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总说:「天圆地方」,那么,中国人是在何时才认知到地球其实是圆的呢?本书追溯了从明末到清中叶「地圆说」传入中国的历程,并呈现不同时期地圆争议如何因各种结构性因素和不同势力间的较量,而显示不同的风貌。书中主要讨论在跨文化的知识传播过程中,文化传统中陌生的概念,如何在新的环境取得合法性的过程,就像地圆说利用了「西学中源」的说法,转化为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使中国士人愿意接受。地圆说的争议所牵涉的不仅是现象如何解释,也牵涉到了中国如何在新的世界观中定位。因为近代中国皇朝及儒士文化消亡的结构性文化变迁所致,地圆说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作者简介》
祝平一,台南县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的研究兴趣是十七、八世纪中西科技交流史。
当我翻开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扑面而来的历史尘埃感,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某个古老的书斋,眼前铺陈着泛黄的羊皮卷和细密的竹简。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却又不失文人雅士的浪漫笔触,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中国古代对大地形状认知演变的画卷。它并非枯燥的地理知识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我仿佛看到了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饱学之士,借着摇曳的油灯,在纸上勾勒出大江大河的走向;也仿佛听到了商旅之人,在漫长的旅途中,用口口相传的经验,描绘出险峻的山峦和辽阔的平原。书中对古代地理学著作的解读,那种字斟句酌、抽丝剥茧的考据过程,让我深感震撼。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巧妙地将历代帝王的勘测、文人的游历、甚至民间传说中的地理意象,都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而完整的叙事。我开始理解,中国人对大地的认识,并非仅仅是科学的求证,更融入了无数情感、信仰和对家园的眷恋。这种将知识与人文深度融合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知识的厚重,又不乏文学的魅力,令人爱不释手。
评分当我看到书中关于“山海经”的解读时,我简直被深深吸引了。这本充满神秘色彩的古籍,在作者的笔下,不再仅仅是一部神话的集合,而是折射出古代中国人对大地形状的早期、甚至是有些原始的想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虚构,而是试图从中发掘出古代先民们观察自然的痕迹,以及他们对遥远地域的模糊认知。这种将神话传说与地理认知相结合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我仿佛看到,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将听闻的零散信息,加上丰富的想象,编织成对未知世界的描绘。书中还探讨了佛教传入后,中国地理观念的演变,以及西方地理学知识的传入,是如何一步步重塑了中国人对大地形状的认识。这种多角度、跨文化的比较分析,展现了知识的流动和变迁,以及人类认知不断拓展的过程。整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从早期粗犷的想象,到逐渐精细的描绘,再到科学体系的建立,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故事”二字的深度挖掘。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地理学教科书,而是真正地在讲述“中国人认识大地形状的故事”。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很多关于古代地图绘制、天文观测的记载,但这本书却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从更宏观的文化视角出发,探讨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是如何理解和想象他们所居住的大地。那些关于盘古开地的神话,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关于大禹治水的史诗,在书中被赋予了新的解读,与古代中国人对大地形状的认知紧密相连。我看到了,在那个没有卫星、没有精密仪器的时代,人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天象、河流的水文变化、山川的走向,以及在行走中的感悟,来逐渐构建起对世界的认知。书中的许多篇章,都仿佛是一扇扇打开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古代先民们那充满想象力又脚踏实地的智慧。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地理概念,在古代是多么不易的探索和积累。这种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与鲜活的人类经验和文化记忆相结合的讲述方式,让我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共鸣和惊叹。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不像传统的历史书籍那样,一板一眼地叙述事实,也不像科普读物那样,直接给出结论。作者似乎在用一种极其耐心的方式,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段探索的旅程。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书中对古代文人墨客的描绘,他们如何将对山河的感悟融入诗词,如何通过游历来认识地理,都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温度和人文的魅力。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大江边吟诵,在巍峨的山峰下感慨,他们的文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地理认知的重要载体。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对古代测量工具、航海技术的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却点出了科学发展在地理认知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将文学、历史、哲学与科学巧妙融合的写作手法,让本书的内容更加丰满和立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地理认知时,所展现出的包容性和深刻性,让我对中国人认识大地形状的历程,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最初吸引我的,是那份古朴而又充满探索意味的“说地”二字。它让我联想到古人在夜空中仰望星辰,试图描绘出世界的模样,也像是先民们在荒野中跋涉,用脚步丈量大地的轨迹。这种“说地”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人文的温度和历史的厚度。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带领我走进中国人认识大地形状的那些故事。是怎样的智慧,让我们的祖先能够从一望无际的地表,辨识出山脉的脊梁、河流的脉络,甚至是大陆漂移的痕迹?这本书是否会像一部宏大的史诗,铺陈开来,展现中国人民对脚下这片土地由模糊感知到清晰认知的漫长旅程?我尤其好奇,那些古老的传说、民间故事,甚至是诗词歌赋中,是否也蕴含着对大地形状的独特解读?这本书会不会从地理学的角度,结合历史、文化、哲学,甚至艺术,来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说地”叙事?我渴望了解,中国人在理解和描绘大地形状的过程中,是如何受到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地域,乃至他们的人生经历所影响的。这是一种关于人类认知、关于知识传承,更关于我们与土地之间深厚情感的探寻,我对此充满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