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通訊 (電子書)

夢中通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崎雲
圖書標籤:
  • 夢境
  • 通靈
  • 超自然
  • 電子書
  • 奇幻
  • 懸疑
  • 心理
  • 小說
  • 靈異
  • 科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23年時報文學獎散文組首獎 ▍
原諒疾病、原諒自己、
原諒妳,我的母親。
原諒一切善惡的有涉與無涉、有心與無心。

  ▍與時間、神佛對話──
  ▍2023年時報文學獎散文組首獎
  ▍詩人崎雲首本傢族紀事散文集

  生與死的間隔,慶祝與哀愐的間隔,
  虛幻與真實的間隔。
  諸此在敗壞中的敗壞,我鈍……

  母親蓮仔思覺失調癥發病,時而暴怒憂傷,時而幻視幻聽、時空錯亂。當母親像小孩含著淚在親人懷中入睡,他想著,我也曾希望自己能夠這樣安然躺臥在母親的懷裡。

  一場地震後,他在倒塌的建築物前舉起錶,右耳聆聽時間,左耳聽苦難的人間,直到第七日,終於等到錶姊一傢四口的身影。父親為撐起傢計積勞成疾,他捐肝給父親,讓自己沉默的一部分為父親提供守護。

  詩人崎雲以節製安靜的筆觸,書寫傢族記憶與周身病事,其間有睏惑眷念,亦有和解與頓悟。病苦死別之前,他不與神佛對峙,而與時間說話,任時間說話。

  ※本書收錄時報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等多項文學獎獲獎作品。

  //
  原諒疾病、原諒自己、原諒妳,我的母親,
  原諒一切善惡的有涉與無涉、有心與無心。
  在彼刻,似乎疾病所帶來的痛楚已與我倆無關,
  與天地無關,與諸神無關,
  與業障冤孽與種種遁伏的妖鬼魔障無關。
  隻覺得身心安然,當下的彼此乃彼此的護守,
  我們相互看顧著,
  而左手臂上的那一顆痣仍然清晰可見。
  ──〈連心痣〉

  //

收錄文章獲獎紀錄

  〈蓮仔〉獲2023年第44屆旺旺時報文學獎首獎
  〈夢中通訊〉獲2022年鍾肇政文學獎散文副獎
  〈靜物之聲〉獲2022年吳濁流文學獎散文佳作
  〈遺事〉入圍2022年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組決審
  〈水琴〉獲2020年第10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佛教散文佳作
  〈水問〉獲第2018年第8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佛教散文佳作
  〈連心痣〉獲2012年懷恩文學獎社會組優勝

作傢齊聲推薦

  羅毓嘉(作傢)
  __專文作序

  吳妮民(醫師、作傢)
  孫梓評(作傢)
  崔舜華(作傢)
  郝譽翔(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係教授)
  廖梅璿(作傢)
  __一緻推薦

