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首撥雲現青天-林光義先生訪談錄 (電子書)

昂首撥雲現青天-林光義先生訪談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儀深訪問
图书标签:
  • 林光義
  • 訪談錄
  • 臺灣史
  • 地方文獻
  • 口述歷史
  • 文化資產
  • 人物傳記
  • 臺灣文化
  • 歷史研究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農家子弟的春風化雨之路 從蘭陽平原看台灣政壇青天
◎側寫「陳青天」陳定南的選舉秘辛
◎見證「蘭陽平原」的黨外民主運動
◎附錄:見證宜蘭發展史-黃瑞疆老師自述

宜蘭地區的發展是台灣史的縮影,歷經原住民與漢人的開拓史,本書以傳主林光義先生與黃瑞疆先生兩位的生命史為經緯,具體而微地描繪出此地人民如何跟隨台灣社會的政經前進發展。
與此同時,兩位傳主同時皆與在台灣政界有「陳青天」之稱號的已故政治人物陳定南素有淵源,藉由兩位傳主的觀察,可窺見蘭陽地區自戒嚴時期的黨外運動開始,到解嚴後的選舉內幕與細節。
傳主簡介/。

林光義

1941年出生於宜蘭縣壯圍鄉。古亭國民學校、省立宜蘭中學、宜蘭高中、台師大教育系畢業。
1964年台師大畢業後,於宜蘭高中實習一年。
1965年服預備軍官役一年,1966年回宜蘭高中任教,至1990年退休,共計二十六年。
1971年與周清惠、林忠勝、林正雄一起創辦「慧燈補習班」。
1994年與林忠勝等人共同創辦慧燈中學。
2008年起擔任陳定南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黃瑞疆

