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不需要核電 (電子書)

為什麼我們不需要核電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图书标签:
  • 核能
  • 能源政策
  • 环境议题
  • 台湾
  • 能源转型
  • 气候变迁
  • 公共政策
  • 科普
  • 非核家园
  • 能源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為何廢核?為何不廢核?
第一本台灣本土核能報告書
帶領你重新思考零核電,以完整的知識決定你的立場!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關注台灣土地超過20年,
  關於核電存廢爭議,他們以本書提供最新、最完整的數據和資料,
  從非官方的角度,為你一一解答!

  .實地採訪受核電廠影響的台電員工、貢寮、蘭嶼居民,收錄最貼近威脅核心的人物故事
  .真實陳述世界各國在日本福島事件後的廢核趨勢
  .要錢,還是要命?台灣核四,隱藏了多少風險?
  .台電沒告訴你的核電真實成本
  .反核四,不反核?不可不知的核電真相
  .少了核電,台灣會不會缺電?
  .核能、風力、火力、水力、太陽能……誰是最佳替代能源?

  台灣少了核電廠並不缺電,核四並沒有繼續興建的必要。
  揭開你不可不知的核電真相!走向廢核,就是現在!

  309反核大遊行,全台灣有超過20萬人民上街頭響應,成功讓政府看到人民反對核能發電的立場。促成這場成功遊行的主辦單位之一,正是為了台灣環境安全奮鬥20年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本書為台灣第一本非官方核電報告,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為你詳細說明:

  ●若核四投入運轉,全民將再付出至少1兆1256億元代價,這還不包括除役時土地復原成本,以及如果不幸發生核災的天價損失。

  ●國際核電營運公司及金融集團,已紛紛表示核電成本昂貴且不符經濟效益,然而台電在國內仍堅稱核電是最便宜的發電方式。

  ●國際權威研究報告均指出,廢核和減碳絕不衝突。且由於核電對再生能源具有排擠效應,只有不將核電做為減碳的選擇,再生能源比率才能提高。

  ●2025年的電力結構,綠盟提出的核四替代方案與官方既有方案比較,可以減少53%溫室氣體排放量,還有較低的發電成本及住商電費漲幅。

  ●核四不運轉,非但不會缺電,還可以在「電力需求零成長」的電力結構規劃下,達成非核家園及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兩大目標。

  ●「電力需求零成長」的行動策略。

作者簡介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簡稱綠盟)是一個台灣民間的環境倡議組織,持續關注並實質監督台灣的核電問題、河川流域議題、廢棄物處理政策長達20年(連同綠盟前身)的時間,始終秉持「議題結盟、社區串連、公民行動、永續社會」的理念,推動以環境正義和社會公平為目標的社會行動。

  311福島核災發生後,綠盟投入大部分的組織人力和資源,進行國內外核電及能源議題的資訊追蹤和研究,並號召、籌辦多次展現民間社會力量的倡議行動,強力監督政府部門和電力公司的相關政策,期盼台灣早日免於核能災變的威脅。

  綠盟針對台灣的能源政策提出了「歸零」的思考方向,除了要求評估核電歸零的可能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求政府應立即研擬以「電力需求零成長」為目標的能源及經濟政策,降低高耗能產業、提升用電效率、停止補貼工業用電、積極發展再生能源,用電零成長絕對是邁向永續社會必須達到的目標。

  綠盟官網:gcaa.org.tw
  綠盟臉書:www.facebook.com/gcaa.org.tw

本書內文作者群

賴偉傑

  現任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曾任綠盟秘書長、台灣地方學研究發展學會監事、2002南非地球高峰會議台灣非政府組織行動聯盟(TANGOs)副領隊、環保署署長室簡任秘書、核四環境監督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之友」(Friends of Nature)城市固廢項目顧問、「綠色和平」(Greenpeace)東亞分部北京辦公室污染防治項目主任。

趙家緯

  台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現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常務理事。曾獲選第一屆《遠見》雜誌台灣環境英雄。

房思宏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現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永和社區大學講師。研究議題包括氣候政治、環境治理、碳交易、及能源民主等。

徐詩雅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發展研究碩士,現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曾任職於國際環保組織,推動無基改農業和綠色金融議題研究。

