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易學史論——《周易》在日韓越琉的傳播與影響 (電子書)

東亞易學史論——《周易》在日韓越琉的傳播與影響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偉明
图书标签:
  • 周易
  • 易学
  • 东亚文化
  • 日韩越琉
  • 文化传播
  • 历史研究
  • 哲学
  • 传统文化
  • 学术著作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從學術史及文獻分析這兩大角度探討易學在日本、朝鮮、越南及琉球的傳播與影響。除了嘗試勾劃這些中國近鄰的易學發展史外,它還針對日本、朝鮮及越南的重要易學著作作專題性的文獻分析,並提出「易學文化圈」的構想。這是首本研究東亞易學的專書,其開拓性的研究對了解易學、域外儒學史及東亞文化交流史都有極大幫助。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相关领域的内容,同时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東亞易學史論——<周易>在日韓越琉的傳播與影響》。 --- 书名:《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融:中古时期中亚、波斯与印度的文化互动》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古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14世纪),中亚、波斯(伊朗高原)以及印度次大陆之间复杂而动态的文化交流网络。这一时期是世界历史上关键的转折点,随着大帝国的兴衰更替,贸易路线的拓展与宗教思想的传播,构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跨区域文明对话空间。本书旨在揭示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明体如何通过商品、技术、艺术形式以及宗教信仰的互动,相互影响、塑造,并最终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 第一部分:地理与网络的重塑 本书首先构建了一个宏观的地理背景框架。我们检视了萨珊波斯、贵霜帝国、笈多王朝以及后来的伊斯兰哈里发国等主要政权对区域格局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香料之路在这一时期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粟特商人作为连接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核心力量,他们在交通节点城市中的商业活动与文化适应策略。 粟特人的角色: 深入剖析粟特语在商业交流中的地位,以及粟特人在敦煌、长安等地的聚落及其文化实践,如何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缩影。 交通枢纽的兴衰: 探讨了如撒马尔罕、布哈拉、犍陀罗、摩诃逝那巴提等关键城市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它们在不同政权统治下,如何从单纯的贸易中心演变为重要的文化熔炉。 第二部分:宗教与思想的渗透 中古时期的中亚和南亚是世界主要宗教思想激烈碰撞与传播的试验场。佛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摩尼教、祆教(琐罗亚斯德教)以及伊斯兰教在此地并行存在,并深刻地影响了区域的社会结构与艺术风格。 佛教的东传与在地化: 重点考察了佛教从中亚传入中国和东南亚的过程,特别是“化相”的变迁。分析了犍陀罗艺术的产生,这种希腊化风格与印度本土艺术的结合,如何影响了早期佛像的塑造,并反过来影响了东亚佛教艺术的审美取向。 双峰并峙的信仰体系: 考察了摩尼教和景教在唐代中国的发展,以及它们在中亚绿洲城市中的信徒基础。这些“异域”宗教如何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语境,其教义与本土信仰(如道教、袄教)的接触与融合。 伊斯兰教的传入与整合: 详细描述了阿拉伯征服后,伊斯兰教在中亚和波斯地区的传播路径。本书不同于传统的历史叙事,着重分析了伊斯兰教的初期,如何吸收和继承了萨珊波斯和希腊化时期的知识遗产,特别是医学、天文学和哲学领域的成就,并将其系统化。 第三部分:技术、艺术与知识的互动 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宏大的宗教叙事中,更融入在日常的技术创新与艺术表达之中。本书通过对具体物质证据的分析,展示了知识如何在文明间实现“转译”和“增值”。 工艺技术的传播: 探讨了造纸术、纺织技术(如精细的锦缎织造)和冶金技术在中亚和波斯的交流。例如,中国丝绸的技术精髓如何在中亚被模仿、改良,并最终影响到拜占庭乃至欧洲的纺织业。 数学与医学的汇流: 重点分析了印度数字系统(后经阿拉伯世界系统化为印度-阿拉伯数字)的西传过程,以及波斯医学对希腊医学经典的保存与发展,同时关注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与中亚游牧民族医药知识的交流。 建筑与装饰风格的互鉴: 分析了中亚穹顶结构、波斯细密画的构图手法,以及印度教寺庙装饰元素在周边地区的渗透。例如,敦煌壁画中后期出现的“贴金”和“晕染”技巧,如何反映了来自西方的审美趣味。 结论:一个动态平衡的中古世界 本书最后总结道,中古时期的东亚、中亚与南亚并非是一个单向度的文化输出与输入模式,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场域”。知识和技术沿着既有的贸易网络流动,却在每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被重新诠释和重塑。这种动态的平衡,为后世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理解全球化进程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参照。本书通过详实的考古发现、文献考证和艺术比较分析,旨在提供一个多视角、去中心化的中古世界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偉明


  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並兼任文學院副院長、日本研究學系系主任及比較日本學研究中心主任,專攻日本思想史、中日文化交流史及東亞易學史。主要著作有《德川日本的中國想像:傳說、儒典及詞彙的在地化詮釋》(2015年)、《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歷史、在地消費、文化想像、互動》(2015年)、《在日本尋找中國:現代性及身份認同的中日互動》(2013年,編著)、《易學對德川日本的影響》(2009年)及The I Ching in Tokugawa Thought and Culture(2000年),譯書有《日本人與孫中山》(2015年)及《德川日本》(1996年),並在歐美、日本、中港臺的學術期刊刊登論文七十多種。
 

