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 (電子書)

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英時
图书标签:
  • 錢穆
  • 現代中國學術
  • 中國思想史
  • 學術史
  • 文化史
  • 史學
  • 電子書
  • 臺灣史學
  • 知識分子
  • 近現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跨越世紀的史學泰斗──余英時
一代巨擘的治學方法、為學成就,經典再現

海濱回首隔前塵,猶記風吹水上鱗
余英時回憶與錢穆的相處點滴
以宏觀視野剖析國學大師畢生學術成就
欲了解錢穆與余英時的國學史研究,絕不容錯過本書
 
  專文引言 ▎
  陳弱水(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余英時典藏套書 系列特色
 
  ◆   余先生學術成就的多方位呈現

  集結余先生橫跨三十年的的學術論文、通俗短講和專書序文,文體特性各異,涉獵主題廣泛,展現其深厚的研究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而其中針對恩師錢穆學術和思想的研究,不僅為讀者提供理解錢穆的另一取徑,也能從中觀察余先生自青年以來的學思歷程。
 
  ◆   走出象牙塔的社會關懷
  余先生學術成就斐然,但是他並未將眼光限縮於研究的象牙塔中,而是賦予自身知識份子該有的淑世理想。從套書中的短文和講詞,可以看出余先生也將其學養和批判性眼光,應用在針砭時事與社會問題。他不畏政治勢力,不獨善其身,嘗試利用筆墨啟發讀者一同追求更自由、美好的時代。
 
  ◆   時代變遷中的一盞明燈
  余先生藉歷史分析點破中國百年來所處的危機,亦巧妙剖析中國在他落筆當下的整體局勢,展現余先生對自由和民主等普世價值之關懷,並給予讀者化解危機的可能方向。其見解在今日詭譎莫測的局勢下,讀起來依然擲地有聲。

  余英時先生師承於錢穆先生,對於錢穆先生的思考與學術研究都有深刻的體悟。錢先生論學具有極其鮮明的觀點,與中國現代學術界的一切流派都有顯著的異同,因此一方面和各流派都有所不合,另一面又和各流派都很深的交涉,在當代中國學術史上,切磋出燦爛的花火。本書特別著重地分析了錢先生和「五四」主流派(以胡適為代表)、馬克思主義派(以郭沫若為代表)、以及新儒家(以熊十力為代表)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勾劃出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思想史的一個重要側影。

齊聲推薦

  黃進興(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院士)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綜合大學系統校長)
好的,请看这份关于其他书籍的详细简介: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塑:后冷战时代的全球秩序》 作者:塞缪尔·亨廷顿 (Samuel P. Huntington) 译者:刘爱华,刘国梁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 (修订版) --- 内容概述与核心思想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塑:后冷战时代的全球秩序》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的代表作,其核心论点挑战了冷战结束后一度盛行的“历史终结论”。亨廷顿大胆预言,未来的国际冲突形态将不再主要基于意识形态或经济利益,而是源于不同文明之间的认同和差异。他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的界限模糊了,文化和宗教的认同感重新浮出水面,成为定义国家间关系和内部政治冲突的关键要素。 本书深入探讨了全球政治的未来走向,系统地分析了九大主要文明的特征、互动模式以及潜在的冲突点。作者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并非简单的文化优越论或排外主义的宣言,而是一种基于历史观察和地缘政治现实的深刻洞察。 第一部分:文明冲突的理论基础 本书开篇即确立了分析框架。亨廷顿首先界定了“文明”的概念,将其视为人类文化认同的最高层次,其特征包括共同的语言、历史、宗教、习俗以及自我认同感。他指出,自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以来,世界逐渐被划分为若干个主要的文明区域,例如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儒家文明)、印度教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日本文明”和“泛伊斯兰/泛东正教”等复合文明。 作者强调,冷战时期被压抑的文化差异,在超级大国对峙结束后,迅速成为全球政治舞台上的主导力量。这种冲突根植于深厚的历史积怨、对自身身份的捍卫以及对全球影响力的争夺。亨廷顿特别警示,当前全球最危险的冲突线并非国家边界,而是“文明的断层线”。 第二部分:文明间的互动模式与张力 亨廷顿详尽分析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他指出,这些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模式: 1. 国家间的关系 (State-to-State Relations): 即主要大国在文明内部或文明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博弈。例如,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特别是伊斯兰和中华文明)在价值观、人权、贸易政策上的摩擦。 2. 断层线冲突 (Fault Line Conflicts): 这是指发生在同一文明内部不同宗教或族群之间的冲突。作者认为,这些冲突往往比国家间的战争更为血腥和持久,因为它们直接关乎身份认同和生存空间。 3. 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的竞争 (Core State Competition): 每一个文明都有其“核心国家”或领导者,它们试图维护本文明的利益和影响力。例如,美国在西方文明中的领导地位,以及中国和沙特在各自文明中的作用。 书中一个重要的论点是关于“西方与非西方”的张力。亨廷顿认为,西方在过去几个世纪确立了其全球主导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军事和经济优势,以及普世主义的意识形态推广。然而,随着非西方国家,特别是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经济复苏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他们对西方价值观的挑战日益增强。这种挑战并非简单地模仿西方,而是试图构建基于自身文明传统的替代性全球秩序。 第三部分:西方文明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道 本书的后半部分集中讨论了西方文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为西方提供了政策建议。 挑战一:多极化的世界与“伪普世主义” 亨廷顿严厉批评了西方推广的“普世价值观”(如自由民主、人权、市场经济)的虚伪性。他指出,西方在要求其他国家遵守这些规则时,自身却常常以国家利益为由采取双重标准。这种不一致性削弱了西方的道德权威,并促使非西方国家寻求独立发展道路。 挑战二:内部的文化侵蚀 除了外部压力,西方文明自身也面临着深刻的内部危机,主要体现为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模糊和对传统价值观的背离。移民、多元文化主义的过度强调以及精英阶层对本国文化的疏离,使得西方在面对外部挑战时,难以形成统一和坚定的意志。 应对策略:认同与边界 亨廷顿主张,西方必须首先“重拾其文化认同”,明确区分“谁是我们”和“谁是他们”。他建议西方应采取以下策略: 1. 克制普世主义冲动: 停止强行推销西方的价值观,转而接受一个多元文明并存的世界格局。 2. 维护军事优势: 保持必要的军事和技术领先地位,以威慑潜在的对手。 3. 文明内部的团结: 巩固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西方核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安全合作。 4. 审慎介入断层线冲突: 在非西方文明的内部冲突中,西方应避免过度干预,除非干预能明确服务于西方的核心利益,且干预方式需要极其谨慎,以免被视为是文明间的战争。 总结与学术影响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的重塑》自出版以来,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争议。批评者认为它过度简化了复杂的全球政治现实,夸大了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并可能为冲突制造“自我实现的预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本书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帮助理解冷战后国际关系中兴起的身份政治、宗教复兴和地缘文化对抗。 它极大地影响了后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辩论,促使决策者更加关注文化、宗教和历史背景在塑造国家行为中的深层作用。这本书至今仍是国际关系、政治学和历史学领域绕不开的重要参考著作。 --- (本介绍侧重于亨廷顿的经典著作,未涉及您提及的关于钱穆先生的电子书内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余英時(1930~2021年)


