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一九六○年代末期,日本的高等学校开始採用智力测验来招考学生。尔后,这种方式不断被运用,连大学入学、就业,甚至人事考核的评定基准也是以智力测验的成绩为主。现在的日本可以说是「智力分班」的社会,因为人们凡事皆以智力、智能为基准。
所谓智力测验就是透过考试,先取得参加人员的计算能力、记忆力、分析力等由左脑掌握的逻辑能力的分数,然后将想考评的分数拿来比较,便可看出与平均数之间呈现的偏差情况。这种方法其实无法测量出个人整体的能力。
因为人类的能力尚包括由右脑控制的非逻辑能力。如潜意识、个性、感性、创造力、直觉、印象等等,这也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自己这个人的重要因素。
未来的社会将更重视这种非逻辑能力,由目前社会的价值观----理性三分、感性七分可以看出。因此我们必须体认,用智力的尺度,只能衡量出个人某一面的能力,无法窥出全貌。
问题是,在以智力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中住久了,便很难学会用新的价值标准观测事物,也使我们忘记,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唯一的存在。也就是说每个人皆与其他的人有所不同,都是具有自身特异能力的存在,我称之为「唯一 (only one) 」的存在。
如果不去留意这个问题,只是依赖智力值,到处与他人比较,只会使自己的潜在能力继续沈睡,无法确实发挥出来,于是终生过着空虚不实的生活。
现代人越来越关心能否过更有个性的生活,问题是很少人知道,什么才是具有活力、个性的生活方式。于是大多数的人追求时髦流行、美食、名车、住宅,只能在食衣住行等物质生活上费脑筋。
然而,无论花多少力气去追求物质,最终仍然会感到不满足。真正的目标,还是在于自己能否过一个能完全发挥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生,也就是我们绝对无法忽视精神层面的问题。
换句话说,当面对的敌人如果是自己时,欺骗是无济于事的,唯有确切地透视自己的优缺点,加强努力、不停走向自我开发的道途才行。每个人必须有此觉悟,因为现实是很残酷的。
如果生活在富裕的国家,生活中的问题都解决后,相信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满足于依赖别人存活的生存方式,会想做些曾经梦想要完成的工作,我就是其中之一。我在四十三岁时,毅然遗弃持续了二十年的安定生活,在毫无保障的世界里,过与自己的命运一赌输赢的生活,结果也顺利过了十二年。
十二年来,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在独立创业时,更清楚地看见世间百态,也因而构筑无穷的人际关系。因为我完全自由、可以尽全力做想做的事,因此更能感觉出何谓真正的幸福。
于是我想到,何不将各界前辈的例子收集在一本书中,让世人了解。如果想拥有幸福的话,究竟应如何思考、如何作为。此外,若能将『成功的思维方式』 (中译本由允晨文化出版) 与本书对照阅读的话,相信读者会有更深一层的领悟。
这本书带我踏上了一段意想不到的心灵旅程,我本来是带着一点点怀疑的态度去翻开它的,毕竟“幸福”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和模糊性,很难想象有什么能被系统地归纳出来。然而,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看似抽象的心理学概念,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例子,一一呈现。读到其中关于“感恩”的那一部分,我深受触动。我一直以为感恩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感谢,但书中却深入探讨了感恩的力量,它如何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如何在我们遭遇困境时提供一股强大的精神支撑。作者没有空泛地讲道理,而是分享了许多普通人的经历,他们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感恩,从生活的低谷中走出来,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喜悦。我特别记得一个关于一位癌症患者的故事,他即使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能找到生活中的美好,并对身边的人心怀感激。这个故事让我意识到,幸福并非是完全没有痛苦,而是在痛苦中依然能够发现和珍视那些值得感恩的事物。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不再总是盯着那些不满意的地方,而是开始留意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比如清晨的阳光,一杯热茶,或者家人的一个微笑。这种视角的变化,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每天的心情,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满足。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极其详实的案例研究和数据支撑。作者并非仅仅提供一些空泛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心理学实验、社会调查和真实人物访谈,来印证他所提出的观点。读到关于“心理韧性”的章节时,我感到非常震撼。作者详细分析了那些在极端压力和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积极心态的人们的共同特质,并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提升自身的心理韧性。我特别记住了“应对策略的多样化”这一概念,以往我面对困难时,往往只知道一条路走到黑,结果常常撞得头破血流。而这本书则鼓励我们去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即使是那些看似不太可能的方法,有时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机。作者还强调了“积极的自我对话”的重要性,这一点我之前几乎没有意识到的。我们每天都在和自己对话,但我们是否注意到,这些对话是鼓励、支持,还是打击、否定?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努力用更积极、更肯定的语言去引导自己。这种内在的改变,让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稳定感和掌控感,仿佛我不再是随波逐流,而是能够主动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盘。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也不是那种空洞的心灵鸡汤。作者似乎是一位非常善于观察生活的哲人,他用一种非常诗意又充满智慧的语言,描绘了许多关于人类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图景。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接受不完美”的讨论。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完美的时代,似乎一切都要做到极致,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够好。这本书却告诉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甚至是拥抱它,反而能让我们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力量。书中分享了一个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不甚满意,但最终却通过作品中那些“瑕疵”而获得了独特的艺术生命力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深思,我们是不是也在无形中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标准,而因此错过了许多属于自己的光彩?我开始尝试着放下对完美的执念,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不够完美。这种感觉就像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脚步变得轻盈。书中还提到,对他人宽容,往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当我们不再苛求别人时,我们内心也会变得更加柔软和有力量。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某个特定的主题,更像是一次关于如何更自在地生活的深度探索,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平和、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让我茅塞顿开的书,它关于如何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之前总觉得自己是个比较悲观的人,看问题总是容易往坏处想,结果就是常常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沼。这本书的作者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她没有直接告诉我“要开心”,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我们思维模式中那些不自觉的“陷阱”。她特别强调了“认知重构”的重要性,也就是如何有意识地去改变我们对事物的解读方式。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糟糕,而是因为我们赋予了它负面的意义。书中举了一个关于“失败”的例子,很多人视失败为终结,但作者却将其解读为成长的契机,通过分析失败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变得更强大。这让我联想起我自己的经历,以前遇到挫折,我总是会怨天尤人,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但现在我开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那些不顺利的事情,思考我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下次如何做得更好。这种转变非常微妙,但效果却非常显著。我发现自己不再害怕尝试新事物,因为即使失败了,我也知道那只是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最终的审判。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拥有一个更乐观、更积极的思维模式,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达成的,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并非提供一套标准化的“幸福秘籍”,而更像是一扇打开内心世界的窗户,让我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作者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反而鼓励我们去正视它们,并从中寻找成长的力量。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探讨所吸引。作者深刻地剖析了健康人际关系对于幸福感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许多经营良好关系的实用技巧,比如如何有效地沟通,如何建立信任,以及如何处理冲突。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感到孤独或不快乐,并非因为我们缺乏陪伴,而是因为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连接不够深入和真诚。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模式,我是否过于自我中心,或者是否害怕表露真实的自己?作者鼓励我们去付出真诚的善意,去理解他人的立场,去建立真正有意义的连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张更清晰的地图,能够更好地去探索和经营自己内心的世界,以及与这个世界的连接。这种自我认知和人际理解的提升,让我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也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