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觀生活探祕 (電子書)

默觀生活探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多默‧牟敦
图书标签:
  • 生活哲学
  • 自我成长
  • 心灵探索
  • 正念
  • 冥想
  • 幸福感
  • 人生思考
  • 情绪管理
  • 个人发展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世上生活的每一分鐘和每一事件,都在人的靈魂上播下一些東西。」作者以一篇篇的散文,道出靈修之旅沿途應認清、牢記的種種;進而澄清什麼不是默觀祈禱。書中一再強調默觀生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蒙此特恩的人,宜視之為人生使命而審慎相待。最後又說明默觀祈禱的三種形式,可供有心人一一印證。
繁华落尽,静待花开:寻常巷陌中的哲思与温暖 一部关于“慢下来”的深刻洞察,一次对日常生活的温柔重访。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如同被高速列车裹挟的乘客,只顾着眼前飞逝的风景,却忘了欣赏窗外细微的光影变化,遗忘了脚步丈量土地的真实触感。本书并非一本教条式的指导手册,而是一场邀请——邀请你暂时放下手中的“待办清单”,走进那些被我们匆匆略过的寻常巷陌,重新发现生活深处的质感与韵味。 本书收录的散文、随笔与生活观察,汇聚了作者多年来对“在场感”的执着探寻。它没有宏大的叙事,聚焦的始终是微小的、易逝的瞬间: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老旧窗棂投下的几何光斑,邻居家院子里那株不知名的花朵在雨后绽放的姿态,菜市场里摊贩与顾客之间那些夹杂着烟火气与人情味的短促对白。 第一辑:时钟之外的呼吸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时间观念的重塑。我们习惯于用效率来衡量生命的价值,仿佛时间是一种必须被填满的容器。然而,作者通过对古老手工艺的观察、对传统节庆仪式的追溯,揭示了一种“慢时间”的哲学。 书中描绘了一位老木匠如何花费数月时间雕琢一件家具,他手中的刻刀并非追求速度,而是与木材的纹理进行对话。这种“慢”并非懒惰,而是一种对精湛技艺的敬畏,对事物本性的尊重。作者反思,当我们习惯于即时满足时,我们是否也一同放弃了等待、沉淀和最终获得深度满足的能力?从现代生活的“碎片化”叙事中抽身而出,回归到那些需要时间去酝酿、去品味的体验,如烘焙一块需要长时间发酵的面包,或是一杯需要耐心冲泡的茶。 第二辑:城市的微观地理学 现代都市常常被视为冰冷的钢筋水泥丛林,但本书的视角却转向了这些建筑缝隙中顽强生长的生命力。作者化身为一名“城市漫游者”,细致描绘了那些被我们视为背景的角落:楼宇之间狭窄的防火通道、被遗忘的社区小公园、深夜营业的小餐馆里疲惫却坚守的灵魂。 我们行走于高耸的摩天大楼之下,却鲜少留意到脚下的地砖是如何铺设,墙皮是如何剥落,每一处瑕疵都讲述着一段历史。作者试图捕捉这些“非官方”的城市记忆,记录那些尚未被商业化完全吞噬的角落——那些保留着邻里互助传统的老旧社区,那些坚持用手写菜单的小店。这些微观的地理观察,是对“公共空间”意义的重新定义,提醒着我们,真正的社区感并非来自统一的规划,而是源于人与人之间真实而笨拙的互动。 第三辑:日常的炼金术 生活的伟大之处,往往隐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日常琐事中。这一辑探索如何将重复性的、甚至略显枯燥的家务、劳作,转化为一种内省和创造的仪式。 如何看待洗碗?是任务,还是清洗心灵的象征性动作?如何看待整理旧物?是负担,还是与过去的自己和解的过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解构了这些看似琐碎的活动,赋予其哲学深度。例如,通过对“缝补”这一行为的探讨,引申出接受不完美、珍视磨损的价值。书中提到,一件被精心缝补过的衣物,比一件全新的、批量生产的商品,承载了更多的故事和情感重量。这种对“旧”的珍视,是对过度消费主义的一种温和抵抗。 第四辑:沉默的对话者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并非总是需要激烈的言语冲突或深刻的哲学辩论。本书也关注那些发生在无声之处的深刻交流。 作者记录了与一位沉默寡言的园丁的交流,他们之间仅通过对植物生长的观察,便能理解彼此对生命周期的共鸣;也记录了在一次漫长火车旅途中,与陌生人共享的一段安静的日落时光,那份共享的宁静比任何交谈都更具力量。这些“沉默的对话”,强调了非语言交流的丰富性,以及在共享空间中,保持开放、倾听环境的能力,才是建立真正联结的基石。 结语:回归内心的罗盘 全书的基调是平和、内敛而富有温度的。它不是在呼吁激进的改变,而是在倡导一种“内在的回归”——回归到身体的感觉,回归到对周遭环境的敏感,回归到对自身节奏的接纳。 阅读《繁华落尽,静待花开》,如同在喧嚣的集市旁找到了一方清幽的庭院。它用朴实无华却充满洞察力的文字,引导读者重新校准自己生活的罗盘,去发现,真正的丰富与深度,一直都在我们脚下,等待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触碰、去体会。它鼓励我们,在每一个寻常的日子里,都能成为自己生活最忠实的观察者和最温柔的陪伴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多默‧牟敦(Thomas Merton, 1915-1968)