  出生於天津,籍貫安徽潛山,香港新亞書院文史系首屆畢業,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及當代漢學大家楊聯陞,取得哈佛大學史學博士。曾任密西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耶魯大學講座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獲選為美國哲學學會院士,2006年榮獲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終身成就獎」(the John W.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2014年榮獲「唐獎漢學獎」。被西方譽為「二十一世紀中國史學之泰斗」。

 

图书目录

余英時典藏套書引言  陳弱水
自 序
猶記風吹水上鱗──敬悼錢賓四師
一生為故國招魂──敬悼錢賓四師
錢穆與新儒家
《十批判書》與《先秦諸子繫年》互校記(附〈跋語〉)
《周禮》考證和《周禮》的現代啟示──金春峰《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序
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
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激進與保守──香港中文大學廿五周年紀念講座第四講(一九八八年九月)
《錢穆先生八十歲紀念論文集》弁言
壽錢賓四師九十
附錄:錢賓四先生論學書簡(附原文)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5257
  • EISBN:9786263078543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MB

图书试读

自序

  錢賓四師辭世已整整一年了,一年前我曾寫了兩篇悼念他的文字—〈猶記風吹水上鱗〉和〈一生為故國招魂〉—先後發表在《中國時報》和《聯合報》上。三民書局劉振強先生當時曾約我編一部紀念賓四師的專刊,因為賓四師晚年的著作幾乎全是由劉先生經手出版的。原則上我接受了這個任務,然而在實行時卻不得不對原來的計畫加以修改。這一年來,臺灣、香港、和大陸都刊出了不少紀念錢先生的文字,但是我旅居海外,無法進行有系統的收集工作,如果僅就眼前所見,彙集成冊,則不免遺漏過甚。幾經考慮之後,我決定把我自己以前涉及錢先生的文字合為一編,作為個人紀念錢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獻禮。

  這裏所收的文字多數是與錢先生直接相關的,但也有兩三篇僅間接涉及他的學術和思想,應略加說明。〈《周禮》考證和《周禮》的現代啟示〉曾刊於臺北的《新史學》(一卷三期,一九九○年九月)和北京的《中國文化》第三期(一九九○年十二月)。此文特別指出錢先生〈劉向歆父子年譜〉和〈周官著作時代考〉的重大貢獻。前一文尤其曾震撼了當時的學術界,使人從康有為《新學偽經考》的籠罩中澈底解放了出來。《周禮》決不是劉歆為了助王莽篡位而偽造的「建國大綱」,至此已無疑義,重翻舊案是徒勞無功的事。但是由於今天新一代的學人對清末民初的今古文經學之爭已隔得遠了,對於這個問題的意義恐怕不免也有些看不清了。最近我在《胡適的日記》(臺北,遠流出版公司影印本,一九九○年,第十冊)中發現了一則紀事,值得引在這裏。《日記》民國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條說:

