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引 言
第一章 不要出A
第二章 不要舍不得立即表示支持
第三章 最佳的叫品是派司
第四章 竞 叫
第五章 当竞叫愈趋愈烈时
第六章 不要把同伴的处罚赌倍随便放生
第七章 将防御简单化
第八章 特约叫法未免太多
第九章 满 贯
第十章 谋定而动
第十一章 运动心理学
第十二章 道 德
第十三章 真相大白
尾 声
在桥桌上发生谋杀案,这种想法难免不使人觉得好笑。把这种血淋淋的行为和那么温文尔雅的游戏扯上关系,似乎匪夷所思,但绝非向壁虚构全无事实。一副牌打得其臭无比,或是胡喊乱叫,所引发同伴情绪上的激动和狂怒,只有会打桥牌的人才能切实体会!
一对桥伴如果希望长期合作,白头偕老,必须双方都保持冷静的情绪和很少出错的叫打技巧。但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笔者和「老」伙伴说拜拜,至少已有一打以上。碰到这种事情,最大的困难,就是很难找到合适的说辞。比较直截了当的办法,有如结束一场痛苦的婚姻,就是爽脆地开口道:「我们离婚吧!」。然而这始终是一桩令人感到非常不愉快的事,就像清理抽屉,突然在角落深处,发现一张抛弃已久的叫牌卡(convention card),淡淡的罪恶感,和伤痛的回忆,会清晰地拥上心头。
桥牌史上最有名的谋杀案件具有完整的纪录。它发生于1929年,在美国的堪萨斯市,姓本赖特(Bennetts)的人家中。这家的男女主人和两位朋友在家中打友谊桥牌,本赖特先生最后一副牌当庄主打4▲,他打得烂透了,使他的太太怒火大发,当着朋友们的面,指斥她的丈夫是「再烂也没有的桥手」!而一直絮絮不休,不肯停口,而且越骂越难听,本赖特先生忍无可忍,老羞成怒,打了她的太太一个耳光,牌局因此停了下来,不料却闯下大祸,他的太太一语不发,进入卧室,再出来时,手中多了一把手枪,对准她的丈夫的胸口,连开两枪,本赖特先生当场毙命!!
庭讯判决本赖特太太无罪(理由是突发性的精神错乱)。桥牌专家们作证她的丈夫那天晚上的蹩脚到极点的表现足以使他的同伴发狂。临时发狂不论在盘式桥牌,或复式桥赛中,都经常发生,虽然极少酿成血案,可是使桥对拆伙,夫妻离异,却屡见不鲜。
笔者碰到的第一桩桥牌暴力事件,至今未能或忘,那时才十四岁,参加在亚斯布莱公园(Asbury Park)举行的个人赛,每一桥手都要和所有参赛者各打一牌。当笔者正要开叫一手牌时,在间隔相当远的角落里,忽然传来十分尖锐的惊叫声!但见一个发狂的人跃登到桥桌的上面,双手高举一张椅子,正要向他同伴的头顶勐砸下去!当然,那个疯子马上被制止了,比赛也迅即恢复常态。事后,才知道那位发疯的先生竟然是当地的一位牧师,他的同伴不过把他的处罚睹倍置若罔闻,另行改叫而已。
此事过后的两年中,桥牌圈子里又发生惊人的罪案。第一件一共有三个知名桥手都是当事人,其中一人在打牌时舞弊,其余两人是兇手。另一件在当时极为轰动,就是巴莱‧克兰(Barry Crane)在洛山矶被暗杀的兇案。克兰是当时美国桥艺协会(ACBL)会员正点数最高的保持人,他神祕地在家中遇害,迄今未能破案。并无确切的证据足以指明他的死亡和桥牌有关,职因此故,由于什么线索都没有,反而极可能使桥牌成为唯一的动机。最佳桥手经常会触怒他的对手,和同伴发生剧烈的争执,以及因为选择伙伴,使落选者心怀妒恨……。这些种种,都很容易埋下杀机,赔上性命。
桥牌高手固然时常使人对他们发生不满,而一个蹩脚的桥手更容易激发别人怒火沖天,痛恨不已!身为一个桥牌作家,笔者把好几位老朋友都拉到本书中来。在这个故事中的维克多和贾魁伊‧密契尔(Victor and Jacqui Mitchell)这对夫妇、齐亚‧麦模德(Zia Mahmood)、亚尔文‧罗斯(Alvin Roth)和内子潘蜜拉‧格兰洛维特(Pamela Granovetter),他们就像在真实的生活中一般,不断地讨论,或是上场打桥牌。维克多‧密契尔本来就是坐落在纽约时代广场的「杀戮战场」桥牌和棋艺俱乐部的老板,那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中,以后才搬到大使旅馆中去。在本书中,笔者叙述于1983年才见到他,实际上,在1972年我们早已熟识了。书中所引牌局,其主要精神都和实际的相符,它们都被人打过、讨论过,和仔细分析过。至于对于桥艺的讲述,更是一丝不苟,完全为协助读者诸公追求进步而设计。
讲述至此,自然而然地会引发一个疑问:本书到底是怎样一本书?是可以自求进步的探讨复式桥赛的专着呢,还是神祕的侦探小说?答案是:两者都是。以往也有几本小说,借用桥赛的背景,但只选几副牌局,点缀场面,这本书中心都放在「如何增进你的复式桥牌技艺?」上,但谋杀案的份量也不见得会弱了多少。桥牌课程的讲授,和一个业余侦探对于发生于四十年前(1942年)一个桥手被害案件的追查,分由双线进行,忽而分途,忽而融合,使桥中有案,案中有桥,而整个案件,扑朔迷离,最后才揭露完全出人意料的结局。
笔者过去的生活经验,也在书中随时隐现。书中人物,不是良师益友,就是至爱至亲。维克多‧密契尔是笔者的好友,又充当教父达十六年之久。他的太太贾魁伊,于笔者二十七岁那一年回到大学去攻读时,是文辞方面的指导教授。亚尔文‧罗斯在桥艺方面赐给的指导,几乎超过笔者自己的要求。齐亚‧麦模德所传授的许多桥艺诀窍,无一不超出笔者想像之外。至于内子潘蜜拉,不但协助写作,又是本书的编辑,她把要不得的地方,毫不容情地大笔删削,对于文字修饰,就是最微小的地方也不放过,同时还照顾笔者的整个生活。
另有两位对于丰裕笔者日常生活极有助益的挚友,没有在书中出现,一位是杰米‧凯恩(Jimmy Cayne),沉默寡言,但对格兰洛维特丛书的发行,提供重大助力;另一位是尼克‧莱恩(Nick Lyons),罕特学院(Hunter College)创造文学的教授,笔者曾受教于他。最后对于笔者的双亲也感恩不尽,家母极早就鼓励笔者从事写作,今日略有成就,完全是她的诱导和督促之功;先父于笔者十八岁时,即已弃养,但他训示笔者对于爱好的事物,务须奋力钻研,矢志不懈。桥牌也完全由他启蒙而登堂入室,终于成为一生的重要事业。
──Matthew Granovetter
1988年55 月
我从未想过,一本以“谋杀案”为主题的书,能如此深入地探讨人性中的复杂与阴暗。在《桥桌谋杀案》中,凶手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邪恶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自己过去和动机的人物。作者并没有急于揭露凶手的身份,而是花了大篇幅去描绘每一个角色的生活,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挣扎与无奈。我逐渐发现,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其实都可能成为解开谜团的钥匙。那种在日常生活中,隐藏着杀机,或者被杀机所裹挟的绝望,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感到一阵阵寒意。作者对人物情感的把握,也相当到位。无论是误解、背叛,还是隐忍、复仇,都被刻画得真实而动人。我甚至会为某些角色的遭遇感到惋惜,为他们的选择而感到无奈。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使得整个故事不仅仅停留在悬疑层面,更触及了人性的深处。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回荡着书中人物的命运,以及那些关于选择与代价的深刻思考。
