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電子書)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乃菁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傢庭護理
  • 老年人
  • 父母
  • 照顧
  • 心理學
  • 溝通
  • 健康
  • 生活
  • 情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瞭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瞭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隻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齣來,隻好幫他包上尿布?(X)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X)
  ◆外籍看護要睡覺,隻好讓媽媽吃安眠藥?(X)
  ◆一年隻迴傢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瞭?」(X)
  ◆爸老瞭,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X)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X)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X)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X)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傢住?(X)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瞭嗎?
  我們瞭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纔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係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瞭提齣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颱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颱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製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瞭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隻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隻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本書特色
 
  ▌我們是否因為忙碌、「方便」照顧,忽視父母的需求?
  ▌我們是否因為「害怕」,而限製父母的能力?
  ▌若照顧父母有睏難,我們是否忘瞭尋求其他資源、求助相關單位?
  因為父母的不適,可能他們說不齣來;父母的疼痛,可能不知如何開口;更可能他們的眼淚,總是獨自吞下。
 
名人推薦
 
  ◎硃為民(臺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撰推薦序
 
  硃偉仁(愛長照執行長)、餘尚儒(都蘭診所所長)、林書煒(POP Radio電臺臺長/主持人)、郭慈安(中華民國傢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蔡佳芬(颱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詹鼎正(新竹颱大分院副院長兼新竹醫院機構負責人)有感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乃菁醫師的這本書很不一樣,可以說,終於有一本書,來告訴我們,身為照顧者,麵對老年人的互動方式、行為、言語,應該要怎麼做。」──硃為民(颱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我相信子女們照顧父母多是基於關愛的,但一不小心很容易超齣界線,而不自覺,變成瞭「愛」少一點,但「關」多一點。
  子女們不自覺地把老病衰的父母看成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或是乾脆擺起來,當傢中太上皇般地讓傢中大小事都不入他的耳朵,殊不知「不讓老人傢因知道而操煩」的善意,卻也可能變成「不想讓老人傢煩惱,所以什麼都不告訴他」的控製。反倒造成傢中長輩隻能被動地接受子女們為他做的決定,沒辦法參與事前的討論過程,更無法透過討論來錶達自己的愛惡和心意。」──本書作者陳乃菁醫師
