被稱為「哈薩克草原」(киргизская степь/Kirgizskaia step')或「草原諸省」(степные области/stepnye oblasti)。「哈薩克草原」的地域邊界在19世紀中期以前並無精確定義,大致包括西起烏拉爾河,東至額爾齊斯河,北抵西伯利亞南緣,南至錫爾河流域中下游的廣袤地域。「草原諸省」則與俄國19世紀中期在該地區建立的行政區劃密切相關,包括由19世紀60年代行政體制改革確定的烏拉爾斯克、圖爾蓋、阿克莫林斯克、塞米巴拉金斯克和七河五省。
 
  在時間維度上,學界傳統上以1731年哈薩克小玉茲阿布勒海爾汗臣屬為俄國介入中亞草原的開端,至1917年十月革命為近代與現代歷史的分界。以18世紀30年代為上限,是因為圍繞阿布勒海爾汗臣屬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哈薩克各部在內外壓力下西遷、奧倫堡遠征和要塞線修築、俄國對哈薩克小玉茲事務的干涉等為後續俄國強化對草原地區的影響和中亞草原被納入現代世界體系奠定了基礎。獨立後哈薩克斯坦的官修史書基本延續這一分期方式,但在對時段性質的界定上出現一些變化。 本書沿用傳統歷史分期方式,以18世紀30年代為上限,以1917年為下限。
 
  從中亞草原歷史的角度來看,18-20世紀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首先,這一時期上承13世紀初蒙古西征之後形成的政治合法性傳統和15世紀中期以降該地區多個游牧部落聯盟並存的政治格局。在這一時期,俄國利用巴什基爾、哈薩克、布哈拉、浩罕和希瓦等各股政治勢力之間的爭鬥,以要塞線軍事力量為後盾,通過籠絡部落精英、調停氏族衝突和設官立制等手段,逐步將中亞草原從「外邊疆」轉為「內邊疆」,再從「內邊疆」轉為行省。其次,這一時期下啟對當代哈薩克斯坦影響深遠的20世紀,是該國俄蘇文化傳統形成的關鍵歷史環節。從文獻角度看,中亞草原書面文獻傳統薄弱而口傳文學發達,故本書考察的時段是15世紀以降該地區歷史文獻規模的一個高峰:俄國各級軍政機關留下數以萬計的檔案卷宗,俄國東方學家和地方誌編纂者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歷史學和民族志著作,而處於古今東西交匯時代的草原本土知識份子則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和政論文章。這些文獻成為後世學者重構和闡釋15-20世紀歷史脈絡的史料,也成為當代哈薩克斯坦建構國族認同的基礎。
 
  從俄羅斯史的角度來看,18-20世紀俄國與中亞草原的關係也是觀察俄國自身轉變的重要窗口。20世紀以來的俄國政治史研究有著較為顯著的「政體中心論」傾向,即議題選擇集中在君主制如何逐步向共和制轉變,或為何未能在某一時間點向共和制轉變,而較少討論作為大型跨地域政權的俄國在不同時期如何處理央地關係、政教關係、軍政關係、族群關係等同樣重要的「憲制難題」。本書探討的議題在共時性維度上有助於理解18-20世紀初沙俄央地關係和中亞邊疆的形成。在歷時性維度上,本書將有助於探討俄國在這一時期經歷的兩階段變遷:其一,18世紀中期沙俄在草原地區北部修築要塞線至19世紀20年代正式侵吞草原腹地之間存在近一個世紀的「停滯時期」。這一現象的背後是18世紀後半期歐洲地緣政治變局、第一次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對俄國內政外交的深刻影響,而俄國征服中亞草原的進程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逐步展開(參見第二章)。其二,19世紀60年代俄國建立草原統治體制的進程與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同步展開。至19世紀末,歐洲資本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向俄國擴散,俄國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而草原諸省在新的技術條件下被大規模湧入的移民和資本改造為俄國重要的農業基地之一,逐漸被捲入以歐洲為中心的生產和分工體系。
 
