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拉‧璐西‧博儿,一八三一年出生,一位牧师的女儿。一八七二年她依照医生叮嘱,独自赴澳洲旅行,期盼受困于背嵴痛和神精衰弱的病体能有起色;没想到,自此她却展开了持续一辈子的冒险旅行生涯。
一八七三年秋天,这位四十二岁的英国女性从旧金山东岸搭火车出发,前往位于内华达山脉的加州特拉基;之后,她骑上一匹高大灰马,穿着夏威夷骑装,从加州旅行到科罗拉多州的洛矶山脉,并在美丽绝伦、与世隔绝的埃丝蒂斯公园度过一段难忘时日,最后更在气候恶劣的严寒冬日,骑着精神抖擞的半驯化马「鸟儿」,只身探索这片「蛮荒西部」。在这段维时三个多月的旅行期间,她旅居农庄和採矿营,帮忙清洁、煮食,学会了驾驶马车以及驱赶牛只,并在亡命徒「山中的吉姆」的协助下,攀上标高四千四百八十公尺的长峰顶峰──这趟颇具挑战性的旅程,几乎耗尽博儿的全副精力。
当时她停留最久的科罗拉多,还是个不属于美国合众国的未开发地区,它的法律与铁路都尚在整建中,居住于此的是生活简陋、狂饮无度的拓荒者,他们刚由印第安人手中夺过这块土地。伊莎贝拉的勇气与毅力传遍了当地屯垦区,以致当她询问是否可以穿越积雪咫尺的小径探访绿湖时,驿站守卫回答:「如果是那个在山中旅行的英国女子,我们可以给她一匹马,其他人不行。」
伊莎贝拉在这些写给挚爱小妹涵蕊雅塔的信中,道出了她的一切遭遇。尽管这些书信写于一百多年前,我们仍能分享伊莎贝拉眼中的洛矶山,那里有未受人工雕琢或人为破坏的壮丽景色、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破落山居、偏远拓荒小镇……。透过这些书信,我们的眼前浮现了她和响尾蛇、野狼、美洲狮、大灰熊面对面遭遇的情景,心中升起了她一觉醒来身上覆满白雪的奇异感受,脑中也分享了她对採矿人和拓荒者快活性格的观感。
「伊莎贝拉‧博儿是位完美的旅行者,还没有人有过像博儿小姐那样的历险。」──《观察家》(Spectator)杂志
「一趟惊人的旅行,一本无可比拟的旅行书札。」──德夫拉‧穆菲(Dervla Murphy),《爱尔兰时报》
作者简介 作者:伊莎贝拉.璐西.博儿
作者简介:Isabella Lucy Bird, 1831-1904 一位牧师的女儿,生长于英国西部赤夏郡(Cheshire)泰藤霍尔镇(Tattenhall)。青少年的她一直受嵴背病痛折磨,一八五四年依照医生叮嘱赴美加地区旅行,以改善健康状况。一八六○年,父亲去世,伊莎贝拉与母亲及妹妹涵蕊雅塔(Henrietta)迁居爱丁堡。她继续承受嵴背病痛、失眠和沮丧等症的困扰,直到四十岁她前往澳洲旅行,继而造访夏威夷时,她的健康奇蹟似地有了进步。她写下《三明治岛六月记》,并且登上了世界最雄伟的火山毛纳洛亚。一八七三年,伊莎贝拉出发到洛矶山旅行;她这些描述洛矶山风光的书信于一八七九年集结成这本《山旅书札》。在家停留了一段时间之后,她又再度出发旅行,这次是到日本北部的北海道及马来半岛的土着区。这两次旅行的结果,她完成了《日本无可比拟的径道》和《金色的半岛居民》。一八八一年,博儿与约翰.毕夏普(John Bishop)医生成婚。他于一八八六年去世,三年后,伊莎贝拉再度出发到西藏西部、拉达克、伊朗沙漠、库德斯坦高地、朝鲜半岛,以及中国内陆等偏远地区旅行。这些不寻常的探险旅程记载在《伊朗及库德斯坦之旅》、《在西藏人中》、《朝鲜及其邻邦》,以及《扬子江河谷及其他》。伊莎贝拉于一八九八年从远东回到爱丁堡;七十岁那年,她完成了最后一次的旅行,骑着苏丹王送她的一匹黑牡马造访摩洛哥。一九○四年,她在家中安祥辞世。
编辑前言
詹宏志
探险家的事业
