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的年代1914-1991(上)

极端的年代1914-1991(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ric Hobsbawm
图书标签:
  • 历史
  • 二十世纪
  • 苏联史
  • 冷战
  • 政治
  • 社会
  • 俄国
  • 革命
  • 斯大林
  • 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十世纪,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像的最大希望,但同时也摧毁了所有幻望和理想的极端年代。

  出生于一次大战期间的北非埃及,在战后凋敝的德奥两国度过青少年,因纳粹兴起而避居英伦,足迹遍及南欧、拉丁美洲,亲见希特勒就职、卡斯楚讲演,终身以犹太知识自居,以马克思主义揭橥的理想自期,以「人民的史家」享誉国际的世界史大师-霍布斯邦,以其专业史家的精辟洞见,和身为二十世纪积极参与者的热情关怀,在二千年即将告终的今日,为我们记忆了这个我们所由来的世纪。从大灾难的一九一四,到黄金的六0年代,乃至天崩地裂的一九九一。

  极端的年代-一部短促二十世绝的历史,一部宏观史家走过的一生,一个你我都曾或长或短、或深或浅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故事。

《现代性的裂变:1914-1991的全球图景》 导言:一个世纪的阵痛与重塑 本书旨在剖析一个横跨近八十年、充满剧烈冲突、思想革命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到柏林墙倒塌、冷战格局初现瓦解的1991年。这个时代,是人类文明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同时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自我毁灭的矛盾时期。它标志着旧有帝国秩序的彻底崩溃,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意识形态的全面对垒,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初步启动。 我们不仅要记录历史事件的线性发展,更要深入挖掘驱动这些事件背后的复杂力量: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如何成为战争的利器和生产力的解放者;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与内部矛盾如何催生出新的政治经济模式;以及人类对自由、平等、秩序和意义的永恒追问,如何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被扭曲或实现。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终结与新秩序的萌芽(1914-1929) 一、1914:导火索与世界大战的爆发 本部分首先细致考察导致欧洲列强陷入全面战争的深层结构性原因,包括帝国主义竞争的白热化、军备竞赛的失控、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极端化。我们将重点分析萨拉热窝事件如何成为引爆点的契机,并探讨技术,特别是工业化军事技术,如何彻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从堑壕战的残酷僵持到总体战概念的形成。战争不仅是国家间的冲突,更是对既有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的根本性冲击。 二、革命的浪潮与思想的地震 一战的失败、协约国的胜利以及随之而来的凡尔赛体系,并未带来持久的和平,反而孕育了更深层次的不满与动荡。沙皇俄国的覆灭及其后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成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实验,它提供了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替代性现代化路径。我们将分析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巩固及其对全球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左翼运动中的动员作用。同时,对于战败国,尤其是德国,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条款如何成为未来极端主义思潮滋生的温床,进行审视。 三、战后重建与“咆哮的二十年代” 在西方,尽管经历了巨大的创伤,二十年代却展现出一种反常的繁荣与躁动。我们将考察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过程,大众消费社会的初步形成,以及爵士乐、电影等新文化的兴起。然而,在表面的狂欢之下,社会矛盾并未解决。经济结构性的不平衡、文化上的代沟以及对传统道德的质疑,都为即将到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危机、极权与第二次冲突的阴影(1929-1945) 一、大萧条: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 1929年华尔街的崩盘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战后经济体系内在矛盾的总爆发。我们将深入分析金融投机、生产过剩与财富分配不均等因素如何共同导致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萧条带来的不仅是失业和贫困,更是对自由市场经济信心的根本动摇,为国家强力干预经济的模式提供了辩护空间。 二、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与意识形态的极端化 面对经济危机和共产主义的威胁,欧洲和亚洲部分国家转向了极权主义。本部分将细致对比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德国的纳粹主义以及日本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社会动员机制和镇压手段。重点探讨种族主义、领土扩张欲望和“领袖崇拜”是如何被有效地结合起来,构建起反民主、反理性的政治机器。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战争与种族灭绝 二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间战争,而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意识形态和种族冲突。我们将从对德奥“吞并”政策的绥靖,到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系统梳理冲突的升级过程。尤其要关注战争的技术维度——从闪电战到大轰炸,以及工业生产能力对战局的关键作用。对大屠杀(Holocaust)的探讨,将聚焦于工业化管理下的系统性种族灭绝,这是现代官僚制度和技术被滥用于最极端目的的体现。 第三部分:两极世界与冷战的结构(1945-1970年代初)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与铁幕的降临 二战的结束并未带来和平,而是将世界一分为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崛起及其截然对立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民主对抗共产主义集权),构成了战后世界政治的基本框架。我们将分析冷战如何从同盟关系迅速转向结构性对抗,以“遏制政策”和“势力范围”为核心的国际关系新范式。 二、核威慑与代理人战争 原子弹的发明彻底改变了战争的逻辑。核武器带来的“相互保证毁灭”(MAD)有效地阻止了超级大国之间的直接热战,但冲突的火焰却转移到了全球各地——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代理人冲突,成为美苏意识形态竞争的战场。本部分将分析核战略理论的发展及其对地缘政治的影响。 三、非殖民化与第三世界的形成 在欧洲列强衰落的同时,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开始争取独立。我们将考察这一波澜壮阔的去殖民化浪潮,分析其动力来源(民族主义、本土精英的崛起),以及新生的国家如何在美苏两极的拉拢下,努力寻求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形成“不结盟运动”等“第三世界”的政治光谱。 第四部分:滞胀、多元化与体系的松动(1970年代至今) 一、经济秩序的挑战:滞胀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七十年代初,西方世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滞胀”(高通胀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经济困境,这标志着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经济模式的阶段性失效。石油危机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与此同时,尼克松政府单方面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宣告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全球金融体系进入浮动汇率时代。 二、文化的反叛与社会运动的深化 在宏大叙事开始失效的背景下,社会内部的多元化声音爆发出来。民权运动在北美达到高潮,女性主义思潮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反战运动(尤其针对越南战争)对国家机器的道德权威构成严峻挑战。对消费主义和既有权威的反思,塑造了战后一代独特的文化景观。 三、冷战的最后阶段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苏联模式的经济僵化日益显现,而美国里根政府和英国撒切尔政府推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私有化、放松管制、削减开支)开始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这股经济浪潮与苏联在阿富汗的泥潭、内部的改革压力相互作用,共同加速了苏东集团的衰落。 结论:1991——一个时代的收尾与新开端 本书的收尾聚焦于1991年苏联的解体,这标志着一个以意识形态对抗为核心的“漫长二十世纪”的正式终结。我们将探讨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所面临的“历史终结”的讨论,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和区域冲突复杂化的新挑战。这个时代留下的遗产——无论是民主的胜利,还是被边缘化的群体、未解决的民族矛盾,都将深刻影响着我们今日的现实。 本书试图描绘的,是一个在两次大战的毁灭性力量下不断自我重塑、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张力中寻求出路的复杂年代。它提醒我们,进步并非线性,而历史的进程充满了偶然性、选择性和深刻的道德困境。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极端的年代1914-1991(上)》这个书名,我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那些课本上闪过又似乎模糊不清的年代。1914年,萨拉热窝的枪声,仿佛一声惊雷,彻底撕裂了欧洲旧日的宁静,一个我一直试图理解其根源的巨大漩涡就此展开。而1991年,柏林墙倒塌之后,世界格局的重塑,又像是长久阴影下的一线曙光,尽管随之而来的也并非全然的和平与繁荣。我总觉得,这两个标志性的年份之间,隐藏着太多值得深思的联系。为什么人类会一次又一次地走向极端?是政治野心,是经济利益,还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在作祟?这本书的上册,我猜测,应该会着重讲述那些引发巨变的前奏与爆发,从帝国主义的扩张,到民族主义的兴盛,再到意识形态的对峙,每一个词都像是一把钥匙,解锁着那个时代复杂而残酷的面貌。我期待作者能为我揭示,在那看似遥远的历史舞台上,那些伟大的领袖、普通的士兵、以及沉默的大多数,是如何一步步被卷入那场席卷全球的洪流,又是如何在那场洪流中,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命运。