王舜薇

  台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曾任中央通訊社記者,2008年加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整理撰稿╱蘇鵬元

  政大經濟系、清大經研所畢業。
  曾為財經媒體記者、編輯、研究員,目前為文字工作者。
  Email:h9437@yahoo.com.tw

黑暗中的微光:探索能源转型的复杂图景 一本深入剖析全球能源格局演变、挑战与未来可能性的深度著作 在人类文明持续进步的浪潮中,能源始终是驱动社会运转的核心命脉。从蒸汽机的轰鸣到电气化的普及,我们对能源的需求与获取方式,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生活、经济结构乃至地缘政治格局。然而,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化石燃料枯竭的隐忧,以及对能源安全日益增长的关切,全球正处于一场深刻的能源结构转型之中。本书并非简单地聚焦于某一种能源技术的优劣,而是提供了一幅宏大而细致的地图,引导读者穿越错综复杂的能源政策、技术革新、经济驱动力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个维度,去理解这场百年未遇的转型。 第一部分:历史的惯性与转型的必然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溯能源史的几个关键节点。我们审视了煤炭如何点燃工业革命的引擎,石油如何定义了二十世纪的全球霸权与冲突。这种对高密度、易于储存和运输的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形成了强大的“路径依赖”——一种难以被轻易打破的系统性惯性。这种惯性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固定资产投资上,更深植于经济模型的底层逻辑和地缘政治的权力分配之中。 然而,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我们详细分析了驱动当前转型的三大核心力量: 1. 气候科学的警钟: 气候变化不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迫在眉睫的危机。IPCC的报告、极端天气的频率增加,正在无可挽回地重塑公众的认知和政府的决策框架。本书深入探讨了“碳预算”的概念,并评估了各国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减排压力。 2. 技术的突破与成本的下降: 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光伏和风能)的成本在过去十年中经历了惊人的下降,使其在许多地区已经具备了与传统能源竞争的经济基础。我们引入了“学习曲线”和“规模经济”的概念,分析了这项技术革命背后的驱动力,并探讨了其对全球供应链,特别是关键矿物(如锂、钴、稀土)的需求带来的冲击。 3. 能源独立与安全的需求: 地区冲突和国际贸易的波动一再提醒世界,能源供应的脆弱性。能源独立性,特别是对于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而言,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议题。如何构建一个去中心化、更具弹性的电网系统,成为了政策制定者亟需解决的难题。 第二部分:多元化的能源版图与技术的辩论焦点 能源转型并非单一路线,而是一场多方参与的复杂博弈。本书的中间部分,我们进行了细致的技术和政策比较分析,旨在提供一个平衡的视角,而非预设立场。 1. 间歇性的挑战与储能的革命: 太阳能和风能的间歇性是其最显著的弱点。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如何应对电力系统的波动性。我们不仅分析了电池储能技术(如锂离子、液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与局限性,还深入研究了长时储能(Long-Duration Energy Storage, LDOS)技术的潜力,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CAES)以及利用氢能进行季节性储存的可行性。储能技术的突破被视为“解锁”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整合的关键。 2. 电气化与部门耦合(Sector Coupling): 能源转型不仅仅是发电端的变化,更是对整个社会用能习惯的重塑。我们探讨了交通、供暖和工业流程的电气化趋势。特别是,我们分析了“部门耦合”的概念——即将电力系统与供热、交通和工业系统连接起来,以优化整体能源效率,并使“剩余”的可再生电力得以有效利用。电动汽车的普及、热泵的推广,以及工业脱碳的路径规划,都在本书中得到了详尽的论述。 3. 氢能的定位与争议: 氢能被许多人视为“万能钥匙”,尤其是在难以电气化的重工业和长途运输领域。然而,本书客观地审视了氢能的“颜色分类”(灰氢、蓝氢、绿氢)及其巨大的成本和效率挑战。我们分析了“以电代氢”和“以氢代电”的竞争关系,并探讨了不同地区在发展氢能生态系统方面的战略差异。 4. 基础设施的升级与智能电网: 要容纳分布式能源的接入,传统的单向电网必须升级为智能、柔性的双向电网。本书探讨了数字化、物联网(IoT)在电网管理中的应用,以及需求侧响应(Demand Response)如何成为电网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同时也指出了基础设施建设中面临的许可审批滞后、土地征用和电网升级资金投入不足等现实障碍。 第三部分:社会、经济与地缘政治的深层影响 能源转型绝非单纯的技术问题,它牵动着社会公平、经济结构转型和国际关系。 1. 公平过渡(Just Transition)的必要性: 能源转型会带来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数百万依赖化石燃料产业的工人和社区面临失业风险。本书详细阐述了“公平过渡”的概念,强调政策制定者必须在推动脱碳的同时,为受影响的地区和人群提供职业再培训、社区投资和经济多元化支持,以避免社会动荡和政治反弹。 2. 供应链的重塑与资源民族主义: 可再生能源的兴起正在催生新的资源依赖。对特定矿物的需求激增,使得关键矿物供应链成为新的地缘政治角力场。本书剖析了全球关键矿物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主要经济体如何通过建立新的贸易联盟、投资海外矿产项目和推动材料回收技术来确保自身的能源技术安全。这种对“绿色金属”的争夺,正在重塑传统的能源地缘政治版图。 3. 经济效益的重新分配: 从高资本、低运营成本的化石燃料系统,转向低资本(初期投入高)、低运营成本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对金融市场和投资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分析了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债券)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碳定价机制(碳税或碳交易体系)来内部化外部成本,引导市场资源流向低碳项目。 4. 能源获取与全球发展: 对于仍处于能源贫困中的发展中国家,转型意味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是选择跳过高碳发展阶段直接迈向清洁能源,还是继续依赖廉价的化石燃料以满足迫切的经济增长需求?本书讨论了国际气候融资的作用,以及如何设计出既能促进发展又能有效减排的综合性能源战略。 结语:不确定性中的路线图 全球能源转型是一场长期、艰巨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工程。本书的结论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银弹”解决方案,而是强调在复杂的系统性变革中,政策的灵活性、技术的持续创新、社会共识的构建以及跨国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认识到,能源系统的任何重大变革都需要时间、巨大的投资,以及对所有相关方影响的深刻理解和细致管理。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行业领导者、学者和所有关心未来世界走向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且充满洞察力的分析框架,以更好地导航这场塑造我们未来的能源革命。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薦序:差不多與不知道╱郝廣才
推薦序:台灣沒資格使用核電╱彭明輝
作者序:反核不是戰役,而是一份勇敢的承擔╱賴偉傑
前言:走向廢核,就是現在

