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聖遺音:最簡中國藝術史

大聖遺音:最簡中國藝術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平原
图书标签:
  • 中国艺术史
  • 艺术史
  • 中国文化
  • 艺术
  • 历史
  • 文化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审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聖遺音”,典出一張唐代古琴的銘文;“極簡中國藝術史”,顧名思義,帶有高度的普及感。合為書名,仿佛琴鳴酒樂,兩相得宜。著名學者、文化史家陳平原,正以高屋建瓴的筆觸,提要鉤玄,通過中國古代精美藝術品,將中國5000年的藝術流變與脈絡,簡明扼要地呈現給廣大讀者。書中圖片取自各博物館庋藏的珍品和近數十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時間涵蓋新石器時代至元明清,配以陳平原簡潔優美的文字,在專業化大潮洶湧的今天,讓普通讀者能夠快速領略中國古典藝術之美。本書意蘊豐富,流風徘徊,既高度凝練了藝術史知識,也有一種親民、溫情的趣味,便於讀者接受與掌握。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第七屆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成員。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與北京大學合聘)。曾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教育部頒發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5,1998,2003,2009,2013),以及第四屆王瑤學術獎著作獎(2016)、第四屆思勉原創獎(2017)、第十四屆文津圖書獎(2019)、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2021)等。先後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散文小說史》《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等著作三十余種。治學之餘,撰寫隨筆,借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近期出版的隨筆集包括《故鄉潮州》《大聖遺音》《讀書是件好玩的事》(增訂版)《懷想中大》(增訂版)《花開葉落中文系》(增訂版)等。

