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裡的心理學3:厲鬼與妖怪 (電子書)

傳說裡的心理學3:厲鬼與妖怪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鐘穎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超自然
  • 妖怪
  • 厉鬼
  • 民俗学
  • 文化研究
  • 神秘学
  • 奇幻
  • 故事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榮格心理學觀點解讀東方傳說~
  搜羅臺灣民間傳說、《聊齋誌異》、《太平廣記》、《搜神記》,
  隨女鬼、狐仙、妖怪、神靈,開啟內在整合之旅。
  ★美國費城天普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哲學博士——蔡昌雄專序推薦
  ★收錄東方神怪奇幻繪師SmallGwei插畫


  與西方童話不同,東方的傳說故事多數是以中年人為主角,
  他們多半結了婚,生了小孩,甚至面臨喪偶之痛。
  在此情況下,遇上了女鬼、狐仙,甚至變形成動物、結識了妖怪與神靈。

  《傳說裡的心理學》是國內第一本以榮格觀點剖析東方傳說的心理學專書,
  搜羅臺灣民間故事、《聊齋誌異》、《太平廣記》、《搜神記》等看似原始的樸拙奇譚,
  重整為【變形】、【狐仙】、【異婚】、【冥戀】、【厲鬼】與【妖怪】六大主題。
  作者將這些主角的際遇,視為由潛意識促動的內在整合起點,
  遇見的神怪妖魔,並非夢中囈語,
  而是反應了遭逢死亡焦慮或中年危機男女的心靈深處,
  只是這一切使用了象徵語言包裝,需要我們用一顆更寬廣的心去理解。

  第三冊為【厲鬼、妖怪】
  ◎「厲鬼」是黑暗中最黑暗的部分,指涉人們所怖懼的情感,涵蓋死亡衝動、復仇心、破壞與凌虐,牽涉整個社群的情結,復原往往有賴於整體社會的進化。

  ◎「妖怪」象徵人類拒絕被「常理」所規範,怪異、反常的一切、反應某個或某群人的心理失衡,同時也說明了心靈的多樣化,個體化之路,就是面對內心妖怪之路。

  不論是妖怪、女鬼與狐仙,從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指的無非是人們心靈的投影。
  人心複雜難測,傳說也因此千奇百怪。
  而這些歷久彌新的故事,都說明人一生朝向完整性的發展動力及歷程,
  邀請您用深度及存在心理學的眼光,重新理解這些東方傳說建構的內在秩序與宇宙觀,
  開啟屬於您的個體化旅程。

本書特色

  ◎第一本以榮格深度心理學、存在心理學角度剖析《聊齋誌異》、《太平廣記》與臺灣傳說等東方故事的心理學專書。
  ◎心理學觀點重新詮釋古典文學,中文系學子與鬼狐妖怪愛好者案頭必備。
  ◎內含東方奇幻繪師小G瑋-SmallGwei繪製18幅插圖。

專文推薦

  ◎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鄧惠文

  ◎神怪傳說如謎團,勇敢面對最黑暗的陰影,才能抽絲剝繭找尋心之起點,辨認前行的方向。本書作者遍搜古今軼聞祕譚,爬梳光怪陸離的情節之間究竟埋藏何種驚奇真相,在人類潛意識中開啟一段壯闊探險之旅。——小說家,《妖怪臺灣》作者/何敬堯

  ◎此系列的作品最為珍貴之處,在於作者立基於個人生命的體悟及中國文學的涵養而有系統地整理出看似與現代的我們無關的鬼怪民間故事,並以榮格心理學中的核心概念直指故事中華人的集體潛意識之智慧,企盼與此書有緣相遇的讀者可以因此而啟動聖祕的個體化歷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IAAP榮格分析師/洪素珍

  ◎古老的傳說,包含許多奇異曲折的故事情節,讀時感到樂趣十足。然而傳說更可貴之處,在於深藏在故事背後那些,關於人生轉化(transformation)與蛻變(metamorphosis)的道理。透過鐘穎如同放大鏡般細緻透析的文字,得以淘洗出關於如何整合自我、異己、他者與陰影的超越性智慧。——諮商心理師/郝柏瑋