探险家的事业并不是从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451-1506)才开始的,至少,早在哥伦布向西航行一千多年前,中国的大探险家法显(319-414)就已经完成了一项轰轰烈烈的壮举,书上记载说:「法显发长安,六年到中国(编按:指今日的中印度),停六年,还三年,达青州,凡所游历,减三十国。」法显旅行中所克服的困难并不比后代探险家稍有逊色,我们看他留下的「度沙河」(穿越戈壁沙漠)记录说:「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这个记载,又与一千五百年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 1865-1952)穿越戈壁的记录何其相似?从法显,到玄奘,再到郑和,探险旅行的大行动,本来中国人是不遑多让的。
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探险旅行,多半是带回知识与文化,改变了「自己」;但近代西方探险旅行却是输出了殖民和帝国,改变了「别人」。(中国历史不能说没有这样的例子,也许班超的「武装使节团」就是一路结盟一路打,霸权行径近乎近代的帝国主义。)何以中西探险文化态度有此根本差异,应该是旅行史上一个有趣的题目。
哥伦布以降的近代探险旅行(所谓的「大发现」),是「强国」的事业,华人不与焉。使得一个对世界知识高速进步的时代,我们瞠乎其后;过去几百年间,西方探险英雄行走八方,留下的「探险文献」波澜壮阔,我们徒然在这个「大行动」里,成了静态的「被观看者」,无力起而观看别人。又因为这「被观看」的地位,让我们在阅读那些「发现者」的描述文章时,并不完全感到舒适(他们所说的蛮荒,有时就是我们的家乡);现在,通过知识家的解构努力,我们终于知道使我们不舒适的其中一个解释,就是萨依德(Edward W. Said)所说的「东方幻想」(Orientalism)。这可能是过去百年来,中文世界对「西方探险经典」译介工作并不热衷的原因吧?或者是因为透过异文化的眼睛,我们也看到颓唐的自己,情何以堪吧?
编辑人的志业
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探险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大内容;不了解近两百年的探险经典,就不容易体会西方文化中闯入、突破、征服的内在特质。而近两百年的探险行动,也的确是人类活动中最精彩、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当旅行被逼到极限时,许多人的能力、品性,都将以另种方式呈现,那个时候,我们也才知道,人的鄙下和高贵可以伸展到什么地步。
西方的旅行文学也不只是穿破、征服这一条路线,另一个在异文化观照下逐步认识自己的「旅行文学」传统,也是使我们值得重新认识西方旅行文学的理由。也许可以从金雷克(Alexander W. Kinglake, 1809-1891)的<日昇之处>(Eothen, 1844)开始起算,标示着一种谦卑观看别人,悄悄了解自己的旅行文学的进展。这个传统,一直也藏在某些品质独特的旅行家身上,譬如流浪于阿拉伯沙漠,写下不朽的<古沙国游记>(Arabia Deserta, 1888)的旅行家查尔士.道谛(Charles Doughty, 1843-1926),就是一位向沙漠民族学习的人。而当代的旅行探险家,更是深受这个传统影响,「新的旅行家像是一个来去孤单的影子,对旅行地没有重量,也不留下影响。大部分的旅行内容发生在内在,不发生在外部。现代旅行文学比起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深刻而丰富,因为积累已厚,了解遂深,载诸文字也就渐渐脱离了猎奇采风,进入意蕴无穷之境。」这些话,我已经说过了。
现在,被观看者的苦楚情势已变,轮到我们要去观看别人了。且慢,在我们出发之前,我们知道过去那些凿空探险的人曾经想过什么吗?我们知道那些善于行走、善于反省的旅行家们说过什么吗?现在,是轮到我们阅读、我们思考、我们书写的时候。
在这样的时候,是不是<旅行与探险经典>的工作已经成熟?是不是该有人把他读了二十年的书整理出一条线索,就像前面的探险者为后来者画地图一样?通过这个工作,一方面是知识,一方面是乐趣,让我们都得以按图索骥,安然穿越大漠?
