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是两人所结合之对基因研究有兴趣的跨校、跨领域的研究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本书收录来自中央、阳明、东吴、成大和南华(铭传)等大专学系和研究所等学者的八篇论文,涵盖伦理学、女性主义、政治学、生死学、法律、医学等领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基因治疗研究在人类社会所可能引起的问题与相应的思维超越与展望。这些研究不仅是响应政府基因医药尖端计画对于基因科技相关的伦理、法律、社会意涵(即ELSI,意指ethical,leg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s)之重视,更是参与『生命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国内外相关学者互相观摩讨论,所产生之符合本土研究和具有国际贡献的学术成果。期待这本论文集的出版,能够引发相关议题的重视与讨论带动台湾生命伦理学和ELSI相关研究的提升,进而影响顺应全球化趋势的国家政策发展。
作者简介
李瑞全
香港出生,取得香港中文大学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美国南伊利诺州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为东海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现任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他是<应用伦理研究通讯>之创刊人及主编,<中华生命伦理学通讯>、<生命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与哲学>、<鹅湖月刊>、<鹅湖学志>等多种学刊之编辑及顾问。1997年在国家基因医药尖端计划中「人类基因图组之伦理、法律与社会意涵」组成跨校跨学科的合作研究计划,担任研究员和总召集人。也是教育部「生命伦理学学程计划」、「永续发展学程计划」之研究员和总召集人。以中英文出版了超过六十篇哲学论文-<当代新儒学之哲学开拓>、<休谟>、<儒家生命伦理学>等书。
蔡笃坚
阳明医学系毕业,曾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卫生组织与政策博士班研究,后获得密大之文化与历史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阳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和卫生福利研究所,也是SEA(Social Empowerment Alliance)口述历史工作室召集人。着作与编着包括《台湾小儿麻痺根除纪实》、《媒体再现和当代台湾民族认同形塑的公共论述分析》、《当代台湾卫生福利政策论述的解构与重塑》、《实践医学人文的可能》三本论文集与《二十世纪台湾外科医疗发展史》。于2003年编着相关实务操作手册:《协助社群认同发展的口述历史实践──结合理论与实务的操作手册》一书。
1 前言 李瑞全、蔡笃坚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探讨,而是将基因治疗这一复杂的议题置于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视野下进行审视。基因治疗本身涉及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医学等多个领域,而其后续的伦理、法律、社会影响,则需要社会学、哲学、法学、公共政策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发声。本书的“论文选集”形式,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汇集各方观点的平台。我希望本书中的研究能够触及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例如不同基因编辑技术的优劣比较,以及其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同时,我也关注书中对于基因治疗研究的伦理审查机制、临床试验设计规范、以及药物研发过程中的监管挑战的讨论。在台湾,我们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他们也在为基因治疗的突破而努力。这本书,或许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思考和对话的场域,让他们在推进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能兼顾其社会责任。
评分本书对于“基因歧视”的探讨,也是我非常期待的一部分。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人们对自身基因信息的了解日益加深。然而,这种了解也可能带来新的社会问题,例如基于基因信息而产生的就业歧视、保险歧视,甚至是社会评价的差异。如果未来基因治疗能够普遍应用,那么那些无法负担或不愿接受基因治疗的人,是否会因此被边缘化?本书能否就如何防范基因歧视,保障个体的基因隐私,以及建立公平的社会对待基因信息的机制,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在台湾,我们一直强调社会公平和个体尊严,如何确保基因治疗的发展不会成为新的歧视源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希望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以及提升公众对基因歧视问题的意识。
评分人类增强(human enhancement)这个议题,往往是基因治疗讨论中最具科幻色彩,也最容易引发恐慌的部分。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基因治疗从“治疗疾病”的范畴,跨越到“提升能力”的边界?如果通过基因编辑,我们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智力、记忆力、运动能力,甚至改变衰老的速度,那么这将对社会结构、教育体系、劳动力市场,乃至人类自身的定义产生怎样的颠覆性影响?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存在对“自然”与“人工”界限的哲学探讨,以及对“何为健全的人生”这一价值判断的再审视。在台湾,社会对于科技进步的接受度普遍较高,但同时也保持着一份审慎。如何在一个鼓励创新和保持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本书值得深入探讨的方向。我期待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审慎而又富有前瞻性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并应对人类增强可能带来的复杂后果。
评分法律层面,基因治疗的监管体系如何建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现有的法律法规,往往难以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如何审批?一旦出现不可预见的副作用,责任如何界定?专利权问题又该如何处理?涉及到基因序列的知识产权,可能会限制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也可能引发垄断的担忧。更进一步,如果未来基因治疗能够用于增强人类的某些能力,那么是否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来规范“人类增强”的界限?例如,对于利用基因技术来提升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或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应该被允许?本书的论文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法律框架的建构思路,以及相关的国际经验借鉴?特别是在台湾地区,如何制定既能鼓励创新又能保障安全的法律,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我十分关注书中对于基因治疗相关的民事侵权、刑事责任,以及数据隐私保护等法律议题的论述。
