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集》共汇集着者有关历史教育与历史教学论文四十余篇,内容包函历史课程、历史教科书、教材教法、历史人物评价、历史教学评量等,涉及方面颇广,其中更汇集台湾四十多年来相关问题的着作目录,极富参考价值。
本《集论》提供了台湾地区历史教育研究与历史教育发展的脉络,是关心台湾地区历史教学的重要文献。
这本《论集》汇集了近二十年我陆续发表的一些有关历史教版历史教学的论文,其中有长有短,有论有述,有些文章发表并未留底,几乎遗忘了,现就蒐集所及,共得四十五篇,分为(一)历史课程、(二)历史教科书、(三)教材教法、(四)教学评量、(五)历史教育论文目录等五部分,另以《附录》介绍几篇访问稿、书评及有关上古史的短文,也教与历史教学有关。另外,上海青年学顾卫民先生对我所做的专题报道,也一併附上。还有,最近十几年曾经独自或与人合作编辑了一些历史教科书,无法整理收入这本《论集》之中,只好以「存目」的方式列出书名及出版资料,以供参考或检索。
我的童年遭逢动乱,求学的过程艰苦而曲折,民国四十七年(一九五八年)台中师范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师三年,民国五十年(一九六一)保送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次年分为历史系与地理系。我选择了历史系。
那时台湾地区大学毕业生,教书的意愿不高,高中专业的历史教师不多,认真办学的中学校长,每年四、五月间的毕业季节会到师大来约聘他们需要的教师,我便是在这种情形下,于五十四年历史系毕业时受聘至台湾省立台中女中服务,这是我由一个小学教师一变而成为高中专业历史教师的开始,也是从事历史教学的起点。这一年正凝遇到高中历史课程的大改变,高中实行文理分组,文组历史为中国文化史,理组则为「选修」,)实际上则没有人选修)。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国文化史」这门专业的课程是第一次出现在高中的课程里,那次的教科书内容多偏向艺术史,资深教多愿担任,因此推给我这个「年轻人」。我只好接受这个挑战。教学的结果,使我感到教科书如编不好,不仅老师辛苦,学生辛苦,而且也教得痛苦。同时又领悟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道理。更深切地感觉到史学研究与历史教学虽然密,但却是两个不同的园地。现在,许多人批评历史教育如何不好,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历史界重视史学研究而忽视历史教学。史学研究强调的是专题和创见,一个学者穷毕生精力,也只能解决一两个问题,完成几本专书而已。这几本专书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或许有其学术上的成就,但就历史教学而言,或许根本派不上甚么用场。这就是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为什么编不好,因为教科书的写作,需要通博的着作,这种通博的着作在台湾是缺乏的,也就是说写作教科书的资源是缺乏的。
四十多年来,台湾各级学校的历史教育经过了许多变迁,其中较重要的是每次修订课程标准时,历史教学时数被削减,例如前述五十四年高中实施文理分组时,高三理组的学生事实上已不必念历史了;五十七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时,把初中时代每週六节历史课减为五节,民国六十年高级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更把历史课全取消,民国八十二年,五专课程标准草案也把中国近代史等课程全部取消,五专历史教师曾两次至教育部抗议,才保留了一半,即从四学分改为二学分,聊胜于无,这两次抗议,我都陪同参加,并见到了教育部长,内心有说不出的感慨。最近公佈的国中及高中课程标准,自民国七十九年开始修订,举行许多次座谈会及公听会,当时有人主张这些都是我当时极力反对的,在本论集中,留下了几篇短文可供佐证,而目前在报纸上大放厥辞,高谈历史教育如何改革的人,也从未见其有只言片语的关怀。
我本想借这本《论集》出版之便,把台湾四十多年来各级学校历史课程变迁的经过写出来,作为自序,但是未料四月廿六日清晨老父忽然弃养,顿时我思绪起伏,悲恸难抑,百感交集,已无法把这篇序言有系统的完成,只有待之心情平静之后再来写作。好在本集收集了两篇有关历史教育的论着目录,并尽收于此,即使在报纸「民意论坛」版的文字,也尽可能加以收集。这项收集目录的工作,代表的意义是对台湾历史教育的关怀和投注,为保留历史教育的资料,贡献一份心力。同时,读者只要依年代检视一下这两份《目录》,应可略知四十多年来,台湾历史学界的学者专家和教育界的学者专家,曾经对历史教育及历史教学做过哪些努力,投注了多少关怀。
最近几年,许多人好像对历史教育忽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从此开启了对历史教育的研究风气和关注,则未尝不是一椿好事,如果认为历史教学这块园地是有利可图并可鬼混的新天地,那就比过去漠视历史教育的风气,还要不如。因为过去许多学者,虽然对历史教和教学不太关心,甚至陌生,但是对于史学研究却做出了许多成绩,而且终生孜孜研究努力不懈,这些仍然是值得尊敬的。关于研究与教学的问题,我希望能有机会加以检讨。
本《论集》所论文,原稿零散,收集不易,现在得以付梓,台湾师大历史研究所博硕士班及历史系同学杜钦、林淑华、何淑宜、罗俊强、陈威璁、张心恺、郑庆良、王常仁、欧世华、罗庆綦、许倩伦、吴琼媚、吴季蒨、黄伊菁、黄淑琴、李荣兴、曾玉琳的相助功不可殁,他们有的帮我电脑打字,有的收集及整理稿件,有的协助校稿,使本《论集》在极短时间内得以出版,我将永远感激。目前,台湾正在大力推动教育改革,从小学到大学的历史教育课程,已发生很大的变动,未来各级学校的历史教育将是怎样的面貌,似尚不得而知,本《 论集》的出版,如果能够对于关怀台湾历史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也就于愿已足了。
王仲孚于国立台湾师大历史系,民国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六月
读《历史教育论集》的过程,更像是在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我一直认为,历史教育是塑造一个民族集体记忆与未来走向的关键。在台湾,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受到太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也经历过内部的挣扎与反思。我常常在想,我们应该如何才能让下一代,真正地理解我们走过的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套既定的说法?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历史教育的“方法论”的思考。例如,在史料的筛选和解读上,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工具,如纪录片、田园考察、甚至游戏化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历史问题时,能够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我尤其关注的是,如何在历史叙事中,融入台湾本地的视角与经验,让本土的历史不再是宏大叙事中的注脚,而是有血有肉的组成部分。
