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廚房菜 (電子書)

媽媽的廚房菜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麗琪
图书标签:
  • 美食
  • 家常菜
  • 烹饪
  • 食谱
  • 妈妈的味道
  • 厨房
  • 饮食
  • 中华料理
  • 台湾美食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媽媽不僅勤勞,連生活常識也豐富得嚇人,總能將台灣這塊土地所孕育的萬物,在生活中做最好的運用。

  作者林麗琪以其卓越的精密繪畫能力,仔細記錄下典型的台灣媽媽廚房,除了節令性食材的變化之外,更記錄了屬於台灣媽媽的生活智慧。

作者簡介

林麗琪

  家居北投,平日喜歡散步山林,為植物畫像。曾為郵政總局繪製草本花郵票、玫瑰花明信片,1998年獲福爾摩沙童書插畫展佳作。繪本作品有『我的春夏秋冬』﹝和英文化出版﹞,插圖作品有『植物Q&A』,著有『我的自然調色盤』、『林麗琪的秘密花園』、『媽媽的廚房菜』﹝以上均由天下文化出版﹞。

《舌尖上的流年:寻味家乡的记忆碎片》 引言:食物,是连接时间和情感的无形纽带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通往过往的隐秘小径,而这条小径上,总是弥漫着熟悉而诱人的气味。这些气味,是童年夏日午后外婆摇着蒲扇炖煮的汤羹,是新年时分爆竹声中厨房里弥漫的油香,是离家求学时,母亲塞满的那个装满家乡味道的饭盒。食物,远不止是果腹之需,它是一种语言,一种叙事,一种将我们与故土、与亲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密码。 《舌尖上的流年:寻味家乡的记忆碎片》并非是一本简单的食谱合集,它是一部关于“记忆的烹饪学”。本书深入探讨了食物在个人生命历程和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背景下饮食习惯的细致描摹,我们试图捕捉那些在日常烟火气中被忽略却又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家庭故事。 第一章:灶台上的时光切片——乡村的味觉记忆 本章聚焦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广大乡村地区,以柴火为燃料的传统厨房生态。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食物的获取与烹饪,是一门关于节俭、智慧与创造力的艺术。 柴火与土灶的哲学: 详细描述了使用传统土灶的复杂流程,从选柴、生火到控制火候的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我们采访了几位资深的乡村长者,记录了他们如何利用灶膛里留下的余温来慢炖食物,以最大限度地激发食材的本味。 “不时不食”的自然律法: 探讨了在没有冷链运输的时代,人们如何严格遵循季节更迭来安排饮食。春日食嫩芽,夏日饮清粥,秋季储藏,冬季温补。这种与自然节奏保持一致的生活方式,不仅保证了食物的新鲜,更塑造了一种对时令的敏锐感知力。我们收录了数个关于“春天第一口青菜”和“秋天第一口新米饭”的感人回忆,它们象征着新一轮生命的轮回。 从“稀缺”到“富足”的餐桌变迁: 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餐桌上的食材从单一走向丰富的心路历程。从最初对“肉食”的狂热追逐,到后来对食材本真的回归,这一变迁映射出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转型。 第二章:城市化的浪潮与“异乡胃”的形成 随着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家乡味”开始面临被稀释和重塑的命运。本章探讨了移民文化对饮食带来的冲击与融合。 “一口乡音”的味觉锚点: 许多背井离乡的人们,将对家乡的思念投射到食物上。本章记录了那些在异乡城市里,为了重现一份熟悉的味道所付出的努力——从寻找特定的调料、寻找相似的食材,到钻研那些只靠感觉和经验传承的技艺。这些“异乡胃”的坚持,是文化身份认同的无声呐喊。 快餐文化与“效率至上”的审视: 分析了现代都市生活对传统慢烹饪方式的冲击。速食、外卖的兴起,如何在便捷性的表象下,剥夺了我们与食物、与制作过程的深度连接。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烹饪变成了一种负担,我们失去了什么? 融合与创新:新“地域性”的诞生: 并非所有变化都是消极的。