1954年出生於宜蘭縣三星鄉。
1973年宜蘭高中畢業,考入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系。
1977年志願分發蘭嶼國中實習一年。
1980年預官退役,重回蘭嶼國中,後轉職蘇澳南安國中。
1982年回母校宜蘭高中任教,歷任台灣教師聯盟會長。
2004年自宜蘭高中退休。
2011年起長期擔任陳定南紀念館導覽志工。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撰写的一份不包含《昂首撥雲現青天-林光義先生訪談錄 (電子書)》内容的图书简介,侧重于详尽的叙述和自然的文风: --- 远古的足音:亚欧大陆文明的交织与碰撞 引言:历史的幽深回响 人类文明的进程,从来不是一条平坦大道,而是无数河流交汇、山脉阻隔、文化碰撞的复杂图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当我们凝视脚下的大地,总能捕捉到那些远古文明留下的深刻印记。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重点关注亚欧大陆上几个关键文明的兴衰、互动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我们不关注单一的帝王将相,而是聚焦于那些驱动文明变革的底层力量——技术、思想、贸易网络以及生态环境的变迁。 第一部:青铜的曙光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智慧 本书的开端,我们将深入两河流域,探讨人类最早的定居文明如何从游牧走向建立复杂的城市结构。美索不达米亚,这片被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滋养的土地,不仅催生了楔形文字这一信息记录的革命性工具,更孕育了最早的法典、天文学和复杂的灌溉系统。 我们详细考察了苏美尔城邦的兴衰,分析了阿卡德帝国如何首次将广阔的地域置于单一的王权之下。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古巴比伦的辉煌,重点分析《汉谟拉比法典》在社会治理和法律思想上的里程碑意义。这些早期的制度创新,不仅塑造了中东地区的文化基因,也通过后来的波斯帝国、希腊文化,间接地影响了西方世界的法律基础。读者将看到,那些看似坚硬的法律条文背后,是早期人类对秩序与公平的朴素而艰巨的追求。 我们不会忽略农业技术在这一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灌溉技术的精细化管理,如何要求更高层次的组织能力,并最终促进了官僚体系的诞生,这是理解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 第二部:黄河的沉思与早期中国的礼乐文明 时间转向东方,黄河文明的独特发展路径构成了本书的另一重要板块。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竞争不同,早期中国文化展现出一种强大的向心力与整合性。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演进。重点分析“天命”观的形成及其在政治合法性构建中的作用。周公制礼作乐的实践,并非仅仅是仪式层面的规范,而是一套精密的社会工程,用以维护等级秩序、区分内外,并最终构建起一个以血缘和德行为纽带的政治共同体。我们细致剖析了青铜器铭文所记载的史料价值,它们是那个时代最直观的“档案”,揭示了宗法制度的运作细节和战争动员的社会基础。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周代礼乐制度对后世思想的深远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剧烈动荡中,如何从对周代“黄金时代”的回溯中汲取智慧,催生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大爆发,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关键。从儒家的仁爱秩序到道家的自然无为,这些思想体系都是对早期文明模式的深刻反思与超越。 第三部:爱琴海的航程与地中海世界的秩序重塑 我们的旅程接着转向西方,爱琴海及其周边地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最活跃的熔炉之一。迈锡尼文明的英雄史诗虽然充满了神话色彩,却为后来的希腊城邦精神奠定了基础。 重点关注古希腊城邦(Polis)的实验性政治形态。雅典的民主实践,作为人类政治思想史上的一次大胆尝试,其运行机制、公民权的界定以及对辩论艺术的推崇,是理解西方政治传统的源头。我们不仅描述了它的辉煌,更剖析了其内在的局限性,例如奴隶制对民主的支撑作用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排斥。 同时,本书将强调腓尼基人等海洋贸易民族在中介文化传播中的关键作用。他们的字母文字系统,如何简便了信息传递的门槛,并最终被希腊人吸收、改造,形成字母的传播路径,这是技术扩散如何改变文明面貌的经典案例。 第四部:丝绸之路:看不见的帝国连接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连接上述主要文明的宏大网络——丝绸之路。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丝绸和香料的运输线,更是疾病、技术、宗教和世界观的传输带。 我们分析了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在欧亚大陆两端的并存与互动,尽管地理相隔万里,但对边疆的控制、对贸易路线的维护,构成了某种“全球性”的早期秩序。重点探讨了佛教自印度向东传播的过程,分析其如何与汉地的本土文化进行融合,并在不同地域(如敦煌、楼兰)留下了独特的艺术与哲学印记。 此外,我们也将审视游牧民族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他们既是路线的破坏者,也是连接者。匈奴、突厥等部族的迁徙和扩张,往往是重塑定居文明版图的强大驱动力,他们的马背上的帝国,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权力运作的另一种视角。 结语:历史的共鸣 通过对这些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社会形态文明的并置考察,本书试图揭示一个核心主题:文明的本质在于其应对“差异”与建立“连接”的能力。 无论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记录、中国的礼仪规范、希腊的城邦辩论,还是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都是人类在努力破解生存难题、寻求更高层次秩序的过程中发出的不同声响。这些远古的足音,至今仍回荡在现代社会的制度、思想和技术之中。本书期待引导读者,以更广阔的视野,理解我们今日世界的复杂根源。 ---

著者信息

訪問:

陳儀深

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現任國史館館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曾任東吳大學政治系講師、副教授(1984-198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1988-2019)、研究員(2019),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1996-1998),任務型國代(2005),台灣教授協會會長(2009-2010),台灣口述歷史學會理事長(2015-2019)。研究專長領域為: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戰後台灣政治史、二二八事件研究、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研究。

記錄:

簡佳慧

學歷:東吳大學政治系畢業
經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組約用助理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801926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7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憂傷的青春期
麥可‧湯普森(Michael Thompson, Ph.D.)


