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植物是欧洲人生活的一部份,就像唿吸般平常必要。路边的花摊好似街角的春天,让忙碌的城市人嗅到一丝自然的气息,简单大方的花束包装提供随手可及的方便;住家的阳台无论大小,永远花花绿绿,招蜂引蝶。
本书所介绍的十二家顶尖花坊更是色彩性格独特鲜明,让花店不只是间店舖,而成为个性化空间,乃至于一件大型的装置艺术。他们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艺术涵养,表现在装潢陈设、花礼的挑选扎制和经营待客理念上,甚至是时尚潮流的创造者。
作者在园艺系毕业之后,赴英修习花卉学,返国后任职于花艺界。在本书精彩图文的引领下,各具特色的花店风景一一呈现眼前,让人惊叹原来花店可以有如此风貌,扮演如此吃重的角色!下次到欧洲时,不妨来趟花店之旅,看他们如何透过花卉艺术成功地结合生活美学和商业,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爱。
作者简介
苏芸加,文化大学园艺系毕赴英于Cambridgeshire College of Agriculture & Horticulture攻读花卉学 (Floristry)
曾任职花卉进出口贸易公司执行秘书、《花生活》杂志总编辑兼副社长、财团法人花艺文教基金会、《四季》杂志总编辑、现任职观想艺术中心 。
九岁时对着植物说故事,心情不好对它哭诉;上中学时,摘校园的野花插在小瓶子里放书桌上伴读;大学考上心目中的第一科系心怀感激,天天过着捻花惹草的日子;一位对植物比对人有耐心的女子邀您与她共游欧洲的花卉版图,一座座落入凡尘的花园天堂,一起分享天赐般的幸福感受
在喧嚷的都市里,我们需要一座天堂,一座花园天堂;在台北生活,我总试着去抓些大自然的律动,握在手中,放在心里。
我喜欢在塞车或红绿灯多的路段,选择靠内车道来开。当车暂停,摇下窗户,看看安全岛上的绿物,你会发现台北市的行道树表情多样丰富。有的很浪漫,像苦楝树,满树密密麻麻淡紫色的细细小花与她名字一样,有着让人遐想的空间;相反地,有的树刚正不阿,像小叶榄仁,直挺挺卫兵似地站着,主枝条与次枝条间的关系只有九十度,绝没有暧昧的斜线出现。还有火焰木,名符其实,花朵的形状很像正在燃烧的熊熊火焰,再加上她的花都长在树冠顶端,大红色火辣辣的,随风摇摆,远远看去还以为树顶上着火了呢。
还有的树性情顽皮,像我喜欢的木棉,三月盛开时,炽热的桔色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掉下来吓人,然后再滚动她圆肉肉的身体,跑开了;有时咚一声正掉在引擎盖上,如果我是那幸运的人,赶紧开门下车——被我逮到了哦——捡一朵放在挡风玻璃前,窃笑地佔为己有,载着它,蹓蹓逛逛。
如果在木棉花盛开的季节,你在路上发现有辆车软禁了几朵木棉花,那可能就是我啦!
