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基础,是源自于1978年1月至4月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的一辑电视节目,以Bryan Magee与15位当代着名思想家对谈的形式,简明通俗地介绍哲学思维的价值和趣味,将欧陆、英、美的主要哲学流派和演变介绍给读者,并对社会、个人、权利、道德、及语言、科学、逻辑、真理、文学和哲学的关系…等人们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了不少富启发性的看法。
透过这本精炼的对话录,读者可以了解哲学巨人的思想,一赌当代哲学的面貌。
作者简介
Bryan Magee
是一作家,评论家及广播节目主持人。精通现代哲学,曾任教于牛津大学教授哲学。
这本书的基础,是源自1975_~1977年编排摄录,1978年1月至4月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的-辑十五集电视节目。设想出这一辑节目的是Au-brey Singer(当年BBC第二电视台的总监, 今日BBC电台的总裁)。当时他邀请我干这差事时,我勉为其难地接受下来,但条件是他要让我全权负责。他要我制定出供审批的方案,我经过再三考虑和征询他人意见,提出了本书的计划和有关的特约撰稿人。他同意了,于是计划顺利实施。
我的目标,在于将哲学这门学问中的一些最有趣的领域介绍给广大观众。这就要求我将四种问题融为一体。首要回答的问题:有哪些着名哲学家?他们有何作为?他们所做的-工作价值何在?其次,需要介绍一下有地位的学派思潮,如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语言分析学派。第三,要对学科的某些相对独立的分支也作一番介绍,如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等等。最后, 由于这一切只有置于哲学的最新发展背景下才可透彻理解,因而有需要提供多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尤其足涉及到马克思维特根斯坦和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在这四类问题中间,存在着已经播出的系列节目所呈现的自然逻辑联系,存在着造成各种思潮各领风骚的时代性。这四类问题在时间上也相互交错有序。我谨遵循了这种内在规律。
当然,我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当代哲学中一些最鼓舞人心的发展是那样专门化,以至于难以用简略的解释让没有这方面知识准备的人释然。例如, 由伦敦的Michael Dummett、 美国的SaulKripke和Donald Davidson等人提出的逻辑存在(logic being)方面的新见解,就是如此。另一个因素是与英语有关的限制。显然,一个为英国电视台编制的节目,需要以精到而又易于理解的英语完成,而实际上这就意味着我几乎不可能邀请非英语世界的人士上我们的节目--例如,我极想邀请Jean-Paul Sartre, 或许还有未亡故的Martin HeideRger,然而语言的障碍使这种愿望付诸东流。而Karl Popper和Robert Nozick则由于纯粹的个人原因亦未能参加,令人遗憾。还有一个简单事实,就是不可能把当代哲学的所有领域囊括于这十几次讨论之中;无论我採取甚 办法,都不可避免要割舍许多杰出人物和有趣着作。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从总体上提供一幅当代西方哲学最富活力的领域的总画面,希望这个以观众不具备哲学知识为前提制作的节日,能在他们中引起共鸣,唤起智慧。
以往为英国广播公司第三电台制作的相似的节目,给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1970年冬,这家电台广播了十三集的“与哲学家对谈”节目。这个节目局限于英国哲学(修订了的广播稿以《现代英国哲学》 [Modern British Philosophy] 为题成书出版),所涉及的范围无法与这次电视系列节目相提并论,但它的制作为这次工作铺平了道路,使我熟悉播送方面的各样准备工作和把它修订成书的独特工作程序。
编制电视系列节目和编制广播系列节目一样,计划中的讨论都要事先心中有数,虽不排练,但断不能照稿宣读。编制这种节目,我都要预先就两、三个可能涉猎的话题会见有关人士,讨论决定哪些是与选题有关的最重要的东西,大致确定如何运用我们的素材,以及大致确定怎样分配我们的时间。然而毫无例外地,当我们到录影厂进行拍摄时,事情总是会节外生枝,与事先的策划大相径庭一一取舍的问题又冒出来。尽管如此,这种工作方法毕竟使我们能在摄影机前把高质量的准备与真正的活泼性、新鲜性揉合在一起。除此之外,我无法想像出还有哪些方法能使我们在如此短速的时间内探讨此繁多的题材; 假如准备过多,节目就会流于生硬沉闷,而准备过少,则会令人不甚了了。