远古回响:世界文明的早期图景 一部聚焦人类文明曙光时期艺术、思想与社会结构的宏大叙事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探索四大古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印度河谷以及早期中华文明——在石器时代晚期迈向定居、文字和复杂社会结构过程中的艺术成就与精神面貌。我们不关注任何特定地域的“简史”叙述框架,而是着力于从考古学、人类学和艺术史的交叉视角,重构那些在数千年前奠定后世文明基石的早期人类创造力。 第一章:起源的拓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符号与世界观 本章深入剖析了人类认知飞跃的关键阶段,即旧石器时代晚期(约四万至一万年前)在欧亚大陆腹地留下的洞穴壁画与小型雕塑。我们将重点考察法国的拉斯科洞穴、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以及非洲南部的岩画群。研究的核心在于解读这些图像背后的功能性与象征性:它们是狩猎的巫术仪式,是宇宙观的初级表达,还是氏族身份的标记? 我们不会讨论任何关于成熟王朝或文字体系的细节,而是聚焦于“前文字”时代的思维运作模式。通过对动物形象的动态捕捉、手印的重复出现以及抽象几何符号的分析,我们尝试还原早期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控制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章会详述维纳斯形象(如霍勒费尔斯维纳斯)的普遍性,探讨其在不同地理区域内,作为生育力、大地母神或氏族母系的统一象征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章:泥土与神祇的初遇——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城邦塑造 从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向早期城市国家的转变,是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一次质变。本章聚焦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特别是苏美尔(Sumer)早期城邦(如乌鲁克Uruk)的兴起。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城市化如何催生了对宏大纪念性建筑的需求,以及对权力和宗教秩序的视觉表达。 详细分析将集中在早期神庙建筑的平面布局,如“白庙”(White Temple)的层级结构,以及泥板上出现的楔形文字的萌芽阶段——它们如何从最初的记账符号,逐步演化为记录神谕和王权叙事的工具。我们探讨了早期雕塑(如祭司王像)的程式化特征,以及早期印章艺术如何通过微缩景观来呈现复杂的神话故事和等级制度。本书拒绝将这些艺术形式视为任何后世“帝国艺术”的预演,而是将其视为在特定地理与资源限制下,对“公共秩序”进行视觉锚定的独特尝试。 第三章:永恒的尺度——古埃及尼罗河谷的生命循环与纪念碑 本章将目光投向尼罗河畔,关注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7世纪起)艺术与意识形态的紧密结合。研究的焦点是“永恒性”——如何通过材料选择(如花岗岩、闪长岩)和高度标准化的艺术语汇,来对抗时间的侵蚀,确保法老在死后依然能有效运作。 我们详细考察了马斯塔巴墓和早期金字塔群(如阶梯金字塔)的建筑演变过程,分析其象征意义:它们是太阳崇拜的具象化,还是通往冥界的阶梯?在造型艺术方面,本书细致辨析了早期浮雕和壁画中“正面律”的形成原因,探讨其并非是“缺乏透视能力”,而是为了保证神祇与死者形象的完整性与永恒性。雕像的“僵直感”和“理想化”被置于特定的宗教宇宙观下进行解读,而非简单地视为艺术风格的初级阶段。 第四章:河流与吠陀——印度河谷文明的城市规划与象征谜团 本章探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印度河谷地区(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所展现出的惊人城市管理能力。与同期其他文明相比,印度河谷文明在公共艺术和纪念性建筑方面表现出一种显著的“低调性”或“去中心化”。 我们将重点分析其精密的城市网格布局、先进的排水系统,以及出土的精美陶器和皂石印章。这些印章上的动物图像(如独角兽、瘤牛)和尚未完全破译的文字符号,构成了我们理解其社会结构的主要线索。本书尤其关注那些少数具有宗教暗示的雕塑,例如著名的“祭司王”半身像和“大浴池”,尝试在缺乏明确神庙记录的情况下,推测其宗教实践和世界观的形态。我们强调这种早期文明在艺术表达上的克制与内敛,与其发达的工程技术形成鲜明对比。 第五章:远东的曙光——早期中华文明的礼器与祖先信仰 本章聚焦于仰韶文化晚期至商代早期(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300年)黄河流域的艺术演进。我们关注的核心是“礼制”的萌芽,以及玉器、陶器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 我们将深入分析彩陶(如马家窑文化)上抽象而富有韵律感的几何纹饰,探讨这些图案与早期农耕社会对水、土地的依赖之间的关联。进入龙山文化时期,我们转向对黑陶的工艺分析,以及早期高圈足器皿所体现的复杂烧制技术。在商代早期(如二里头文化),本书的观察点在于青铜铸造技术的初步应用及其在权力工具中的潜在角色。我们关注的艺术品包括早期玉琮、璧的形制与内涵,它们被视为早期天地观和祖先祭祀的物质载体,其抽象性与功能性是理解早期华夏宇宙论的关键。 结语:多元的起点 本书的结论并非是寻找一条单一的、线性的文明演进路径。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在不同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社会压力下,人类如何在石器时代的边缘地带,各自发展出了对秩序、永恒和神圣的独特视觉回应。早期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原始的张力、未被完全固化的象征体系,以及对人类共同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敢尝试。这部作品旨在提供一种多点透视的观察,避免将任何一种早期创造力置于预设的宏大叙事框架之下。

著者信息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 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第七屆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成員。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與北京大學合聘)。曾被國家教 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教育 部頒發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5,1998,2003,2009,2013),以及第四屆王瑤學術獎著作獎(2016)、第四屆思勉原創獎(2017)、第十四屆文津圖書獎(2019)、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2021)等。先後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散文小說史》《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等著作三十餘種。治學之餘,撰寫隨筆,藉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近期出版的隨筆集包括《故鄉潮州》《大聖遺音》《讀書是件好玩的事》(增訂版)《懷想中大》(增訂版)《花開葉落中文系》(增訂版)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7108059529
  • 規格:精裝 / 138頁 / 16k / 19 x 26 x 1.9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1-1
  • 出版地:中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有夠「潮」,那個排版和字體選用,一整個就是走在時代尖端的感覺,跟坊間那些老氣橫秋的藝術史書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我光是把書從書櫃上拿下來,那個份量感和紙質的觸感,就讓我覺得這不是一本隨便看看的入門書,比較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我猜想作者在編排內容時,肯定下了很多功夫在視覺呈現上,畢竟藝術史嘛,好看才是王道。從封面就能感受到那種想要打破框架、重新詮釋傳統的企圖心,很期待翻開內頁後,會不會有更多令人驚豔的設計巧思,像是那種跨頁的大圖輸出或是特殊的裝訂方式,總之,光從「外表」來看,這本書已經先聲奪人,成功吸引了像我這樣重視視覺體驗的讀者。