评分拿到《历史教育论集》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无数历史课堂的画面,有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也有同学们在书本前蹙眉沉思的模样。我一直认为,历史教育的精髓在于“连接”——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个体与群体,连接理性与情感。在台湾,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情感与身份认同的追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如何才能在历史教学中,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感”——那种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对前人经验的体悟,以及对自身所处时代的责任感。或许,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历史叙事中,处理“创伤”与“和解”的智慧,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如何让历史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汲取力量的源泉。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让历史教育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更有力量的答案。
评分初次翻开《历史教育论集》,我期待的是一场关于我们如何传承、理解甚至重塑历史知识的深刻对话。台湾作为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历史脉络与教科书的编纂方式,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我总觉得,历史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塑造,一种身份认同的构建。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如何在地化的历史叙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我们年轻一代能够跳出单一的叙事框架,去理解不同视角下的历史事件,那将是极其宝贵的。特别是当代的台湾社会,正面临着复杂的地缘政治与文化认同的挑战,历史教育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兼顾史实严谨性与情感温度的思考,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对未来有所启迪。或许,它能提供一些打破僵化思维的启发,让历史教育不再是冰冷的史实罗列,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
评分对于《历史教育论集》,我的期待是,它能够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一本能够激发思考、引发共鸣的书。我本身不是历史科班出身,但一直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台湾的历史发展。我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关于历史教育的讨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大家似乎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历史教育走出“死记硬背”的困境,真正成为一种“育人”的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创新的理念和实践,比如,如何处理历史中的“非英雄”叙事,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如何让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情感教育有机结合。在台湾,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与说服力的历史叙事,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智慧。我期待它能帮助我,也帮助更多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教育的价值与挑战。
评分坦白说,收到《历史教育论集》这本书时,我本来抱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疑虑的心情。毕竟,“论集”二字,往往暗示着不同学者、不同观点的碰撞,这固然是学术的魅力所在,但也可能让初学者感到些许门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即便其中有不同声音,也能找到串联的线索。我对历史教育的关注,很大一部分源于我对台湾教育体系的观察,尤其是教材的修订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我们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几次重要的历史教科书改版,每一次都伴随着社会上的激烈讨论。这些讨论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对于“谁在讲述历史”、“如何讲述历史”以及“历史的意义何在”的深刻追问。我希望《历史教育论集》能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持,或者一些具体的实践案例,来回应这些困惑。比如,如何让历史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何处理历史事件中的争议与复杂性?如何避免历史成为政治操弄的工具?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切入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