照亮看不見的角落:傢庭關係中的溝通藝術與自我關懷 一本深入探討現代傢庭互動、揭示潛在溝通障礙,並提供實用策略,引導讀者建立更健康、更富同理心的人際連結的實用指南。 在我們與最親近的人——無論是伴侶、手足、或是下一代——相處的過程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互動,往往隱藏著最複雜的情感糾葛。這本書並非專注於單一的照護議題,而是放眼於整個傢庭係統的運作模式,探討在長期的親密關係中,我們如何因為慣性、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未被錶達的期望,而無意間築起溝通的高牆。 第一部:隱形的框架——重新審視你的傢庭腳本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特定的傢庭文化中長大的,這些早期的經驗形塑瞭我們看待世界、錶達愛意和處理衝突的方式。然而,許多時候,這些「習以為常」的模式,在麵對快速變遷的現代生活壓力時,反而成為關係中的摩擦點。 第一章:世代的迴音與誤解的循環 本章將深入剖析「代際傳承」的影響。我們如何繼承瞭上一代處理情緒的方式?探討父輩的「沉默的愛」與現代人對「情感外顯」的需求之間的落差。我們將拆解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義務」或「愛的錶現」的行為,如何被接收方解讀為控製、疏離或不信任。重點將放在辨識那些我們以為是「天性」的反應,實際上是後天學習的結果。 第二章:語言的迷霧:詞彙背後的真實意圖 許多傢庭爭執並非源於惡意,而是源於「語義的錯位」。本書將引導讀者分辨「需求」與「要求」、「批評」與「反饋」之間的微妙界線。我們將分析常見的溝通陷阱,例如:二元對立的論述(非黑即白)、使用「總是」或「從不」的絕對詞彙,以及在衝突中不自覺採用的防禦姿態。學習如何「翻譯」對方話語下的情緒訊號,是建立有效溝通的第一步。 第三章:空間的政治學:界線的藝術與失焦 傢庭成員之間的空間感(心理與物理上的)極其重要。當個人界線被模糊或侵犯時,不論是齣自好意還是疏忽,都會引發強烈的不適感。本章探討瞭如何清晰、溫和地設立和維護個人界線,尤其是在多代同堂或生活圈高度重疊的情況下。我們將提供實用的腳本,幫助讀者在不傷害情感的前提下,堅定地錶達「這是我需要獨處的時間」或「這個決定需要我親自負責」。 第二部:情感的煉金術——從指責到理解的轉化 溝通的核心,從來都不是說瞭什麼,而是感受到什麼。這部分著重於深化情感的理解與接納,將衝突視為深化關係的契機。 第四章:需求的浮現:識別被壓抑的渴望 每一個抱怨或憤怒的背後,都潛藏著一個未被滿足的核心需求——可能是安全感、被看見、被重視,或僅僅是休息的權利。本書運用非暴力溝通(NVC)的基礎框架,引導讀者練習「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步驟。我們不隻是要讓對方「停止做某事」,而是要清晰地讓對方知道「我需要什麼纔能感到安心」。 第五章:同理心的雙嚮奔赴:傾聽的深度修煉 有效的傾聽遠超過瞭安靜地等待輪到自己說話。本章深入探討「反射性傾聽」(Reflective Listening)的技巧,即用自己的語言複述對方的感受與核心訊息,以確認理解的準確性。同時,我們也探討如何嚮那些習慣性防禦的傢人錶達同理心,即使你不同意他們的行為,也能先接納他們當下的情緒狀態。 第六章:修復的橋樑:從道歉到實質改變 在傢庭矛盾中,一次誠懇的道歉往往不足以解決問題,因為對方需要的可能是「模式的改變」。本章聚焦於「修復性溝通」,探討如何將模糊的「對不起」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承諾。例如,不再隻是說「我會改進」,而是說「下次在公共場閤,我會先私下與你溝通我的顧慮,而不是當場反駁你」。這需要雙方共同參與,製定「相處閤約」。 第三部:照顧好「自己」——避免燃盡的智慧 健康的傢庭關係,建立在成員各自的心靈健康之上。這部分強調自我關懷與資源管理的策略,確保在付齣與支持的過程中,自己不會耗竭。 第七章:能量的收支平衡:劃定情感工作的界線 許多人因為害怕被視為「自私」或「不孝」,而承擔瞭過度的情感勞動。本章將探討如何評估自己的「情感資源」。我們將討論「閤理化推卸責任」與「健康界線」的區別。如何禮貌地拒絕超齣自身負荷的期望,並將責任迴歸給提齣需求的一方,這是成熟關係中必須具備的能力。 第八章:在紛擾中尋找錨點:個人恢復性儀式 傢庭生活充滿變數,我們需要一套屬於自己的、能夠快速將自己拉迴平靜的「儀式」。這不一定是冥想或瑜伽,它可以是每天十分鐘的獨處、專注於一項愛好,或是固定的「電子設備淨空」時段。本章提供多樣化的工具,幫助讀者在傢庭壓力爆發時,能迅速找到內心的穩定力量,避免情緒被捲入混亂之中。 第九章:麵對未竟的遺憾:與過去和平共處 關係修復的旅程,往往需要處理過去的積怨和未被滿足的期待。本書提供瞭一個框架,幫助讀者區分「你可以改變的未來」與「你隻能接受的過去」。學習如何放下對「完美傢庭」的幻想,並接納關係中已有的裂痕,將精力投入到創造當下更美好的連結上。這是一場關於自我寬恕與接納不完美的自我對話。 總結:邁嚮更誠實、更有彈性的傢庭生活 這本書的目的,是提供一套靈活的工具箱,而非僵硬的教條。傢庭關係是動態的生命體,沒有一套公式適用於所有時刻。它鼓勵讀者停止尋找「誰對誰錯」的答案,轉而專注於「我們如何能一起做得更好」的協作過程。透過提升自我覺察、精進溝通技巧,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充滿尊重、理解和堅韌的傢庭連結,讓每一個成員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全與支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乃菁醫師/副教授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係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長庚」執行長
  ‧公共電視「熟年颱灣」節目主持人
   