评分

翻閱內容時,我注意到作者在敘事語氣上的選擇,這本書的口吻讀起來,不像傳統學術著作那樣高高在上,反而帶有一種親切的、像是在跟你分享一個有趣故事的感覺。這種敘事風格對於推廣藝術史閱讀來說,絕對是加分不少。畢竟,很多大部頭的藝術史,光是開頭的導論就能讓人讀到快睡著。但我希望,這種輕鬆感並非只是為了迎合市場,而是真正能有效地傳達複雜的概念。例如,當介紹到某個關鍵的轉折點時,作者有沒有用什麼巧妙的比喻,或是連結到現代生活中的某個現象,讓讀者能瞬間「有感」?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那座橋樑,讓那些覺得藝術史遙不可及的人,能夠真正跨越心理障礙,感受到藝術的魅力與其與我們生活的緊密關聯性。

评分

說實在話,台灣的藝術教育體系,對我們這一代來說,有時候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總是圍繞著西方經典打轉,對本土藝術的脈絡梳理,似乎總是在外圍繞圈圈。我手上這本《大聖遺音》,光從書名那個充滿東方韻味的「遺音」二字,我就嗅到了一股不一樣的氣味。我希望能從這本書裡看到更紮實、更深入地解析我們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來的獨特美學,而不是那種蜻蜓點水、蜻蜓點水的介紹。我特別關注的是,它如何處理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究的民間工藝、傳統戲曲的服裝美學,或是廟宇彩繪背後的符號學意義。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這些散落在生活各處的「藝術」,系統性地串聯起來,那可真是幫了台灣讀者一個大忙了,畢竟,真正的文化底蘊,往往藏在最日常的地方。

评分

從台灣這個特定的文化視角來看,我們在面對全球化的藝術浪潮時,如何確立自身的主體性,是一個長久以來的課題。這本《大聖遺音》的出現,無疑提供了一個新的對話機會。我特別期待書中對於「東方美學」在世界藝術舞台上的定位,是否有獨到的見解。它是否能清晰地梳理出,在吸納了外來影響之後,中國藝術(或更廣義的東方藝術)又是如何內化、轉化並發展出其獨有的生命力的?這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歷史介紹,而是關乎文化自信和身份認同的議題。如果書中能提供一套新的分析框架,幫助讀者跳脫過去二元對立的思維,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是一本藝術史教科書,更能成為引導我們思考文化未來的指南針。

评分

拿起書本的那一刻,我其實有點緊張,因為「最簡」這兩個字,在我心裡打了個問號。我是那種喜歡鑽牛角尖的讀者,最怕的就是那種為了追求「簡潔」而犧牲掉複雜性和層次感的讀物。藝術史的精華,往往就在於那些糾結的時代背景、藝術家的生平掙扎,以及不同流派之間那種微妙的拉扯。所以,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最簡」的前提下,又不失學術上的嚴謹性與深度?如果它只是把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和代表人物列一列,那跟上網查維基百科沒兩樣。我期待它能提供的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提煉,像是一位高明的茶道師,從繁複的茶藝中,只萃取出最精華的那一滴甘醇,讓初學者能快速掌握主幹,但又不至於讓行家覺得膚淺無聊,這中間的分寸拿捏,實在非常考驗作者的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