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迷蹤:從璀璨星體到黯淡隕石,每一次墜落都是來自天外的珍貴禮物! (電子書)

流星迷蹤:從璀璨星體到黯淡隕石,每一次墜落都是來自天外的珍貴禮物!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建明
图书标签:
  • 科幻
  • 奇幻
  • 星際
  • 陨石
  • 冒险
  • 成长
  • 电子书
  • 小说
  • 宇宙
  • 神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流星的起源×彗星的真相×極光的美麗傳說

看到流星劃過,三秒之內一定要許願才靈驗?
彗星像一團「髒雪球」,那為什麼天文學家對它如此痴迷?
既是黎明女神,也是「狐狸之火」;千變萬化的極光,多采多姿的神話!

不管你是不是天文迷,都一定不忍釋卷的星圖觀測指南!

  【流星墜落,會發出聲音嗎?】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中的流星雨,除了一年四季都有之外,對著流星許願還能得到特別獎勵。遊戲中,流星劃過發出的聲音清脆可愛,令人莞爾。
  事實上,流星通常不會發出可以聽見的聲音。如果你沒有看到它的話,它就會悄無聲息地一掃而過。
  但某些非常亮的流星,有可能觀測到它的聲音。這些聲響主要集中在低頻波段。一般而言,火流星更容易聽到聲音,並且會在它的軌道上留下一條持久的餘跡。

  【發現哈雷彗星的「斜槓天才」哈雷】
  愛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英國天文學家、地質學家、數學家、氣象學家和物理學家。曾任幾何學教授,並是第二任格林威治天文臺臺長。
  哈雷最廣為人知的貢獻就是他對彗星的準確預言。他在整理彗星觀測紀錄的過程中,確認了於1682年出現的某一顆彗星,與1607年克卜勒觀測的和1531年阿皮亞努斯觀測的是同一顆。哈雷以此為據,預言這顆彗星將於1758年再次出現。1759年3月13日,這顆明亮的彗星劃過天際,並被正式命名為哈雷彗星。根據哈雷的計算,預測這顆彗星將於1835年和1910年回歸,結果這顆彗星都如期而至。

  【美麗的極光,充滿浪漫想像的神話】
  極光是地球上最壯麗的天文現象之一,因此許多民族或部落,都會以其熟悉的事件去理解極光這種獨特的自然現象。尤其是生活在北極地區的民族。
  比如在挪威和瑞典,漁民們普遍認為北極光是大群鲱魚在海洋中遷移游動的反射。因為這些魚群浮游在水面上,向空中的雲層發出閃光,所以人在地面上能見到。
  北美印第安人認為,極光流是老人長長的白髮;而極光閃耀便是老人火一樣的眼睛,極光的眩目則是老人披在肩上的長斗篷。
  在古代的芬蘭,人們以一種動物幫極光命名,稱極光為「狐狸之火」,意思說北極光是一隻狐狸造成的。牠有閃亮的毛皮,正迅速地奔跑過拉普蘭山嶺(Lapland)。