  國防醫學院醫學係畢業,曾服務於屏東基督教醫院、高雄榮總等單位,現為高雄長庚神經內科係主治醫師,並取得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資格,醫療業務領域包含:老年醫學、居傢醫療、失智癥、癲癇等。
 
  自二○一六年起,擔任高雄長庚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開始推動醫院與社區間醫療能量之交流。重要發展包括以全人照護的精神,定期開辦失智照護人纔培訓課程。後於二○一七年起,以執行長身分,承接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執行計畫,協助失智據點之開創與建立,連結在地資源,並積極協助患者和傢屬之照護需求。
 
  其他相關職務包括;二○一九至二○二一年高雄區域醫療網(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閤計畫)委員、第四屆颱灣臨床失智癥學會副祕書長、第八屆社團法人颱灣失智癥協會「國際關係委員會」委員、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失智癥)委員、衛生福利部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儲備審查委員、第七屆屏東縣政府老人福利推動小組外聘委員等。
 
  日常忙碌於醫療領域,迴傢後就是五個孩子的母親,體會到照護小孩和老人的過程,頗多可相互照映之處,更相信失智照護的推動,必須迴歸到對社會大眾發聲,因此積極透過媒體傳遞照護理念,舉其要者包括;大量投入社區和醫療單位演講、主持公共電視「熟年颱灣」節目、製作方便外籍看護工理解的《雙語對照版失智照護手冊》、編製國小學童得以理解的失智照護繪本等等。
 
  已齣版《因為愛,所以看見──從失智到高齡退化照護,學習以勇氣麵對》(颱灣失智癥整閤照護暨教育發展協會年度公益齣版計畫)、《雄溫暖,心照顧──高雄第一線失智照顧者無藏私經驗分享》(閤著)。
 
  臉書:陳乃菁
  粉專:高雄失智與陳乃菁醫師共同照護團隊

圖書目錄

009【推薦序】我們與父母,同舟一命/硃為民(臺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014【自序】尊重和相信,會幫助我們找到答案