  ◎自古以來,傳說就是一個迷人的存在。我從小便非常喜愛《聊齋誌異》、《唐傳奇》、《太平廣記》……。裡面的神怪故事,除了曲折離奇、充滿想像力之外,也充滿了令人感動的「人性」。
  然而,在看這本《傳說裡的心理學》之前,我從不知道、也未曾想過,自己如此喜愛這些故事,其實是因為它們打動了我的「潛意識」。
  原來,在這些變形、妖狐、厲鬼之中,藏有許多暗示的密碼:我們的一生,其實都在追求「整合」:學著跟自己內在的陰陽兩性相處;學著坦然面對內心的陰影、慾望。人生的幸福從來不是累積「安全感」,而是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原來,整合是向內探索,而非向外抓取。更高的學歷、更響亮的頭銜、更多的房子、存款或是旅遊地,並不能讓人「定義」自己。
  經由鐘穎老師利用「榮格深度心理學」、「存在心理學」深入淺出的剖析之後,再讀這些動人傳說,讓人有了更深一層的了悟,更靠近自己的內心。這是一本好看又有意義的作品,推薦給大家。——親職教養作家/陳安儀
  
  ◎《傳說裡的心理學》是劃時代的作品,作者以榮格分析心理學為基礎,對於華人文化以及台灣的當地故事進行重新詮釋,藉此我們得以探究台灣人的深度心理。本系列作品亦是文學與心靈間的一道橋樑,示範了如何從文學走向心靈,不論是心理工作者、文學工作者或者一般大眾都可以從此系列書籍得到樂趣。——諮商心理師、臉書社團「榮格讀書會」創建者/陳宏儒

  ◎流傳至今的民間故事與偉大小說系出同源,這就是我們透由故事得到滿足的緣故。鐘穎老師《傳說裡的心理學》以三大冊六大主題引領讀者重回熟悉的故事現場,宛如庖丁解牛,以無厚入有間。談笑之間,謋然已解。那刻,我們竟已隨角色完成潛意識和陰影的對話之舞,唯有暗嘆精彩。——小說家/陳育萱

  ◎民間傳說中的人物、時間、地點、事件……或許不是真的,但是背後反映的價值觀卻如假包換。本書用當代的心理學、社會科學,與百千年前的傳說故事正面對決;狐仙、女鬼、精怪在作者的刀筆下褪去外皮,讓我們看見在妖異包裝之中,古今不易的人性。——藏書家/黃震南

  ◎俄國文學評論家納博科夫形容好的作家是「講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師」。本書作者鐘穎老師集三者於一身,是具有魔法的說書人。他如煉金術士般將心理學、文學、哲學、民俗與宗教融會貫通,對傳統文學中的一則則故事解碼。當讀者以為被引領進入古老的傳說世界時,才發現已置身於自身的心靈祕境之中。你不禁讚嘆作者如何能以文字施展魔法?邀請各位同來領受這趟奇幻的旅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黃雅淳
 
