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在台湾历经了三十余年的成长发展,无论是在服务品质、支援效率,或是国际业务拓展,都出现前所未有的局面。然而此类出版品,比起其他设计领域仍嫌不足,其中具备引领风潮者更为罕见。有感于此,中华民国工业设计协会乃拟定了系列性出版计画,因应近年来台湾设计界的「飞利浦现象」,论述飞利浦设计背后隐藏的社会理念及文化意涵的《飞利浦设计──价值的创造者》,乃成为此出版计画中首先精选推出的代表作品。
面对第三波社会的到来,每一位设计者,甚至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同样挑战,就是去挖掘新的福祉与品质──即产品与服务必须具有实现使用者渴望与梦想所必备的各种品质。本书作者即飞利浦设计团队的领导者马沙诺,在此文集中记录了其多年来发展的思想,探索其所见所思,同时也是正处于第三波的设计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作者以一种哲学探索的行动来思考与分析这些课题,而且不断尝试提出疑问,刺激并鼓励所有人一同参与思考。其论述路线可解读为企图发动一场新的工业设计文艺复兴,其设计实践的种种意涵有待我们从复杂的脉络中拉出历史距离理论纵深与设计透视。
我在里岛渔村旅游时,当地居民每天一大早就会在树干上供奉一个香蕉叶编成的小篮子,里面盛满水果-这是一种取悦神祇的古老仪式。这真自然呀;面对先进西方文化和全球化之际,传统价值仍被保存下来,实在令人欣慰。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一个体积不大、样子熟悉的蓝白相间包装盒混在水果中。仔细一瞧,原来是婆娑的棕榄配上银色海滩的沙漠岛屿……和椰子夹心巧克力糖等西洋味十足的图案(真讽刺,这既恰当又不恰当)。虽然我们经常把巧克力糖当作礼但是对生活在发明这种巧克力糖的工业社会的我们来说,却很难想到用这方式赋予巧克力糖某种圣礼的价值。在里岛,新的全球化产品已经毫阻碍、静稍稍地融入古老的传统里。
第三波的设计 不管我们住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变迁的时代。我的意思不仅从某个千禧年到另一个千禧年偶然发生的变迁,而是如艾文‧托弗勤(Alvin Toffler)所说的,从「第二波」转变到「第三波」的重大变迁-即工业时代转变到资讯时代这个革命(有时称为数位革命)正发生在我们週遭,其影响之鉅大将和不过两个世纪前把我们社先从农业时代(托弗勒所说的第一波)带往工业时代的革命不相上下,对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成方式产生莫大的变动……
我是一个对细节极其敏感的人,尤其是在产品设计上。每次购买一件物品,我都会仔细端详它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它的材质,评估它的工艺,并思考它是否真正符合人体工程学,是否能在使用过程中带给我愉悦的感受。飞利浦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是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周到的细节而闻名。从早期的收音机那温润的触感,到现在的电动牙刷那顺滑的握持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很想通过这本书,去了解飞利浦的设计团队是如何在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上下功夫的。例如,一个按钮的按压反馈,一个指示灯的亮度是否柔和,一个接口的设计是否便于插拔,这些看似微小的元素,往往是决定一个产品用户体验的关键。我也想知道,飞利浦是如何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贯穿于整个设计流程的,从最初的概念草图,到最终的批量生产,是否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评审机制。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细节决定成败”这一古老智慧在当代设计领域的生动诠释。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其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纸张的触感非常舒适,印刷也极其精良,每一幅插图都色彩饱满,细节清晰,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分数。我一直认为,优秀的设计不仅仅在于其外表的华丽,更在于其内在的逻辑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飞利浦,作为一家拥有悠久历史的跨国企业,其设计理念必然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考验。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详细阐述飞利浦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挑战时,是如何通过设计来应对和突破的。例如,在智能家居兴起的今天,传统家电企业如何拥抱数字化浪潮,通过设计实现产品功能的智能化、交互的便捷化,以及用户体验的个性化,这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也期待能看到书中关于飞利浦在可持续设计方面的实践,如何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不仅是对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飞利浦的设计,更是关于如何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用设计思维去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去赢得消费者的心。
评分我最想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是对“价值创造”这一概念的理解。在现代商业社会,“价值”的定义越来越多元化,它不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更包含了情感、体验、身份认同等诸多维度。飞利浦作为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品牌,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革新的浪潮中,持续地为消费者创造和传递这些多元化的价值,这其中必然涉及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深谙人心的设计策略。我猜测书中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展现飞利浦的设计师们是如何从用户的痛点出发,挖掘潜在需求,然后将这些洞察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形态,并最终通过产品设计来解决问题,提升生活品质,甚至引领生活方式的变革。我尤其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关于飞利浦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具体方法论,例如,当一项新技术出现时,设计师是如何判断它是否真正能为用户带来价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炫技层面。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设计,将一个品牌打造成用户心中“值得信赖”和“美好生活”的代名词的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简洁却不失力量,用色大胆而和谐,隐约透出一种现代而隽永的格调。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创新与美学完美融合的设计理念抱有浓厚的兴趣,而“飞利浦”这个品牌本身就承载着无数关于科技进步和生活品质提升的美好回忆。从我记事起,家里的电器,从收音机到电视机,再到后来的剃须刀和吸尘器,几乎都有飞利浦的踪迹。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更像是生活中的伙伴,以人性化的设计和卓越的性能,默默地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内心涌起的是一种期待,期待能够深入了解这个让我信任并喜爱的品牌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一套独特的设计哲学,它是如何驱动着飞利浦一次又一次地推出引领潮流的产品,又是如何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地为消费者创造出新的价值。我很好奇,在每一个精巧的按键、流畅的线条、以及那些恰到好处的色彩背后,是否凝聚着设计师们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考和打磨,是否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深刻洞察和大胆设想。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一个品牌的溯源,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设计如何成为驱动商业成功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伟大的品牌,不仅仅是以其产品和服务而闻名,更是以其所代表的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飞利浦,在我看来,正是这样的一个品牌。它不仅仅是贩卖产品,更是贩卖一种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一种对于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飞利浦的设计哲学,不仅仅是停留在产品层面,更能触及到其背后所蕴含的品牌理念和企业文化。例如,飞利浦是如何在设计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如何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保持对传统价值的尊重,又是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的设计DNA。我期待书中能有设计师的访谈,能够听到他们讲述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克服困难,最终创造出令人惊艳的作品。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对一个品牌的设计历程的回顾,更是对一种“设计赋能生活”的价值理念的探索和弘扬,它将引领我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设计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