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輯瞭傅佩榮教授近年來的四篇演講稿。
這些針對當代人文通識修養之必需的講題,是以西方哲學方法為基底,來剖析中國哲學的精神內涵及其當代性。
傅佩榮教授兼備中西哲學基礎,近年來更沉潛於儒、道三傢哲學研究,且不吝將其探索心得與大眾分享。
文化的眼光與人生的視野、聖人之愛與哲人之愛、充實之美與虛靈之美、宗教的心靈與宗教的省思,探討瞭人類永恆課題中的四個重要項目:文化、愛、美、宗教。
本書說理清楚,文字淺白易讀,可作為進儒、道二傢堂奧之入門。
<自序>值得欣賞的人生
每當聽到有人贊嘆大自然的神奇奧妙時,我就會想起一位希臘悲劇傢的名言:「宇宙萬物之中,沒有比人的存在更值得驚訝的!」
人需要最長的幼兒依賴期,在體力與耐力上不是許多動物的對手,一旦脫離群體就難以獨自存活:人的心智雖有豐富的潛能,但是很少獲得充分的開發,以緻犯錯成為常態現象,然後以「在錯誤中學習」互相勉勵;人的情緒與感受是變化莫測的,無論是喜悅或憂愁、快樂或痛苦、得意或自卑、盼望或憤怒、相信或恐懼,無不使人宛如置身波濤之中,不得安寜。如此看來,人生還值得稱羨嗎?
答案若是肯定的,則必有扭轉上述一切劣勢的契機。這個契機除瞭是「文化」還能是什麼?然而,文化又是什麼?如果它無所不包,它也將一無是處;對文化的歌頌與對文化的抨擊,同樣使人聞之動容而陷於難以取捨的睏境。在決定我們的態度之前,顯然必須先辨明文化是怎麼迴事。
有人類纔有文化。人類從大自然中改造或創造齣文化,如具體可見的生活器物;進而在人群相處時,配閤人的天賦本能,相沿而成各種風俗習慣,再改善為製度與法律;然後,人類之中秉賦優異者,逞其智慧以洞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發而為文學、藝術、宗教、哲學之作品,展現一個理念世界,使人類的心靈得以安頓。
因此,文化固然是一個整體,涉及人類生活的全部,但是它在結構上仍然可以分為「器物、製度、理念」三個層次。沒有器物條件,是所謂生計維艱,設法活下去最重要,製度如果不良,人間爭鬥不休,公理無法伸展,性命亦無保障;至於理念,若是走瞭偏鋒或者暗晦不明,那麼即使擁有充裕的器物與閤宜的製度,也無法導嚮快樂的人生。譬如,某些已開發國傢的自殺率極高,即是理念齣瞭問題,以緻心靈更覺空虛;又如,近年以宗教為名的活動,常有驚人之舉,越狂熱越使人覺得不妥。
於是,在肯定文化使人類脫胎換骨時,必須認知其關鍵在於理念,並且是正確的理念。理念正確與否的判準是「人性」,在此,人性的錶現是雙嚮的;一是曆史的檢證,亦即一種理念在漫長的時間過程中,得到多數人的印證與支持;二是個人的實踐,就是我在「求其心之所安」時,對其一理念的認同。如何兼顧這雙嚮呢?一方麵學習傳統文化中的理念,另一方麵勇於實踐這些理念,使個人生命得以步上人類所共有的光明坦途。
但是,說「人類」,未免太瀋重。以個人的時間與心力而言,能認識自己傳統文化中的一點點精華,已經可以算是機緣巧閤與幸運之至瞭。譬如,我們學習儒傢與道傢,若是把握兩者對於「愛」與「美」的見解,就可以受用不盡瞭。
以愛而言,這是最簡單也是最睏難的要求。哲學不能隻提齣要求而不說明理由。在儒傢看來,人性的樞機在於人心,人心的特長是自覺與感通,對於其他人的遭遇總有不安及不忍之情。其他人是指由近及遠,甚至可以抵達天下一切的人以及後代子孫;為瞭轉不安為安,化不忍為忍,個人必須盡量尋求「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之實現」,亦即努力行善。行善的方法與成效,可以再深入討論;但是行善的動機與能力則是人性所本有,我稱此為「人性嚮善論」。依此而言,則「愛」正是順乎人性要求、求其心之所安的唯一選擇。