傳說裡的心理學 2:惡靈與鬼怪 (電子書) 深入探討人類心靈的幽暗深淵與超自然信仰的交織 作者:[請自行填寫] 出版社:[請自行填寫] 書籍簡介: 《傳說裡的心理學 2:惡靈與鬼怪》並非聚焦於那些廣為流傳、帶有強烈戲劇色彩的「厲鬼」或「妖怪」主題,而是轉向探討人類文化中更為普遍、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惡靈」與「鬼怪」概念的心理根源與社會功能。本書旨在剖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人們如何建構出這些非物質的實體,以及這些信仰如何深刻地影響了個體的行為模式、群體的規範建立與社會的倫理結構。 第一部:惡靈的誕生——恐懼與解釋的需要 人類面對未知與無力時,總需要一個具體的對象來承載和投射其內心的焦慮。本書首先從人類學和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惡靈」(Malevolent Spirits)概念的起源。這些惡靈,往往被描述為游離在陽間與陰間之間、具有負面意圖的實體,它們的出現,完美地填補了諸多難以解釋的現象:突如其來的疾病、意外的死亡、作物的歉收,甚至是無端的嫉妒與衝突。 1. 認知偏差與歸因錯誤: 我們將解析人類大腦的「過度活躍偵測機制」(Hyperactive Agency Detection Device, HADD)如何促使我們傾向於將隨機事件歸因於有意識的、隱藏的「代理人」——即惡靈。在資源匱乏或環境充滿威脅的古代社會,這種傾向性是一種生存優勢,因為「寧可錯認」一個不存在的敵人,也比忽視一個真實的威脅來得安全。然而,當這種傾向被放大時,便催生了對無形惡意的恐懼。 2. 道德的具象化: 惡靈常被用來象徵那些社會無法接受的慾望或行為的後果。它們是「未完成的罪惡」或「被壓抑的衝動」的外部化表現。例如,某些文化中對「遊蕩的怨靈」的描繪,實際上反映了社會對那些未能遵守既定社會契約(如喪葬儀式或遺產分配)的個體的集體譴責。本書將分析,如何透過描繪惡靈的懲罰性,來間接強化社群的道德界線。 3. 瘟疫與集體歇斯底里: 歷史上重大的災難,如瘟疫或饑荒,往往伴隨著大規模的「尋找替罪羊」現象。惡靈的概念在此時轉化為社會凝聚力的工具,或反之,成為加劇分裂的催化劑。我們將探討在集體壓力下,人們如何將複雜的、結構性的問題(如環境變遷或政治腐敗)簡化為單一的、可對抗的「惡靈」力量,從而引發群體性的恐慌與非理性行為。 第二部:鬼怪的文化建構——界線、儀式與身份認同 與惡靈偏向於「威脅」的性質不同,「鬼怪」(Ghosts/Specters)的概念則更側重於「關係」的延續與「界線」的模糊。它們通常與特定的地點、特定的家庭或特定的歷史事件相關聯,是未竟之事或未解之謎的化身。 1. 空間的心理地圖學: 鬼怪的傳說往往與特定的「邊界地帶」緊密相連——廢棄的建築、荒涼的墳地、夜間的橋樑。本書將分析這些空間在心理學上的意義。這些地方象徵著「秩序」與「混亂」、「生」與「死」、「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過渡區。居住在這些區域附近的居民,會透過建構鬼怪的故事,來劃定其安全領地,並對闖入者發出無聲的警告。 2. 記憶的物質化: 鬼怪的形象,往往是某種「被遺忘」或「被壓抑」的集體記憶的體現。當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如戰爭的殘酷、集體屠殺的真相)被主流敘事刻意忽略時,這些未被處理的情感和事實,便可能以「鬼怪」的形態,在民間傳說中幽靈般地再現。它們是文化創傷的間接表述。 3. 儀式的必要性: 為了安撫或驅逐這些徘徊不去的實體,社會發展出一套複雜的儀式系統。從招魂、驅魔到特定的祭祀,這些儀式在心理學上的核心功能,在於提供一種「掌控感」。即使個體深知儀式的實質效力存疑,但執行這些行為的過程本身,卻能有效地降低焦慮,重塑個體對世界的預測能力,並讓社群成員感受到彼此的支持與連結。 第三部:現代社會中的殘響——焦慮的投射與心理防禦 進入現代社會,科學理性雖然削弱了對傳統惡靈的普遍信仰,但人類對不確定性的焦慮並未消失,只是轉移了目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探討當代的「鬼怪化」現象。 1. 制度性與技術性恐懼: 現代的「惡靈」可能不再是山中的厲鬼,而是無形的「演算法偏見」、「數據洩露的風險」、「金融市場的崩潰」等,這些威脅難以被直觀地定位和對抗,它們的非物質性與隱蔽性,恰恰繼承了傳統惡靈的特徵。我們如何將對體制失靈的恐懼,投射到難以理解的技術怪談中,將是重要的探討議題。 2. 個人化療癒與敘事重構: 對於那些仍在尋求與「鬼怪」和解的個體,本書將分析心理治療在面對「無法解釋的經驗」時扮演的角色。有時,將超自然體驗轉譯為心理學隱喻,並不是為了「否定」其感受的真實性,而是為了賦予其意義,將「被動的受害者」身份,轉化為「主動的敘事者」。 總結: 《傳說裡的心理學 2:惡靈與鬼怪》提供了一把鑰匙,用來解鎖人類心靈深處對混沌、失序和死亡的永恆迴響。它邀請讀者超越迷信與科學的二元對立,去理解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我們為何如此熱衷於創造這些陰影,以及這些陰影如何巧妙地塑造了我們的現實觀與道德觀。這不是一本探討如何遇見鬼怪的指南,而是一部探究「我們為何需要相信有鬼」的深度心理考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愛智者(鐘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輔系/歷史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輔所諮商碩士
  諮商心理師/高中輔導主任
       
