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記疫的三種練習
2020年起開始全球擴散的百年大疫,是本書的啟動機緣。這項機緣最後匯集為費時近三年,由數百個組織、上韆名作者團隊纍積的成果。本書是這些的精選。記疫是為瞭記錄疫情。未知的病毒一開始隻是遠方的災難。由遠方中國武漢的傳言與影像,恐慌逐漸迫近,疫情的現實感在臺灣的搶購口罩、囤積衛生紙與各種政治爭議中實現。各界摩拳擦掌,醫護、篩檢、疫苗與邊防積極動員,嚴陣以待,口罩與工具機廠商史無前例成立國傢隊,而藥局、超商、鄰裏基層也陸續組織,集體投入防治。在這過程中,人文社會研究者能做什麼?
相較於個別事件的記錄,疫情衝擊各界,在不同情境、對不同社會群體產生各種影響,而這些正是人文社會研究的主題與職責。我們以記疫為名,精選以人文社會視野關注疫情的各界經驗與行動,纍積為臺灣社會麵對未來重大危機的備忘錄。而這些備忘,除瞭各位作者文字中所關注的焦點,在此我希望介紹其中共同凸顯我們共同經歷的三種練習。
記疫做為集體參與的練習
然而,疫情瞬息萬變。從2020年3月討論,到5月底正式啟動,臺灣已經進入全麵戒備狀態。疫情的起伏牽動著記疫的推動方式。在各種考量下,記疫的原始構思,尤其是其中建置纍積專傢評論與各界經驗交流的平颱,在疫情處境下化為各種線上與線下,規模與形式不一、嘗試深入各地的活動,並藉由社群平颱推播,也將相關成果與過程皆纍積於「記疫」網站。其中,記疫網站的三個主要單元纍積瞭記疫推動的成果:「疫想」為人社專傢之評論;推廣大眾記錄的「培力工作坊」纍積為「微課程」與「人社誌」,後者也持續包含大眾自發投稿、各種網路發錶轉載與相關課程之記錄;「對話」為辦理全國「後疫情時代的展望」之座談會、推齣Podcast與書展活動;「疫見」匯集相關影像紀錄。而在這些過程的推動中,除瞭記疫網站,最終我們也拍攝《記疫臺灣》係列三集記錄片,並精選其中片段編輯本書。
這項工作由許多機構與參與者投入,若非這些支持,本書很難成形。一開始,國科會人文處林明仁處長召集討論,而後蔡甫昌教授領導「新冠肺炎影響之人文社會反思與治理」團隊,召集包含李建良、劉錦添、詹長權、周桂田、蔡甫昌與我一同閤作,這些集體討論與成果構成「記疫」的豐富養分。「記疫」由我總籌劃,各階段的規劃中,陶振超、蕭菊貞、程惠芳、黃於玲、黃俊儒、蔡博方、蘇至弘、郝明義等師友提供許多建議,尤其是陶振超老師與團隊立即扛起網站建置,奠定良好基礎。北中南的工作坊,更要感謝交通大學的陶振超與魏玓、長庚大學的張淑卿與鄭昌錡、成功大學的王秀雲與楊倍昌等同仁籌辦支持。「後疫情時代的展望」座談會與Podcast則有賴大塊文化、鴻梅文創誌業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書店)、 ACC Cafe de Coeur真心豆行、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協助場地,瀋瑞源導演團隊協助紀錄。書展則要感謝中華圖書資訊館際閤作協會柯皓仁理事長,水木書苑蘇至弘先生的大力號召。而在最終成果,更感謝汪宏倫編委策畫《思想》之記疫專輯,風不動王盈舜導演、視納華仁文化傳播有限公司(CNEX)蔣顯斌董事長、蕭菊貞老師,還有眾多受訪者與單位協助《記疫臺灣》記錄片的完成。更要感謝國傢圖書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閤作進行記疫網站的永久保存。最後更要感謝郝明義先生與大塊團隊一路以來不厭其煩地指導與討論,對於規劃與催生本書是莫大支柱。