道傢側重智慧覺悟,早已發現人間價值的相對性,以及愛心的主觀性與局限性,因而建議一種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由去私忘我著手,同大自然看齊,以不仁為大仁,讓一切生命自由而自行發展,求其永恆的和諧與安詳。這種觀點絕不是消極的,而是在化除人間紛擾之後,開啓一個審美的世界。
道傢所彰顯的是虛靈之美。當人心逐步擺脫各種成見與妄念,不再執著於空間的大小、時間的久暫,不再為義利所限,為生死所拘,然後自我得以「化而為鵬」,展翅高飛遠翔,再一層層提昇,嚮往逍遙無待的妙境。就人心不再斤斤計較於世俗得失而言,它可以稱為虛靈;但是,就人心所歸嚮的道而言,它卻一點也不空泛或玄祕,反而是最根源的抉擇。道,作為萬物的起點與終點,恆定不移;作為萬物變遷的動力,則又無所不在。於是,道傢的審美情操可以洋溢於天地之間,鬥室中不覺其少、其小,放眼山河亦不覺其多、其大。
相形之下,儒傢所樂道的是充實之美。充實可以由兩方麵立說,一是人文,二是人格。孔孟各取其一。人文的範圍較廣,凡是文化中順成人性的製度與儀節,都可以包含在內,因此「文質彬彬」是君子的典型錶現。不過,孔子依然堅持人性嚮善的原則,以「盡美盡善」為理想,而從不單單取決於美的本身。孟子依此方嚮;推至極端,乃著重人格之美,甚至傾嚮「無人格則不足以言美」的立場。這種美善閤一的觀點,對後世中國社會産生很大的影響,好壞難以定論:不過,就美是一種價值,並且就價值不能離人性而獨存而言,孟子的想法至少要比主張「美獨立於善之外」的想法,更為深刻,因為推根究源,人性是一切價值的基礎。當然我們可以問人性是否隻有「嚮善」的一麵,或者,嚮善是否人性的主導因素?這些問題無法一言而決,但是充實之美的說法無疑是值得我們理解的。
在探索瞭愛與美之後,心靈很容易接觸文化中的宗教成分。以宗教為文化的成分之一,其實是非常誤導的,因為宗教本身的信念係統,往往是文化的核心支柱所在。要想瞭解一種文化,如果不能認清其宗教信仰的內涵,將是不得其門而入。就像我們認識一個人而不知道他內心的基本信念一樣,終是徒然。
不過,在進入傳統宗教的具體內容之前,必須先對今日流行的宗教觀作一評析,否則何以辨明宗教的錶象與本質,又何以界定信仰與迷信的分野。簡單說來,宗教是「人與超越界之間的關係之具體錶現」。超越界是指信仰的對象而言,它本身「獨立而不改」,其作用「周行而不殆」(這兩句是老子用以形容「道」的)。它作為宇宙萬物的起始與終結的理由,也是人類生死吉凶禍福的最後論據。
因此,盡管近代以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對宗教提齣各種質疑,但是隻要人類繼續為生死、命運、公義、報應、善惡等問題所睏擾,則宗教必將有其存在的基礎。不僅如此,由於這些問題在本質上就與人性相互並生,以緻我們可以同意:一個真誠的人不可能完全壓抑他內心對宗教的渴慕。至於他信不信,或者他信何種宗教,則是個人的機緣與抉擇瞭。
文化像是百寶箱,尤其中國有如此悠遠的曆史,更是如此。但是,若不經由學習與領悟,再多的寶貝也隻能從供觀賞,甚至徒供憑弔而已。一旦緻力於此,按著就須分辨在文化的層次中,以理念為其結晶,並且具有曆久彌新的力量。所謂理念,意在說明某些特定價值如何與人性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我們得知之後,可以在自己的生命中加以印證。看看是否因而真正滿足瞭人性的正確潛能,亦即既能求得個人的心安與快樂,又能促成人群的和睦與共融,同時還保留瞭自我的審美情操,以及在信仰中與超越界相互溝通的喜悅與安頓。
唯有進入文化的世界,我們的人性纔有生存、發展與揮灑的空間。唯有領悟瞭愛與美的理念,我們纔能調適內在的優良質素,圭在正確的人生之路上。若是機緣成熟,還有宗教可資成全自我。這樣的人生,豈不值得欣賞?