评分最后,我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切实地促进台湾地区在基因治疗领域的伦理、法律、社会议题上的研究和实践。这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价值,更在于它可能对我们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实际影响。希望本书能够启发更多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医疗专业人士,以及社会公众,共同关注和探讨基因治疗所带来的复杂问题。通过深入的讨论和广泛的参与,我们可以更负责任地引导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确保科技的进步能够真正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不是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本书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能否成为推动我们社会在基因治疗议题上,迈向更成熟、更理性的步伐的催化剂。
评分对于“知情同意”的讨论,在基因治疗领域显得尤为重要且复杂。当涉及到对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时,被编辑的个体的后代,他们并没有机会做出知情同意。这其中蕴含着代际伦理的困境,以及对未来世代基因禀赋的潜在影响。本书是否会就此展开深入的讨论?例如,对于生殖细胞基因编辑,是否应该设定更严格的伦理规范和法律限制?此外,在进行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中,如何确保受试者能够充分理解治疗的风险、收益以及潜在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面对一些绝症,患者可能更容易接受未经充分验证的治疗方案时,如何保障其知情同意的有效性?我非常希望本书能够提供关于如何构建更完善的知情同意机制的建议,特别是针对基因治疗这种具有长期、深远影响的干预措施。
评分我对于本书中可能探讨的“基因治疗的可及性”问题尤为关注。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公平问题。当一项能够显著改善生活质量甚至挽救生命的治疗技术出现时,如何确保它能够真正惠及那些最需要它的人,而非仅仅成为富裕阶层的特权?这其中涉及到政府的政策导向、医保体系的改革、以及医药公司的定价策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在台湾,全民健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有利基础,但我仍然担心,基因治疗的高昂成本,是否会成为现有体系的巨大挑战。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公平、可及的基因治疗体系的理论模型或实践案例?例如,是否有关于政府如何通过补贴、定价管制等手段,来降低基因治疗的门槛的讨论?我对书中关于“健康权”的解读,以及如何在基因治疗时代重新定义这一基本人权,充满了好奇。
评分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基因治疗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与全球性的生物伦理对话联系在一起。本书是否会引用和讨论国际上在基因治疗领域的一些重要伦理和法律框架,例如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指南、欧洲人权公约等?了解国际经验,有助于我们借鉴其成功之处,避免重复其错误。同时,在面对一些全球性的挑战,例如基因改造生物的跨境流动、国际合作与竞争等,本书的论文是否能够提供一些促进国际合作、构建全球性治理框架的思路?在台湾,我们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连接台湾与国际基因治疗伦理法律社会议题讨论的重要桥梁,促进我们与国际社会的同步发展。
评分作为一个深耕生命科学领域多年的台湾研究者,对于《基因治疗与伦理、法律、社会议涵论文选集》这本书,我满怀期待,同时也抱持着审慎的态度。本书名直接点出了其核心关切——基因治疗,这无疑是当代生物医学最令人振奋也最具争议性的前沿领域。从 CRISPR-Cas9 技术横空出世以来,基因编辑的可能性似乎已超乎想象,不仅在治疗遗传性疾病上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更可能触及人类增强、物种改造等更深层次的议题。然而,伴随科技飞速发展的,往往是伦理、法律和社会层面的复杂考量。这本书的出版,恰好填补了台湾地区在这一综合性议题研究上的一个重要空白。我非常好奇,本书中收录的论文,究竟是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的视角,剖析基因治疗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基因治疗最直接的问题便是“我们是否有权干预生命的蓝图?”。当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来“修复”致病基因时,界限在哪里?是仅仅局限于治疗严重的遗传疾病,还是可以延伸到改善智力、体能,甚至改变外貌?这其中涉及到对“健康”、“疾病”、“正常”等概念的重新定义。本书能否提供清晰的论证框架,帮助我们厘清这些模糊的界限?特别是对于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其改变将遗传给后代的基因,其伦理上的担忧更是如影随形。这种“设计婴儿”的可能性,是否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是否会剥夺个体自主选择的权利?此外,关于研究的透明度、知情同意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资源的公平分配,这些都是伦理学研究不可回避的议题。我期望本书能深入探讨这些核心伦理困境,提供多元的观点和可能性的解决方案,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对话。
评分社会议涵方面,基因治疗的普及,无疑会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医疗资源的分配问题将更加突出。基因治疗往往成本高昂,是否会加剧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健康鸿沟?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够负担得起基因治疗,那么社会是否会因此产生新的阶级分化?其次,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可能因此受到冲击。当我们能够通过科技来“改造”生命时,我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是否会减弱?对于残疾人群体的看法是否会发生改变?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预见这些潜在的社会变迁,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公众对基因治疗的认知、接受度和疑虑的分析,以及如何促进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在台湾这样一个高度重视教育和公平的社会,如何确保基因治疗的利益能够惠及所有人,而不是加剧现有的不平等,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