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延续了贯穿《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中关于记忆与死亡的主题,是近年完成的最精彩作品,1997年出版时引发读者与学界的热烈讨论,并由日本北海道大学国际传播媒体研究科及语言文化部助教授清水贤一郎翻译,于2000年发行日文本。
书中包含5个中、短篇小说作品。〈威尼斯之死〉以反讽中带有嬉谑的语气描写作家充满偶然、虚实掩映的创作情境;〈拉曼查志士〉像是〈预知死亡纪事〉的续篇,虔敬地铭刻一生一次的死亡仪式;〈第凡内早餐〉大张旗鼓地铺陈一个简单的消费行为,凸显高度资本化社会中一名上班族女性卑微的自我满足(或者说被催眠)慾望;〈匈牙利之水〉借气味与记忆的结合,抒情地纪录对死亡充满焦虑、两个相濡以沫的老灵魂;〈古都〉则以空间、时间、人物上相互对照的叙事手法,探讨共同记忆的荒谬,可说是城市书写的经典之作。
书中散布的典故与学院知识目的并不在令读者汗颜,那些其实是老灵魂不被理解的焦虑,是希腊神话中特洛伊公主卡珊德拉不被相信的预言,朱天心的书写既非想要消去也非置换所有人的记忆,而是像清水贤一郎所形容:「类比式」的储存方式,留下重叠的涂改痕迹。以背对读者的写作方式展现对读者的尊重,朱天心执着面向过去,坚持选择眼中所见的差异为题材,以文学捕捉人生中最真实的片段。她正站在边缘,用最孤单但有力的笔向群众发声。
作者简介:
朱天心,山东临朐人,一九五八年三月生于高雄凤山。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主编《三三集刊》,并多次荣获时报文学奖及联合报小说奖,现专事写作。着有《方舟上的日子》、《击壤歌》、《昨日当我年轻时》、《未了》、《时移事往》、《我记得……》、《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小说家的政治周记》、《学飞的盟盟》、《古都》、《漫游者》、《二十二岁之前》等书。
文学世家的背景使得朱天心在文坛出道甚早,初试啼声的《方舟上的日子》、《击壤歌》为她带来广大的忠实读者,而近年来作品风格的转变、涉及敏感的政治题材、尖锐犀利的笔调,以及近于议论和散文体的小说形式,则让她的作品每一出版即引起诸多讨论甚至争议;许多评论者将她与张爱玲相提并论,文化研究学者柯裕棻更说:「朱天心是我们这个世代不能不知道的一个名字」。
《古都》这本书,书名一听就很有味道,让我联想到许多陈年的往事、老街的巷弄、以及那些沉淀在时光里的故事。我在台北长大,虽然不是古都,但这座城市本身也充满了历史的痕迹,从日据时期的建筑到老眷村的遗迹,再到现代化的钢筋水泥,这一切都交织着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我尤其喜欢在周末的午后,一个人漫步在迪化街,感受那份怀旧的气息,看着老店老板熟练地处理着干货,听着他们谈笑风生,仿佛穿越了时空。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一座“古都”?它会是一个具体的城市,还是一个概念性的存在?是关于历史的变迁,还是关于人心的流转?我希望能在书中找到那些我熟悉的情感共鸣,那些藏匿在岁月深处的温暖与无奈。或许,它能带我走进一个我未曾到访过的古都,却又能在那字里行间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那些关于成长、关于离别、关于坚守的情感,都能在书中得到某种程度的映照。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像一杯陈年的绍兴酒,越品越有味,越读越醇厚,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说实话,当我在书店看到《古都》这本书时,第一反应是觉得这个书名有点太“文青”了。我平时看的书比较杂,从畅销小说到一些历史科普都有涉猎,但对于这种名字自带情怀的书,总是会有点犹豫。不过,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我的,素雅的色调,加上一些隐约可见的建筑剪影,确实能勾起人的想象。我猜测这本书大概率不会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戏剧冲突的故事,更可能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通过细腻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情感和生活。我在想,作者会不会选择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城市,比如京都、西安,又或者是一个虚构的、承载着作者独特记忆的“古都”。无论如何,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宁静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喘息,去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和人生哲理。我不太喜欢那些过于直白的表达,更倾向于作者能够通过留白和暗示,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就像品一杯好茶,需要慢慢咂摸才能感受到它的甘醇。
评分《古都》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怀旧”这个词。但我不确定这本书是否仅仅是关于怀旧。怀旧,有时会让人沉溺于过去的美好,而忽略了当下的现实。我希望这本书能更深层次地去探讨“古”与“今”的联系,探讨历史如何影响着当下,探讨人们如何在变迁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我在想,作者会不会通过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去探索一座古都的过去?或者,是否会虚构一个生活在古都中的人物,让他/她在历史的变迁中经历人生的起伏?我对书中人物的设定充满好奇,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他们的命运又会与这座古都产生怎样的羁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城市,亲身感受它的呼吸和脉搏。我不太喜欢那些过于疏离的叙述,我更希望能够感受到文字中传递出的情感温度,感受到作者对这座古都深深的眷恋和理解。
评分老实说,《古都》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些意外。我一直觉得,对于“古都”的描绘,很容易落入俗套,要么是过于宏大的历史陈述,要么就是泛泛而谈的怀旧情绪。我更喜欢那些能够捕捉到城市独特灵魂的作品,能够描绘出那些藏匿在街头巷尾、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我常常在想,一座真正的古都,它的“古”体现在哪里?是那些看得见的物质遗存,还是那些看不见的文化基因?是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还是那些渗透在人们骨子里的生活习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鲜活的“古都”,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博物馆。或许,它会通过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某个老街的转角,某个老人的眼神,来触动我内心深处对“古都”的理解。我不想看到那些被过度美化的描述,我更希望看到的是真实,是那个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古都。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惊喜,让我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古都”。
评分《古都》这个书名,让我想起了许多关于时间的哲学思考。时间是什么?是流淌不息的河流,还是定格在某个瞬间的画面?古都,往往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地方,那些古老的建筑、流传下来的传说,都像是凝固的时间。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那些珍贵的文物时,总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能看到几百甚至几千年前的人们,用同样的双手,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这本书会不会探讨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会不会描绘出不同时空下的生活景象,并通过某些人物的经历,展现出历史的轮回和人生的无常?我有点好奇作者的写作视角,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还是聚焦于个体命运的渺小与伟大?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些启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或许,它能告诉我,即使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的存在依然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就像一座座古老的建筑,虽然历经风雨,依然挺立在那里,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