许多新一代的移民厨师,正在将家乡的烹饪哲学与所在地的风土物产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融合菜系”。本章展示了这种充满活力的文化对话。 第三章:记忆的调味品——情感与仪式 食物的意义,往往在特定的社会仪式和情感场景中被放大。本章关注那些将食物与特定记忆牢牢捆绑的关键时刻。 “生日蛋糕”的文化演变: 以一个简单的生日蛋糕为例,探讨了它如何从最初的奢侈品,演变成家庭庆祝的必备符号。记录了不同家庭对“仪式感”的不同理解,以及这些仪式如何塑造了孩子对“庆祝”的认知。 病榻前的汤与慰藉: 探讨了病中饮食的特殊意义。一碗精心熬制的鸡汤、一碟清淡的白粥,它们承载的不仅仅是营养,更是亲人无声的关切与爱意。我们收集了许多“病中食物”的故事,它们是情感支持系统最直接的体现。 祭祀与传承:看不见的菜单: 深入剖析了传统祭祀活动中的食物——比如清明节的青团、中元的祭品。这些食物往往有着严格的制作要求和象征意义,是维系家族历史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 第四章:食物背后的“她”——性别、劳动与传承 厨房,历史上常被视为女性的领地。本章旨在还原那些在家庭厨房中付出巨大劳动,却往往被忽视的烹饪者们(主要是母亲和祖母一代)的故事。 无声的奉献:厨房的隐形劳动: 详细记录了传统家庭主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家人准备三餐所付出的重复性劳动。这种劳动常常被视为“理所当然”,缺乏社会价值的认可。我们通过精确的“时间日志”,量化了这份爱的成本。 “手感”的失传与技术的迭代: 探讨了随着现代化的到来,许多依赖经验和直觉的传统技艺(比如“看油温”或“捏面团的松紧度”)如何面临失传的危机。年轻一代更倾向于依赖精确的量化数据和电子设备,这既是进步,也是一种无可挽回的文化损失。本书呼吁对这些口耳相传的“非物质烹饪文化”进行记录与保护。 厨房里的权力结构: 分析了家庭餐桌上,谁决定吃什么,谁拥有最终的烹饪话语权。在一些传统家庭中,母亲的食谱往往是家庭和谐稳定的基石,但也可能成为一种无形的束缚。 结语:重拾餐桌上的日常美学 《舌尖上的流年》最终希望引导读者,将目光从追求复杂的“大菜”转向对日常“小食”的珍视。真正的美味,深藏在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日复一日的餐桌之间。当我们再次端起一碗熟悉的家常面条时,我们不仅是在品尝食物本身,更是在与流逝的时光、与远去的亲人、与我们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瞬间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食物,是永不褪色的记忆底色。 本书适合对象: 对家庭历史、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 渴望理解饮食文化与个人身份认同之间联系的探索者。 怀念故乡味道,希望通过文字重温童年记忆的人。 关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生活方式消亡的社会观察家。 任何曾经被一顿家常饭菜深深打动过的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蔬菜的排列組合4
香腸的誘惑6
做菜的理念8
我的媽媽10
大掃除11
過年12
坐夜車回外婆家14
大拜拜16
農村的草莩17
榨菜肉絲麵18
粉圓20
鄉村與田園22
農地與菜園24
春天的馬鈴薯26
油飯28
媽媽難為29
豆花30
媽媽發燒了嗎31
青春期的食量32
春天的希望33
喜宴34
光陰35
綠色的稻田36
巴黎服裝秀37
爸爸回來了38
爸爸的行李箱40
南館市場41
魚丸42
不速之客43
包粽子44
灰姑娘46
米粉羹48
鄉下的人情50
端午粽香52
稻草人53
割稻的日子54
宜蘭陳氏宗祠56
冰沙月餅57
陽光與汗水58
堤防上的散步60
曬穀場上62
強韌的女人64
院子裡的果樹66
瓠瓜水餃68
紅色短褲69
生猛海鮮70
壯圍海邊71
粉蒸排骨72
中元普渡74
木耳炒蛋75
那一年暑假76
巷口餛飩的滋味78
夏日午後79
神奇的種子80
奇岩烘焙坊82
我的麵包食譜84
肩胛肉85
芋圓86
回宜蘭88
加了肉圓的麻婆豆腐90
龜山島91
北宜公路92
颱風的禮物93
瘋狂颱風夜94
颱風後的山林95
河邊洗衣96
曇花98
炊煙100
天空的雲朵101
洗溫泉102
最想念的季節104
雞蛋豆腐106
黑白電視107
騎腳踏車上學的日子108
冬令進補109
酸菜110
麵茶112
麻油雞113
麵包和牛奶的早餐114
咖啡的苦味116
水鳥118
美好的一天120
平快夜車122
大鼎123
生日快樂124
薑餅屋126
一起搓湯圓127
蘋果的滋味128
記憶130

