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序
本书的翻译是基于三项缘由。其一,在介绍文学理论的着作中,本书夹叙夹议,不仅剖析论述明确,而且批判立场鲜明,是文学理论极佳的入门书借。其二,目前有些译本讹误颇多,有误导学子之虞。其三,书林已获原出社授权翻译。
翻译工作是笔者留英期间断续完成。其间因为部分章节的疑点,笔者曾往牛津向伊果顿本人讨教,地点就在原出版社Blackwell书店门市部旁的King’s Arms 酒馆。伊果顿侃侃而谈,不仅涉及东欧变天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难题,也提到他个人往后的计划--除了九二年可能再出版一部以爱尔兰为背景的剧本,研究重点则转向以殖民主义理论处理爱尔兰文学。鑑于本书原着已出版多年,笔者趁便请伊果顿补书后所列参考书目,并为此中译本写一前言,伊果顿慨然允诺。因此,伊果顿非但在其前言略述文学理论的最新发展,也使本书的参考资料较原着更为完备。在此仅向伊果顿致万分谢意。
笔者翻译本书,是起于两年前暑假返国探亲时受正隆兄所託。由于个人学业与往返校稿种种因素,拖延甚久,在此也向正隆兄致歉。书中译文或有疏忽欠妥之处,若有方家不吝指正,十分感激。
购买《文学理论导读》纯粹是出于好奇,我想了解文学背后的运作机制。读完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文学理论,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文学是什么,文学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文学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文学的本质”的探讨,不同学派的观点在书中得到了清晰的呈现,也引发了我对于这些观点的思考和比较。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去审视文学,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个体作品的阅读。它帮助我建立了对文学更系统、更全面的认知体系。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热爱文学,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启蒙读物。它所带来的启发,将会在日后的阅读和思考中持续不断地发酵。
评分从这本《文学理论导读》中,我汲取到了非常多宝贵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理论并非是脱离实践的空中楼阁,而是能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书中对于“文本解读”的各种方法论的阐述,让我大开眼界。我过去可能更多地是凭着个人的情感和直觉去理解一部作品,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运用一些成熟的理论框架,可以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地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例如,关于“接受美学”的讨论,让我意识到读者在文学作品的意义生成过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我开始尝试用这些理论去重新审视我曾经钟爱的作品,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和奥秘。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它教会了我如何更有效地与文学对话,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文本中提炼出精髓。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一篇论文寻找一些理论参考,朋友推荐了我这本《文学理论导读》。虽然我并非文学专业出身,但对文学始终抱有热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我,它并非那种枯燥晦涩的学术论文集,而是用一种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书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文学概念,比如“意象”、“象征”、“叙事结构”等等,都给出了清晰的解释,并且结合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实例,让我能够很好地理解。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不同文学流派的介绍,比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通过这些介绍,我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演变。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它更像是在引导我思考,如何去“看”文学,如何去“读”文学,如何去“分析”文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文学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很多,对很多曾经读过的作品,都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品味,沉静的蓝色调,搭配银色的烫金书名,给人一种学术又不失典雅的感觉。我当时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它吸引住了。拿到手里,纸质也相当不错,略带韧性的触感,翻阅时沙沙作响,这是我作为一名深度阅读爱好者非常看重的细节。我本身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时阅读不少小说、散文,但总觉得在理解这些作品背后深层的意蕴时,缺乏一些理论的支撑。这本书的书名“文学理论导读”正合我意,我期待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走进那个看似遥远却又充满魅力的文学理论世界。在尚未深入阅读具体内容之前,光是这份来自纸张、墨水和设计传递出的温度,就足以让我对其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闻到书中字里行间散发出的知识的芬芳。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第一页,去探索那些曾经令我感到模糊不清的文学概念,希望能借此提升自己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也能在与朋友们探讨文学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甚至能够独辟蹊径,发现一些别人未曾注意到的角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能够将复杂的文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我一直以来都对文学理论感到有些畏惧,总觉得它晦涩难懂,离我的生活很远。但《文学理论导读》却巧妙地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书中大量引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从古典名著到当代佳作,穿插其间,使得理论讲解不再是干巴巴的术语堆砌,而是变得有血有肉, relatable。我记得其中一段关于“读者反应批评”的讲解,作者举了一个关于读一首诗的例子,生动地展现了不同读者对于同一首诗可能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解读,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多义性。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能够轻松地接受和消化那些原本可能难以理解的理论,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就提升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