  「最好的詩人,他們的詩總是與他們散文裡頭的殘酷與慈悲互文,自剖,自成,自證。《夢中通訊》就是這樣一本,與詩集《諸天的眼淚》,必須一齊讀完的散文集。」──羅毓嘉

  「常人與眾仙不分,父身與子體藉換,崎雲齣入現實,寫齣理性與感受間層層細密褶襞,以詩化的語言,貼近難以形容的生命情狀,將憂傷沐洗齣清明輪廓。」──廖梅璿

  「崎雲以詩人精緻的意象,在生命、疾病、肉體間流轉思索,麵對苦厄大難,展現瞭無比的溫柔與堅毅。他觀心、內省的文字,似木質之安靜,彷彿苔之深沉。」──吳妮民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世紀歐洲煉金術士和神秘學研究的圖書簡介,完全不涉及您的《夢中通訊 (電子書)》的內容: --- 書名:《煉金之火與星辰低語:中世紀秘密社團的探尋》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挖掘瞭中世紀歐洲,特彆是公元11世紀至15世紀間,那些在曆史陰影下默默運作的煉金術士、哲人與神秘學信徒的世界。它並非一部枯燥的學術編年史,而是一次穿越羊皮紙捲、昏暗實驗室和隱秘修道院的沉浸式探險。我們旨在揭示,在科學與信仰的模糊地帶,那些被後世視為迷信的實踐,如何成為驅動思想變革的原始動力。 第一部分:塵世的熔爐——煉金術的物質哲學 中世紀的煉金術遠非簡單的“點石成金”的幻想。本書首先詳盡考察瞭煉金術的“大業”(Magnum Opus)——從“原始物質”(Prima Materia)到“賢者之石”(Lapis Philosophorum)的理論架構。我們不再將煉金術僅僅視為化學的早期形式,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融閤瞭神學、宇宙論和心理學的復雜哲學體係。 1. 物質與精神的共振: 我們分析瞭早期阿拉伯學者如賈比爾·伊本·哈揚(Geber)的理論如何被歐洲引入,並與亞裏士多德的四元素學說以及托勒密的天文學模型相結閤。重點闡述瞭“硫磺-汞哲學”(Sulphur-Mercury Theory),這種理論認為所有金屬都由這兩種基本元素構成,其純度的差異決定瞭物質的性質。我們將探討煉金士如何通過精確的加熱、蒸餾、溶解和凝固過程(即“七個階段”),試圖在微觀層麵模仿宇宙的創生與淨化過程。 2. 熔爐裏的秘密: 本書細緻描繪瞭中世紀煉金實驗室的日常景象。從“阿塔諾”(Athanor,特製的熔爐)的建造標準,到蒸餾器皿的復雜設計,再到他們對植物、礦物和動物殘骸的處理方式。我們引用瞭大量來自巴塞爾、巴黎和意大利城邦的私人信函與手稿片段,揭示瞭煉金士之間如何通過隱晦的符號和術語(如“紅龍”、“白烏鴉”、“新娘之浴”)進行交流,以保護他們的知識不被“無知者”盜用或褻瀆。 3. 賢者之石的倫理與目的: 賢者之石的追求,核心在於超越物質的局限。本書探討瞭這種對“完美物質”的追求,如何演變為對“完美自我”的探求——即人類精神對原初純淨狀態的迴歸。我們考察瞭那些著名但身份存疑的煉金術士,如尼古拉斯·弗拉梅爾(Nicolas Flamel),並試圖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中理解他們對永生和財富的渴望究竟是源於貪婪,還是源於對宇宙真理的宗教性嚮往。 第二部分:星辰的低語——宇宙學與神秘主義的交匯 煉金術士幾乎無一例外地相信,地球上的物質變化與天體運行息息相關。本書的第二部分轉嚮瞭煉金術與占星術、以及早期神秘學社團之間的深層聯係。 1. 天體與地質的對應關係: 我們將深入分析中世紀占星學如何為煉金術提供時間框架。七種行星(太陽、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被賦予瞭特定的金屬屬性,煉金操作必須遵循這些“行星時辰”纔能成功。例如,對黃金的提煉必須在太陽的統治時段內進行。本書展示瞭這種“天人相應”的世界觀,是如何影響瞭他們的實驗設計和對失敗原因的歸咎。 2. 赫爾墨斯主義的迴歸: 中世紀的神秘思想深深植根於對《托特神語》(Corpus Hermeticum,通常被誤認為是古埃及神諭)的重新發現和詮釋。我們將分析這些文本是如何被翻譯和吸收進歐洲思想的,以及它們提供的“作為上,如下亦然”的原則,如何成為煉金術士理解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統一性的核心方法論。 3. 秘密社團的形成與運作: 在大學尚未完全壟斷知識傳播的時代,秘密社團是思想交流的重要場所。本書考察瞭早期騎士團、神秘學會以及宮廷學者群體中流傳的煉金術知識。這些社團如何通過秘密儀式、符號學和加密文本來維護知識的排他性,以及他們與教會和世俗權力之間微妙的、時而緊張的關係。我們特彆關注瞭那些被捲入異端審判的學者,分析他們的實踐是如何被解讀為對既有神學秩序的挑戰。 第三部分:知識的傳承與轉摺點 本書的最後部分探討瞭這些隱秘知識的傳播路徑,以及它們最終如何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革命埋下伏筆。 1. 跨文化的信息流動: 我們將目光投嚮瞭西班牙和西西裏島,這些地方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文化交匯的前沿。這些地區的學者如何將阿拉伯世界的煉金學著作,通過拉丁文翻譯,引入歐洲知識中心。我們特彆分析瞭猶太卡巴拉神秘主義對煉金術符號係統的滲透,以及它如何為煉金術的象徵意義增添瞭更深的哲學層次。 2. 科學的萌芽與分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煉金術逐漸分化。一部分人堅守其形而上學的傳統,而另一些人,如羅傑·培根(Roger Bacon)和後來的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開始強調觀察和實驗的精確性。本書清晰地勾勒瞭這種轉變的脈絡,展示瞭煉金術中的精確稱量、提純技術和係統記錄,是如何在不經意間催生瞭現代化學和藥劑學的早期形態。 結論:未竟的探索 《煉金之火與星辰低語》試圖將這些被曆史邊緣化的實踐置於其應有的曆史背景中考察。它揭示瞭中世紀的求知者們,如何在缺乏現代工具和明確理論框架的情況下,以驚人的毅力和創造力,試圖解讀宇宙的終極奧秘。他們的失敗並非徒勞,他們的探索是人類好奇心永不滿足的深刻證明。這本書適閤所有對中世紀思想史、科學史的起源、以及神秘學傳統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崎雲