  昨今兩日讀錢穆(賓四)先生的〈劉向歆父子年譜〉(《燕京學報》七)及顧頡剛的〈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清華學報》六‧一)。

  錢譜為一大著作,見解與體例都好。他不信《新學偽經考》,立二十八事不可通以駁之。

  顧說一部分作於曾見錢譜之後,而墨守康有為、崔適之說,殊不可曉。

  這是〈向歆年譜〉初問世時的反響,是有關現代中國學術史的第一手史料。我在寫關於《周禮》一文時,《胡適的日記》尚未出版,所以現在抄在這裏,以為補充。第二年(民國二十年)北京大學聘錢先生講授中國上古史和秦漢史,其淵源即在於此。

  〈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一文原為悼念楊蓮生師而作,因其中有專節論及錢先生,所以也收在這裏。錢、楊兩先生同是我正式受業的老師,不意同年逝世,相去不過兩個多月。從此我竟成韓愈所謂「世無孔子,不在弟子之列」了,思之尤不勝其傷悼。〈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激進與保守〉一篇長文雖未正面涉及錢先生,然而卻為他的學術和思想提供了一種時代的背景。錢先生在一九八八年為《國史新論》所寫的〈再版序〉上說:

  余之所論每若守舊,而余持論之出發點,則實求維新。亦可謂為余治史之發蹤指示者,則皆當前維新派之意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增訂初版,一九八九年)

  這正是我的〈激進與保守〉文中所討論的主題之一。原文是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五周年紀念講座第四講的紀錄(一九八八年),曾刊於《中文大學校刊》附刊十九。此次重印,文字略有改動。

  本書所收各文中,最早發表的是〈《十批判書》與《先秦諸子繫年》互校記〉,時在一九五四年。此文揭出了郭沫若掩襲錢先生的著作的事實,是現代學術史上一重極有趣的公案。由於此文未經重印,故流傳不廣。此次收入集中,校勘和考證的部分一仍舊貫,但在行文方面則作了較大的修改。中共官方學術界曾間接反擊此文,採取變被告為原告的策略,反過來誣指《先秦諸子繫年》由抄襲而成,更為學術史添一趣聞。因此我又補寫了一篇跋文,供讀者參考。

  〈錢穆與新儒家〉一文近四萬言,最近才寫成,是本書中最長的一篇,此文較去年所寫的兩篇悼念文字為詳實,因之也許可以更進一步說明錢先生的治學精神。但是為了避免引起無謂的爭端,我沒有讓它先在報章雜誌上露面。所以這是第一次刊布的文字。

  本書〈附錄〉收入錢先生論學論文的書簡三通,這是從我手頭尚保存著的信中挑選出來的。我因為屢次遷居,師友書簡損失最多。錢先生給我的信也頗多遺失和殘闕,現存的幾十封信是我在錢先生逝世後,翻箱倒篋找到的。〈附錄〉第一、第二通寫於一九六○年,那時錢先生正在耶魯大學任客座教授。這兩封信都是對我的《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初稿的批評和討論。其時我治國史不過剛剛入門,這兩封信對我有振聾啟聵的震撼力。當時我的計畫是讀完學位後回到新亞去執教,所以主要精神是放在西方歷史和思想方面,如羅馬史、西方古代、中古政治思想史、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以及歷史哲學等都是我曾正式選修過的課程。我的心裏頗有些焦急,因為我實在騰不出太多的時間來專讀中國書,而中國古籍又是那樣的浩如煙海。我在給錢先生的信中不免透露了這一浮躁的心情。錢先生每以朱子「放寬程限,緊著工夫」的話來勉慰我,叫我不要心慌。這種訓誡真是對症下藥,使我終身受用無窮。錢先生又特別提醒我:治中國學術思想史必須在源頭處著力,不能以斷代為限。這句話也是我終身不能忘記的,雖然我至今仍停留在「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階段。錢先生又一再告誡我不可追逐時尚,鬥奇炫博,走上華而不實的斜徑。我自己感覺非常幸運,在我步向學術旅程的關鍵時刻能夠得到這樣一位良師的當頭棒喝。限於才力,我的成績自然遠遠沒有達到錢先生當初對我的期待。但是我後來常常把錢先生的意思──其實也就是中國傳統的為學之方──輾轉說給向我問學的青年朋友們聽。我勉強做到了錢先生所說的「守先待後」。〈附錄〉中的第三封信是一九六六年寫的,那時我剛剛回到哈佛任教,胸中正醞釀著對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種新解釋,而以戴東原與章學誠的對照為其中心線索。因此我寫信向錢先生求教,現在發表出來的便是他的答書。這是我的《論戴震與章學誠》的一個遠源。我自己曾受到錢先生這幾封論學書簡的啟發和激勵,所以現在決定把它們公諸於世,與有志於治中國學術思想史者共享之,並略述其背景如上。

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六日余英時序於美國普林斯頓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