这当然是填补过去中文出版空白的工作,它的前驱性格也势必带来争议。好在前行的编辑者已为我做好心理建设,旅行家艾瑞克.纽比(Eric Newby, 1919- )在编<旅行家故事集>(A Book of Traveller’s Tales, 1985)时,就转引别人的话说:「别退却,别解释,把事做成,笑吠由他。」(Never retreat. Never explain. Get it done and let them howl.)
这千万字的编辑工作又何其漫长,我们必须拥有在大海上漂流的决心、坚信和坚忍,才能有一天重见陆地。让我们每天都持续工作,一如哥伦布的航海日记所记:「今天我们继续航行,方向西南西。」
前言
这些书信,由它们的形式可以明显看出,在当初着笔时,完全没有要出版的意思。去年,应《休闲杂志》(Leisure Hour)编辑的要求,在该杂志刊出,极受欢迎,于是我决定以另一种形式将它们出版,做为极有趣味的旅游经验,已及急速消逝的拓荒生活的一个纪录。
伊莎贝拉.璐西.博儿
一八七九年十月二十一日
再版前言
为了其他女性旅者的利益,我希望对我的「夏威夷骑装」加以解释,那是一种「美国女子的山居装束」──一件半长的紧身外衣,一条长及脚裸的裙子,以及土耳其式长裤,裤脚束成绉褶盖在靴子外面-一套实用的女性装束,完全适用于登山及在世界任何地方跋涉旅行。我在此加以解释,并附以素描的原因,是由于十一月二十二日的《泰晤士报》(The Times)的错误描述。
伊莎贝拉.璐西.博儿
一八七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三版前言
由于不小心遗漏了我在洛矶山区逗留的日期,我要借此机会加以说明。我是在一八七三年秋天到初冬时,由桑威奇群岛(Sandwich Islands)回英国途中,曾在那儿逗留。信中所书,是对当地及六年前该处生活方式的忠实描述;不过,由一些六个月前曾到过科罗拉多州旅游的朋友处得知,我第八封信中的预言很快就应验了。小木屋已快速地被农舍取代,埃丝蒂斯公园(Estes Park)的露湿草地上也失去了麋鹿和大角野羊的踪迹。
伊莎贝拉.璐西.博儿
一八八○年一月十六日于爱丁堡
导读
詹宏志
「如果是那位在山中旅行的英国女子,我们可以给她一匹马,其他人不行。」
如果你年轻时没有勇气享受过流浪或旅行的激情,你也许应该读一读伊莎贝拉.博儿(Isabella Lucy Bird, 1831-1904)的故事。
她四十岁才开始旅行,一般认为似乎是过了追求浪漫与冒险的年纪,但她却一次又一次漂洋过海,深入异境,越走越远,足迹来到即使是欧洲男人也罕见的地方,涵盖的地表面积也可说是「亘古所未有」,在七十岁高龄时,她还能骑马千哩横越摩洛哥,一直到七十三岁她死于爱丁堡之际,她还刚刚收拾好行囊,预备再进行一趟中国的冒险旅行,只是这一次上帝临时拦住她,她不再从心所欲,走不成了。
她从来不是一个路上的年轻人,因为她出发时已不年轻。
伊莎贝拉.博儿身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这个时期的女子以居家持家为尚,一般也不外出,更不强调体力活动(持扇掩口而笑或者瞪眼惊唿昏倒,都是这个时期淑女的形象),多数的女性是没有旅行机会的。伊莎贝拉年轻时的情况也是如此,她多半时候在家以照顾病痛的父母为己任,她自己也为体弱所苦,她嵴椎有病,又患有不轻的沮丧症,长年失眠;父母过世后,她年已四十,医生建议她吹吹海风,换换环境,也就是开立了「旅行」作为药方(这是维多利亚时代另一个令人羡慕的医疗处方)。
当时的女士旅行,指的是搭乘载客邮轮,裹着毯子、戴着遮阳帽在甲板凉椅上晒晒太阳,往地中海一带散心的贵族文明式旅行;但伊莎贝拉野心大得多,一八七三年夏天她航往澳洲、纽西兰,再转赴还相当荒凉的夏威夷(即当时通称的「三明治群岛」),她的病痛在夏威夷奇蹟似地不药而癒,不再背痛也不再沮丧;夏威夷期间,她成了第一位登上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毛纳洛亚(Mauna Loa,标高四千多公尺)的女性;更在这里,她找到一种后来她主要的骑马旅行装扮:及踝长裙之下再加上一条土耳其长裤,以及墨西哥式马鞍(维多利亚时代对女性装扮也有很多戒律,有一次英国报界错误报导伊莎贝拉穿长裤骑马,伊莎贝拉大为震怒,不但在书中加绘插图显示她的淑女合宜装扮,更要求出版商向报社提出抗议)。