  本名吳俊霖,1988年生於臺南,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係碩士,現就讀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班。

  曾獲時報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第三屆周夢蝶詩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創世紀六十周年紀念詩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X19全球華文詩獎、國藝會創作補助以及各地方文學獎等。

  著有詩集《諸天的眼淚》(寶瓶文化,2020)、《無相》(斑馬線,2017)、《迴來》(角立,2009),散文集《說時間的謊》(臺灣東販,2019)。

圖書目錄

作傢聯閤推薦
【推薦序】與諸天的眼淚在夢中通訊 ◎羅毓嘉
【自 序】鈍根通靈

輯一 遺卻之物
無盡意
連心痣
附會
神意
水問
迴傢

輯二 並蒂蓮
如在
蓮仔
徵兆
遺事
娑婆訶

輯三 沉默的器官
木紋之心
水琴
雙眼如幕
靜物之聲
夢中通訊

●被留下來的
鼕日望海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063949
  • EISBN:978986406393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5.1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與諸天的眼淚在夢中通訊
羅毓嘉(作傢)


  最好的詩人,他們的詩總是與他們散文裡頭的殘酷與慈悲互文,自剖,自成,自證。

  《夢中通訊》就是這樣一本,與詩集《諸天的眼淚》,必須一齊讀完的散文集。

  崎雲先前的詩集《諸天的眼淚》當中,那些沉浸於宗教的吟哦與慈悲,苦與死,病與難。我讀詩的時候總想著下次見到崎雲的時候,有許多問題想要問他──問他,你要如何以宗教證成詩藝?你要如何證成,文字是可以超越人世的苦難這人間的輪迴?當人問起這首詩的「本事」,你要如何解釋一切?

  你要如何說,是世間的混沌洗滌齣瞭你的澄澈?

  我很想這麼問當然我想這麼問。但其實,其實我和崎雲稱不上有什麼私交。是以《夢中通訊》,崎雲的這本散文集,幸與不幸,為我們揭開瞭整本傷痛的歷史之所在,他清雋的身形背後那在政大木柵山坳裡給風吹起的髮絲之瀟灑背影之下,那所有的故事。

  //

  崎雲見到我的時候總是非常含蓄,且節製地喊我,毓嘉學長。

  我與他交會於詩。但幾次在政大的校園裡頭相遇的片刻,我總覺得,他其實纔是我的學長。而我是那種比較張狂的,不受控製的,妖冶的,學妹吧。某次,在校園當中,我評完瞭政大的道南文學獎正要離開校園的時候他喊住我,「學長,」他那麼穩重,安定,垂眉微笑,並遞給我當時他甫齣版的詩集《無相》。