本書特色

  本書為您介紹流星、彗星、極光等,並透過淺顯易懂的語言介紹觀測流星、彗星的過程,介紹了極光的最佳觀測方式與地點,引導愛好天文學的讀者領略星空的神奇與偉大。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地球深层地质构造演化和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的专著的简介。 --- 《地球深部物质循环与矿产富集规律》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地幔对流机制以及深源物质如何驱动地壳表层矿产资源形成与分布规律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全书聚焦于地球的“隐秘之所”——地幔和地核,解析了从深部热力学过程到岩浆活动、再到最终形成可资利用矿产储量的复杂链条。 第一部分: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基础 本部分首先系统回顾了地震学、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探测等现代技术在揭示地球内部结构方面的最新进展。我们详细阐述了地幔的非均匀性,包括低速带(LLSVPs)的形成机制、地幔柱的起源及其对地表构造活动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地幔的粘滞性、固相转变(如橄榄石向致密相的转变)如何影响对流模式,以及这种大规模的物质传输过程如何影响上覆岩石圈的应力场和热状态。 我们深入分析了俯冲带的动力学过程,探讨了俯冲板片在不同深度发生的脱水、脱气作用,以及这些挥发性物质如何影响地幔楔的熔融性质。通过对岩石圈地幔的物质组成、捕获的包裹体分析,构建了更精细的地幔源区模型,为理解地幔熔融和岩浆分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部分:岩浆作用与热液成矿系统的构建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岩浆作用在矿产富集中的核心地位。我们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岩浆分异结晶模型,而是引入了多阶段熔融、物质交代作用以及岩浆-围岩相互作用的复杂动力学视角。 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岩浆房——从浅源的火山岩浆房到深源的地幔熔融——如何控制特定元素(如稀土元素、铂族元素)的分配系数和迁移路径。特别关注了地幔熔融的源区特征对初生地幔岩浆地球化学指纹的塑造,例如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与岛弧钙碱性岩浆的成分差异如何指示其深部源区的差异性。 在热液成矿方面,本书系统梳理了地壳流体(包括岩浆水、变质水和地表水)的来源、化学演化及其在热液循环中的作用。利用同位素地球化学(如氧、氢、硫、锶同位素)数据,我们重建了关键热液矿床(如斑岩铜矿、矽卡岩型铁矿和世界级金矿床)的流体来源和演化路径。针对“岩浆-热液过渡带”的流体演化,提出了新的地球化学判别参数,用以区分不同成矿阶段的流体性质和温度条件。 第三部分:深部物质对地表矿产资源的影响链条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创新点之一,它将深部动力学与地表经济地质学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论证了深部地幔活动如何通过区域性构造抬升、火山活动和地壳伸展来“打开”和“聚焦”成矿作用。 地幔柱与大型岩浆省(LIPs): 分析了LIPs事件对全球气候、生物圈的巨大影响,并特别关注了LIPs相关的铬铁矿、钛铁矿、镍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条件。 大陆裂谷与拉张作用: 探讨了地幔物质上涌导致的大陆拉张如何形成深部地壳的减薄和热物质的快速注入,从而控制了盆地型沉积矿产(如铜砂矿)和与拉张相关的热液矿化带的形成。 古大陆汇聚带的遗迹: 通过对碰撞造山带深部结构的地震学成像,解释了俯冲消亡作用如何将深源物质(如超高压变质岩包裹体)带到浅部,并可能形成特定类型的金、钨、锡矿床。 第四部分:关键矿产的深部控制因素与勘查前沿 最后,本书聚焦于全球战略性关键矿产的成矿逻辑,特别是锂、铌、钽(LNT)和稀土元素(REEs)。我们提出,这些元素并非简单地在岩浆作用中富集,而是其富集程度深刻依赖于源区的初始含量、地幔/地壳物质的交代强度以及迁移流体的捕获效率。 本书整合了最新的数值模拟结果和高精度同位素定年数据,为理解全球主要成矿省份的“成矿宜聚性”(Metallogenic Potential)提供了跨尺度的理论框架。旨在为地质学家和矿产勘探专家提供一个从地球深处到矿脉尖端,系统、深入且相互关联的认知模型。 目标读者: 地球科学、矿床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及资源勘查领域的科研人员、高校师生以及相关工业部门的专业人士。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姚建明


  天文系畢業,主要從事天體測量地球自轉方面的研究。科普作家、電視臺科學顧問、約聘講師,多次在圖書館以及各級學校舉辦天文、地球方面的知識型講座。著有《毀滅,還是新生?黑洞的可能與奧祕》、《八卦星象》、《天與人的對話,科學源自哲學》、《中西封神榜,先有神還是先有人?》。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流星!快許願
1.1 流星的傳說
1.1.1 天神的使者
1.1.2 改變命運
1.1.3 現在進行時
1.2 流星
1.2.1 流星與隕石
1.2.2 流星故事
1.3 漂亮的流星雨
1.3.1 流星雨的形成
1.3.2 十大流星雨
1.3.3 流星雨之王——獅子座流星雨

第2章 偉大的彗星
2.1 天文學家的寵兒
2.1.1 哈雷和哈雷彗星
2.1.2 彗星帶來生命
2.1.3 我們喝的是「彗星水」
2.2 彗星——變幻莫測的「怪物」
2.2.1 彗星細說
2.2.2 尋找彗星
2.2.3 歷史上十顆偉大的彗星
2.3 「危險的」天外來客
2.3.1 有多少「天外來客」想親近我們
2.3.2 歷史的「教訓」
2.3.3 真的來了我們怎麼辦

第3章 多彩多姿的極光
3.1 美麗的極光伴隨美麗的傳說
3.1.1 與生活相關的神話故事
3.1.2 極光是美麗與美好的象徵
3.1.3 猜想極光
3.2 極光面面觀
3.2.1 極光的產生
3.2.2 極光出現的區域和極光種類
3.2.3 極光的色彩
3.3 我們和極光
3.3.1 世界上最佳的10個欣賞極光的地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7658
  • EISBN:978626332865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7MB

图书试读

前言

  流星雨和許願,許多人都知道這個話題。那它是不是天文學的話題呢?兩者之間真的有關聯嗎?關於許願你可能比較清楚,那麼關於流星雨,尤其是與天文學相關的部分,估計大多數人都不太清楚。本書中,我們將與天文學、地球科學、心理學,甚至是神祕學密切相關的流星雨拿來和大家討論一下。

  實際上,大多數流星雨都來自於彗星。古代人們對彗星極度恐懼;現在的天文學家和人類學家卻十分喜愛這個「怪物」。彗星那麼漂亮,它那身著飄逸長裙的身影那麼令人神往……不只漂亮,彗星與我們關係很大,甚至我們喝的水都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彗星帶來的。在這本書裡,我們會用一整章,來為您介紹彗星。