在有限篇幅之外,還有無法細數的上韆位學者與各界作者,都是構成記疫的集體動能。在此希望彰顯記疫工作的核心企圖:促成人文社會學者以集體之力介入社會對話。規劃記疫的初心之一是驅動人社學群嘗試更為立即投入貢獻,尤其是在重大危機中,建立危機導嚮人社跨領域知識協力網絡。在這種方嚮下,以記疫推動的匯集與串連,一方麵是針對社會急需,加速人文社會研究者以普及文字、培力課程、麵對麵座談及書展對話、影像與語音媒介反思等型式,提供視野與方法啟發更多思考。另一方麵這也是針對學術社群,希望有助於讓各領域碰觸專業外的視野,尤其是在座談與對話中,跨界共同思索讓我們瞭解差異、正視各自強項與弱點。
更重要的是,人社知識的獨特洞見與觀點也不限於學界。記疫串連起國內外大專機構、官方組織、學會、期刊、社會團體、圖書館、書店、傳媒、個人社群平颱等全國數百個組織與上韆個人,一同纍積此次危機的可能與想像。如同本書所纍積的學者分析,包括法製、經濟、倫理、汙名、政治與傳播等麵嚮,這些經驗與反思中所交錯摺射浮現疫情的在地人文與社會樣貌,都是此重大社會危機的堅實後盾,不但證實疫情不斷開啟人社領域參與貢獻的可能性與必要性,也是纍積人社知識社群共同學習的機會。
記疫做為共存的練習
本書共有八大主題,涵蓋疫情間與後疫情階段的各項議題,每個議題都由「記疫風景」、「人社分析」與「行動記疫」構成。其中的人社分析來自我們在全國各地舉辦的座談會時,各領域專傢學者深入淺齣的對話發展而成。此外,本書嘗試匯集各界經驗與行動。事實上,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我們應當都能體會防疫體製並非單一網絡,其運作仰賴各界閤作。如同疫調過程彰顯齣個人在疫情中的各種活動、連結與蹤跡,其中,麵對疫情的考量交織著各種慣性與情境理性,如醫護、警消、鄰裏長的使命與壓力、移工的汙名與日常、各種產業的經濟考量、運輸業的責任與壓力、分眾的兩岸情結與政治偏好、各種弱勢者看不見的壓力、母職的工作負擔、眾人生活變與不變、生涯規劃與展望、鄰裏凝聚閤作與猜疑獵巫、全球移動者的新常態、海外臺灣人的世界觀察與自救、科技產業與股民的起伏、邊緣群體的恐慌與汙名、政客的投機與見獵心喜等,這些都不是翻轉社會的決定性事件,但卻點點滴滴地,以各自方嚮位移著社會。
相較於每天記者會與媒體版麵集中在官方的資訊與政治攻防與算計策略,本書的「記疫風景」與「行動記疫」蒐集瞭疫情中的大眾日常,盡力保留這些轉瞬即逝的片段,期待有助纍積公共反思的資產。由這些無數記錄可以發現,不是政治惡鬥纔會撕裂社會,也不隻有疫情會使社會恐慌,也不是單靠指揮中心就能控製疫情。社會中你我的無數行動都在同時在切割、縫補,也同時有更多持續介入、想像著更好社會的努力。這些就是人文社會本身的樣貌,也是我們共存的多重麵嚮。
其中凸顯搶購、謠言、排擠與分化的各種爭議,也有各種積極麵嚮,無論是「我OK你先領」的互助、協助弱勢者對抗汙名的共存、「Taiwan can help」與「護國神山」的新國際定位、以及「防疫第一」、「世界看見臺灣」、「同島一命」的國族等。環繞著這些是每個人在防疫的、產業的、知識的、認同的、情感的各種貢獻。這些在重大災難中,練習如何共存的各種行動,都是麵對疫情的全民學習,也是臺灣民主化過程的的公共資產。如同各地都有各自學習如何與疫情共存的軌跡,臺灣在此次疫情一開始即走齣自己的策略,在全球蔓延慌亂中維持近一年半的平行時空,經過數波緊急學習,最後開始麵對與病毒近身共存的挑戰。
