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
前言
结论
光是拿到這本《徐志摩新傳》的書名,就讓我心頭一陣悸動。徐志摩,這個名字對我而言,不僅是詩歌的代名詞,更承載著一個時代的浪漫與惆悵。從小在台灣成長,成長過程中,課本裡、課外讀物裡,總少不了他那首《再別康橋》,以及他那如風一般的人生。每次讀到他的詩,總能感受到那種濃烈的愛、對美的嚮往,以及偶爾流露出的無力感。這本《新傳》,光是書名就勾起了我無數的好奇。我期待它能帶我穿越時空,重新認識這位傳奇詩人。究竟,在那些被廣為人知的詩篇之外,他還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過往?他的愛情,除了林徽因、陸小曼,是否還有其他更深刻的影響?他與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那些風雲際會的人物,又有著怎樣的互動與思想碰撞?作為一個長期浸淫在台灣文學氛圍中的讀者,我習慣了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歷史人物,去挖掘他們人性的溫潤與複雜。我希望這本《新傳》能夠填補我對徐志摩某些認知的空白,讓我能更立體、更真實地感受他的生命軌跡。書本的設計、排版,也讓我對這次閱讀之旅充滿了期待。
评分這本《徐志摩新傳》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打破了我對徐志摩固有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為他是一個活在象牙塔裡的浪漫詩人,一個沉溺於個人情感世界的藝術家。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他身上有著更多層次的生命力。書中對於他在事業上的衝勁、對學術的追求,都有著非常翔實的描寫。我看到他如何在複雜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中,努力為自己理想中的教育事業開闢道路。這種務實的一面,與他詩歌中的浪漫主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讓我更加驚訝於他性格的多樣性。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他與家人、朋友之間的關係時,所展現出的同理心。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曾經歷過人生的失意與困頓。這本書並沒有將他神化,而是將他還原為一個有著情感、有著抱負,同時也承受著時代壓力與個人命運的普通人。這種真實的呈現,反而讓我對他產生了更深厚的共鳴。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對徐志摩這個名字有了全新詮釋的書籍。過去,提到徐志摩,我腦海中浮現的總是他那繾綣的詩情,以及與幾位紅顏知己的纏綿。然而,這本《徐志摩新傳》卻將我帶入了更廣闊的歷史圖景。書中對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氛圍,以及他所參與的各種文化運動,都有著深刻的著墨。我發現,他的人生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情感糾葛,更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奮鬥與掙扎的一個縮影。我對他在教育上的投入、在推動新文化上的努力,感到非常敬佩。這讓我意識到,徐志摩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更是一位具有前瞻性、有抱負的社會改革者。雖然他的某些理想在當時或許顯得過於激進,甚至難以實現,但他那份勇於嘗試、敢於挑戰的精神,至今仍能給予我們啟發。這本書讓我看到,一個人的價值,不應僅僅局限於他最為人稱道的才華,更應包含他在更大範圍內的影響力與貢獻。
评分讀這本《徐志摩新傳》,就像走進了一場跨越時空的電影。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彷彿將我帶回了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徐志摩人際關係的描寫,不只是他那幾段轟轟烈烈的愛情,更包括了他與梁啟超、胡適等人的交往。這些互動,不僅展現了當時知識界的風貌,也讓我看到徐志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一直覺得,一個人要真正被理解,他的朋友圈和他的事業抱負是不可分割的。書中並沒有迴避徐志摩的缺點或爭議,反而用一種更為客觀、更為人性化的視角去呈現。這讓我對他產生了一種更深的認同感。我相信,歷史人物不應該被簡單地貼上標籤,他們都有著自己的成長軌跡和時代烙印。這本《新傳》讓我看到了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飽滿的徐志摩,一個有著追求、有著熱情,也曾迷茫、曾跌倒的徐志摩。這種真實感,比任何讚美都來得有力量。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深思許久,甚至有點坐立不安的書。不是因為內容令人不悅,而是它所勾勒的徐志摩,遠比我過去所認識的更加鮮活,也更加矛盾。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徐志摩有著相當程度的了解,畢竟他的詩歌早已成為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然而,這本《徐志摩新傳》卻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對這位詩人心靈深處的另一扇門。我驚訝地發現,原來在那些婉約的詩句背後,隱藏著如此激昂的抱負、如此對人生際遇的掙扎。書中對他與家庭、與師長、與同儕的關係,有著更細膩的描寫,這些往往是在文學評論中較少被觸及的部分。我特別對他在回國後,如何試圖將西方現代教育理念帶入中國的過程感到興趣。這不僅僅是一個詩人的故事,更是一個知識分子在時代變革中的探索與困境。我看到他身上那種不顧一切的熱情,那種對理想的執著,當然,也看到了他因為過於理想化而可能帶來的衝撞與誤解。這種複雜性,讓我覺得他不再是遙遠的詩壇傳奇,而是一個真實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