  雙寶爸。困頓於生死,未脫於輪迴。沉浸在書本與思考裡,以追求真知與開悟為目標。對世上的學問都敞開心胸,在粉專「愛智者書窩」裡漸次介紹跟人類靈魂有關的所有學問。座右銘是「理解黑暗,心存光明」。著有《故事裡的心理學》(上、下冊)。

繪師簡介

小G瑋-SmallGwei


  台灣台北人,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油畫組,2015年開始創作關於神明系列插畫,擅長塑造角色,其中以Q版神怪角色廣受喜愛,2016年完成以神明為主軸的《東方眾神畫冊》,到2019年與何敬堯合作的《臺灣妖怪地圖》、日本雜誌《怪與幽》, 2021年則開始連載妖怪武俠漫畫《墨厭》,從此奠定於神怪界的奇幻繪師。
 

图书目录

.導讀    
.一、蔣子文(中國‧《搜神記》)
.(一)蔣子文成神    
.(二)蔣侯召劉赤父
.(三)蔣山廟戲配    
.(四)吳望子與蔣山神    
.(五)蔣侯助殺虎    
.二、林投姐(臺灣‧《臺灣四大奇案》)    
.三、陳守娘(臺灣‧民間傳說)    
.四、畫皮(中國‧《聊齋誌異》)    
.五、王六郎(中國‧《聊齋誌異》)    
.結語    

陸、妖怪    
.導讀    
.一、飯臿怪‧龍碽‧細腰    
.(一)飯臿怪(中國‧《搜神記》)    
.(二)龍碽(臺灣‧《裨海記遊》)    
.(三)細腰(中國‧《搜神記》)    
.二、燈猴(臺灣‧《臺灣民間文學集》)    
.三、雪女(日本‧《怪談》)    
.四、屍變(中國‧《聊齋誌異》)    
.五、野狗(中國‧《聊齋誌異》)    
.六、黃英(中國‧《聊齋誌異》)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72792
  • EISBN:978986557299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3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在傳奇小說中探尋靈魂隱居的文化溪壑


  這本《傳說裡的心理學》乃是鐘穎老師的力作。

  全書分為三冊,主題分別是「變形、狐仙」、「異婚、冥戀」與「厲鬼、妖怪」。故事來源取材自中國的《太平廣記》、《聊齋誌異》、《搜神記》、《牡丹亭》、中國民間傳說,以及日本的《今昔物語集》等頗負盛名的民間傳說作品,其中不少故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段子,有的哀怨、有的曲折、有的變化莫測、有的離奇振動,不一而足,但是率皆反映牽扯了人性中真假難辨、善惡含混與愛恨交織的質素,因此單是故事本身就已具備了引人入勝的條件,閱讀經驗精彩可期。