  一九一五年生於法國,為著名之靈修作家,亦為詩人、小說家、教授、文學批評者、思想家;並積極倡導非暴力與國際間的和平。他對東方神祕學亦鑽研頗深,對禪宗尤有特殊興趣。

 

图书目录

關於靈修經典 7
再版者序言 9
作者的話 11

默觀的種籽 15
1. 凡物皆善 19
2. 萬物的真相 25
3. 為發現自己而祈禱 33
4. 萬眾一體 41
5. 殘驅斷骸 57
6. 孤獨 63
7. 魔鬼的倫理神學 69
8. 人格的完整 73
9. 恐懼為戰爭之根 79
10. 地獄就是憎恨 85
11. 信德89
12. 傳統與革命 95
13. 鏡中觀物 103
14. 她皎潔如日 113
15. 不和我在一起的人 119
16. 謙遜克服失望 125
17. 服從下的自由 131
18. 自由的真諦 137
19. 超脫 141
20. 心禱 149
21. 分心 157
22. 理解的恩澤 161
23. 感官之夜 169
24. 誤人的火光 179
25. 棄絕 185
26. 內在的貧乏 195
27. 默觀的交流 201
28. 純愛 209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469139
  • EISBN:9789575469139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9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書最直接的感受是:它像是一位老朋友在深夜的陽台跟你聊天。它沒有高高在上的教誨意味,也沒有生硬地灌輸某種「正確」的生活態度。它的敘事語氣非常平等,彷彿作者也只是這個紛亂世界中的一個尋覓者,正在分享他偶然間拾得的幾塊美麗鵝卵石。這種「共同探索」的感覺,讓我讀起來非常放鬆,也更有親和力。我特別留意到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觀時所選用的詞彙,那種精準且富有詩意的表達,展現了創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它不只是在描述「樹」或「水」,而是在描繪樹木如何與風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水流如何記憶著山脈的形狀。這種將非生命體賦予情感與意志的寫法,極大地豐富了我的想像空間。雖然這本書的主題看似廣泛,涵蓋了從個人內心到外部世界的種種觀察,但始終有一條堅韌的線索將它們串聯起來,那就是對「真實存在」的追尋。它鼓勵讀者去質疑那些被社會集體賦予的標籤,回歸到最本真的自我感受,這對於長期處在資訊爆炸、價值觀不斷被拉扯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劑清新的劑量。