我所擁有關於男孩的知識,是從在學校裡與私人診療中的工作所累積而來。三十年前我從大學畢業後,便陸續擔任公立中學老師、私立高中老師與學校的顧問,最後在芝加哥南方(South Side of Chicago)與麻州的劍橋成為臨床心理學家。透過這些專業的訓練與經驗,使我對於男孩少年時期的特質有所認知;同時,我對男孩的了解,也建築在我本身是由一個男孩蛻變為男人。

我的少年時代經驗有時使我很難去談論所謂「普通的少年經驗」,因為我的經驗並不普遍。我的家在紐約市的上東區(Upper East Side),父親生於富裕之家,年紀稍長就擁有兩匹小馬。我從小就進入貴族學校,與一些所謂成功人士的公子為伍。大人們經常帶我到百老匯去看音樂劇、歌劇,或者到卡內基廳(Carnegie Hall)聆賞專為少年演出的伯恩思坦(Leonard. Bernstein)音樂會。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非常有意思,用了比較復古的字體,搭配上像是老照片的底圖,讓人一看就覺得這不是一般的休閒讀物,而是蘊含著歲月痕跡和深刻故事的重量級作品。光是這個視覺呈現,就已經成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忍不住想翻開來看看裡面到底藏了哪些精彩的篇章。通常,這類型的書籍,內容往往聚焦在某個時代的變遷,或是某位重要人物對社會的影響,我猜測這本書應該也是走這種深度訪談的路子,從對話中挖掘出時代的脈絡和人物的真實面貌。如果排版和內文設計也能維持這種精緻度,那讀起來絕對是一種享受,不只是吸收知識,更像是在品味一件藝術品。總之,光看封面,就對這本書的「質感」給予高度肯定,期待內容能同樣豐富紮實。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處理得相當細膩,它沒有過度渲染情緒,反而用一種近乎客觀的筆調,記錄下那些充滿戲劇性的轉折。這種克制反而產生了一種更強大的張力,讓讀者自己去拼湊和感受當下的氛圍。我喜歡作者在轉場和背景介紹時,那種極為精準的用詞,總能在不喧賓奪主的前提下,為讀者的理解提供必要的地理或歷史座標。對於電子書來說,內容的邏輯線索必須非常明確,而這本書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即使訪談內容可能跳躍於不同時間點,但作者總能用巧妙的過渡,將讀者的思緒重新拉回主軸。整體閱讀下來,給人的感覺是極度專業且充滿敬意,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細讀和反覆回味的著作。

评分

當我把這本電子書讀完(假設性地說),我內心湧現的是一種對「傳承」這件事的重新思考。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生活基礎,其實都建立在前人不斷的摸索、犧牲與堅持之上。書中那些關於奮鬥、關於信念的論述,字字珠璣,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經過時間淬煉的真知灼見。我個人覺得,對於正在人生路口徘徊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一本訪談錄,比任何勵志雞湯都要來得有力量。它提供了一個錨點,讓我們在快速變動的社會中,不至於迷失了方向,而是能從前人的經驗中汲取智慧,堅定地昂首邁步。總之,這是一部充滿生命力的作品,讀完後餘韻猶存,讓人深思許久。

评分

閱讀這本電子書的體驗,我個人覺得非常流暢,電子書的排版處理得相當到位,尤其是在處理訪談記錄這種需要大量引文和對話的文本時,清晰的層次感非常重要。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提問與回應之間的拿捏,那種不急不徐,讓受訪者有足夠的空間去鋪陳他的想法和記憶,這點對於一本訪談錄來說至關重要。好的訪談,不是一連串的問答,而是一種引導與深入,讓人感覺彷彿親臨現場,與受訪者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從我閱讀到的片段來看,那位受訪者的思維邏輯非常清晰,對於他所經歷的時代背景有著深刻的洞察力,這使得整本書的厚度大大增加,絕非膚淺的口水話。對於喜歡研究台灣社會變遷或地方歷史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的價值不言而喻。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充斥著太多快速消費的資訊,一本能夠讓人慢下來、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書籍,已經越來越稀有了。這本電子書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去理解背後錯綜複雜的歷史情境,作者的功力就在於,他能在眾多細節中,找到最能觸動人心的那個點。我特別留意到一些關於早期產業結構轉型的描述,那種夾雜著理想與現實的拉扯,讀起來讓人很有感觸,尤其對於我們這一代在相對穩定環境下成長的人來說,更能體會到前輩們走過的路有多麼艱辛。這本書不只是記錄了一個人的經歷,它更像是一部微觀的社會史,透過個體的視角,折射出整個時代的集體記憶。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細節的完美結合,是極為難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