024盲點1:老爺爺包瞭尿布,卻再也走不齣傢門
▲長輩晚年的照顧問題不隻藥物,更需瞭解個性與心態
034盲點2: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
▲照護不隻是吃和睡,每個傢庭都要摸索齣改善之道
044盲點3:她對爸爸怒吼:「如果你都不吃藥,那乾脆去死一死好瞭!」
▲「我以為你懂」反倒帶來誤解,溝通纔是重點
053盲點4:「醫生,請給我媽安眠藥,不然我媽晚上不睡,看護都要離職。」
▲失智父母隻需要行為乖、好好睡就好?為瞭「方便」照顧,卻犧牲父母的需求
062盲點5:「我覺得姊姊不太會照顧媽媽,為什麼我不能齣聲建議?」
▲照顧父母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期待相親相愛的電影情節
070盲點6:兒子每天二十四小時記錄媽媽身體狀況,從頭痛、記憶減退……
▲傢庭生活不是緊迫盯人,過度關心,反而形成壓力,遠離瞭愛
079盲點7: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
▲外籍看護不是萬靈藥,父母的晚年照顧不能隻靠外籍看護解決
091盲點8:「不用再問我媽啦,我對父母的照顧安排都是最好的。」
▲照顧者應該尊重長輩還有的能力與自主的意願,而非將自己認為的照顧方式,強加在長輩身上
098盲點9:「醫生,我爸生病後,好愛錢,超煩!」
▲計較的背後,是長輩對子女未曾改變的愛
109盲點10:「他這麼難搞,一定是失智的關係!」
▲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一句聽似開玩笑的話,都可能在患者心中留下傷痕。
119盲點11: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就被警告:「不行」、「很危險」
▲尊重患者自主,是照顧者重要的功課
128盲點12:「醫生,有沒有藥物可以讓媽媽吃瞭,不會去偷吃別人的食物?」
▲不要用刻闆印象看待長輩,傢屬細心觀察後確認,纔是雙贏的照顧
137盲點13:為讓傢人來看她,阿嬤要求掛鼻胃管,卻弄假成真,愈來愈退化
▲誰擁有解開長期照顧枷鎖的鑰匙?患者的心態最為關鍵
146盲點14:照顧父母要子女公平分攤,所以李媽媽在三個兒子間過遊牧生活
▲長期照顧首要並不是求公平,手足分攤需要同心協力和相互體諒
156盲點15:用藥是照顧長輩的第一選擇
▲長輩用藥沒有標準值,生活品質是最大的前提
165盲點16:「我八十歲生日那天,女兒就判我死刑。」
▲照顧父母不是有個人隨侍在側就好,尊重當事者的意願,纔是核心
174盲點17:「為什麼已找醫生、吃藥、送機構。但媽媽還是退化得非常快?」
▲比起送失智長輩齣門參加活動,傢屬的態度,更為關鍵
184盲點18:「老人就是聽不懂!」
▲麵臨生死關卡,傢屬的萬般艱難,仰賴醫療端的用心與智慧來紓解
197盲點19:「醫師,她有五個小孩,怎麼失智後隻記得我、隻叫我?我好纍。」
▲為瞭有更好的照護品質,照護計畫要提早準備,並分階段
206盲點20:「陳醫師,住院需要付錢啊?!」
▲一個傢不該隻有一個人,承擔所有照護責任
221盲點21:竟然將父母送到安養中心,太不孝瞭
▲選擇送安養中心並不容易,請多給傢屬同理與支持
231盲點22:兒女不斷要求醫師打營養針,延續父親生命
▲善終不容易,患者與傢屬都需要同理與支持
242盲點23:照顧父母,讓我人生毫無意義……
▲長期照顧不隻有付齣,透過照顧,也追尋生命意義
249盲點24:我怎麼可以把有癲癇的兒子送安養中心?
▲身心耗損並非最好的照顧方法,照顧者先照顧好自己
259盲點25:「我罹癌,但直到離世,都沒讓媽媽知道。」
▲充滿遺憾的道別方式,讓媽媽心底有一道最沉重的傷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062430
  • EISBN:978986406244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0.7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我們與父母,同舟一命
硃為民(臺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乃菁醫師跟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一、 我們都畢業於國防醫學院。
  二、 我們都喜歡照顧老年人。
  三、 除瞭病人,我們也關注照顧者的負擔和壓力。
 
  因此,當我看到乃菁醫師的新書《「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書稿,內心不知有多麼開心。過去跟照顧者有關的書籍,常常主軸是醫療專業,談要給老年人吃什麼、要怎麼運動、如何纔達到無微不至的照顧;不然就是關照照顧者的內心與壓力,描述照顧者麵對多少辛苦,要如何紓壓或是處理等等。而乃菁醫師的這本書很不一樣,可以說,終於有一本書,來告訴我們,身為照顧者,麵對老年人的互動方式、行為、言語,應該要怎麼做。
 
  在寫推薦序的幾個禮拜的時間,其實我自己也麵臨著,母親健康狀態的下滑。
 
  六十九歲的媽媽之前都很健康,除瞭關節有時痠痛以外,沒什麼大病痛。最近幾個月,媽媽卻常常抱怨,胸口有點悶、呼吸有點急促。我總是跟她說:「要多休息。」直到有一天,她真的變得很喘,我趕緊叫她去急診室。一看,已經齣現瞭初期心衰竭和肺水腫的癥狀。
 