讨论中遣词造句的随机性,意味着讨论记录不足以直接付梓成书。讨论中的语言不可能达到精确、美妙地使用语法和句法的程度,往往是信口开河,词不达意,该说的未说,不该说的老是、重复,如果就这样付印成书,岂不令人厌倦。因此,我鼓励撰稿人不妨修饰谈话的文字一一事实是我敦促他们充分自主地改进原稿,改进得越多越好,我所持的理由是本书有它独立于节目的存在价值,要务使这本书成为独具特色、令人刮目相看的着作。所有撰稿人都作了这方面的努力,有一两位人士更达到了竭尽全力的程度(当然都保持了原型的色调)。
不过,尽管这本书并不仅仅是一个电视系列节目的记录,它若离开这个系列节日毕竟无以存在。许多人认为它标志着电视广播的新发展。1978年1月20日的《时代》 (The Times)周刊指出,在严肃性和影响范围方面,以往所有普通电视网络都不能与它相比。在这个系列节日播出时,我陆续收到观众的来信,信中有的说“终于有了一个成熟的节目”,有的说“这个节目恢复了我对电子媒介的信心”。而在一个星期以后,这涓涓细水变成了江河奔流。我希望电视台的总监大员对此作出认真的反思。他们最终乐意播放哲学节目,固然令人钦佩,但我不得不说,他们这种迟来的决定,反映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障碍,即从总体上仍然渺“严肃的”电视节目。过去,除了教育电视以外,一般电视节目都先后编制过与所有知识领域有关的节目,就是惧怕编制与哲学有关的节目,他们害怕抽象的题目,以为它难以在电视这种媒介上完满表达。电视台的人总是问:“哲学节目在萤光幕上能够显示些甚么呢?”尽管答案十分清楚--哲学家的谈话,但它与电视人的过时信仰之间的冲突是如此突出,以致于他们多数人都不会去想它,更不用说对它表态了。对他们来说,电视的中心原则是:“不要光讲大白话-应当表演给观众。”于是,他们不希望在自己的萤光幕上看到所谓“只会喃喃说话的人头”,他们认为这种除了谈话没有任何其他内容的节目“不是电视-只不过和电台广播一样”。对于电视这种传播媒介来说,要想确立的个性,在其成长的时期,其工作人员持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就电视的合理发展而言,这是很不利的。当电视这种传播媒介逐步走向成熟的时候,应要抛弃这种态度了。
这种新的要求可以从“严肃的”电视节目那?广泛感觉到。例如,时事节日日益受到批评:被指内容只囿于向观众交待事件,不能向观众显示出其中的要旨,以至于使他们无法理解那些问题。电视提供大量的动态画面--尤其是暴力画面,它只以刺激人们感官见长,却鲜有认真的分析和讨论。他们有时也搞讨论,但大抵是沙龙式的废话,还有因希望使问题简单明了的同时调动热情、产生戏剧效果而故意制造的粗野?战。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着"-种将所有素材弄成消遣性内容的倾向,正是由于这一点妨碍我们引导观众形成严肃性的要求,反过来又对这本应承担的困难工:作加以拒绝。他们总是认为,一个成功的节目应当解闷、娱乐、挑逗、活跃,甚至是直接争取观众的注意。如果你想对观众提出严肃性的课题,有人就担心这样必然会失去大多数观众。
由于这种态度的盛行, 已有的分析严肃性课题的尝试,绝大多数并不是去把抽象观念诠解为栩栩如生的语言,电视上依然是图画、照片、图表、统计数字、诙谐的漫画,甚至是印刷好的书页,然后再伴之以令人心惊肉跳的音乐。这些做法当然不是全都无效,许多时甚至还是明智的。但更多的是在貌似合理的外表卜的卖弄,其独创性仅仅存在于对媒介的操纵中,而不在于对内容要旨的处理上,因而本质上平庸不堪,沦为耍小聪明的把戏。尤其是当绘制图表的本身并不理解所要解释的概念内涵时,情形就更是如此。最糟的是,许多艰涩的概念问题根本不能用这种方法处理,于是它们不是遭到歪曲,就是以不适应在电视上阐发为由被遗弃。
所有这一切或者主要就是避免只会喃喃说话的人头的恶果。人类处理抽象概念的“自然”方武是交谈。坚持不用谈话方式来处理它们,就如同坚持不用数字做算术一样。做算术的数字最初诞生时是原始的、武断的,但却不啻是超越一切刚愎自用的。就电视来说,支撑其判断的错误假定有很多,其中两点却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一是关于电视是"一种视觉传播媒介的原则。其实这种想法完全不对。电视将影像和音响二合为一,在这种结合中,它获得了电台广播的所有潜力。简单化的程武(电视=画面,与此相对,电台=声音)与电视诞生时是置身于已发展起来的广播电台体制中,它的发展取决于冲破广播电台的既有束缚,进而将此信念制度化为极端自负的组织形式有关。因此,也难怪“我们不是广播电台”这种说法时有所闻。但它导致电视的执拗倾向,只处理广播电台不能处理的素材,而事实上撇开它能处理的素材。这很家人在成长发展中的青春期反抗阶段-样,个体企望通过反抗双亲的支配而确立自己的身分:对他来说,重要的只是做他双亲做梦都没有想到要做的事情。这是发展中的必经阶段,但这本质上是不成熟的阶段。成年期意味着在不受任何胁迫的意义上无忧无虑地与双亲共享世界。当电视真正成熟时,它就应长成为一种揉合声音和视觉形象,内容充实、浑然一体的综合性传播媒介,以至于人们自然地觉得它的配音内容的重要,而决不只视它为一种视觉媒介。只有幸运地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它才找到自我,开始发挥本身的潜力,而目前只不过是依稀看到了这种前景而已。