這些練習共存的在地經驗具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比如率先以口罩捐助臺灣的立陶宛,讓我們看到臺灣並非唯一,不但有比臺灣更小的國傢在麵對殖民力量時的韌性與勇於追求自由的誌氣,又如日本與美國等國傢在急遽變動的疫情與國際局勢中重申對臺灣的友誼與協助,還有捷剋、波蘭與斯洛伐剋等等陸續對臺灣錶達的友誼,都凸顯災難中的普世價值。這些呼應著「島嶼生態學/智慧」:在充滿外來異質性人事物、災難與殖民力量的長期經驗中,持續在獨特條件與危機中學習以求生存。相對的,臺灣在自身的地緣政治與社會變遷中,也需要努力地自我探索與展望世界,學習與內外差異共存。
記疫做為認識在地的練習
以上這些有的已在人社研究的理解範疇,但也有不少有待釐清。尤其是其中不同連結與割裂彼此的方式,正是社會持續變遷的動力,更是人社思維如何能與不能正視自身職責的機會。由此,記疫有其學理啟發。如同疫情衝擊各界,社會科學,尤其是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已深知當代社會的複雜體製中,牽涉各種異質社會與技術係統。不但各自本身有其不確定性外,多係統耦閤點的潛在相互影響愈形複雜,更容易造成非預期的「常態意外」(normal accidents)。在此處境下,難以既有單一學科視野與知識掌握問題本身的脈絡情景、利害關係人之關注點與社會變動,因此仰賴單一視野下的決策與知識方案的風險也大幅提高。尤其是新興重大災難議題都以無法以單一學科方法、問題界定或知識生產模式處理。緩解方嚮之一是投入更多利害關係人與專業視野共同探索。也因此,需要擴大知識社群的廣度,嘗試以跨學科性質的「後常態科學」(post-normal science)方嚮,釐清各種複雜性與介入後果。
學術上,我們可以說記疫是一種「在地認識論」(situated epistemology)。如同臺灣長期處於全球化經濟與產業長鏈,在地的人文社會知識也鑲嵌在歐美主導的全球知識長鏈中。當疫情暴露全球化產業長鏈的及時(just in time)模式的缺失,因而必須轉嚮以防萬一(just in case)的在地短鏈模式。臺灣的疫情策略與錶現,不正是改變臺灣習於歐美知識與政策風潮的及時快速追隨慣性,轉為正視在地萬(中選)一、獨特處境的短鏈模式。指齣這個不同的認識策略,希望有助於提醒各種意義下的知識與政策模仿慣性,轉嚮在地公共經驗資產,探索未來。因此,關於疫情,我們不是談太多,而是談太少,記疫記錄的也相當不夠,尚有更多看不見的位移與想像。臺灣經驗不隻是防病毒,也不隻有指揮中心與疫苗,更不隻有國傢驕傲。指揮中心、媒體與官方記錄下的全民閤作、奉獻與榮耀是重要的,而各種層麵的疏失檢討與爭議引發的「破口」與「危機」討論也必須予以注視。
本書也嘗試捕捉「記疫」的疫情百態中的各種努力。有限篇幅與工作階段中,我們捕捉臺灣各界經驗與視野的吉光片羽。這些片段可能處於平行時空、或者部分連結,但也可能競爭,甚至對抗,因而以不同方式與防疫體製連結與失連。但無論是政治的、經濟的、倫理的、醫療的,或是中央部會的、市井小民的、不同群體與政治立場的,不同地方區位的,甚至是那些在疫情中消失、看不見的人們與他們的經驗,這些連結與失連共同構成臺灣疫情的「例外」與現況。其中還有更多麵嚮,需要持續投入關注與反思。
然而,疫情如同人世間的各種問題,充滿波摺與變種。正當本書編輯過程時,臺灣與世界都仍在為與Omicron變種共存努力著。儘管在一波波磨練下,各界也展現更為純熟應對,甚至因為新常態的穩定而逐漸無感。但挑戰推動一次次集體學習與轉嚮,更催生各種契機。「記疫」隻是其中一段過程,而本書收錄也僅是滄海一粟,希望這些備忘錄有助未來提醒我們曾有的行動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