  也確實是從《無相》之間,崎雲的詩作──是那麼內省地輕輕揭開瞭人世之苦,難,病,厄,而我們所能擁有所能形容「這些」的詞彙都尚嫌太少太少的「這時」,那裡纔有瞭生。生之睏窘,生之吞忍,生之,低微。崎雲的詩,是從那裡頭開始的。

  而其實,讀詩的時候,我並不知道。

  我以為是一種神性之苦,我以為,那是追取悟道之苦。我以為,那是──那麼一個與我完全不同的詩人,在追索著「什麼」之苦。讀《夢中通訊》的這幾天,我失去瞭一個朋友,因著一場意外,一個篤信基督的朋友在基督的同誌社群當中竭力拓寬著宗教與同誌社群對話空間的朋友,離開瞭我們的那個夜晚。我問,有沒有神?如果有,為什麼祂(媽的)要把這麼好的人,在這麼早的時候帶走?我問。當然,但當然,沒有答案。

  羅智成在《諸天的眼淚》推薦中寫瞭,「以佛學或道教思想為基礎的冥想經驗,卻傾嚮把某種最深刻的體悟排除在文字錶達之外。因此以詩證道像是一個僵局,除非你找到詩本身的率性、反語言性或反慣性語言的禪性。」

  我偏要說,正是因為崎雲不僅寫齣瞭《諸天的眼淚》,而在《夢中通訊》裡頭,我們終於知道,他思覺失調的母親,那生活飽受睏頓煎熬的父親,那位他必須捐齣一部分肝臟的父親,這些,都是崎雲本身的,神性。

  崎雲不怨。不恨。他質疑,但他垂眉。他躺上手術臺。他綁縛母親。給母親吃藥。

  他聽任鄰人錯誤的指摘而他吞下那些。

  他。

  承受所有傷害。

  我又想起崔舜華給崎雲寫過的文字──「病老之苦,求之不得的苦,無愛之苦,清貧與勞動的生活之苦……值得深究的是詩裡麵並不索求太多的離苦得樂,亦無諄諄誘導之意,他的詩之所以充滿瞭生的力道,而非悟的枯索,是他用力地於每句詩行之中當下證苦、即苦、整個地浸泡在苦裡,使苦中有愛,而愛正恰恰足以消解一切苦厄──」

  //

  崎雲的愛又那麼節製。

  連一包菸都能抽上兩三個月的人,究竟要怎麼相信他是揮霍生命的?

  他隻是靜靜地活。而我想起蔡明亮導演在宜蘭壯圍沙丘旅遊資訊中心播放的《行者》係列影像作品。蔡明亮行走著。慢慢地。二十分鐘前進十五公尺吧。像人生。一天就是過完瞭一天。一個月,則也就是一個月。行者有什麼目的嗎?或許有,或許沒有。行者隻是前往世間大我所帶著他們所前往的地方。崎雲在《夢中通訊》所講述的一切傢族史,證成瞭《諸天的眼淚》之必要。

  或許那些也都與我們無關。

  《夢中通訊》的文字無疑是──菩薩的。帶我們走過佛傢六道。或許下次轉生,別再當人,別再寫詩瞭吧?那樣也挺好的。崎雲啊,你這輩子,已經修得夠瞭。也謝謝你帶我們見到瞭,這些靜物皆活的風景。

自序

鈍根通靈(節錄)


  […] 寫作大抵就是這樣,是過往的預言,是未來的讖言,是葉之脈,是窗──有時是窺視,有時是觀照──是預言的完成,讓我得見生命的黑洞。有時也是記憶的索引,是渡河的筏,是神人藉稚兒操持的圓光術,唯有一心真純、無邪思者始能成之,追尋著種種線索,勾勒齣某種情境的再現與創造。如那些能夢見我之死亡者,或許也都是素心無邪的桃源捕魚人,能心印,也曾心印。

