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首部研究中国针灸学术史的专着,全书由“引论”、“经络部”、“腧穴部”、“刺灸法部”、“治疗部”五部分组成,全面阐述了中国针灸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系统考辨了针灸发展史上的重要学术问题。所论述的问题或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而久无定论的学术难题,或是作者首次提出的新问题。对于这些重大或疑难学术问题,作者力求在全面佔有、细密考辨史料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各种学术思想的形成、演变,做出尽可能客观的叙述,提出有理有据的独特见解,结论可能与当下流行的一些观点不同。本书史料的收集极为广博,许多史料、版本、图片均为首次公开发表,而通篇考辨之精,研究之细密,问题之深刻,更见功力。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将其多年治史实践及他人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论述了史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基本方法及其研究模式等。
本书在写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首先以“引论”开篇,总览通观,勾勒出了针灸学术发展的全景;而主体部分则以专题为主线,条分缕析,翔实考辨了针灸学术思想的源流。这样纵横交汇,远瞻近观,既可见森林,又可见到树木,从而使学术史考镜源流的功用得到立体化、全方位的体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改变了以往同类着作那种以时代先后为序,以医家、医籍为中心的编年史式的模式。
它既是一部全面论述中国针灸学术发展史的专书,同时也是一部具有鲜明特点的史学方法、史学理论的概论。可供中医针灸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中医科研人员以及对中医史有兴趣的文史研究者阅读。
【第一部分 引论】
附二﹑本书採用文献选介
【第二部分 经络部】
附二﹑文史类古籍中的经络学说
【第三部分 腧穴部】
【第四部分 刺灸法部】
【第五部分 治疗部】
插图目录
关键词索引
后记
拿到《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厚重的、充满专业术语的“大部头”,但翻开后,惊喜地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亲民得多。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并没有一味地堆砌考证,而是将复杂的学术史脉络,用一种非常流畅、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何影响针灸理论发展的分析,比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理念,是如何渗透到针灸的各个方面的,这一点让我豁然开朗。此外,书中对针灸临床应用的历史变迁,比如不同朝代对特定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以及针灸在民间和宫廷中的不同地位,都有详细的介绍。这些内容让我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学习,更能感受到针灸这门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和发展轨迹。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既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又不失人文关怀,让我能够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全面地了解中国针灸学术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抱着“看看中国古人是怎么扎针的”这种略带猎奇的心态入手的,没想到这本书带来的震撼远超预期。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著,反而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书中对历代针灸理论的演进,比如从《黄帝内经》的“刺法”到后世对“补泻”、“特定穴”的精细化研究,都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经络学说”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经络图,而是从哲学思想、人体功能、临床实践等多个维度去探讨,让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经络学说如此重要,它不仅仅是解剖学上的概念,更是中医认识人体、治疗疾病的基石。读到后面,还涉及到了不同地域、不同学派在针灸技法和理论上的差异,这种多元化的视角,让我看到了针灸发展过程中丰富多彩的面貌。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每一次品读都能引发新的思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古老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
评分坦白讲,我原本对“学术史”这种题材并不是特别感兴趣,总觉得会很枯燥。但《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部陈述史实的著作,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故事集”。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可以说是富有文学性的笔触,讲述了中国针灸从萌芽到繁荣的漫长历程。书中对一些重要医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学术贡献的描绘,都充满了细节和人情味。我仿佛看到了张仲景在战乱年代救死扶伤的身影,听到了孙思邈在深山老林中钻研医理的声音,感受到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付出的医学先驱们的光辉。同时,这本书对针灸理论的阐释也极为到位,无论是对“子午流注”、“八脉交会穴”等复杂概念的讲解,还是对历代针灸器械演变的描述,都清晰明了,引人入胜。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对话,他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为什么”,让你在了解事实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的智慧与匠心。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这个针灸爱好者来说,绝对是“必读”级别的。我之前接触过一些零散的针灸知识,但总感觉缺乏系统性,尤其是对于针灸理论的根源和发展历程,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则像一本详尽的地图,为我绘制出了针灸学术发展的完整版图。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砭石”应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经络”概念的初步形成,再到汉唐时期针灸学说的成熟与规范,以及宋元明清时期各家学派的争鸣与发展,作者层层递进,将历史的脉络梳理得一清二楚。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学术争鸣的描绘,那些不同学派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正是推动针灸不断前进的动力。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能听到古人对人体奥秘的探索声,能感受到他们对疾病的无奈与抗争,更能体会到他们将这份宝贵的经验传承下来的良苦用心。这本书让我不再只是“使用”针灸,而是开始“理解”针灸,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医,特别是针灸,有种莫名的好感,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不够深入。这次偶然翻到《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简直相见恨晚。从最开始的“形而上”的阴阳五行、经络学说,到后面逐渐细化、实证化的各种治疗方法和流派,作者的梳理脉络清晰,逻辑性极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比如扁鹊、华佗,不再是脸谱化的神医,而是有了更鲜活、更具时代背景的描绘。那种感觉就像在跟着一位博学的老者,漫步在中国针灸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听他讲述那些古老智慧的演变与传承。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某个昏黄的灯光下,一位饱学之士,手捧医简,口述着针灸的精髓,而这些文字,正是将那份沉淀了千年的智慧,以最真实、最完整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一种对生命、对健康的深刻理解的传递。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针灸的认识,已经从“知道”上升到了“理解”,甚至萌生了深入学习的冲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