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他冰雪聪明极,何止灵犀一点通」。顽石吸收山水日月之精华,亦能出落得娇艳澄澈。上品田黄寿山石价比黄金,若结合高明的雕工,更是不同凡响。作者李英豪博学多才,玩石廿多年,为您介绍其他寿山石、鸡血石、冻石等,并说明保值、鑑别、选购、保养之要诀。二百多幅彩图,精采的文笔,值得一读!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是《保值田黄与印石》,但我拿到手翻阅之后,发现内容远不止于此。首先,它非常深入地探讨了田黄石的矿物学特性,不像是市面上很多泛泛而谈的书籍,而是有具体的成分分析、地质形成过程的详细描述,甚至还提到了产地的土壤成分、气候对田黄石质地的影响。这一点让我作为对地质学稍有了解的读者感到非常惊喜。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田黄石的开采历史,从古老的采石方法到现代的机械化作业,其间的变迁和技术进步都描绘得相当生动。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石皮”形成机制的讲解,从最初的矿物表面氧化到后来的长期埋藏,每一步的化学变化和物理作用都解释得非常透彻,这对于我理解田黄石的珍贵程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总的来说,这部分的学术性很强,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并不枯燥,而是夹杂着许多有趣的考古发现和历史趣闻,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我一直对古玉和古瓷器情有独钟,但近几年开始对印石和田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真正引导我的入门书籍。《保值田黄与印石》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他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将复杂的专业知识融入到生动的叙述中。我非常喜欢其中关于田黄石“萝卜丝纹”和“红筋”的解读,这些细节往往是鉴定的关键,而作者的讲解则深入浅出,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名家雕刻的田黄印章风格,以及如何通过雕刻技艺来判断其价值,这对我理解“物以稀为贵”之外的“工以精为贵”有了全新的认识。另外,关于印石的章节,作者不仅仅介绍了常见的石种,还对一些名贵的印石,比如“鸡血石”和“田黄石”的异同,以及它们在印章艺术中的独特地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大开眼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到“保值”二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这绝不是一本教人如何炒作石头、一夜暴富的书。相反,它用一种极其审慎的态度,分析了田黄石和一些优质印石之所以能够保值的原因。书中详细讲解了市场供需关系、稀缺性、文化认同度、以及艺术价值等多个维度。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风险,而是客观地指出了市场波动、造假现象等潜在的风险,并给出了理性的建议。例如,在购买田黄石的部分,书中列举了许多辨别真伪的细节,从石质的温润度、光泽度,到颜色、纹理的自然性,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讲解,配以大量的对比图例,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也能学到不少实用的鉴定技巧。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真正为藏家考虑,提供的是一种长远的、理性的收藏思路,而不是短期的投机指南。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田黄和印石的“保值”二字,更是对这些稀世之宝背后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书中有一章节专门讲了田黄石在历代文人雅士手中的流传,从帝王将相的御用印章,到文人墨客的案头清玩,每一个印章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故事,一件艺术品。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考证这些印章的来源、雕刻风格、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甚至列举了一些著名的田黄印章作品,配上了高清的图片,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文人雅集之中,感受着那份古朴典雅的韵味。此外,关于印石的章节也令人耳目一新,它不仅仅局限于常见的寿山石、昌化石,还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石种,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历史渊源。作者的文字充满诗意,将这些冰冷的石头赋予了生命和情感,让我看到了印石不仅仅是篆刻的载体,更是一种寄托情怀、传承文化的媒介。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石头的故事。它没有炫技,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朴实而真诚的语言,展现了田黄石和印石的美丽与价值。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皮色”和“包浆”的描述,作者不仅仅从美学的角度去欣赏,更从形成的原因、历史的沉淀去解读,让我明白了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恰恰是石头能够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田黄石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让冰冷的石头变得有温度、有故事,也让我看到了石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关于印石的章节,也同样精彩,作者介绍了许多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印石特色,让我感受到了中华大地上印石艺术的博大精深。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把田黄石和印石看作是“值钱”的物品,而是将它们看作是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的生命体,这份感悟,比单纯的“保值”二字,要深刻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