除了这个问题以外,隐藏在“避免喃喃说话的人头”观念背后的第二个错误假定,是对视觉吸引力的错误判断。对大多数人来说,世上最有趣的目标是他人,而能够显现在电视萤光幕上的最有趣的画面乃是他人的影像-谈吐心声、开玩笑、游戏、唱歌、跳舞、或者直接表现他的日常生活。观众都极爱观看有才华的人上谈论他们的见识,以为他们可以从收听广播获得同样的效果,那是错误和愚钝的。一个人在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言传的,如风度和举止、面部表情的变化、手势、身体语言、有形的踌躇,此外还有眉目的传神。如果萤光幕上的人物善于运用这些有形动作,观看当然比单纯收听更加吸引人。在这种情况下,人物比在广播中表现得更加充实和丰满,使你获得了与此人相识的感觉,此后你真和他见面时便会一眼认出他来,而通过收音机是决不能达到这种效果的。进一步看,电视讨论也是一种满足人们对各个不同领域杰出人士的好奇心的自然形式。哲学当然也不会例外;除却政治家外,杰出哲学家同样拥有大量可资聊天的话题,哲学界同样存在着不少奇闻轶事;其中有些(如Isaiah Berlin其人)既可作为研究课题,又可作为小说故事的题材。
所以,希望作为这本书的蓝本的电视节目制作,会为传播媒介的未来贡献出微薄力量,希望外间对它的热情拥戴将有助于推动课题抽象、困难的节目的制作。英国广播公司的制作人员,可视本书为他们努力成果的纪念。在此要鸣谢一?出色的幕后伙伴:包括构思出这个计划,并为此提供充分资源的Aubrey Singer;负责全盘行政安排的Janet Hoe-nlng;调度录影室和摄影机的Tony Tyley。将节目内容制作成书,又牵涉到漫长而吃力的改写过程,多重的打印工作, Bretty Nordan、Marianne Hazard和Linda Powell付出的辛劳必须一记。
不得不说,《当代哲学对话录》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哲学著作那样,按照理论体系的建立顺序来展开,而是以一种更加动态、更加生活化的方式来组织内容。书中每个章节似乎都围绕着一个具体的哲学议题展开,比如“意义的追寻”、“道德的边界”、“自由与责任”等等,然后通过几位虚构或真实存在的哲学家的对话来深入探讨。我喜欢这种“点”状的切入方式,它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翻阅,不需要按照严格的章节顺序来阅读。而且,每个对话的篇幅都不长,读起来不会有太大的压力,非常适合通勤或者碎片化的阅读时间。更重要的是,每个对话的最后,作者似乎都会留下一两个开放性的问题,或者是一些引人深思的语录,这让我每次读完一个章节,都会久久不能平静,开始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答案。这种“留白”的设计,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的阅读动力,让我渴望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评分刚开始接触《当代哲学对话录》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非常学术、门槛很高的读物,毕竟“哲学”这两个字就容易让人望而生畏。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接地气,虽然讨论的都是深奥的哲学概念,但作者(或者说是对话的参与者)却用了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和例子来解释。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在讨论“自由意志”这个问题时,作者竟然用了一个在便利店买东西时选择咖啡口味的场景来举例,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日常,让我觉得原来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这种“化繁为简”的写作手法,让我这种哲学“小白”也能大致跟上思路,甚至时不时能产生一些“原来如此”的顿悟。而且,书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和 anekdotes(趣闻轶事),也为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讨论增添了不少趣味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提出一个哲学问题后,不是立刻给出答案,而是先引导读者思考,然后通过不同人物的观点来展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这种循循善诱的风格,比直接灌输理论要有效得多。这本书让我觉得,哲学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学问,更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自身的一种方式。