这一趟旅行不仅让博儿女士从此三十年醉心旅行,也从此造就了一位世人爱戴的旅行作家。她在三明治群岛旅行的过程中,持续写信把旅行见闻与心境描绘给她的妹妹涵蕊雅塔(Henrietta,或Hennie),这些信札后来改编结集为《在三明治群岛的六个月》(Six Months in the Sandwich Islands, 1875),书在当时受到的注意并不大,但它透露了作者独特的才气,一种热情洋溢充满感染力的写作风格,也开启了一个广受欢迎旅行写作者的道路。
伊莎贝拉在三明治群岛的旅行之后,尝到旅行的滋味;她曾经在论及旅行时说:「它(旅行)像活在一个新世界,如此自由,如此新鲜,如此生气勃勃,如此无忧无虑,如此无拘无束,……你连睡意都不情愿。」她是真正爱上旅行的人,此后的三十几年,她几乎没有太多时间是放下行李,她回家好像只是为了把旅行记录下来,连络一下出版社,除此之外她总是在路上,先是在美国洛矶山脉,然后是当时还鲜少外人旅行的日本,接着是马来西亚,波斯,埃及,中国,西藏,最后是环游世界。中间她曾经停下来完成婚事(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一位医生),家庭生活把她拘束在家里几年,她曾经计画探访新几内亚,但旋即作罢,她开玩笑说:「这不像是个适合带丈夫去的地方。」
她后来的旅行成就是巨大的,她走的道路不仅是不曾见过欧洲女性,有时连男性也不曾出现。譬如她在一八七八年游日本,取道日光,走里日本东北区,进北海道,历时四个月,骑马一千四百哩,写成她的名作《日本僻径》(Unbeaten Tracks in Japan, 1880),这都是西方人前所未见的行动。这些成就,使她成了第一位受英国皇家地理学会(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邀请演讲的女性,也是该学会第一位女性院士;而在英国女性还没有投票权之前,她已经应英国国会之邀,在国会殿堂上向国会议员演讲她的波斯之旅。
但伊莎贝拉.博儿对旅行史更大的影响,我怀疑不是旅行本身,而是她对旅行的追求热忱以及对女性同胞的鼓舞。
相对于维多利亚时代对女性角色的局限与禁锢,伊莎贝拉的确是在异乡旅行中找到个体的自由与个性的发挥,她自己就曾经说:「旅行者有特权去做最不合宜的事。」伊莎贝拉也描述自己的旅行,是以一种「无所不宜,行动自由的风格」(an up-to-anything and free-legged air),这样的处境毋宁是对她身处时代的一种反动,一种隐性的对抗,一种不明显的争自由,争女权。
伊莎贝拉.博儿的这个风格,在她的《山旅书札》(A Lady's Life in the Rocky Mountains, 1879)一书大概是表露得最为明白,这本记录她在一八七三年美国洛矶山脉漫游的书信集,不但使她成为十九世纪举世爱戴的旅行作家,也被史家看作是最足以代表伊莎贝拉的经典之作。
在夏威夷群岛初尝旅行滋味时,伊莎贝拉已有游洛矶山的计画,一九八三年自旧金山登岸而成行,她一如往例,行程中随时以长信向妹妹描述旅行所见所感,这些信札先是在杂志上发表,后来才结集成册。这部书记录美国西部仍然狂野不羁的大自然景致,粗犷的人情与村俗,以及自己一个英国女子的旅行遭遇,更有意思的,这当中还包含一场与亡命之徒的浪漫恋曲(这是后来伊莎贝拉的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当时的洛矶山脉还是一块未被驯服的野地,铁路才刚建好,处女地上住的是各种干粗活、喝烈酒的硬汉和拓荒者,那里有一种尚未为文明所软化的纯朴强悍民风,而大自然更是炫烂多彩,粗砺、危险但美丽,伊莎贝拉的坚毅和优雅,闯入了这么一个环境,让整个环境与住民(多半是男性)都起了微妙的变化;而在伊莎贝拉的细腻捕捉之下,这些情境与情景都被呈现了出来。伊莎贝拉在这些书札中,不管写夕阳,写山色,写雪落,写草长,都让人读得心醉;这其中,又穿插了她结识的「亲爱的亡命之徒」(Dear Desperado)吉姆,独眼,暴烈,英俊,歌声甜美,却又时时酗酒。伊莎贝拉毫不保留地写出自己心中的激情与挣扎,一方面她觉得他「如此可爱又如此恐怖」,一方面则自我分析说:「他是那种所有的女人都会爱上,但没有一个理智女性会下嫁的男人。」毕竟,伊莎贝拉是维多利亚时代教养出来的理智女性,她终究没有答应他下嫁,她与这位亡命之徒并肩骑马于草原之中,共同观赏断崖绝景,一起克服野外生存的困难,但她,仍旧困难而黯然地拒绝了他。