  最後,從中國史的角度來看,18-20世紀俄國對中亞的影響與近代西北邊疆朝貢體系解體及中國的民族國家轉型歷程密切相關。幾乎與鴉片戰爭同時,俄國從草原東西兩路南下,以修築要塞線和籠絡分化游牧貴族的方式逐漸建立草原統治體制。道光至咸豐年間,清廷疲於應對列強對東南沿海的進犯和太平天國運動的衝擊,無力維繫西北邊疆防務。深入考察俄國與中亞草原地區的關係有助於從更為全面的視角審視近代中國西北邊患的形成與發展,深入思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格局重塑的歷史進程。
 
  二、各章內容概述
  本書涉及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段:(1)自18世紀30年代至19世紀20年代:中亞草原各政治勢力的一系列互動使得俄國借機介入該地區。至18世紀中期,俄當局以修築要塞線的形式控制整個草原地區的北部(第一章)。(2)19世紀20-60年代:以要塞線為基礎,俄當局以吸納游牧部落進入其草原統治體制為手段向草原腹地擴張,至19世紀60年代末控制整個草原地區(第二、三章)。(3)19世紀60年代至1917年:在完成征服後,俄國逐步將草原諸省的行政司法體制與其內地省份接軌,並在此基礎上引入資本和勞力大規模開墾草場,客觀上推動了草原游牧社會的歷史性變遷(第四、五章)。
 
  18世紀初,俄國與中亞草原的關係整體上延續了數個世紀以來東歐平原定居政權與游牧部落之間的互動形態。基輔羅斯時代至莫斯科公國時期的文獻均在不同程度上記載了黑海和裏海北岸游牧民群體對農耕村鎮的襲擾。但雙方之間同樣存在貿易和其他形式的交換與合作。16-17世紀,俄國借助近代歐洲的火器和工事修築技術,依託東歐平原的水系修築要塞線,以阻滯游牧民集團的大規模長途奔襲。至18世紀初,俄國已穩固控制伏爾加河流域。本書第一章描述的正是這一背景下,俄當局如何利用關鍵的政治機遇,將自身的政治影響力擴展至烏拉爾河流域和中亞草原西路。本章梳理了1730年小玉茲阿布勒海爾汗遣使沙俄的歷史脈絡,展現俄方如何利用阿布勒海爾急於尋求外力支持的處境而在烏拉爾河中游佈局,以要塞線體系和哥薩克軍團為基礎,控馭巴什基爾、哈薩克和卡爾梅克各部落。受限於草原西路的自然環境和游牧生產的分散性,阿布勒海爾家族無力號令各氏族,更無力庇護俄國商旅安全過境。儘管如此,俄當局仍主要以該家族為介入小玉茲內政的重要依靠。18世紀後半期,俄方一度改變此前的政策,嘗試在草原西路建立行政管理體制,將部落首領吸納為領取薪俸的官員。但受草原西路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政治形勢所限,上述嘗試終告失敗。這一時期俄當局通過吸收部落精英子嗣進入其軍政和文教機構,培養了一批熟諳歐俄和草原兩種體系的帝國代理人,為19世紀20年代之後俄軍大舉深入草原地區奠定基礎。
 
  19世紀初,取得拿破崙戰爭勝利的俄國調整了政策,於19世紀20年代邁出吞併草原地區的步伐。其開始的標誌是1822年《西伯利亞吉爾吉斯人條例》的頒佈。本書第二章以這一條例的文本為中心,分析俄國在草原東路建立統治體制的進程和具體策略。這一條例由時任西西伯利亞總督斯佩蘭斯基起草並推行,其核心在於創設一套適用於草原地區的統治體制。在宣佈廢除哈薩克中玉茲汗位基礎上,這一條例首先設計一套由俄當局監督的區—鄉—阿吾勒三級主官選舉制度,形成由汗王后裔和氏族首領組成的草原官僚機構。其次,以要塞線軍力和草原官僚機構為基礎,俄當局根據氏族游牧範圍劃設疆界,限制越界游牧,並向牧民灌輸行政邊界觀念。再次,條例設計土地利用、稅收、文教和社會階層等制度吸引各階層牧民轉入定居。19世紀20-40年代,鄂木斯克當局在草原東路相繼開設八個外區,使得該地區各氏族分化為親俄和抗俄兩派。後者在19世紀中期草原地區的複雜政治局勢下逐漸衰亡。
 