  夢境是這樣,寫作是這樣,有隔的距離、變形的記憶,誠實真純地麵對自己,自曝其拙,這對我來說是熱氣蒸騰如置霧裡,是水溶溶的。

  想起曾多次躺在滿水位的浴缸中,讓水麵沒過口鼻,將要窒息後的浮齣水麵的大口喘氣,思想著這是瀕臨死亡的體驗嗎?曾受委屈而無法自證而急於拿著刀片割劃在自身胸口上的無力感,是瀕臨死亡的體驗嗎?閉著眼,騎著車獨行在空蕩無人的深夜道路上,催著油門,數到七時忍不住睜開眼的恐懼感,是瀕臨死亡的體驗嗎?捐完肝,躺在加護病房中,失去時間感下的種種昏沉與惡夢,那種深深沉沉無有齣期的感覺?是瞭,或許是吧,但或許也不是。

  當種種情境與狀態被否定於某一種判斷,便反麵證成其雙重的性質,是活著與死亡之間的一線,而當「狀態」尚未完成,我們隻能用靈異之心去揣測、逼近,而無法「成為」。正如同我日日躺在母親離世的那個位置上,雙手交疊,揣想與試著模擬她斷氣時的樣貌,想著,那會是什麼樣的狀態?那一刻,她的心裡想著的又會是什麼?當我側躺在醫院的陪病床上,看著寡言沉默的父親,想著得知一度無法換肝的他,當時的心理和情緒又幾何?當我坐在災難現場,看著頹傾的大樓、遠方的煙火與鞭炮、近處的老鼠與手電筒之光,哪一樣是真的,哪一樣是大型劇場的特效?

  生與死的間隔、慶祝與哀愐的間隔、虛幻與真實的間隔。

  這般想來,寫作也確實是神祕經驗的靈通一刻。我用拙劣的文字寫下的是諸多的消頹:精神、疾病與喪亡,母親、父親、大錶姊,思覺失調、肝癌、大地震。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自能遠離顛倒夢想。許多事情想不通、做不來,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不是我、什麼是我,膽怯與無能是我嗎?不知道,隻知道我是十足的鈍根。而後經歷幾次大疫、大震,情感來去,虧欠、委屈與不甘,復又牢睏於苦海深處,也就覺得自己變得更鈍瞭。

  諸此在敗壞中的敗壞,我鈍,但我深知自己慾壑難填、貪嗔縛身,坐在寺廟裡、蒲團上,也隻願心地能常光明,不顛倒、不夢想,不受外境牽,能如實知自心。不貪求,但仍貪一顆安定穩實的心。

  倘若,寫作是造夢,是在一張又一張的複寫紙上作畫──有隔,且作用的當下即在複製──即使,隨後的修改與刪汰使得全然的複製已不可能;即使,尚未掀開紙張之前並未真的能夠知曉何處有瑕(或作畫之時便已滿身破綻),但我仍感受且享受作畫過程中的愉悅、苦、施力、質疑,以及最最深刻的離群的孤獨。此時,文字即是通訊的工具,作為符號,指嚮造夢者/作畫者的心跡。

  在複寫紙上留下一道又一道的痕跡,像在大地上費力地挖齣渠道等待雨季的來臨,這一冊子,畢竟是這些複寫紙最後的樣子,是它們身帶斧鑿的傷痕而貪慕那些臻於化工的作品而遙不可及,之忌妒,之貼近於一個人的精神。有缺陷,有敗筆,但也有其在記憶中無可取代的一部分,那是文字的價值,生之價值,也是死亡之價值。它們隻是諸多概念的痕跡──自卑、焦慮、痛苦、求索、沉思、靜默──麵生、看死,而非那些概念的本身。

  它們不是複寫紙後的畫作,也非思維與情感的全然再現,它們是「隔」,但不是真相;它們隻是接近,隻能接近。乃因完美的畫作,隻存在於虛空之中,全麵的真相會在過程中耗散,也唯有在此中會被永遠地保留。我也明白自己不是會寫的人、能寫的人、寫得好的人,故而這本書中的篇章並非技藝的展現,更多則是展現齣一種挽留的手勢,如安靜的塑像,道祖、觀音、耶穌、聖母,祂們的手,以及祂們的手之所指、之所持、之所結印。印於真,印於愧。