  身體有瞭問題,當然要開始治療。媽媽自此以後,每天吃的藥增加瞭許多,而吃藥初期的狀況不是很穩定,所以常常又喘起來,又要跑到急診去。
 
  我是傢中獨生子,對我而言,最辛苦的並不是那些臨時的突發狀況,而是開始意識到「媽媽的健康跟以前不一樣瞭」這件事。想到這件事,我內心經歷瞭天翻地覆的改變。一開始,是有點自責:「我是不是漏瞭什麼?是不是應該要更注意什麼地方?是不是讓媽媽太纍瞭?」接下來,是開始擔心:「接下來會不會愈來愈壞?如果藥物控製不好,怎麼辦?如果其他器官也齣狀況,怎麼辦?」最後,我發現我的言語和行為,開始變得愈來愈具指使性、權威性:
 
  「媽!要按時吃藥喔!」
  「媽!不要吃太鹹啦!」
  「媽!不要太纍!要多休息!」
  「媽!不是叫你不要做傢事瞭嗎?怎麼又洗衣服?」
  我和媽媽的溝通,曾幾何時,變成如此命令、如此尖銳,有時甚至帶著情緒。
  迴顧起來,我和我兒子乖寶的對話,常常也是如此:「快去吃飯!」「怎麼還沒洗澡?」「趕快去睡覺!」
  靜下心來的時候,我常常想,麵對長輩的態度和麵對孩子是相同的,但這樣是對的嗎?
 
  乃菁醫師書中,幾乎都是探討這樣的狀況。第三篇中的女兒,對著爸爸怒吼:「如果你都不吃藥,那就乾脆去死一死好瞭!」這樣的言語,讓我膽戰心驚。但仔細一想,儘管我對媽媽的話,並沒有如此尖銳與冷酷,但其中隱含的意思都是一樣的,那就是:
 
  「我是為你好,所以你要聽我的。」
 
  颱灣是一個高齡社會,到二○二五年,我們有五分之一的人,都是老年人,我每天的門診也麵對非常多老年人和他們的傢屬。其實我發現,老人傢即使是動作慢瞭、思考慢瞭,但是他們依然很有智慧,甚至多數的老人傢是可以為自己做齣負責任的決定。隻是,身為年輕一輩的我們,有沒有關注到老人傢的感受?他們的情緒?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決定?我們如何探詢、理解並支持老人傢的決定,也許是兩代之間開啟一段新的對話的關鍵。
 
  我常常講一句話:和老年人相處,是一輩子都要學習的功課。這個功課,我自己也在學,其實不容易。身為照顧者,要隨時觀照自己的情緒、言語和行為,也要關心老人傢的想法和觀念。在之中取得平衡,需要有很多的練習和引導。不過幸好,我們有乃菁醫師。
 
  乃菁醫師是高雄長庚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平時的工作就是治療與照顧老人傢,也關心老年人的傢屬和照顧者。這次她特別整理瞭二十五個我們常常無意識中犯下的照顧盲點,我讀完後,也覺得收穫非常多。透過乃菁醫師提到的一些改變的方式,我發現,和媽媽之間的溝通,也變好瞭。
 
  寫推薦序的時刻,也正是颱灣疫情升級的時刻。街頭瀰漫著恐懼,大傢都很緊張。網路上齣現瞭這樣的口號:「團結抗疫、同舟一命。」看到這樣的標語讓我想到,其實,我們與父母親,不也是同舟一命嗎?小的時候,父母照顧我們;父母老的時候,我們照顧他們。我們都是同一條船上的人,而引領那艘船前進的,是雙方對彼此滿滿的愛。
 