评分《当代哲学对话录》这本书,坦白说,我是在诚品书店的哲学区里偶然翻到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没有太多花哨的图饰,只用了深邃的蓝色作为底色,搭配烫金的字体,散发出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美感。我当时正愁不知道该读什么,又对近现代的哲学思潮有点模糊的概念,所以就顺手拿起来翻阅了一下。第一眼吸引我的是书名,"对话录"这三个字就暗示了内容不会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我尤其喜欢那种通过辩论、提问和回应来层层剥开哲学问题的过程,感觉像是参与了一场智慧的盛宴。这本书的装帧也很精美,纸质触感温润,印刷清晰,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想要认真阅读的冲动。虽然我还没有开始深入阅读,但光是这份丁寧的制作,就足以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很好奇,在这本书里,不同的哲学家会就哪些当代的热门议题展开讨论,比如人工智能伦理、后现代主义的边界、存在主义的最新解读,或是当下社会面临的政治和经济哲学困境?我都迫不及待想看到那些思想火花四溅的瞬间。
评分在我看来,《当代哲学对话录》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场域”。它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怎样去思考”的范例。书中的对话者们,并非是站在高处教训读者,而是以一种平等、真诚的态度,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常常能从他们的提问和回应中,学习到如何清晰地界定问题,如何有逻辑地构建论证,如何恰当地使用概念,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如何尊重不同的观点。书中那种“不轻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的精神,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受感染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哲学并不是一套固定的答案,而是一种持续不断地探寻和追问的过程。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思考的盲点,也激发了我对世界更多的好奇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认识了几个哲学家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以及我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评分《当代哲学对话录》最令我赞赏的一点,在于它对于不同哲学流派的包容性和批判性思考的鼓励。这本书并没有强行将读者拉向某个特定的哲学立场,而是呈现了多种观点,并允许它们在对话中相互质疑和挑战。我常常会读到一半,就停下来,开始反思自己原本的看法,甚至会因为书中某个论点的犀利而动摇。比如,在关于“后真相时代”的讨论中,书中呈现了支持和反对“相对主义”的不同声音,让我看到了这个议题的复杂性。它没有简单地说谁对谁错,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不同观点的形成过程及其合理性,并最终鼓励读者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不畏惧提出尖锐问题的勇气,它敢于触碰那些可能令人不适的现实,比如科技进步带来的伦理困境,或者全球化进程中的身份认同危机。这种开放和审慎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书,更是一场关于我们当下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哲学思考,恰恰在于敢于质疑一切,包括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