  19世紀中期,在清廷西疆武備廢弛、俄軍向草原腹地大舉擴張、俄國開啟資產階級改革的三重背景下,俄當局組織跨部門委員會,重組整個中亞地區的統治體制。本書第三章以19世紀60年代沙俄正式制定草原地區統治體制的過程及其關鍵文本1868年《草原地區臨時管理條例》為中心,呈現制度設計背後的部門利益之爭及時代觀念的影響。在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時代思潮下,1868年臨時條例以在草原地區建立「文明秩序」為名,為草原東西兩路設計統一的行政和司法體制,並奠定此後半個世紀草原地區的行政區劃格局。該條例擴充省級機構,廢除此前由哈薩克部落精英充任半數職位的「區」,改為由俄軍官主政的「縣」,以強化草原各省對基層的統治。該條例將游牧社會的基層仲裁者「畢」制度化為「民族法庭」,負責依習慣法審理哈薩克人之間的民事案件,將其整合入俄國的司法體制。在社會經濟方面,該條例帶有鮮明的資產階級改革特徵,包括推行以貨幣稅替代實物稅,鼓勵哈薩克官員和部落精英將牧地以俄當局認可的方式變更為私人佔有的土地等。其第210條宣佈作為哈薩克人牧場的土地為國家所有,由哈薩克人集體使用。1868年臨時條例的頒佈不僅標誌著草原統治體制的正式確立,也預示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俄移民向草原地區的大規模遷徙浪潮。
 
  第四章從宏觀的歷史敘事轉入微觀的制度考察,從地方財政視角管窺草原統治體制的運作狀況。該章以各省歷年省公署年度報告為主要數據來源,從各省財政收支狀況來考察草原諸省自19世紀60年代至一戰前的財稅汲取能力,由此探討俄國的草原統治體制是否能有效運轉。這一時期,向牧民徵收的帳篷稅是各省財政收入的最重要且最穩定的來源。其次,通過對比帳篷稅預算和實際徵收額度可以推測,19世紀60-90年代草原諸省能有效地向各省游牧人群中的絕大多數民眾徵收稅款。而19世紀末歐俄移民湧入之後,帳篷稅的重要性逐漸下降,土地稅和商稅在財政收入中的占比逐漸上升。最後,從財政支出部門分類分析,中亞部分省份的財政赤字主要來自軍事開支和移民事務開支。如單獨計算各省行政和司法機構的開支,則本省的財政收入可完全覆蓋。由此可見,19世紀60-90年代俄國的草原統治體制對草原游牧社會有著較強的財政汲取能力。而在20世紀初交通和通訊條件大幅現代化之後,草原諸省的財政收入對本地稅源的依賴程度便不如此前時期。
 