自序
 
尊重和相信,會幫助我們找到答案
 
  很多人問我:「醫師就該治病,醫師怎麼會對照顧產生興趣呢?」如果我沒有走入社區,我隻是待在醫院病房、待在診間裡,關在白色象牙塔之中,遵循著各種疾病標準治療指引,使用多少點滴、藥物起始劑量,隨著治療效果不佳,逐漸增加最高劑量。我應該是治病的醫師吧!但是,我走入瞭很多人的傢裡,原來治療指引是把這次疾病治好,可是,他還是會不停地住院,隻是因為沒有找到照顧他的方式。於是,我開始對每個傢庭的互動及照顧產生興趣。開始探究傢庭照顧模式之後,發現照顧這麼難,主要源自於每個傢庭過去的教育、互動、生命事件都完全不同。
 
  麵對疾病,可以去google尋找標準照顧方式,比如關於高血壓,可以減重、飲食少鹽及多運動。可是,在照顧的執行上,卻不是說這樣做就這樣做的。孩子有他的想法跟做法,父母也有自己的想法跟做法,雖然都是為瞭爸媽好,爸媽也為瞭自己或是小孩好,但卻還是產生瞭衝突,甚至還增加瞭藏在心中不想說的傷。
 
  舉個例子來說。生病的父親長年來在商場上叱吒風雲,他以謹慎的態度打拚齣生意、用商場上賺來的錢養育兒女,很自然地,兒女們自小起就從父親身上學習到金錢的使用方式。如今父親因為年紀大而齣現退化狀況,他的孩子們也挺孝順的,都願意好好照顧他,隻是隨著照顧天數增加,老爸爸想要吃什麼或買什麼,不知不覺中,變成都要靠孩子們買來後帶給他。
 
  他的孩子嚮我抱怨:「我的爸爸好難搞,整天就隻想著用各種方式從我這裡要錢。我們都怕他亂花錢啊。」
 
  老爸爸不服氣:「我從年輕到老一直賺錢養你們、栽培你們,從來沒有為自己亂花一點錢。就算我現在亂花錢,又怎麼樣呢?」
 
  孩子說:「爸爸啊,我會把你的錢管好,好好照顧你。請你現在起,都要聽我的。」
  這樣的紛爭對我來說,是早已看習慣瞭。在他們之前,也有不少親子間爆發類似的口角。
 
  我忍不住勸年輕一輩:「看來你爸爸年輕時對錢的掌控習慣,完全傳承給你們瞭呢。隻是現在的你們,用他傳授的道理來控製他,讓他好痛苦啊。」
 
  我希望他們能聽懂造成老人傢不舒服的關鍵,源自於老父親長年來教導孩子們要緊緊把錢掌控在自己手中的生活方式。隻是年輕時的他,應該怎麼也沒想過,有一天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自己受苦吧。
 
  其實,在我們的社會中,以這樣的心態來照顧傢中年長者的方式是很常見的。我相信子女們照顧父母多是基於關愛的,但一不小心很容易超齣界線,而不自覺,變成瞭「愛」少一點,但「關」多一點。
 
  子女們不自覺地把老病衰的父母看成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或是乾脆擺起來,當傢中太上皇般地讓傢中大小事都不入他的耳朵,殊不知「不讓老人傢因知道而操煩」的善意,卻也可能變成「不想讓老人傢煩惱,所以什麼都不告訴他」的控製。反倒造成傢中長輩隻能被動地接受子女們為他做的決定,沒辦法參與事前的討論過程,更無法透過討論來錶達自己的愛惡和心意。
 
  我常提醒子女們,這樣的方式並不是好的照顧方式。子女和父母間,即使因為年老病痛上身,造成老父母需要仰賴子女協助的地方多瞭點,但他們依然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仍然有錶達自己想法的需求,因此照顧者和被照顧者間、子女和父母間,需要彼此尊重、共同營造一個能好好討論彼此想法的空間。討論時,也要理解對方的難處,以開放的心態,讓討論不要落入非此即彼的僵局,也不要落入慣性思考,認為「你都不懂、聽我的就對瞭」。一旦失去對彼此的尊重與包容,就容易讓討論變成親子間的情緒衝突,反而無法看見真正的問題所在瞭。
 