评分不得不说,《桥桌谋杀案》是一次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我从未想过,一个看似平静的“桥桌”场景,竟然能孕育出如此惊心动魄的谋杀故事。作者在构思情节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将一个看似简单的案件,层层剥开,揭示出背后隐藏的复杂关系和错综复杂的动机。每一次以为自己接近真相时,总会被作者巧妙地引入新的岔路。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我对阅读本身充满了期待。我甚至会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地停下来,回味作者的笔触,试图从中找出一些被我忽略的蛛丝马迹。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探案过程,着实令人着迷。我必须承认,作者的叙事技巧非常高超,他能够将大量的线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不显得杂乱,又能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评分《桥桌谋杀案》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悬念和刺激,更是一种对人性深处的探索。作者并没有将凶手简单地描绘成一个脸谱化的恶魔,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我发现,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看似善良的人也会做出可怕的事情。而那些被卷入事件中的旁观者,也并非全然无辜。这种对人性的多层面描绘,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更加发人深省。我喜欢作者那种冷静客观的叙事风格,他不会轻易地评判任何一个角色,而是将事件本身,以及角色的选择,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开放式的叙事,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的思考欲望。我会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质疑和反思,试图去理解每一个角色行为背后的动机。这本书让我明白,真相往往是模糊的,而人性更是充满了未知。
评分读完《桥桌谋杀案》,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在昏暗灯光下,被精心布置的线索所笼罩的场景。作者对于细节的刻画,简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从房间里泛黄的报纸,到摆放在桌上某件陈旧物品上的指纹,每一个微小的痕迹,似乎都在低语着背后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绘,那种在紧张氛围中,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隐藏着秘密,又不得不与他人周旋的心理博弈,被刻画得淋漓尽致。那种看似风平浪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的复杂情感,着实令人心惊。每一次读到某一个新发现,或者某个角色的言语出现微妙的变化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指向真相的关键点。故事的推进节奏也十分巧妙,不会让人觉得过于仓促,也不会拖沓冗长,总是在恰当的时候抛出新的谜团,吊足读者的胃口。我甚至会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地停下来,翻阅前面的章节,试图将零散的线索串联起来,但往往会陷入更深的迷雾之中。这种感觉,既令人沮丧,又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作者似乎非常享受将读者置于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中,引导我们一步步地走向那个意想不到的结局。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让你沉浸其中,忘记时间流逝的佳作。
评分《桥桌谋杀案》带给我的,是一种极致的智力挑战。作者构建的谜局,远非那些简单的“谁是凶手”的二元选择。它更像是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每一个弹簧,都承载着重要的功能,共同驱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我不得不佩服作者那超凡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不仅创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犯罪现场,更重要的是,他为每一个嫌疑人,都赋予了看似合理的动机和掩饰手段。我曾一度认为自己已经窥破了真相,但每当我即将得出结论时,作者总会适时地抛出新的证据,或者反转情节,让我之前的推测化为泡影。这种反复的试探和推翻,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的求知欲。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化身为一名侦探,在脑海中勾勒出案发时的每一个细节,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寻找他们言辞中的破绽。我甚至会拿出纸和笔,记录下关键人物的行动轨迹和他们之间的对话,试图找出其中的逻辑矛盾。但每一次,我都会发现自己低估了作者的智慧。那种智力上的碰撞,那种与作者斗智斗勇的快感,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部推理小说,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头脑风暴。