  第五章則回歸地區層面的宏觀敘述,關注19世紀90年代草原地區統治體制的改革及沙俄末期移民政策的深刻影響。1868年臨時條例頒佈後僅兩年,俄當局便重新組織委員會對其進行修訂,最終形成1891年頒佈的《阿克莫林斯克省、塞米巴拉金斯克省、七河省、烏拉爾斯克省和圖爾蓋省管理條例》。新條例的核心目標是促進草原諸省的規章制度與俄內地省份接軌,同時進一步推動草原地區牧地的私有化,降低大規模向草原地區遷入移民和注入資本的制度障礙。1891年條例頒佈的同時,在俄當局積極調整移民政策、鐵路和電報擴展至中亞、草原諸省制度內地化、歐俄地區人地矛盾尖銳等多重因素作用下,19世紀末至1916年,超過一百萬歐俄農民湧入草原諸省。這一運動極大改變了草原地區的族裔結構、生產方式和產業格局,且形成了一系列推動游牧民定居化的社會經濟機制。這一進程一方面引發地方政府與牧民之間、移民與牧民之間、新移民與老移民之間等的衝突,另一方面也推動了整個草原地區農牧業生產的市場化和全球化。在這一進程中,傳統游牧社會的以血緣為基礎的權威逐漸瓦解,依附於俄國的行政、司法和文教體系的新興知識份子,以及在變局中獲取財富的新地方精英成為草原社會的新權力中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张力让人欲罢不能,尤其是涉及到关键的历史节点,比如中亚的哈萨克汗国、布哈拉埃米尔国与俄国之间的博弈。作者笔下的历史人物,无论身份高低,都充满了人性挣扎。你会看到那些草原上的可汗如何在沙皇的威逼利诱下做出痛苦的抉择;也会看到俄国总督们在遥远边疆执行帝国意志时的傲慢与恐惧。这种全景式的描绘,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日期和事件,而是一场场真实存在于人心的角力。我对其中关于宗教和民族认同在近代冲击下的变化尤其感兴趣,那种在传统信仰和新兴的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徘徊拉扯的民族灵魂,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亚地区乃至整个欧亚大陆历史的认识,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历史的厚重感,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略显斑驳的字体,让人仿佛能闻到硝烟和马匹的气息。我是在一个历史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的,说这本书对于理解中亚地区的复杂变迁有着独到的见解。我一直对游牧民族与定居文明之间的互动很感兴趣,尤其是在沙俄帝国扩张的背景下,这种力量的碰撞必然会产生无数戏剧性的故事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期待它能像一个全景画卷一样,将那些发生在广袤草原上的权力更迭、文化冲突和民族命运的转折点细致地描绘出来。如果它能不仅仅是枯燥的史实罗列,而是能深入到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够处理好“城墙”与“战马”这两种意象的对比,看看坚固的堡垒如何抵挡草原的奔腾,或者反过来,是草原如何瓦解了看似不可一世的帝国防线。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边疆”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以往我们谈论帝国扩张,总习惯于聚焦于中心权力,但这本书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漫长而脆弱的边缘地带。那些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的草原,在沙俄看来,既是潜在的资源宝库,也是必须严加管控的战略缓冲区。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俄国人在边疆建立的堡垒系统,以及这些堡垒如何不仅仅是军事设施,更成为了文化和行政的渗透点。然而,这些“城墙”在广袤无垠的草原面前,显得如此脆弱。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草原上的生活方式——那种对距离和季节的深刻理解——才是真正的主宰力量。这种关于空间和权力运作的讨论,极大地拓宽了我对19世纪地缘政治的理解视野。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但也是极具回报的。它的行文风格偏向学术,信息密度非常高,初读时需要放慢速度,时不时地要查阅地图来定位那些拗口的地理名词和部落名称。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作者的论证链条异常坚固。他似乎在不断地向读者展示,无论是“城墙”所代表的帝国控制,还是“战马”所象征的草原独立精神,两者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都在持续地演化、适应和相互渗透。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现代化”进程在中亚的特殊表现形式的剖析,那种看似被强加的欧洲化改革,是如何在中亚的传统结构中催生出新的矛盾和反抗力量的。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多更深刻的问题,这是好历史书的标志。

评分

读完前三章,我被作者那种近乎于考古挖掘的严谨态度所折服。他不仅仅是平铺直叙地讲述事件,而是巧妙地将大量的档案资料、旅行者的笔记甚至是一些地方性的口述历史编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空间。这种写作手法让原本遥远的历史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注意到作者对军事史的探讨非常深入,尤其是在论述俄国军队如何适应草原气候和游牧民族的游击战术时,那种战术层面的分析非常到位,让人不禁想象那些风沙弥漫的战场。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中亚地方精英阶层的描写也毫不含糊,他们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如何在新旧秩序之间进行权衡和博弈,这些细节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的“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灰色地带的挖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历史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