  不過我認為這些故事中所蘊藏的深度存在心理意義,一般讀者若是沒有適當的心理知識嚮導協助的話,要直接從閱讀中挖掘獲取,是會有相當難度的。這倒不是說讀者自己沒有能力從這些動人的傳奇故事中,感應其中委婉曲折的意境,或是從中提煉出自己的人生哲理感悟。我之所以會有如此的論斷,主要是因為這些傳奇小說與民間故事的屬性,傳統上都被定位在稗官野史、鄉野傳聞的角色上,作為茶餘飯後談話的素材尚可,但是要登大雅之堂卻難,這從作者的三冊書中大量引用的《聊齋誌異》的書名,便可管窺一豹,因為書中故事皆被定位為「異」事,只是閒「聊」之資而已。

  因此,這些傳奇故事絕對是傳統意義下的非主流經驗。然而,就深度心理學的觀點而言,它們都是已被社會化之後的自我意識排拒出去的經驗內容。它們是我們社會集體無意識中的陰影層,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所謂的「生物社會帶」,也是深植於我們集體心靈意識之下的溪壑溝渠中,那些不斷幽微擾動的情欲暗流。準此而言,當我說傳奇小說與鄉野傳奇故事難登大雅之堂時,我並非是從外在的社會位階高低價值來定位它們,相反的,我是把它們看成榮格所謂人們邁向整體(wholeness)的個體化(individuation)過程中,整合心靈意識、向上提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邁向健康人格、心靈煉金的必經之路。

  因為這牽涉到深度心理學的專業知識與心理工作的實務經驗,所以才會有前述讀者需要心靈嚮導伴讀本書的說法,但是要找到理論知識與實務能力兼具者來擔任此行的心靈嚮導並非易事。然而很幸運且難能可貴的是,長期愛好並浸淫在存在心理學與深度心理學知識領域,又同時是經驗豐富的資深諮商心理師的鐘穎老師,為我們擔綱了這個角色,使得這一趟心靈旅程變得生動精彩且豐富滋養。

  我有幸先睹為快讀了鐘穎老師的大作,除了對他書中整合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所凝練的詮釋見解,表示肯定讚嘆之外,對於他描述故事情節的巧妙細膩質地,更是深感佩服。這也讓這三冊書的可讀性大為提高,使讀者能在閱讀故事精華的同時汲取卓越的心理洞見,而毫無違和之感。深度心理層次的集體無意識的能流,也因為鐘穎老師的天分與努力,而有機會從生命的縱谷溪壑中緩緩浮現來到平原大地,其面容也讓一般人覺得溫暖和藹而可親。

  榮格心理學博大精深,其中在文化原型心理意義的挖掘與提煉方面,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應用面向,但是出於種種原因,其在本土心理學中卻是個有待耕耘的領域。近年來榮格心理分析師呂旭亞老師出版的《公主走進黑森林:榮格取向的童話分析》,可謂是在荒蕪的領域首開了先河,但其分析的童話故事是以西方文化為主體的,與東方的心靈世界還是有所差異。如今鐘穎老師以東方傳奇故事為主體的心理詮釋的出版,算是填補了這分缺憾。相信這對有志於將榮格心理學應用於東方文化解讀的同儕,是一個充滿激勵的召喚。

  我與鐘穎老師素未謀面,算是神交,但是對於他長年推動經營心理靈性知識閱讀團體的事蹟頗有耳聞,近來也常有機會拜讀到他的心靈敘事或詮釋的文章,由於自己在宗教哲學與心理學領域的訓練背景,所以頗感認同與受益。

  佛法有一切皆因緣所成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今日有緣拜讀鐘穎老師力作,心有所感之餘,樂與同道推薦分享,滿心祝願此書香溢人間,是為之序。

美國費城天普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哲學博士——蔡昌雄

前言

  從鬼神到妖怪,從冥戀到狐仙,這些古老又耳熟能詳的傳說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其實有著深刻的原因。故事的寓意對古人來說並不複雜,他們總是能直觀地明白說者的意圖。然而,現代人背離自己的內心太久、太遠,以致這些傳說逐漸成為可笑的東西。想想孩子們以及還是孩童時的自己,你可能還記得聽到這些故事時內心湧現的驚異與期待。那些絕非言語可以清楚表達的,正是這些民間故事能吸引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原因。

