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成於民國十九年春,距今已二十五年。年夏來颱北,國人上下,痛於流亡喪亂之禍,群思所以奮人心,作正,以挽頹運而培國脈。總統蔣公提倡王學,朋好相知,謂予此書,可資參發,慫恿再版。十月返港,遂將舊稿略一繙讀,稍有增潤。迴念憂患餘生,睏乏流徙,所可藉以為動心忍性之助者,且不少矣,而所學未見有進;期督之加,彌滋慚疚。覆瓿之物,重災梨棗,亦僅以見其遭亂不學之無狀而已。-中華民國四十三年十月錢穆識九龍新亞書院
《陽明學述要》這本書,老實說,拿到手的時候,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相當枯燥的學術專著,畢竟“陽明學”這三個字一聽就帶著點古色古香,還有點學究氣。但翻開之後,卻發現它並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種,硬邦邦、全是古文又晦澀難懂的理論堆砌。作者的處理方式相當有意思,他並沒有直接跳進王陽明那深邃的哲學體係裏,而是先花瞭不少篇幅,鋪墊瞭當時那個時代的曆史背景,從宋明理學的流變,到當時的社會思潮,甚至是士人的精神睏境,都描繪得相當生動。這讓我對陽明學為何會應運而生,為何能産生那麼大的影響力,有瞭一個更清晰、更具象的認知。就像是聽故事一樣,你會慢慢理解故事的起因,人物的動機,而不是突然被丟進一個陌生的情境裏。這種“說書”式的開場,對於像我這樣,對哲學史瞭解不深,但又對傳統文化有好奇心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一些當時文人的軼事,或者是陽明先生生活中的小故事,這些細節處理得非常巧妙,讓原本抽象的哲學思想,一下子變得有血有肉,有瞭溫度。感覺不是在讀一本冷冰冰的書,而是在與一個鮮活的曆史人物,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评分閱讀《陽明學述要》的過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的把“知行閤一”這個聽起來很玄乎的概念,給講得特彆落地,特彆實用。書裏花瞭很多篇幅,不是那種乾巴巴地解釋定義,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案例,來展現陽明先生是如何踐行他的思想的。比如說,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他如何處理政務、如何教導弟子、甚至是如何麵對人生的起伏,都體現瞭“知”與“行”之間那種密不可分的聯係。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舉瞭一個例子,講的是陽明先生在平定叛亂時,麵對危局,是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並迅速做齣決策的。那裏就體現瞭“緻良知”的力量,不是說你隻在心裏知道該怎麼做,而是那種你知道瞭,就立刻能付諸行動,而且是毫不猶豫、堅定不移地去行動。這種“知”不隻是停留在腦海裏的認識,而是融入到血液裏,變成一種本能。我以前覺得“知行閤一”可能就是把事情做完,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它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力量,是你的內心真的認同瞭,你的行動纔會隨之而生,而且會産生巨大的能量。它不是說你想做就做,而是你“應該”做,而且“能夠”去做,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信念。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覺得很有意思,不像我平時讀的很多學術書那樣,一闆一眼、生怕說錯一個字。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帶著一種非常親切的敘述感,甚至可以說是有些“白話”的。作者在解釋一些比較復雜的概念時,不會直接丟給你一堆術語,而是會用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能理解的例子來類比,或者用很樸實的語言去闡釋。比如,講到“心即理”的時候,他可能就會說,我們內心的想法,就是最真實的道理,不需要從外麵去找什麼標準。這種解釋方式,一下子就把距離感拉近瞭。而且,書中在引用陽明先生的原話時,也做瞭很好的注釋和解讀,不會讓讀者在理解古文上費太多力氣。最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分析一些觀點時,會時不時地插入一些他自己的思考,或者對某些論點的補充,這種“我手寫我心”的痕跡,反而讓這本書讀起來特彆有生命力,感覺就像是在聽一位博學的朋友,跟你娓娓道來,而不是在接受一個冰冷的知識灌輸。這種“有溫度”的學術探討,確實很難得。
评分坦白說,我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對“緻良知”的理解,就停留在字麵意思,以為就是知道對錯就行瞭。但《陽明學述要》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看法。它把“緻良知”講得更深邃,也更具實踐性。書裏花瞭很大的篇幅,去探討“良知”本身,以及如何“緻”它。作者不僅僅是在解釋陽明先生的理論,更是在嘗試去分析“良知”是如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顯現的。比如,當你看到一件不公平的事情,內心會産生憤怒,那份憤怒就是你的良知在發聲;當你幫助瞭彆人,內心會感到快樂,那份快樂也是良知的體現。而“緻”它,就是要你去響應這份良知,去行動。書裏還詳細剖析瞭“四句教”,也就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格物,將善將惡是誠意”這四句話。這部分內容,真的讓我腦洞大開。它告訴我們,心的本體是純粹的,善惡的分彆是在意念産生之後。而要達到“善”,就是要通過“格物”來認識善惡,最後通過“誠意”來執行。這個過程,不是簡單的道德說教,而是一個認識自我、錘煉自我的過程,非常具有啓發性。
评分《陽明學述要》這本書,最讓我覺得觸動的地方,其實是它所傳遞的那種“自在”的精神。在現代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承受著來自各方麵的壓力,無論是工作、學業還是人際關係,似乎總有無數的聲音在告訴你,你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應該怎麼做。而陽明學,通過“緻良知”和“心即理”等概念,強調的是我們內在的覺醒和自我肯定。書裏關於“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論述,簡直說齣瞭我的心聲。那個“心中賊”,不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的那些猶豫、恐懼、貪婪、或者彆人強加給我們的觀念嗎?陽明先生教導我們,要勇敢地去麵對和戰勝這些內在的障礙,要相信自己內心的判斷,要遵從自己最真誠的良知。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被注入瞭一股力量,不再那麼容易被外界的紛擾所動搖,而是更願意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這種“不假外求”的智慧,在這個信息爆炸、焦慮叢生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