图书目录

自序
 
導論 日韓越琉的易學比較
一、前言
二、《周易》流傳域外的機制
三、日本易學比較論
四、韓國易學比較論
五、越南易學比較論
六、琉球易學比較論
七、結語
 
日本篇
第一章 從《百衲襖》看中世日本易學的在地化
一、前言
二、桃源瑞仙及其《百衲襖》的年代
三、《百衲襖》的佛儒合一論
四、《百衲襖》的日本宗教思想
五、《百衲襖》的歷史意義
 
第二章 海保漁村《周易校勘記舉正》與德川校勘學
一、前言
二、阮元版《周易正義》的問題
三、海保漁村對阮元版的訂正
四、海保漁村的校勘法
五、結語
 
第三章 高島吞象《高島易斷》與明治政治
一、前言
二、高島吞象在日本易占史上的地位
三、易占與明治政治意識形態
四、易占與明治軍事外交
五、結語
 
第四章 內藤湖南的《周易》成立史研究
一、前言
二、十翼非出孔子論的形成背景
三、〈易疑〉的《周易》成立史論述
四、〈易疑〉在東亞易學的地位及其影響
 
第五章 根本通明《周易象義辯正》與明治天皇制
一、前言
二、易學淵源及特色
三、《周易象義辯正》與天皇制
四、結語
 
東亞及東南亞篇
第六章 李氏朝鮮後期的易學思想
一、前言
二、朝鮮朱子學與易學
三、朝鮮實學與易學
四、結語
 
第七章 丁茶山的中國易學史論
一、前言
二、評論中國易學的標準
三、論三代《周易》的形成
四、論漢至唐的注釋
五、論宋至清的注釋
六、結語
 
第八章 易學在越南的發展與特色
一、前言
二、草創期(郡縣時期至陳朝)
三、成熟期(黎朝至阮朝前期)
四、轉變期(阮朝後期)
五、衰落期(戰後至現在)
六、越南易學的特色
 
第九章 黎文敔《周易究原》與阮朝後期易學
一、前言
二、《周易究原》與晚阮易學
三、《周易究原》與晚阮西學
四、結語
 
第十章 《周易》在近世琉球的流傳概述
一、前言
二、《周易》在琉球的傳播途徑
三、《周易》在琉球各地的滲透
四、琉球儒者與《周易》
五、琉球風俗與陰陽思想
六、結語
 
結論
 
參考書目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人名列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250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9MB

图书试读

自序

  跟《周易》遇上純是偶然,卻成為一生的學術伴侶。我出身自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歷史系,早年深受錢穆史學的影響,對中國文化抱有一份溫情與敬意。因性情所趨,令我醉心的是老莊而非孔孟。求學時在四書五經之中,最喜歡看《論語》,因為它淺白易明,而且覺得其內容充滿人生的智慧。艱澀、抽象的《周易》跟我的距離最遙遠,想不到後來竟與它結下不解緣分。始於《論語》,終於《周易》是自古學習儒典的途徑,自己的學術歷程竟與之暗合。

  一九九一年在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修讀博士課程第二年時,選修了西方的日本佛教專家Martin Collcutt的「中世日本禪宗」導修科,發現中世日本的禪僧對《周易》似乎情有獨鍾,我開始研讀歷代日本人撰寫的易學著作,而且決定以近世日本易學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此後的四年半日以繼夜都在看德川時代(1603-1868)的易著,在閱讀與思考的過程中,從最初的大惑不解,進而略有所悟,最終是豁然開朗。

  我治易學史已逾廿載,不過我並非《周易》的專家,對象數可謂一竅不通,對義理及占卜亦是一知半解。我真正的專業是日本思想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周易》成為了解日本思想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切入點。二○○○年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將博士論文出版成The I Ching in Tokugawa Thought and Culture後,本以為與易學史研究告一段落,想不到近年又回到起點再出發。昔日在研究德川易學時蒐集了一批日本及東亞的易著,打算日後研究。數年前心血來潮,重新整理這批在床底下封塵的資料,並補充一些近年才公開的古籍及近人論述,開始動筆撰寫一本東亞易學史的專書。為此研究,這些年間曾走訪日本、韓國、越南及沖繩的圖書館,這不但是出於個人的學術興趣,亦是一種責任,心想若我不嘗試去寫,不知何時才有人會整理東亞易學史。

  本研究探討《周易》在日本、朝鮮、越南及琉球等中國文化圈內的域外之地如何被閱讀及使用。個別章節的早期版本曾刊登於《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學術月刊》、《中國學術年刊》、《域外漢籍研究集刊》、《中國漢學研究通訊》、《九州學林》、《國際易學研究》、《嶺南學報》及《國學學刊》,感謝它們讓我作大幅度修訂,編集成書。

  我要特別感謝Richard Smith、鄭吉雄及近藤浩之三位易學專家。Richard Smith從全球化的角度整理《周易》、鄭吉雄對中國象數易的研究及近藤浩之整理日本中世易學都對我有很大的啟發。他們的友誼及鼓勵亦成為撰寫本書的重要動力。此外,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的專業編輯及主編與兩位匿名審查者的寶貴意見大大提升本書的可讀性,在此一併致謝。

  從東亞視野下研究中日交流史,是從恩師Marius Jansen的學問中領會的道理。沒有他的教導,也許我只會是個鑽牛角尖的專家,像這樣跨地域、跨文化的比較研究亦不會出現。我對他的感恩及懷念,非筆墨所能形容。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