第一章:為什麼要廢核
311福島核災後,災難還沒結束
核電不是安全能源
台灣核電廠都不符合選址標準
發展核電,不再是執政黨說了算

第二章:核四爭議
錢坑核四
不安全的核四工程
台電的核電謊言

第三章:世界各國廢核趨勢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國際核電政策轉向(法國、德國、日本、南韓、英國、保加利亞)
台灣是少數在福島核災後仍執迷不悔的國家

第四章:非核家園的光明之路
節能,不是降低生活品質
核四替代方案
突破經濟成長迷思的綠色經濟

結語:重新思考零核電
附錄:關於核電的9個關鍵問答╱國際能源與核電政策專家 麥可施耐德(Mycle Schneider )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85863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7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差不多與不知道

  以前有位先生姓差名不多,胡適說他是中國最有名的人,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後來差不多有個兒子,青出於藍,勝於藍,叫不知道先生。他在台灣有名、有利、有權,不知道先生與差不多先生的相貌相差不多,差不多有一雙眼睛,但看不清,不知道也是一雙眼睛,但該看清的就看得清,不想看清的就自動看不清。差不多有兩隻耳朵,但聽的不很分明,不知道也是兩隻耳朵,但該聽明的就聽明,不想聽明的就自然聽不明。

  不知道先生知道游泳好,不知道水母沒有腦。
  他知道一個便當吃不飽,不知道學生鈔票少。
  他知道打瞌睡不能被拍到,不知道字條要收好。
  他知道餐後要吃香蕉,不知道物價在飆高。
  他知道勞保、健保快要倒,不知道還有軍公教。
  他知道人死要哀悼,不知道默哀不用讀秒。
  他知道關廠勞工的血汗錢要追繳,不知道財團的罰款不用交。
  他知道貪汙除罪怎麼搞,不知道人民會氣爆!