那是九岁的时候,父亲第一次送我的植物。一盆小小的茉莉花。
排行老么的我,一、二年级半天课,下午哥哥姊姊都还在学校,再加上三年级身体不好休学一年,父母亲忙着打拚事业,所以有好一段时间是我独自在家。记忆中我似乎活在一个人自言自语的王国里,不过那时候我可觉得自己很忙:有时玩扮老师又当学生的家家酒来过瘾,或是胡乱弹弹妈咪送我的大钢琴,制造一些噪音来打破週遭的寂静;不然就会来到我这小窗台边,蹲坐在床上,对着这株茉莉花说个大半天的胡言乱语。
记得有次,全家出远门,过了几天回到家里,我那株宝贝茉莉花竟然史前未有地垂头丧气,哇一声!我的泪佈满了我的脸,自责得要命,一直对她说对不起,一边流泪,一边浇水,花盆里的水,分不清是我的泪水,还是自来水。隔天她又直挺勇敢起来了。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都相信植物有感情、有听觉,她真听懂我的话,接受了我的道歉,原谅了我,让我又回到快乐无忧的我。
后来两次搬家和住在国外的那几年,每换新地方,我总会添一盆茉莉相伴。闻着她的花香,看着她的姿态,儿时的情景、父母亲的疼爱、兄姐们的笑声似乎就填满了屋子,让我觉得其实我没有离开家。
一个朋友曾说:妳对植物比对人有耐心。
我承认,我可以把家里植物搬进搬出转换位置,只为了让他周身都可以享受阳光,不要只往一边奋力伸展而腰酸背痛;我也会抱着一盆植物,一枝一根把杂草拔光,只因不愿再听到他为争地盘而发出的痛苦呻吟……。而对人,总是未把一句话听完就跑掉了。
长大后,我如愿考上第一志愿,回忆起园艺系那四年,真是快乐极了:逛花园植物园写报告;在园艺加工实验课学做豆浆和果酱,上完课肚子也充实饱满;实习课拿着锄头什么也不种只种茼蒿,为的是阳明山冬天很冷,大伙儿好煮火锅;闲情时向系上同学要片叶子,插在土里过阵子就可以欣赏十几盆的非洲堇。
当时我的世界,常常只有头顶上的一棵树,脚下的一块草皮,手中的一片叶子和一朵花,如此专一单纯,融入自然。
大学毕业后,只身去英国唸花卉学,全班只有我一个东方脸孔,在跟人的相处上有点孤单,但与植物的接触上,多元丰富的课程让我收获良多:拈花惹草的插花课兼可修身养性;美术课学画画、研读色彩学;上遗传基因学了解DNA和RNA的重要;在分类学的课堂上,除了以饶舌的拉丁文背唸植物的学名,还知道了不少有趣的英文俗称:Snap Dragon(金鱼草)、Women掇 Tongue(龙舌兰)、Blue Rain(紫藤);还有实习课,学校帮我们出车资和住宿费,去花店从早到晚实习两个月。
实习让我第一次接触英国花店,也第一次深入欧洲人的花卉生活。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唿吸一样自然、平常和必要。路边的花摊就像街角的春天,让忙碌的城市人嗅到一丝自然的气息,简单没有多余的花束包装也提供随手可及的方便;而住家的阳台,更是不管大小永远花花绿绿,招蜂引蝶,自成一座花园天堂。
街坊里一间间美仑美奂的花店,除了鲜花绿植本身天生丽质外,摆饰依着分明的季节更替换新,像是有表情、会唿吸一般,室内的氛围更引人窥探,接着便不知不觉推门而入。
顶尖的花店更自有节奏韵律,色彩性格独特鲜明,甚至领导时尚流行,所呈现的概念与陈设让花店不只是间店舖,而是一个个性化空间,乃至于一件大型的装置艺术。
进入这一座座极富戏剧张力的花园舞台,每项摆饰的商品都让人爱不释手,每一转头都有惊喜的发现,让你完全忘了门外车水马龙的喧嚣。生活美学与商业结合的出色表现,源自于这些知名花店的经营者都具备了顶尖的专业知识和涵养。专业来自于正规体系的培育,例如英国、德国、法国等都有专门的训练学校;而在荷兰开花店除了要有园艺学历外,还须通过政府的考试检定。有了专业,才有精致、质感和完整度的呈现。
我一个荷兰朋友Cess van Dijk说,他每次出差,在回家的路上定会去买束花,因为一开门若没看到花,便觉得少了点什么,怪怪的,不像家。在欧洲,下班时间常看到街头或地铁站有捧着花儿的人穿梭出入,你会发现收到花礼的人,脸上的表情从惊喜转为如阳光般的笑容,灿烂亮丽——那一瞬间,世界变得再美好不过了。花店就像凡尘里的神圣殿堂,大自然的美丽、人与人之间的情爱由此传递散佈。下次有机会去欧洲,不妨逛逛街角的花店,除了紫嫣红的惊艳之外,记得细细感受,透过花卉艺术的巧手转化,大自然在每天生活里传扬的小小幸福。因为在喧嚷的都市里,我们需要一座天堂,一座花园天堂。
说实话,《欧洲时尚花坊巡礼》这本书,我个人是带着一种非常“实用主义”的心态去期待的。我最近正打算给家里添置一些绿植和鲜花,但总觉得自己的搭配功力不足,总是差那么一点点“高级感”。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一些漂亮的图片,更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打造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阳台花园?或者,不同季节有哪些应季的花材是最具性价比也最能展现品味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色彩搭配、花材选择以及不同风格花束制作的技巧解析。如果能有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个欧洲著名花艺师是如何根据特定场合(比如婚礼、生日派对,甚至是商务活动)来设计花艺作品的,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花艺导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从一个“小白”变成一个能在家中轻松营造出“欧洲花园”氛围的人。我甚至希望它能推荐一些欧洲当地的特色花店,如果我未来有机会去欧洲旅行,也能亲身去感受一下,而不只是通过书本去“云游”。