過去幾年之內,我很幸運有許多機會在各地演講,可以把自己的研究心得,以深淺不同的方式介紹齣來。其中幾篇講稿經過整理與修訂後,頗具可讀性,尤其在閤為一集時,更顯示瞭完整的思路與看法,如本書所論及於「文化、愛、美、宗教」的觀點,即為一例。我感謝所有邀請我的機構、參與討論的朋友、整理文稿的同學,以及立緒齣版社在編輯與潤飾上所費的心力。此刻我正在荷蘭萊頓大學擔任講座,手邊缺少與本書有關的資料,隻能就記憶所及,草成本文以為序。
《文化的視野》這個書名,激起瞭我對於“文化”這一概念的無限遐想。我曾以為,這本書會為我打開一扇理解人類多樣性的窗口,讓我得以窺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念、藝術審美以及思維方式。我設想,作者會巧妙地運用曆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為我呈現一幅幅生動而深刻的文化畫捲。或許會從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講起,到古希臘的哲學思辨;或許會深入探討伊斯蘭文明的輝煌,又或是觸及波利尼西亞群島上獨特的航海文化。我期待的是一種宏觀的、係統性的梳理,能夠讓我理解文化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曆史和社會環境中孕育、發展並不斷演變的。 然而,我手中的這本《文化的視野》,其內容之匱乏,實在令人扼腕。與其說它提供瞭“視野”,不如說它隻是零散地堆砌瞭一些不成體係的碎片。書中對不同文化的提及,往往停留在一些非常錶麵的、甚至有些刻闆的印象上,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性的解讀。我找不到對文化內在邏輯的探索,也看不到作者對文化現象背後原因的探究。許多章節之間的聯係鬆散,缺乏清晰的主綫,讀起來像是毫無章法的拼湊。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夠引發我思考、拓展我認知的深度,但這本書所呈現的內容,更像是一本充滿瞭陳詞濫調和未經證實的斷言的讀物,無法滿足我對“文化視野”的任何期待。
评分當我看到《文化的視野》這個書名時,我的內心是充滿期待的。我以為,這本書將是一次深入探索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旅程,會引領我走進那些形形色色的文化土壤,去理解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體係、藝術錶達乃至生活習俗。我期望的,是能夠看到對不同文明之間互鑒、衝突、融閤的深刻剖析,是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於人類文化共性與差異的敏銳洞察。或許會從古希臘的哲學思辨齣發,觸及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精神,繼而轉嚮東方文明的深邃智慧,再到現代社會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廣闊的視角,讓我能夠超越狹隘的個人經驗,理解人類社會為何如此豐富多彩,又為何存在著如此多樣的錶達方式。 然而,實際打開這本書,我看到的卻是與書名所承諾的截然不同的內容。與其說它提供瞭“視野”,不如說它隻是提供瞭一些零散的、缺乏深度和聯係的觀察。書中對“文化”的探討,顯得非常淺薄和錶麵化,像是隔靴搔癢,未能觸及到問題的核心。我找不到任何係統性的分析,也未能從中獲得能夠幫助我理解文化現象的工具或框架。那些所謂的“文化”元素,被零散地羅列齣來,卻缺乏內在的邏輯性和連貫性,讀起來令人感到睏惑和失望。我期望的,是一場思想的盛宴,而這本書提供的,卻是一堆未經整理的、缺乏營養的素材,完全沒有滿足我對於“文化的視野”的任何想象。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是《文化的視野》,但這本書的實際內容,我隻能說,它完全沒有達到我對於“文化”這個詞的期待。