  我感覺這些都還好,真正可怕的是不知道先生堅持要蓋完核四,卻不知道怎麼處理核廢料?

  他不知道燃料棒的儲存槽已經塞爆,不是擠擠就好。
  他不知道核電廠廢廠的成本要多少?
  他不知道核四的鋼筋被剪掉,寶特瓶裡還有尿。
  他不知道未來頁岩氣是個寶,煤已經不重要。
  他不知道先進國家的再生能源是主角,以為是跑龍套。
  他不知道核能價格最高。
  他不知道核能最不環保。
  他不知道輻射塵拍不掉。
  他不知道台電偷工減料,發電有一半都丟掉。
  他不知道台灣是個地震島,地方小,核電出事沒地方逃。

  更可怕的是,不知道先生不是一個人,他是「他們」,是一群。他們知道如何設局,把原本好好的公投,用題目來扭曲,不是問你「要建」、「不要建」,選哪樣?而是設題為「不要」,結果你投「贊成」才是「不要」,你投「反對」卻是「要」,這是什麼亂七八糟。加上個50%的門檻,不來投的等於「要」,這是妙招嗎?不,是賤招。

  不知道先生以為台灣人民都不知道,他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看書、看資料,他們不知道我們知道誰說的可以相信,誰在胡說八道!

  差不多先生當年生病,要請醫人的汪大夫看病,結果找來醫牛的王大夫。差不多認為汪跟王差不多,結果一命嗚呼。

  差不多先生害死自己,但現在他的兒子們,不知道先生們會害死我們,我們所有台灣人,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也要讓不知道的人知道!

文/郝廣才(格林文化發行人)

推薦序

台灣沒資格使用核電

  核四公投前政府應該要提供可靠的完整數據供全民參考,事實上政府的數據不完整而有蓄意誤導全民之嫌。因此,綠盟的這本書值得大家認真閱讀,以便做出最適合台灣的選擇。我也再補充一些本書遺漏的關鍵事實,供大家參考。

  台電鄭金龍處長退休後在部落格寫過一篇文章〈台電韓電日本電力公司負載成長與長期預測之比較〉,其中圖七「2001-2012年台電長期負載預測比較曲線」顯示2個

  重要事實:

  1.台電經常高估未來經濟成長率與電力需求,

  2.金融海嘯後台灣與全球已經進入二次衰退,因此台電在民國101年8月再度大幅下修未來經濟成長率與電力成長需求。以2022年為例,尖峰負載下修288.6萬瓩,超過核四發電總量的270萬瓩。但經濟部對外公布的卻都是98~100年的舊資料。

  影響電力需求的第二個要素是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消費者習慣的改變。根據工研院和臺綜院的最新簡報〈能源開發政策總體需求面推估〉,「台灣的GDP與能源消費逐漸脫鉤」,能源消費從「過去20年平均成長率為3.78%」降為「過去10年平均成長率為2.10%。」因此未來台灣的電力成長需求還有機會比台電在民國101年8月的預測更低。

  此外,根據台大、中華經濟研究院與麥肯錫顧問公司在2013年完成的研究報告《溫室氣體減量的成本曲線估計》,2025年時台灣的減碳潛力是1.44億噸,其中核四的貢獻僅僅只是0.18億噸(12.5%)。雖然有些減碳手段需要投資,但是節能可以省下巨額燃料費,因而減碳的總結果是減少1,086.75億美金的支出!