评分《桥桌谋杀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推理之外,所展现出的强大叙事能力。作者用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一个复杂的案件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并非一个擅长逻辑推理的人,但这本书却让我沉迷其中,乐此不疲。原因在于,作者不仅仅是抛出谜题,更是在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他的人物塑造饱满而真实,他们的情感纠葛,他们的内心挣扎,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甚至会代入到某个角色的视角,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使得整个阅读体验,超越了单纯的智力挑战。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读一本推理小说,更是在体验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以及对人性的洞察,也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评分《桥桌谋杀案》的魅力,在于它将一个看似简单的案件,延展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群像图。作者并没有将焦点仅仅集中在凶手和侦探身上,而是巧妙地将故事渗透到每一个与案件相关的个体身上。我看到了不同阶层的人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反应。有冷漠旁观的,有趁机牟利的,也有在恐惧中挣扎求生的。这种多视角的叙事方式,让整个故事显得更加立体和真实。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谋杀案,更是在揭示那个时代背景下,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例如一则新闻报道,或者一次街头偶遇,都可能成为串联起整个事件的关键。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也同样出色,无论是阴雨绵绵的街道,还是灯火辉煌的聚会,都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氛围。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消毒水味,听到远处传来的警笛声,感受到那种压抑和不安。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完全沉浸其中。
评分《桥桌谋杀案》是一本能让你思考很久的书。它不仅仅是一场刺激的追捕,更是一次对正义与罪恶的深刻探讨。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而是将模糊的界限留给了读者去判断。我发现,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合理性”。凶手的动机,可能源于长久的压抑和不公;而受害者,也并非全然无辜。这种对善恶的复杂呈现,让我不禁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如何去定义和区分它们。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冷静的批判,又带着一丝人性的关怀。他没有刻意美化任何角色,也没有将任何角色妖魔化。他只是将事件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去评判。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结尾的处理。那种开放式的结局,或者说是留有余地的结局,让我对书中人物的命运,以及事件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它提醒我,现实远比小说复杂得多。
评分我必须承认,《桥桌谋杀案》在结构上的精巧设计,让我惊叹不已。作者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一点点地搭建起这座充满谜团的“死亡之屋”。故事的开端,总是在最出人意料的地方,留下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开端。然后,随着调查的深入,新的线索层出不穷,每一次都像是在原有地基上,又添加了一层新的结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事上的一些“障眼法”。他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将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放大到读者面前,或者将一些看似重要的线索,巧妙地引导向错误的方向。这种“故弄玄虚”的手法,恰恰是推理小说最迷人的地方。我曾无数次地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但最终都被作者的反转所打脸。这种智力上的较量,让我乐此不疲。每一次阅读,我都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判断,调整自己的思路。这种动态的阅读体验,是其他很多书籍所无法比拟的。它让我明白,真相往往隐藏在最不经意的角落。
评分在阅读《桥桌谋杀案》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作者似乎将整个世界都浓缩在了这个小小的案件之中。我曾一度忽略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描述,但后来却发现,它却是解开整个谜团的关键。这种“蝴蝶效应”般的叙事手法,让我在阅读时,不得不全神贯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被忽视的线索。我甚至会回头去翻阅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对话,试图从中找出他们真实的想法。作者对气氛的营造也堪称一绝。那种压抑、紧张,又夹杂着一丝不安的氛围,贯穿了整个故事。我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凝固的绝望,以及每个人心中暗藏的恐惧。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本能让你屏住呼吸,心跳加速的书。每一次情节的推进,都充满了戏剧性,让我欲罢不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