後記131
食譜總索引134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16685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3.8MB

图书试读

作者後記

  漫步在繁密樹林的小徑,彷彿進入回憶隧道的長廊,一陣風襲來,像吹拂著童年竹林的涼風,光陰如同空中的雲彩,有時飄得好快,偶爾也像霧氣凝滯,轉眼間,時光已像流水匆匆流過。

  六年前,有一次媽媽給了自己作的肉捲,我以小火煎熟,卻引起小孩的抱怨連連:「反正我們家不可能吃油炸的,跟阿嬤炸酥酥的差太多。」唉!真是怨聲載道。第二天我立刻上街買了適合油炸的鍋子和番薯。

  記得小時候媽媽經常油炸番薯和年糕,她總是將番薯削皮後剉成絲或切塊裹蛋和麵粉,當晚我也按照她的做法油炸地瓜和肉捲,放學回家的小兒子說:「好吃多了!」大兒子說:「真是難得!但阿嬤的肉捲是整條炸好才切開。」伸出手掌開始如數家珍的說出阿嬤的菜單,「像豆腐乳、瓜仔肉、醃肉、醃越瓜醬、炸春捲、菜脯、棗餅、肉捲、粿粽,還有我最喜歡的四神湯裡的豬腸,你一定不想學怎麼處理腸子!那種咬下去汁液噴出的口感實在太好吃了!」他展現出享受人間極品的表情,「你再不學就來不及了!」好吧!這項功課就成為我下一本書的目標,書名叫做「阿嬤的好美味」或「阿嬤的廚房菜」,我把阿嬤的食譜寫成書搭配插圖,那完了!下一個目標不知還要多久,他用手推著我的臂膀,「你趕快去學!」他突然說:「還是叫小瓊阿姨學比較有希望。」

  有一天和張蕙芬總編聊起這段對話,她馬上允諾讓我實現這本書的計畫,感謝家人的支持,鄭明進老師的指導,提供醃醺肉和酸菜食譜的大姨媽和表嫂路德。想不到果然應驗了兒子的預言,我請小妹麗瓊跟著媽媽一起做料理來完成這本書的食譜。特別要感謝媽媽和妹妹,讓我們得以經常享受美味的食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剛好在研究一些關於台灣地方飲食文化轉變的議題,所以對這類主題的書籍特別敏感。《媽媽的廚房菜》(電子書)在我的理解中,或許不只是一本食譜,它更像是一份時代的紀錄。從書中選用的菜色和描述的烹飪習慣來看,它似乎捕捉了特定年代(或許是經濟剛起飛,物質還不算太豐裕的時期)家庭主婦們的智慧結晶。我對其中幾道看來非常樸實的湯品描述特別有感觸,那種用邊角料熬煮出醇厚湯頭的方法,體現了那個時代惜物愛物的精神,跟現在追求華麗食材的風氣簡直是天壤之別。不過,電子書的介面設計有時候讓我在快速切換章節時稍微有點卡頓,這一點是技術層面的小缺憾,但也許這是為了強迫讀者慢下來,專注於當前的內容吧。總體而言,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很強烈的「傳承」感。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做出米其林等級的料理,而是教你如何用最少的資源,創造出最能撫慰人心的食物。這對於追求心靈富足大於物質享受的我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讓我對未來的獨居生活充滿了期待和勇氣。

评分

坦白說,我會想看這本《媽媽的廚房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最近剛搬出來自己住,開始要面對三餐的現實問題。外面的便當店吃久了真的膩,總覺得少了點「家」的感覺。我看過不少網紅出的食譜書,它們往往強調的是「網美級擺盤」或「極速十分鐘搞定」,但那些做法對我這個廚房新手來說,難度實在太高,而且常常需要一些我從沒聽過的特殊調味料。這本電子書給我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它非常接地氣。裡面提到的像是蔭鼓、菜脯、紅蔥頭這些台灣家庭必備的基礎材料,幾乎是我阿嬤的廚房裡從來不會缺少的東西。它的優點就在於,它把那些看似簡單的家常菜,拆解得非常細緻,像是炒高麗菜要用多大的火候,水放下去的時機點在哪裡,這些細節的掌握,往往決定了這道菜是「能吃」還是「好吃」。我特別注意到它在處理一些蔬菜的章節,會提到如何去除澀味或讓菜葉保持翠綠的古老技巧,這些小撇步累積起來,讓人感覺到作者對食材的尊重和了解是多麼深入。雖然是電子書,但在閱讀時,我幾乎可以透過文字「看見」那些食材在鍋子裡翻滾的樣子,這種沉浸式的體驗相當難得。