  最後,我在部落格裡寫了一篇〈台灣沒資格使用核電〉,指出台電的「斷然處置」就是國際上研究長達15年的 Intentional depressurization,但卻忽略國際研究的重要結論:洩壓速度必須適中,避免因洩壓太快而造成負面效果或破壞反應爐零組件,而使得局勢提前惡化且失去後續的應變彈性。台電的「斷然處置」比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所建議的速度快將近6倍,意味著台電、原能會與清大相關教授沒有在注意過去國際上著名的相關研究成果,也沒有能力在核電廠發生「超出設計基準的事故」時有合宜的應變能力。因此,我認為台灣沒有資格使用核電。

文∕彭明輝(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作者序

反核不是戰役,而是一份勇敢的承擔

  「有時我常想如果有一天你們老了,發現一生所堅持的反核理念是錯誤的,會不會自殺?」

  這是2005年5月,國際擁核勢力蓬勃、反核聲勢低迷時,一個自稱曾在台電工作的網友在綠盟網站的留言。他認為未來的社會將會愈來愈需要大量能源,他質疑「除了核能還有別的嗎?」

  這還算是客氣的了。但我們認為台電公司有很多值得敬重的員工,就算理念不同,也可交換意見。之前是這樣回應的:「台電是國營事業,本來就肩負公共性,就算台電想發展核能,也是要以買方市場監督核電廠商,但現在,台電部分員工把自己幾乎當作是核能工業的推銷員,遇到問題還幫核能大廠圓場,簡直角色錯亂……」

  這個社會,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工作位置上,努力打拼,盡量承擔。綠盟也一樣,就像是開創一個志業,其實從來也沒人教我們該怎樣反核才對。但就這樣一步一步走來:陪伴偏鄉弱勢的朋友,他們不放棄、我們就不放棄,一批一批新的年輕人想了解,我們就帶他們去貢寮向鄉親學習,向土地大海學習;政府或專家掩蓋事實我們就想盡辦法去挑戰,去揭露。

  311福島核災像是敲醒一記響鐘。核四陸續爆發的弊案,以及核一、二、三廠的重大瑕疵及安全問題、核廢料處置,終於有更多人關心。2013年的309遊行,超過20萬人上街頭、各界陸續湧入關切的行動。

  核四應該是聽擁核專家,還是反核專家?我們在貢寮,看到與這天地海共生的鄉民,對這裡生態、自然、潮汐、洋流、風險的熟悉和敬畏,大家都有生活經驗,也都有獨到的看法,甚至足以挑戰諸多教授之言。

  這種精彩,在311福島核災事件後,有了新的意義與延伸。因為我們一直以為石門、金山、恆春、貢寮、蘭嶼才是「核電廠與核廢附近居民」。但現在,整個台灣都是與核為鄰,也因此這兩年來各行各業、各個角落的朋友,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生命歷練、源源不絕的創意,與集體的智慧,來面對擺脫核依賴的決心與行動。

  我們都被核能綁架太久了。「有核四才會有電,有電才有經濟成長」的迷思禁錮了我們的從容,於是一直躲在上個世紀的思維,不敢勇敢邁向新的發展局面。

  政府的守舊,其實不斷弱智化了社會的集體智慧,我們只是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不一樣的思考點,更重要的是試著讓它成為支點,撬動並共同迎接非核後的海闊天空與嶄新局面。

  感謝很多老朋友、新朋友的協助與促成,當歷史機遇再起,那就做出我們這一代的努力與承擔。

文/賴偉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書最期待的是它在**「社會成本」**上的揭露深度。一般討論核電,很容易聚焦在發電效率或事故風險上,但那些**看不見的、長期的社會負擔**,往往被輕描淡寫地帶過。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挖掘**核廢料最終處置**的**跨世代正義**問題。畢竟,我們現在享受的電力,卻要讓後代子孫去承擔數萬年的環境監測和選址的政治噩夢,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道德負債**。電子書的載體,也許讓作者可以更便利地嵌入大量的**圖表和數據視覺化**內容,來輔助說明這些隱藏的成本。例如,將**延宕的除役費用**攤提到每度電的實際價格上,與太陽能或風電的邊際成本進行**直觀的比較**。如果這本書能夠**「量化」**那些難以言喻的**世代剝削感**,那麼它就不再只是一本能源書,而是一部關於**當代責任**的嚴肅探討。我期待它能用一種**不煽情但極具力量**的方式,迫使讀者直面這種**歷史性的不負責任**。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個**極簡主義的排版**,配上那種帶點**憂鬱的藍灰色調**,馬上就讓人感覺到一股非常沉穩,甚至有點**批判性的氛圍**。我拿到電子書的時候,光是滑動目錄頁面,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選擇上的那種**精雕細琢**。我猜想這本書的論述可能不是那種傳統的、充滿爆炸性數據的科普,而是更傾向於**哲思層面**的探討。畢竟,「不需要」這三個字,份量很重,它暗示著一種**價值觀的重塑**,而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比較優劣。我個人對這種**由內而外、由概念到實踐**的敘事結構很感興趣,特別是當主題涉及到能源這種攸關國計民生的重大議題時。它應該會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們現在所依賴的基礎設施,其背後的**倫理基礎**是否已經動搖?作者會不會試圖從**社會學或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切入,剖析我們對「穩定供電」的**集體焦慮**,然後提出一個更具**韌性(Resilience)**的未來願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替代性的敘事**,而不是一味地批判現狀。讀完後,我相信讀者在看待每一次跳電或能源政策辯論時,都會有更**深層次的反思**。這種鋪陳和暗示,讓我對這本書的**思想深度**抱持很高的期待。