评分

“极端的年代1914-1991(上)”——单凭这个书名,就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历史洪流即将扑面而来。1914年,那是欧洲乃至世界秩序发生颠覆性改变的起点;而1991年,则标志着一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冷战格局的终结。这中间的几十年,简直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页,充满了令人震惊的转折和深刻的教训。我一直对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政治格局、军事冲突以及社会思潮的变化非常着迷。这本书的上册,我猜想,应该是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那个时代复杂性的基础。它可能会深入剖析那些引发世界大战的深层原因,例如帝国间的角力和联盟体系的脆弱;也可能描绘出不同意识形态的较量,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不同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超越宏大的叙事,去触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小人物的故事,感受他们在那段“极端”岁月里的喜怒哀乐。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理解现代世界形成过程的必读之旅。

评分

“极端的年代1914-1991(上)”——仅仅这个书名就让我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仿佛能闻到硝烟的味道,听到炮火的回响。上个世纪,尤其是从一战开始的这段时期,对于理解我们当今世界格局和许多社会现象,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一直对那段历史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是如何一步步累积,最终演变成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事件的罗列,而是会深入探讨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驱动力。例如,在1914年之前,欧洲各国之间究竟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民族主义的情绪是如何被煽动和利用的?而到了“上册”所涵盖的更广泛的时间段,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描绘出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不同政治体制的较量,以及在这些宏大叙事下,无数普通人的挣扎与求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纹理,理解那些“极端”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走向。

评分

《极端的年代1914-1991(上)》这个书名,勾起了我对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变革的世界的无限遐想。1914年,世界的轴心似乎在那一刻悄然转移,旧的秩序摇摇欲坠,新的冲突一触即发。我一直对那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冷战初期的历史特别感兴趣,因为那是一段充斥着理想主义的破灭、民族主义的狂热,以及人类为了生存和权力而进行的无休止斗争的时期。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那些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以及身处其中的普通民众,他们是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动的?这本书的上册,我想,很可能是在为我们铺垫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舞台,去理解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孕育了如此之多的“极端”事件。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矛盾与张力,例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战争的残酷并存,人道主义的呼声与种族灭绝的现实交织。这一定是关于人类勇气、愚蠢、希望与绝望的深刻写照。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极端的年代1914-1991(上)",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戏剧性的张力。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冷战的剑拔弩张、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以及在这背后无数个体命运的沉浮。我相信,这本书一定是一次深入挖掘那个时代精神、社会变迁以及重要事件背后复杂动因的旅程。1914年,一个旧世界即将崩塌的信号,1991年,一个新秩序初步形成的标志,这短短的七十多年,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动荡、最深刻变革的时期之一。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以宏大的视角,将那些散落在历史碎片中的事件串联起来,展现出一条清晰而引人入胜的时间脉络。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史实堆砌,去探究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是如何被塑造,他们的选择是如何被影响,以及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是如何深刻地烙印在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之中。上册,这已经意味着一个更加广阔和深入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扉页,跟随作者一起,去感受那段充满挑战与辉煌的“极端的年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