洛矶山壮丽景色加上柔肠寸断的恋情,何等浪漫的邂逅遭遇;但也不能掩盖这位奇女子融入粗犷环境的毅力与坚忍,所有的村民也都最后尊敬并认同这位「英国女子」,当伊莎贝拉一次託人向驿站借马,站中驻防者就说:「如果是那位在山中旅行的英国女子,我们可以给她一匹马,其他人不行。」
这本书的出现,感动了所有的读者,也激励了所有的女性,在伊莎贝拉.博儿之后受启蒙、鼓舞的女性旅行者不知凡几;在众多女性旅行者当中,不断被阅读、被讨论,或者研究她的意义,追蹑她的足踪,她的传记恐怕也是女性旅行者最多的,她是一位永远引人兴趣的人。如果你有机会前往日本旅行,在日光着名的金谷旅馆走廊里,仍然挂着她的画像,这是一百多年前她下榻的地方,你会觉得典型不远,一个奇女子仍然活在众人的心中。
这本书名《山旅书札:一位女士在洛矶山脉的生涯》,简直就像一封来自遥远山脉的情书。我个人是那种对自然风光特别着迷的人,尤其喜欢那些未经雕琢、充满野性的地方。洛矶山脉,在我脑海里一直是个神秘而壮丽的存在,充满了各种奇幻的想象。《山旅书札》这个书名,就预示着这不是一本枯燥的地理科普,而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程。我猜测,这位女士一定是个内心非常丰富的人,才能在山林间找到如此多的灵感,并将其化为文字。 我特别好奇,她在那边究竟是怎么“生话”的?是长期的定居,还是像背包客一样,一场又一场的山旅?“书札”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一种书信往来的亲切感,也暗示着文字的随性与真诚。会不会有她写给亲朋好友的书信,又或者是在日记本里写下的感触?我脑海里已经浮现出她坐在营火旁,一边啃着干粮,一边对着星空写字的画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领略到,一个人在极致的自然环境中,如何找到自我,如何与孤独共处,又如何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
评分读到《山旅书札:一位女士在洛矶山脉的生涯》这个书名,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哇,这绝对是本能让我放下一切,沉浸其中的书!“洛矶山脉”这几个字,瞬间就点燃了我对那些雄伟山峦、幽深峡谷的向往。我总觉得,在那样的地方,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心灵也更容易变得澄澈。《山旅书札》这组合,则带给我一种非常温暖、也充满故事性的感觉,就像是偶然间发现的一批珍贵的手札,里面藏着一位女士与山脉之间,一段不为人知的缘分。 我很好奇,她在那片土地上,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涯”?是长期的探险者,还是画家、作家,或者只是一个单纯热爱山林、选择在那里度过一段人生的旅人?“书札”的用词,让我感觉到,她的文字一定非常细腻、充满情感,或许还有一些淡淡的忧伤,或者不为人知的喜悦。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能看到她如何观察自然,如何与动物、植物互动,如何应对旅途中的种种挑战,更重要的是,她在山脉的怀抱中,找到了怎样的自己。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地理位置,更是一场关于人生选择与心灵成长的追寻。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山旅书札:一位女士在洛矶山脉的生涯》,读起来就有一种画面感,让人忍不住去想象。洛矶山脉,光是名字就带着一种粗犷、壮阔的美,而“女士”与“生涯”的结合,则增添了一份人文的温度和故事的深度。我喜欢这种能带人进入不同世界、体验不同生活的书。我很好奇,这位女士在洛矶山脉的“生涯”究竟是什么样的?是惊心动魄的探险,还是悠然自得的生活?“书札”这个词,给我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像是她写下的旅行日记,或是寄给远方亲友的书信,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真实的记录。 