评分

說實話,初翻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被它的節奏弄得措手不及。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強調「五分鐘改變你的人生」的勵志書,也不是那種條理分明、有明確章節綱要的工具書。它更像是隨筆的集合,或者說,是某位智者在日誌中隨手記錄下的零散思緒。有時候,我會覺得作者的跳躍性很大,前一頁還在談論某個歷史事件的微小側寫,下一頁可能就轉向對當代科技發展的某種憂慮,兩者之間的連結需要讀者自己去牽引。這對於習慣了線性敘事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點適應期。我花了相當長的時間,才擺脫掉「我應該從這段話裡歸納出什麼結論」的執念,轉而純粹地享受文字流淌的韻律。這種「無目的性」的閱讀體驗,對我這個平時壓力比較大的上班族來說,其實是個意外的解壓閥。它逼著我放慢速度,不去強求意義,而是去感受作者鋪陳的情境。書中關於「時間」的幾段論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沒有用複雜的物理學或哲學概念去定義時間,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視角,描繪了我們如何被時間追趕,以及如何才能偶爾從時間的洪流中掙脫出來片刻。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它給了我們什麼答案,而在於它教會我們如何提出更優雅、更具個人色彩的問題。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設計,說真的,讓我有點出乎意料,因為它非常樸實,幾乎沒有什麼花俏的裝飾,字體和行距的設計非常傳統,就是一種經典的書本閱讀體驗,這反而成為了它的優點。在數位閱讀盛行的時代,太多電子書為了追求視覺衝擊而犧牲了閱讀的舒適度,光暈、過於花俏的插圖常常讓我眼睛疲勞。但這一本,它專注於內容本身,文字清晰,呼吸感足夠,讓你可以長時間沉浸其中而不感到煩躁。不過,從內容結構來看,我認為它更適合那些已經累積了一定人生閱歷的讀者。年輕的朋友或許會覺得有些晦澀難懂,因為書中許多體悟都是建立在對生活有過深刻體驗的基礎上的。例如,當作者描述一種「物是人非」的滄桑感時,如果沒有經歷過一些重要的轉折點,可能很難真正體會到那份深沉的情緒。我特別欣賞它在探討人際關係時的坦誠,它沒有粉飾太平,而是直視了人與人之間那種難以完全溝通的疏離感,同時又給予了一絲溫暖的期盼。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交朋友」的書,而是一本陪伴你「理解孤獨」的書,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

评分

從整體閱讀體驗來看,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更偏向於提供一種「心靈的棲所」,而不是提供一套明確的「生活指南」。如果你期待它能告訴你明天股市會漲跌,或者哪個投資策略最可靠,那顯然是找錯了對象。它的魅力在於其間接性與內斂性。作者似乎很懂得拿捏「話說三分」的藝術,總是在關鍵時刻戛然而止,留下足夠的空白讓讀者自己去填補。例如,當他談及某種無法言說的遺憾時,他不會過度渲染情緒,而是用一個極簡的畫面收束全章,這種留白處理,反而讓讀者的個人經驗湧現,將自己的故事投射到文字的框架之中。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深度的冥想練習。我時常會讀完一段話,闔上電子書,然後靜坐幾分鐘,讓那些文字在腦中緩緩沉澱,去感受它們在我的思維結構中激起了怎樣的漣漪。我認為,它的深度不在於論述的複雜性,而在於它激發讀者自我反思的深度與廣度,它成功地在喧囂的日常中,開闢了一個安靜的、專屬於自己的角落。

评分

這本書我可是抱著極大的好奇心翻開的,畢竟書名裡的「探祕」兩個字就已經夠引人遐想了。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深入剖析某個特定領域的專著,也許是哲學、心理學,甚至是某種新興的社會現象。然而,讀完之後,我感覺更像是在經歷一場悠長的午後散步,沒有預設的終點,只是跟著作者的思緒在光影交錯間徘徊。它的文字風格,老實說,有點像是在跟你娓娓道來,語氣平和,卻又時不時拋出一些讓你必須停下來細細咀嚼的觀點。我特別喜歡它處理那些日常瑣事的方式,它不試圖將事情過度包裝或賦予宏大的意義,而是將我們習以為常的片段,輕輕地拿起,用一種近乎人類學家的眼光去觀察。比如說,它描述清晨陽光灑在咖啡杯上的紋路,那種細膩入微的描寫,讓我覺得我彷彿真的聞到了那股微苦的香氣,也感受到了空氣中溫度微妙的變化。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並不是學到了什麼新知識,而是讓我重新學習了「觀看」這件事。它提醒我,生活中的許多細節,其實都蘊含著值得被留意的風景,只是我們常常因為太過匆忙,而錯過了這些稍縱即逝的美好。這種從宏大敘事中抽離,轉而專注於微觀世界的嘗試,讓我覺得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沉澱與回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