评分

這本《媽媽的廚房菜》(電子書)光看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一股溫暖的懷舊氛圍,彷彿能聞到小時候在家裡聞到的飯菜香。我特地找了這本電子書來看看,主要就是衝著這個「媽媽」的標籤去的。畢竟,在現今這個外食文化盛行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透過文字重溫那些屬於家庭的味道,實在是一種奢侈的享受。我個人對於食譜的書籍一直抱持著很高的期待,特別是那種不只是單純羅列食材和步驟,還能帶入情感和回憶的書。這本電子書的排版設計相當簡潔俐落,這一點我很欣賞,電子書嘛,就是要方便閱讀,不會過於花俏分散注意力。不過,我閱讀的過程中,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似乎在描述食材的選用和處理上,蘊含著一種非常傳統、甚至是有些「祖母級」的智慧。舉例來說,關於如何挑選當季最新鮮的青菜,或者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把肉類燉煮得軟爛入味,那些細微的訣竅,都不是一般網路上隨便能找到的食譜會寫出來的。它強調的不是速度和效率,而是「用心」二字,這一點在書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體現。雖然我還沒實際動手做裡面的幾道菜,但光是閱讀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文字描述,就已經讓我的心情平靜了許多,非常適合在忙碌了一天後,泡杯茶,慢慢細讀。

评分

說真的,我對於台灣本土的家常菜系列書籍一直抱持著一種又愛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愛的是那些根植於在地風味的獨特味道,怕的是內容過於陳舊,或是介紹的食材現在已經很難在一般市場上買到。這本《媽媽的廚房菜》電子書,在我開始翻閱時,確實讓我有一點點疑慮。畢竟電子書的特性,有時候很難呈現出食物的真實色澤和質感,這一點對於食譜來說是個硬傷。然而,當我深入閱讀後,發現它的敘事方式非常獨到。它不是那種標準化的、冷冰冰的步驟說明,而是更像一位長輩在廚房邊做邊跟你聊天。譬如說,在講到滷肉的環節時,作者似乎花了不少篇幅在描述「滷汁的顏色」應該要多深、聞起來應該要有什麼層次的香氣,這些都是非常主觀但又極其關鍵的描述。這讓我意識到,這本書的重點可能不在於提供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一個「思考方向」。我猜測,如果我照著做,可能每個人的成品都會帶有一點點自己的影子,這才是真正「媽媽的味道」的精髓吧。這種引導式的寫法,對於我這種偶爾會想嘗試新事物,但又不想被嚴格規則束縛的料理新手來說,簡直是救星,讓我對「失敗」這件事的恐懼感降低了不少。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語氣」處理得非常好,這一點是很多食譜書常常忽略的。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指導口吻,反而比較像是鄰家大姊姊,輕聲細語地跟你分享她的私房筆記。我注意到,書裡很多食譜的命名都非常生活化,沒有那些花俏的西式名稱,就是直白地告訴你這是什麼,像是「香菇瓜仔肉燥」或是「番茄炒蛋的訣竅」。這種直接性,反而讓人覺得更可靠。我對那些複雜的西式烘焙望之卻步,但對這些能在一小時內端上桌的台式家常菜,接受度就高很多。閱讀的過程,我時常會停下來,想像我媽媽以前做這些菜時的樣子,那種氣氛是任何高科技的烹飪設備都無法取代的。這本書成功地喚起了我對於「家」這個概念的依戀,讓我更想親手實踐書中的技巧,將這份溫暖延續到我自己的生活裡。雖然我還沒開始做,但光是閱讀這些充滿人情味的文字,就已經讓我對台灣傳統家庭料理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不只學到做法,更學到了背後那份對家人的愛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