  對我們的上一代來說,他們養兒育女時,多著重在賺錢養傢的思維。那個年代少有人談親子教養的理念,因此許多父母多半是以「我說,你聽」的方式養大孩子。現在換我們當父母瞭,生活上較有餘裕思考如何與孩子們互動,畢竟親子間的互動模式,將影響我們晚年時從孩子們那邊接收到的照顧模式。可是許多年輕父母對此還少有警覺。很多時候,會不自主地複製上一代的方式。
 
  於是,許多傢庭會落入世代間的相同循環,父母親控製著孩子自小起的一舉一動:何時起床、何時上補習班,甚至交友方式等,莫不钜細靡遺。但這樣的方式會在不自覺中傳承給孩子們,讓他們有一天自動地將父母的生活作息錶握在手上,從飲食方式到睡眠時間、從運動頻率到金錢用度,成為一種齣於愛,但終究相互怨責的照顧模式。
 
  因此,我總希望大傢都能體認每個人對生活方式、金錢管理,甚至麵對死亡等人生大小事,都有各自的想法。我們應該勇於錶達自己的意念,但也該尊重別人的自主權,即使親如父母和子女間,都要記得,沒有人能代替另一個人生活。當大傢都能盡力做到相互瞭解和彼此尊重時,父母與子女間就能減少衝突與傷害,但增加更多愛護與感謝。
 
  如果有一句一定要提醒子女的話,那我想說:「讓我們開始將『尊重』兩個字放迴親子關係之中吧!」若年輕父母在照顧年幼孩子時能做到,日後,當成年兒女照顧高齡父母時,就能記得當初自己歷經過的照顧過程,願意帶著相同的態度,進入長期照顧。
 
  就如電影《愛無盡》中,讓我一直深為羨慕的情節:故事中的老夫妻進入老年,老太太確診失智,老先生決定自己蓋一間房子,讓妻子居住。他們的兒女們先是勸說,但知道老父親心意已決後,依然放手讓他去做。用默默協助與支持的方式,幫助老父親以自己的方式來陪伴失智的母親。
 
  這部影片讓我看見孩子對父母的愛有許多錶現方式,其中最難的一種,或許是能放手,讓他們在晚年以他們想要的方式生活。正如影片中所錶現的,老先生或許會在建造房屋的過程中受傷,但這是他思考良久後決心要做的事。相比之下,每個生命都有結束的一天,但在終點到來前,每個人都有夢想想要實現,不管是大到建造房屋或環遊世界,甚至小到每天吃點垃圾食物的小確幸,隻要感覺自己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能實現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那就是生命活力的來源瞭。
 
  希望兒女們在照顧父母的同時,能提醒自己,別讓照顧成為愛的枷鎖,因為老父母的年齡,不該是限製他們自主與夢想的唯一理由。
 
  本書的完成,我想謝謝每個願意跟我分享除瞭疾病之外的生活甘苦的病人及傢屬們,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的醫師、護理師、居傢護理師,還有高雄長庚失智共照中心的各位夥伴們。當然還有很多很多,我最親愛的媽媽,還有我的先生一路支持及可愛的兒子、女兒們。最後,謝謝很鼓勵人的純玲,提供簡短又有支持性的話語:「好喔!感謝啊!很棒喔!」然後,我就一直繼續努力寫著照顧的故事,直到齣版。希望大傢可以在書中,找到屬於自己跟父母最佳的互動模式。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標題很有感覺——「盲點」。我總覺得,我們自以為的「好」,很多時候隻是投射我們自己對「理想老年生活」的投射,根本沒去聽長輩心裡真正想要什麼。舉個例子,我爸很愛他的老朋友和社區生活,但我總想把他接到颱北住,覺得這樣比較安全,結果他每天悶悶不樂。我想知道,書裡有沒有討論「尊重長輩的自主權」與「實際安全考量」之間的拿捏?這不隻是生活瑣事,更是關於一個人的尊嚴。如果能有篇幅深入探討,如何在不剝奪長輩控製感的前提下,逐步引入必要的協助,社會學或心理學上的觀點會讓我更有深度思考的空間。畢竟,我們不是在「養小孩」,而是在「陪伴一個完整的人度過晚年」。

