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族群,对「雾杜抗日事件」留有不同的註释,而说故事的每个人似乎也有不同的版本。但可以确定的是,「雾杜抗日事件」是一段悲壮的泰雅族人抗日史实。
这段悲壮的故事,长期湮没在台湾史的底层里,一直未被重规。这是因为涉及了弱势的「原住民史」、「台湾史」而或「日本史」的复杂情感,难有学者投入探查,使得这可歌可泣的抗日事件,像迷雾般的充满着谜团。垂暮之年的泰雅遗老,也带着记忆与事件的历史真实,逐渐在岁月里凋零,成为了台湾史的憾事。
作者在因缘际会之下,全心投入「雾杜抗日事件」的田野调查与史料的解读工作之中,历经二十寒暑,终有此台湾第一本关于「雾杜抗日事件」专书的出版。我们可以从本言的吏科解读与珍贵的历史相片里,看到一些事件的脉络,而对于认识台湾史的某些环节,必有所助益。
从日月潭、鱼池、埔里以迄雾社的广阔地区,自清代以来,即被称为「水沙连」;这里有连耸的山峰、起伏的丘陵、乎坦的盆地,以及蜿蜒的河川。优越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资源,使得很早以前就有史前人类、泰雅、布农、邵、乎埔族群,相继来此建立家园,并且创造了丰美的文化特色。其中最让人引以为傲的是,这里还蕴藏着许多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
我有幸生于斯、长于斯,所以从小就听到许多原住民的故事,「雾社抗日事件」就是其中之一。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族群,对「雾社抗日事件」会有不同的诠释,而说故事的每个人似乎也有不同的版本。但可以确定的是,「雾社抗日事件」是一段悲壮的原住民抗日史实。
雾社泰雅族人的悲壮故事,一直湮没在台湾史的底层里;战后初期,曾有「二二八事件」的阴影,影响所及,少有学者接触台湾史,而「雾社抗日事件」属于弱势族群的原住民史,更难有学者投入探查。近十数年来,垂暮之年的泰雅遗老,带着记忆和「雾社抗日事件」的历史真实,逐渐在岁月里凋零,而成为台湾史的憾事。
「雾社抗日事件」的史实一直未被重视,这涉及了「原住民史」、「台湾史」、「中国史」、亦或「日本史」的复杂情感。正如事件发生时,日人出动强大军警部队,配以精锐武器攻击原住民,却久久都无法攻陷,遂胁迫水沙连地区的不同族群投入战役。因此赛德克、赛考列克、泽敖利各系统的泰雅族,以及布农族、乎埔族群、邵族、汉人皆以「官役人伕」之各,被胁迫驰骋于战役中。正因为这么多族群被迫投入,所以每个族群对「雾社抗日事件」都有不同的理解或诠释,使得这可歌可泣的抗日事件,像迷雾般的充满着谜团。
民国69年10月27日,正逢「雾社抗日事件」五十週年,政府要员前来雾社祭弔英灵,社区杂志《埔里乡情》则出版图片集来加以纪念;先父邓阿潾也在此时交给我日治时期的出版物《雾社事件实记》与《雾社讨伐写真帖》,在这种因缘际会之下,基于爱乡情怀,我从此投入了田野调查与史料的解读工作之中。
承下山一(林光明)、黄炳松两位前辈的爱顾,将他们珍藏的历史照片交给我整理;这批照片大都是日治时期下山治乎(下山一之又)、佐冢爱祐(「雾社抗日事件」发生时的雾社分室主任)两位「理蕃」警察所遗留下来的。而事件中遗生的泰雅长者高彩云、高友正、曹少聪、蔡茂琳、邱宝秀、黄阿笑、高爱德、傅阿有、温克成等诸位先生女士,更期待能将他们的血泪史整理出来,因此才有今日台湾版「雾社抗日事件」的出版。然而大部分的长者都已作古,我愧对他们曾经对我有过的殷切期许。
本书的出版,最为辛苦的是程士毅,倘是清华大学的历史学硕士,为了本书花了许多时间整理我过去的文章、编辑年表;为了控制品质,连打字、初步编辑、校对等杂务也都由他承担下来。陈俊杰为本书绘制的地图,使本书的内涵更加充实。另外,书中的照片皆系日治时期日人的官方档案照片,或是当时日人所拍摄,基于尊重着作权之认知与责任感,敬请仁人君子不吝提供摄影者之资料。
这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许许多多曾经帮助我的人,至于可否解释”雾社抗日事件」的谜题,实有待考验,但期待读者可以从这些珍贵的历史相片里,看到一些事件的脉络;如此对于认识台湾史的某些环,应该有所助益才是。
《雾社事件》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肩上背负着历史的重量。我之前对台湾原住民的历史了解非常有限,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去触碰一段被掩埋在时光深处的悲歌。我尤其想知道,在那个被殖民的年代,原住民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们的传统文化、信仰以及社会结构,是如何在殖民统治的冲击下艰难维系的?是什么样的压迫和不公,最终点燃了他们反抗的怒火?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记录一场事件,更能挖掘出事件背后所蕴含的人性挣扎、文化冲突以及民族尊严的捍卫。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原住民的口述历史,或者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展现这场事件,那就更加生动和真实了。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原住民在台湾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和不屈。