评分

說真的,最近台灣的能源議題吵得沸沸揚揚,各種新聞稿和名嘴的評論都快把人淹沒了,資訊過載到讓人有點麻木。我會想看這本書,純粹是希望能找到一個**「定錨點」**,一個**不受短期政治風向干擾**的論述架構。從書名來看,它顯然是站在一個比較**堅定的立場**,但問題是,這個立場是如何建立起來的?我猜測作者一定花了很多篇幅去**解構**傳統能源論述中的那些**「不可或缺性」迷思**。比如說,是不是會提到**分散式發電**的潛力,或是**需求面管理(Demand-Side Management, DSM)**的真正威力?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在論述「不需要」的同時,有沒有提供一個**可行的過渡方案**?因為在現實的電力調度中,突然抽掉某個大型基載電源,那種系統性的衝擊是真實存在的。如果這本書只是停留在**理想主義的批判**,那對政策制定者來說幫助不大。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細膩地處理**時間尺度**的問題——也就是說,從「現在」過渡到「未來」這個**「中間地帶」**的具體路徑規劃。如果能將複雜的**電網穩定性**問題,用**非技術性**但又極具說服力的語言闡述出來,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越了一般的評論集。

评分

這電子書的排版,特別是那些**引文的選用**,給我一種很強烈的**「學術與大眾的橋樑」**感。它沒有那種教科書的死板,卻保留了**嚴謹的邏輯鏈條**。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很擅長運用**對比和類比**的手法來深化論點。例如,將核電廠的**超長運轉週期和高昂的除役成本**,與某些**快速迭代的新興技術**做對照,或許能凸顯出「僵化」與「靈活」之間的本質差異。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地震帶**的讀者來說,安全性的討論是繞不開的。我猜測作者可能不會直接去爭論技術細節的成敗,而是從**系統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這個角度來切入。換句話說,一個看似**集中且強大**的能源系統,其實在面對極端事件時,反而顯得**極度脆弱**。這種**風險偏好的轉移**,才是核心。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說服讀者,重新評估我們對**「絕對安全」的執著**,並轉向**「分散風險」**的策略,那麼它在台灣社會的能源辯論中,無疑會投下一顆**重量級的震撼彈**。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很像一個**宣言**,而不是一個客觀的分析報告。這讓我聯想到那些**經典的變革性文本**,它們通常不是要提供**面面俱到的平衡論點**,而是要**強力推動一種新的思維模式**。我預期作者會非常巧妙地運用**歷史的迴響**。也許會回顧台灣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能源選擇是如何被塑造的,並指出當前的許多論述,其實是**複製了過去的思維陷阱**。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在提出「不需要」的論點之後,是否也對**未來社會的能源消費模式**進行了某種**想像性的建構**?比如,一個更**節制、更智慧**的用電文化會是什麼樣子?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節約」**從一種**「匱乏的象徵」**轉化為一種**「進步的標誌」**,那它的影響力就會非常深遠。這不是要我們退回到過去,而是要我們以一種**更成熟、更負責任的姿態**去面對未來的能源需求。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個**思想的催化劑**,讓社會的討論焦點,從「如何蓋出更多電廠」轉移到「如何更聰明地生活與生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