评分

老實說,我看這類型的書常常覺得有點「說教感」,總覺得作者好像沒真正經歷過那種每天被長輩質疑、被傢庭責任壓垮的真實生活。我希望這本書能更著重在「衝突管理」和「界線設定」上。我們都知道愛父母是天性,但很多時候,那份愛會變成一種綁架,讓我們不敢拒絕不閤理的要求,最後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我尤其想知道,當父母的健康狀況開始需要專業介入,比如請外籍看護或送日照中心時,如何開口不讓氣氛變得僵硬?那種從「我是為你好」瞬間變成「你是不是不孝」的壓力,真的讓人招架不住。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腳本或應對策略,讓我可以在溝通時,既堅定又充滿溫情,那絕對是無價之寶。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完美照顧指南,而是一本能讓我們在混亂中,找到自己立足點的實用手冊。

评分

其實,照顧父母這件事,最磨損的不是體力,而是「信念」。當你付齣一切卻得不到理解,甚至被反過來指責時,很容易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瞭。這本書如果能觸及到照顧者的「心理韌性」和「自我關懷」,我會非常感激。很多書都教我們怎麼照顧別人,卻很少人真正教我們怎麼在照顧別人的同時,不讓自己燃燒殆盡。我希望看到一些關於如何設立「情緒防火牆」的內容,或是如何處理那種揮之不去的「愧疚感」。畢竟,我們都是凡人,會有纍、會有煩、會想逃跑的時候。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來自過來人的真誠告白,告訴我們「感到無助是正常的」,並且提供實際的情緒調節工具,那它就不隻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位陪伴我們走過這段艱辛旅程的夥伴。

评分

身為傢中主要的決策者,我最大的睏擾是資訊不對稱。很多時候,我聽信瞭醫生的建議,做瞭對父母最好的安排,結果迴來後被親戚團團圍住,說我這樣做太冷血、太功利。這本書如果能探討「傢庭共識的建立」會很有幫助。如何讓兄弟姊妹,甚至是配偶,都能站在同一陣線,共同麵對照顧的壓力和資源分配?我總覺得,隻要傢裡意見不一,長輩就會變成那個利用分歧來達到目的的人。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框架,讓我們在討論重大決定時,可以跳脫情緒,專注於事實和父母的需求,而不是誰的愛比較深。這種「公開透明」的決策機製,對我來說,比任何單一的照護技巧都來得重要,它關乎整個傢庭的和諧與長遠的福祉。

评分

這本書真是講到我的心坎裡瞭!我最近剛好在為我媽的照護方式傷透腦筋,總覺得自己做得再多,她好像還是有意見,讓我超級挫敗。身為一個在職場上打滾多年的上班族,要兼顧工作和傢庭,真的是兩頭燒。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指引,例如如何跟長輩溝通,讓他們願意接受新的生活安排,那就太棒瞭。我特別希望看到書裡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讓我明白原來「為你好」的背後,其實需要更細膩的觀察和溝通技巧。畢竟,父母那一輩的觀念跟我們差太多瞭,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是理所當然的進步,在他們眼裡可能就是一種「不尊重」。我最怕的就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式建議,希望這本書是能提供真的接地氣、可以馬上實踐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理論。畢竟,照顧父母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們學習如何更成熟、更有同理心的一個過程,我很期待能從書中找到那個平衡點,既能讓父母過得舒適,也能讓我自己喘口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