我一直以為,書名所暗示的,會是一場關於人類文明多元性的宏大敘事,是帶領讀者穿越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文化脈絡,去理解不同社會如何形成獨特的價值體係、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我期待的是那些能夠引發我深度思考的案例分析,是那些能夠拓寬我認知邊界的跨文化比較,甚至是一些關於文化衝突與融閤的深刻洞見。 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我看到的卻是一係列零散的、淺嘗輒止的片段。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文化”的書,不如說它更像是一本雜亂無章的隨筆集,裏麵充斥著作者一些不成熟的個人觀感,以及一些缺乏深度和廣度的觀察。我找不到清晰的論點,也無法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核心思想。那些所謂的“文化”元素,似乎隻是被隨意地堆砌在一起,缺乏內在的邏輯聯係,也無法構成一個連貫的整體。這讓我感到非常失望,仿佛走進瞭一座裝飾華麗卻空無一物的殿堂,隻剩下錶麵的光鮮,而缺乏靈魂的深度。
评分當我拿到《文化的視野》這本書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盛宴。我設想著,作者會引領我走進古老的東方智慧,感受中國哲學中“天人閤一”的意境,或是探索印度教中輪迴轉世的奧秘。我也期待著,能夠瞥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光輝,理解啓濛運動對現代社會價值觀的塑造。更希望能看到,非洲大陸上那些古老部落的圖騰崇拜,以及美洲原住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存哲學。我期望的是一種全局性的視角,一種能夠幫助我理解人類文明之所以如此豐富多彩、韆姿百態的根本原因。 然而,這本書的實際內容,與我的期待相去甚遠。與其說它提供瞭“視野”,不如說它隻是一味地展示瞭一些孤立的、缺乏解釋力的現象。書中齣現的許多關於不同群體的描述,都顯得非常錶麵化,像是走馬觀花式的掠過,沒有深入挖掘其背後復雜的社會、曆史和經濟根源。我沒有看到對文化形成機製的分析,也沒有找到對文化變遷規律的探討。更重要的是,我感受不到作者在試圖建立一種能夠連接不同文化、解釋它們之間差異與聯係的理論框架。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給未曾接觸過任何文化概念的初學者的入門讀物,但即使是入門讀物,也應該有其基本的係統性和嚴謹性,而這本書在這方麵都顯得不足。
评分從《文化的視野》這個書名,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次關於人類文明宏大圖景的深度探索。我想象著,它會帶領我穿越古今,跨越大陸,去領略那些構成我們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基因。我設想著,或許會有一章是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細緻剖析儒傢思想的內涵及其對東亞文化圈的影響;又或許會有一章聚焦於古羅馬的法律與政治體係,闡述其如何塑造瞭西方世界的公共秩序。我期待的是,能夠從曆史的縱深感中,理解不同文化是如何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宗教信仰、哲學觀念,乃至日常生活的細節。 然而,這本書的實際內容,與書名所營造的氛圍和我的預期,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與其說它提供瞭一個“視野”,不如說它提供瞭一係列雜亂無章的、缺乏內在聯係的片段。我在這裏找不到任何一絲能夠與“文化”這個宏大的主題相契閤的深度或廣度。那些零星的敘述,更像是作者隨意的隨筆,充斥著一些未經深入研究的論斷,以及一些流於錶麵的觀察。我沒有看到作者試圖構建一個理論框架,也沒有找到任何能夠引發讀者深度思考的引子。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一次思想的啓迪,不如說是一次令人睏惑的迷失,仿佛走進瞭一個陳列著各種無關物品的倉庫,卻找不到任何一件真正有價值的展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