  是故,寫作的過程中,我常告訴自己,若心中有愧,文字於焉便將會成為揭露自我罪懺的工具,作者是心,讀者是心,但若能如實知自心,那麼文字或許也將會成為晉道的利器;若心中無愧,無悲無喜無樂,寫也罷,不寫也罷,能坦然於日常瑣事,使遣用的文字成為日常經驗的肌理,眼目呈象,感應高僧大德常言之「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的樣態,這樣也好,這樣更好。對於可供入題的素材,放過或不放過,文字的捉與不捉,也不過如此而已。

  但確然有一絲快樂,快樂。

  寫作、活著,不為誰,不為己,但就是快樂。當我把那些苦難寫瞭下來,於此中有爽然而釋的安定、有淡遠的愉樂在心裡,這樣就夠瞭,這樣就夠瞭。

  謝謝母親,謝謝C,使鈍根如我,也有機會能通萬物之靈。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整體感覺是沉靜而富有力量的。它沒有采用那種過於花哨或誇張的宣傳語來吸引注意力,而是依靠其內在的品質和精心雕琢的細節來打動人。無論是從封麵設計的構思,到內頁排版的嚴謹,再到實體裝幀的耐用性,都透露齣一種匠人精神。它不像那些快速消費品,讀完即棄,反而更像是一件可以長久陪伴、反復把玩的物件。這種紮實的質感和持久的吸引力,讓我在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預感到它將在我的書架上占據一個重要的位置,它所散發齣的那種低調的奢華感,是對閱讀本身最高的緻敬。

评分

從一個資深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電子書的加載速度和操作流暢度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很多電子書在切換章節或者調整閱讀設置時會有明顯的延遲,讓人閱讀的連貫性被打斷。《夢中通訊》在這方麵幾乎是即時響應,無論我是在快速瀏覽還是深度沉浸,係統都能迅速跟上我的節奏。電子墨水屏上的顯示效果尤其齣色,文字邊緣銳利清晰,幾乎可以媲美高質量的印刷品。而且,它的夜間模式切換順滑,色彩過渡自然,不會有那種刺眼的熒光感,保護視力的設計理念在這本電子書的每一個交互細節中都得到瞭體現,這一點對於經常與電子設備打交道的現代讀者來說,是巨大的加分項。

评分

我特彆留意瞭這本書的裝幀細節,特彆是那些邊角的處理。很多平裝書讀上幾頁就開始齣現邊角捲麯或者鬆散的情況,但《夢中通訊》的裝訂非常牢固,即使我習慣性地將書本翻開到很大角度進行閱讀,它也紋絲不動,顯示齣極高的製作水準。書脊的設計也頗具巧思,它既能保證翻閱的順暢性,又不會因為過度彎摺而産生難看的摺痕,這對於喜歡反復閱讀和珍藏書籍的人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這種高質量的物理屬性,讓這本書即便是作為擺設,也顯得非常大氣和有品位。我甚至會花時間去欣賞那些頁眉和頁腳上的細微裝飾性圖案,它們雖然不起眼,卻為整體增添瞭一份古典的美感,體現瞭製作者的用心良苦。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彆具一格,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到手裏的時候,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紙張的質感,非常細膩,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讓人有一種珍視的衝動。我是一個非常注重閱讀體驗的人,所以對於實體書的觸感和視覺效果非常看重,而這本《夢中通訊》在這方麵無疑是交齣瞭一份令人滿意的答捲。書頁的裝幀也非常精美,即便是電子書的版本,那種設計感也絲毫沒有打摺扣,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書,而是一件藝術品。每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儀式,為即將到來的閱讀之旅做好充分的心裏準備。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精心布置的入口,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簡直是閱讀體驗的教科書級彆範例。我嚮來對那些字體選擇過於花哨或者行距過於擁擠的書籍感到頭疼,但《夢中通訊》的內頁設計卻齣乎意料的舒服。字體大小適中,字間距和行間距都把握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章節之間的過渡非常自然流暢,沒有那種突兀的停頓感。我通常習慣在睡前閱讀,光綫條件不是最佳,但這本書的對比度處理得很好,即便是昏暗的環境下閱讀,內容依然清晰可辨。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足以體現齣版方對讀者感受的重視程度,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文字本身,而不被排版上的瑕疵所乾擾。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