评分我之所以对《欧洲时尚花坊巡礼》这本书如此期待,是因为我一直深信,美学是可以被学习和复制的,而花店,就是一个将美学发挥到极致的场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系列“高级感”的灵感,让我能够在家中,甚至是在任何一个需要营造氛围的场合,都能运用到书中传达的那些精髓。我期待书中能够有非常系统性的介绍,不仅仅是展示美轮美奂的花艺作品,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作品的构成、色彩的运用、空间的布局,以及光影的处理。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负空间”的运用,如何在花艺中留白,如何通过巧妙的搭配来突出主体,让整个作品更加有呼吸感和层次感。我特别想学习一些关于“比例”和“平衡”的法则,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用最少的花材,创造出最令人惊艳的效果。如果书中能有不同风格花艺的对比分析,比如,如何区分法式优雅、英式田园和现代简约的花艺风格,并提供相应的操作方法,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学,不在于堆砌,而在于精炼和恰到好处。
评分对于《欧洲时尚花坊巡礼》这本书,我更看重的是它所能带来的那种“氛围感”和“故事性”。我喜欢那些能够触及人心灵深处的东西,而花,本身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连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介绍花店的陈设和花艺作品,更能深入挖掘每一个花店背后所蕴含的故事。比如,某个传承了几代的花艺世家,他们是如何将家族的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巧妙结合的?或者,某个隐藏在小镇里的花店,又是如何成为当地居民情感寄托的场所,承载着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花艺师的访谈,听听他们是如何与花对话,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是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我希望通过这些故事,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花艺的意义,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好的追求。如果书中还能穿插一些关于欧洲各地花卉文化、节日习俗,甚至是不同花朵所象征的寓意的介绍,那就更妙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花店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场所,更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艺术灵魂的独特空间。
评分《欧洲时尚花坊巡礼》这本书,我其实是带着一种“文化探索”的好奇心去期待的。我一直觉得,一个地方的文化,往往能从它的日常细节中窥见一斑,而花店,无疑是这种细节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看”遍欧洲各个国家的花店,从北欧的冰雪国度,到南欧的阳光海岸,再到东欧的古老城堡,去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肌理如何渗透到花艺设计中。比如,在挪威,花店的风格会不会更多地体现出对自然原始力量的崇敬,使用苔藓、枯枝等元素?而在西班牙,花店会不会充满热情似火的色彩,大量运用地中海风格的花卉,如地中海风信子、迷迭香?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国家花店的建筑风格、室内陈设、花材选择,甚至是包装风格的演变。如果能对当地的花卉市场、花卉种植以及花艺教育体系有所介绍,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花店能成为城市的标志,为什么有些花艺作品能成为永恒的经典。它不仅仅是关于花,更是关于欧洲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对自然的深厚情感。
评分这本《欧洲时尚花坊巡礼》啊,说实话,我期待了好久了!我一直对那些充满艺术感和历史底蕴的花店情有独钟。想象一下,漫步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偶然闯入一家古色古香的花店,空气中弥漫着玫瑰、薰衣草和不知名香草的混合芬芳,店主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老奶奶,她亲手为你挑选最娇艳欲滴的花束,用最精致的包装纸仔细包裹。或者是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小巷里,找到一家隐藏在爬满藤蔓的古老建筑中的花坊,里面陈列着色彩斑斓的鲜花,仿佛中世纪的壁画一般,每一朵花都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这些神秘而美好的空间,不仅仅是欣赏那些令人惊叹的花艺设计,更能感受到花店背后的文化、历史和那些与花为伴的人们的生活哲学。我特别想知道,在不同的欧洲国家,花店的风格是如何受到当地文化、气候以及历史影响而形成独特的魅力的。比如,北欧的极简主义花艺,是不是会更多地运用抽象的线条和简洁的色彩?而南欧的花店,会不会更加热情奔放,充满阳光的暖色调?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无数个画面,期待这本书能一一印证我的想象,或者给我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