  在心理學龐大的族系裡,以研究潛意識心靈為主的「深度心理學」,與研究愛、孤獨及勇氣的「存在心理學」一直是我最鍾愛的兩門學科。比起事實,它們更關注意義,因此成為我一生的關切。我幼年時在臺東長大,那裡美麗的山與海至今仍澆灌著我的心靈,在我成長的這塊土地中,也有許多故事影響我至深。因此我再次翻閱了小時候讀過的民間故事集,從著名的鬼怪典籍中整理那些看似原始的樸拙傳說,並編以「變形」、「狐仙」、「異婚」、「冥戀」、「厲鬼」、與「妖怪」等六個主題,為每個渴求完整與良善的讀者解讀這些有趣玄妙甚至帶著恐怖的鄉野奇譚。

  直到實際研究之後,我才更加肯定那些古老的東西有著真正的生命。它並不是某個古人的囈語,而是源自東方人集體心靈深處的原型。它所訴說的是我們祖先在面對生命的諸般考驗時所留下的冒險事蹟,是大我心靈在推動整合時所留下的勇敢記錄。只是這一切使用了象徵的語言,需要我們用一個更寬廣的心去理解。不要小看這些內容,因為我們的集體心靈從來不會挽留那些多餘的故事。唯有那能打動潛意識深處的故事元素,才可能成為我們記得住的情節與人物。

  從這個角度來看,正是個體化的過程貫穿了這些耳熟能詳的傳說,描述的是人們在整合路上所遭遇的各種困難與因應之道。「個體化」一詞是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所提出,他用這個概念來說明人一生朝向完整性的發展動力及歷程。在這條個體化路上,有的主角成功,有的主角失敗。但不論如何,我發現他們共享同一種倫理,並傳遞了一種有秩序的宇宙觀。

  在這樣的宇宙觀中,宇宙遵循著平衡的法則,冥冥中自有正義。那不是迷信,那遠遠超過了無稽之談。迷信的人總是專斷,但這個宇宙觀卻要求我們寬容;迷信的人自以為全知,但這個宇宙觀卻希望我們謙卑。只是遠離大自然、遠離了傳統心靈的現代人已漸漸地不再能理解它的意義。寫下這些文章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讓讀者明白,傳說不僅對個體化歷程有著精彩的描述,同時又具有深刻的倫理意義。

  在閱讀這本書時,請容我再次提醒您,它不只是虛構的故事。它是萬千人類心靈在走向整合之路時所留下的結晶。雖如此,你的詮釋才是最適合自己的。請把我的書當作一種參考吧!如果可以,也請把它當成一份指引,指向最深最遠的黑暗,指向最終了悟的道理與神聖。這是我的期待,我的願望。謝謝每位喜歡聽故事的你,謝謝你願意一起參與奧祕。

鐘穎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書的時候,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封面設計吸引了,那種帶點復古又有點詭譎的畫風,很對我的胃口。我猜想,這本書的撰寫者一定對民俗學和心理動力學都有相當的涉獵,畢竟要將兩者巧妙地融合,門檻不低。我總覺得,台灣民間故事裡的「妖」,往往代表了對「異己」或「未知事物」的排斥與恐懼。例如,某些被視為不祥的動物形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可能象徵著社會邊緣群體或是主流價值觀所不能容納的慾望。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這種「他者化」的心理過程,分析人們如何將自己內心深處的陰影或社會規範外的衝動,投射到這些超自然的存在上,那將會是一次非常深刻的閱讀體驗。我特別關注的是,作者如何區分「厲鬼」與「妖怪」在心理學上的不同意涵。厲鬼多半與未竟的心願或強烈的冤屈有關,指向個體的情感創傷;而妖怪可能更偏向文化層面的焦慮或自然力量的不可測性。這種細緻的分類和分析,才是真正體現出專業水準的地方。