  極光和流星雨、彗星一樣極其漂亮。於是我忍不住把這些「美」的事物(現象)放在一起來和大家分享。本來,很想為大家介紹「漂亮的天文學」,是的,那些星雲、星團、無線電波源、類星體、超新星爆發,真的是太漂亮了。可是,它們只能在望遠鏡裡看到。流星雨、彗星和極光不同,只要你願意,只要你勤奮一點,只要你喜愛天文學,你就能用肉眼欣賞到它們。而且,它們的漂亮並不亞於那些離我們特別遙遠的天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结构非常特别:**《流星迷蹤:從璀璨星體到黯淡隕石》**,这是一个从“宏大”到“微观”的递进。我推测作者的写作思路可能是从宇宙尺度的大爆炸、恒星的演化,谈起这些物质如何被抛洒出来,构成一个个游荡的星体;然后视角逐渐聚焦,进入我们太阳系,谈论柯伊伯带或奥尔特云的碎片是如何被引力捕获,最终穿越大气层。这个过程中,最考验作者功力的,是如何处理“黯淡陨石”的部分。陨石一旦落地,它就失去了光芒,成了一块普通的石头,但它的价值却在这个时刻被最大化地体现出来——因为所有的信息都被“封存”了。我期望作者能细致描绘科学家们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比如质谱仪、电子显微镜,去分析这些“黯淡的礼物”,从几微米级的晶体结构中,重构出数十亿年前的宇宙历史。这种将“时间冻结”的技术解读,如果能写得像科幻小说一样引人入胜,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入手,它提供的是一种超越时间维度的对话。

评分

最近我迷上了一种叫“天体生物学”的领域,就是研究生命在宇宙中存在的可能性。这本书的书名里提到了“珍贵礼物”,这让我立刻联想到“生命起源”的问题。我们地球上的很多有机分子,包括构成我们身体的元素,都有可能是通过彗星或陨石带到地球上的。我非常好奇,作者会不会深入探讨这个“胚种论”或者说“外源生命论”。如果书中能用清晰易懂的比喻,解释一下那些携带氨基酸或核苷酸的碳质球粒陨石,是如何“播撒”生命的种子,那就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叙述了。我不太喜欢那种一上来就用复杂公式轰炸读者的写法,而是倾向于那种“场景化”的描述。想象一下,在四十亿年前的地球,一场流星雨带来了关键的化学原材料,然后生命开始了萌芽——这种画面感,如果作者能描绘出来,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的天文读物了。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具“宿命感”的视角来看待我们自身的起源。

评分

对于一本严肃的天文科普作品,我个人非常注重它的“在地性”和“实操性”。虽然流星是宇宙现象,但台湾的读者对于夜空观测和本土的陨石记录,其实也是有情怀的。这本书如果能提到任何与东亚观测,或者甚至更细致地,台湾本地有没有人成功发现过什么稀有陨石的新闻或记录,那就太加分了。毕竟,看别人家的故事总是隔了一层,如果能结合自己脚下的土地,那种亲近感会立刻拉近距离。另外,如果作者在书中最后一部分,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陨石”的小贴士,或者指导我们如何安全地观测流星雨,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指南针和星图的辅助说明,都会让这本书从“纯阅读”升级为“实践工具书”。很多读者买科普书,不只是为了知识,更是为了能带着这份知识走出去,抬头看看天,或者低头找找地上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够吸引人了,**《流星迷蹤:從璀璨星體到黯淡隕石,每一次墜落都是來自天外的珍貴禮物!》**,听起来就充满了一种史诗般的浪漫和科学的严谨交织在一起的感觉。我最近刚好在研究一些关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历史影响,特别是对于生命演化的那些假说。这本书的副标题“每一次墜落都是來自天外的珍貴禮物”,用词非常巧妙,它没有用那种耸人听闻的方式来描述陨石撞击,反而赋予了这些宇宙碎片一种“馈赠”的意义。我猜想,作者一定很擅长将那些冷冰冰的天体物理知识,用非常诗意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璀璨星体”到“黯淡陨石”的这个过程,这不仅仅是物理状态的变化,更可能是一种叙事上的转折,从壮丽的星际景观,回归到地球上被发现的、带着历史信息的石头。如果能穿插一些古代文明对流星雨的记录或者神话传说,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天空中的任何异常现象,都会被赋予极大的解读空间。希望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够硬,能撑得起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

评分

说实在话,现在市面上关于科普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是把论文直接翻译过来,读起来干巴巴的,跟嚼蜡一样。我之所以会对这本《流星迷蹤》产生兴趣,主要是被它那种“寻踪”的感觉给抓住了。这不光是看星星,更是“走一趟”流星的生命周期,从它在太阳系某个角落诞生,到它穿越大气层,最后静静躺在沙漠或海底被发现。我希望作者在叙事结构上能采用一种侦探小说的手法,每发现一块陨石,就像解开了一个宇宙的谜题。例如,如果能详细描述某一块著名的陨石(比如撒哈拉沙漠里发现的那一块),它是如何通过化学分析,告诉我们太阳系早期的一些温度和物质构成的细节,那就太棒了。我不是科学家,但我对那种“抽丝剥茧”的求知过程非常着迷。而且,如果作者能把地球上那些收藏陨石的私人藏家或者博物馆策展人的故事也放进来,增加一点人文色彩,那就更立体了。一本好的科普书,不应该只给我们答案,更应该展示“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些答案”的艰辛历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