我猜这本书不会是那种严肃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女性,用她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和记录她在洛矶山脉的点点滴滴。她一定对那里的自然风光、野生动物,甚至天气变化,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她如何应对孤独、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在壮丽山景中,她对人生有哪些新的领悟。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心灵的远足,让我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一股来自远方的、纯净而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哇!看到《山旅书札:一位女士在洛矶山脉的生涯》这个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虽然我还没翻开这本书,但光是这个名字就充满了画面感。想象一下,在壮丽的洛矶山脉,一位女士,用她细腻的笔触,记录下她在山间的点滴生活,一定充满了诗意与哲思。我特别好奇,她是怎么一个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的?是探险?是隐居?还是某种特别的契机让她选择在此停留?这“生涯”二字,更增添了几分故事的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在这段生涯中,她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又收获了怎样的感悟。 我住在台湾,这里虽然也有山,但与洛矶山脉那种原始、辽阔、令人敬畏的景象,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一直很向往那种能真正深入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可以在书页中,窥探到另一片土地上的生命姿态。我很好奇,她是如何克服孤独的?是如何应对恶劣天气的?她的“书札”中,会不会有关于动植物的观察?有没有对当地原住民文化的记述?这些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感觉读完这本书,我好像也能跟着她在群山之间漫步,感受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与自由。
评分《山旅书札:一位女士在洛矶山脉的生涯》——仅仅是这个名字,就足以让我心生向往。在台湾,我们对于“山”的理解,多半是近距离接触、登山健行,或是眺望远方。而“洛矶山脉”,在我脑海中,一直是一个更遥远、更具野性、也更神秘的存在。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一张来自那个世界的邀请函,让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我猜测,这位女士的生活,一定充满了与众不同的色彩,她的“生涯”,绝非平凡二字可以概括。 “书札”这个词,带给我一种古典而私密的联想,仿佛是一封封承载着过往时光的信件,或是日记中的零星片段,充满了个人化的情感与观察。我好奇,她在洛矶山脉的“生涯”,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是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还是深入探索的科学考察?又或者,仅仅是为追寻一份内心的宁静,而选择在那片辽阔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灵魂的对话,我渴望透过她的文字,去感受山脉的脉搏,去理解一位女性在极端环境下,如何独立、坚韧,又如何在自然中寻找生命的真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