评分

这本《傳說裡的心理學3:厲鬼與妖怪》光看書名就讓人忍不住聯想,這絕對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探討。我通常對這類主題比較有興趣,特別是結合了台灣在地文化背景的詮釋。市面上太多類似書籍只是簡單羅列傳說故事,然後生硬地套上幾條心理學名詞就草草收場。真正好的作品,應該是要能深入挖掘這些「非人」形象背後,反映了人們在特定社會脈絡下,那些難以言說的恐懼、壓抑的情緒,甚至是集體潛意識的投射。我期待作者能像一位細膩的說書人,不僅僅是講述「鬼怪」的奇聞軼事,而是能把我們從小聽到大的那些故事,用一種全新的、更貼近人性的角度來解構。例如,某些地方的特定禁忌,它可能源於古老的衛生觀念,但在流傳過程中,被賦予了超自然力量的色彩,最終成為約束社會行為的一種強大心理機制。如果能把這些社會心理的脈絡講清楚,那就太棒了。希望這本書在探討厲鬼與妖怪的同時,也能讓我們更理解自己生活周遭的文化氛圍,畢竟,我們是聽著這些故事長大的。

评分

我對「厲鬼」的研究特別感興趣。在華人文化中,「怨念」是非常強大的驅動力,它遠超於西方文化中那種單純的復仇概念。這種怨念往往牽涉到孝道、倫理,以及社會結構下的不公義。厲鬼的形象,常常是女性或弱勢者在傳統體制下聲音被壓抑後的極端體現。因此,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探討厲鬼的形成機制,實質上也是在探討「權力失衡」下的個體創傷如何被社會集體記憶化、神話化。我會仔細看作者是否能有效區分出,哪些是源於個人創傷的個體化鬼魂,哪些是隨著地域擴散,逐漸演變成具有文化規範意義的集體意象。如果能用精神分析的角度,去解構這些「未完成事件」如何不斷在後代子孫的潛意識中被重演或轉化,那這本書的價值就大大提升了。這需要作者具備極高的敏感度和對在地文化的深刻體察力。

评分

坦白講,現在市面上的「心理學與傳說」結合的書,讀起來常常讓我有一種錯覺,好像作者只是在做剪貼簿,把A的理論套到B的故事上,缺乏內在的連貫性與說服力。我比較期待的,是能看到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例如,妖怪的「異形」特質,是否可以被視為對「正常化」的心理抗拒?在社會快速變遷,價值觀不斷拉扯的過程中,那些無法被主流文化吸納的特質,是不是就傾向於被塑造成「異類精怪」?而這些怪物的出現,往往也伴隨著社會的邊界被重新定義的過程。如果作者能從「邊界與規範」的心理學角度出發,去分析這些傳說如何在時代變遷中不斷「變形」和「重組」,那就非常引人入勝了。這不再只是講故事,而是理解我們自身文化基因如何透過這些怪談,進行自我調節和演化的過程,這才是真正高明的論述。

评分

說實話,這類主題的書籍,最怕的就是賣弄學術術語,結果讀起來晦澀難懂,讓人摸不著頭緒。我比較欣賞那種能將複雜的理論,用非常生活化、貼近庶民口吻的方式呈現出來的作者。台灣的厲鬼傳說,很多都與在地風土、水文地貌緊密相關,例如水鬼的描寫,往往就反映了早期社會對於河流、溝渠的敬畏與危險認知。如果作者能將這些地理環境的因素,與特定情緒(如溺水的恐懼、迷失方向的無助感)連結起來,那種震撼力就完全不同了。我希望看到的,是將這些故事當作是「集體夢境的文本」來解讀,去探尋在特定年代,台灣社會共同面對了哪些無解的難題,導致必須將其轉化為「怪談」的形式來宣洩和記憶。如果能達到這種層次,這本書就不只是本消遣讀物,而是某種另類的社會病理學觀察報告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