评分读完《雾社事件》的开头部分,我感觉自己被拉入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历史漩涡。书中所呈现的氛围,既有即将爆发的火山的压抑,又有暗流涌动的悲壮。我特别好奇,在这次事件发生之前,原住民与殖民者之间是否曾有过缓和的机会?是不是双方的沟通渠道完全被堵死,才导致了如此极端的冲突?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包括那些令人心惊肉跳的战斗场面,以及原住民在抗争中的战术和策略。同时,我也想了解殖民者是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反抗的,他们的反应是否迅速而有效?有没有出现一些人性的光辉,或者残忍的报复?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感到信息量应该很大,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个关于雾社事件的全景式描绘,让我能够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折射出的那个时代台湾的复杂社会生态。
评分《雾社事件》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视角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我一直觉得历史书往往过于宏大叙事,缺少了个人情感的温度。但这本书似乎更注重细节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着一切的发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描绘事件中一些关键人物的形象,尤其是那些被视为“英雄”或“叛逆者”的原住民领袖。他们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做出艰难的选择?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是愤怒?是绝望?还是怀揣着一丝微弱的希望?同样,对于殖民者一方,我希望作者也能给予客观的描绘,了解他们的动机、他们的策略,以及他们在这次事件中的责任。我不太喜欢那种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划分,而是希望看到更复杂、更人性化的呈现。如果书中能够分析这场事件对台湾历史进程产生的长远影响,以及它在后世被如何解读和纪念,那就更能体现其价值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于历史真相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翻阅《雾社事件》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一群原本生活在深山,崇尚自然与自由的人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与强大的殖民者同归于尽?这本书从一开始就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让我仿佛能听见风吹过山谷的回响,感受到那些被压抑已久的怒火。我希望作者能够层层剥茧,揭示出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深层根源。是不是仅仅因为殖民者的压迫和剥削,还是其中夹杂着更复杂的民族矛盾、文化冲突,甚至是个人恩怨?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展现原住民各部落之间的关系,他们是如何在殖民统治下维持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又是在怎样的压力下,最终被推向了反抗的边缘。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当时留下的照片、信件或者其他第一手资料,那就太有分量了。我特别想知道,在那样的绝境下,他们的首领是如何做出最后的决定的?他们的勇气从何而来?这不仅仅是一场战役,更是一次对生存权利和民族尊严的呐喊,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这种精神的闪光点。
评分这本《雾社事件》的书皮设计就很吸引人,封面上的水墨风格,若隐若现的山峦和模糊的人影,瞬间勾起了我探究背后故事的兴趣。我之前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只知道是关于台湾原住民的一场悲壮抗争,但具体细节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完全是一片空白。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这段尘封的往事娓娓道来。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能深入挖掘事件发生前的社会背景,比如当时殖民政府的政策对原住民生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原住民内部是否存在一些深层的矛盾。还有,在事件爆发的瞬间,那些平日里淳朴的原住民是如何被逼到绝境,最终选择用如此激烈的方式来捍卫尊严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更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挣扎与无奈,以及他们心中那份不屈的火焰。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史料的引用,或者对当时参与者(无论是原住民还是殖民者)的心理进行一些细腻的描摹,那就更好了。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个充满冲突与悲情的年代,让我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