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革命如今正如燎原之火般漫延全球,骨乾網路(backbone network)的加強增設、伺服器數量的激增、使用者的擴大,皆倍速進行中。當中,電子化政府的行政(G:Government)、企業活動/業態(B:Business),以至於個人/傢庭(C:Consumer)的既有生活方式也同步産生變革,換言之,社會變動開始朝嚮e政府、e商業及e生活型態。此一變化不僅發生於行政、企業、個人(G、B、C)等領域,連其相互間的關係也潛藏著組織型態與意識變化的可能性,換言之,變化的潮流將更趨嚮以生活為主體的社會構造。另一方麵,由於SONY、鬆下電器等代錶製造商在網際網路直效行銷所造成的若乾流通變革,加上汽車零件、電子零件、鋼材等電子市場的建立,為B2B帶來瞭跨越體係、國與國之間屏障的新供應體係(Scheme)。以電子商務、電子申請為基軸的網路社會,漸漸促成瞭大量運用網際網路的時代來臨,這也可說是網際網路革命的「第二階段」,而要將這些活動安全推進,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網路安全。網路安全乃藉由安全政策、PKI應用、存取控製、電腦病毒對策、非法入侵對策等的建立,以解除網路中的各種威脅,保障企業、組織營運的安全,可說是促進企業、組織發展的重要基石。
作者簡介
西科姆網路安全研究會,一嚮將企業定位於社會係統産業的Secom株式會社,為保全産業的創始者,擁有各式各樣的know-how。不隻在實體世界,在網路安全社會同樣扮演先驅者的角色,纍積瞭豐富的技術與知識。展望網路安全時代的來臨,Secom召集相關專業領導乾部,組成網路安全研究會,而為瞭將Secom的最新知識與部分know-how與廣大的讀者分享,提供更多的幫助,經過不斷的討論,精選齣幾項值得企業參考的網路安全相關議題,由研究會成員共同執筆,寫成本書。
譯者簡介
夏淑怡,東吳大學日語係畢業,曾任職《日本文摘》、培根文化公司、時報文化齣版公司、錦綉文化企業,現為專職譯者。
瞿中蓮,東吳大學日語係畢業,曾任職《大地地理雜誌》、《錢雜誌》、財訊齣版社。
這本書的“圖解”功能,並不是簡單的插圖,而是真正地貫穿瞭整個內容,成為理解和記憶的強大輔助。《網絡安全典範圖解》的作者非常擅長用圖形來錶達信息,而且這些圖形往往都經過精心設計,能夠傳達多層含義。 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解“網絡邊界安全”時,用到的那個“城牆與護城河”的比喻。它用不同的圖形元素,直觀地展示瞭防火牆、入侵檢測係統、VPN等組件在整個網絡邊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之間是如何協同工作的。這種宏觀的架構圖,讓我能夠快速建立起對網絡邊界安全整體的認知,然後再深入到各個組件的細節。它還用不同顔色和形狀來區分不同的威脅類型和防護策略,使得信息更加層次分明,易於消化。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很多技術書籍那樣生硬死闆,而是帶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網絡安全典範圖解》在保證專業性的同時,努力讓內容更加生動有趣。 我記得其中有一個章節,是關於“社會工程學攻擊”的。作者並沒有用很多專業的術語來描述,而是通過幾個非常戲劇化的故事,來展現攻擊者是如何利用人性的弱點來達到目的的。這些故事非常引人入勝,讓我不僅理解瞭社會工程學的危害,也更加警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欺騙。它還給齣瞭很多實用的防範建議,比如如何識彆可疑郵件、如何保護個人信息等等。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讓我在輕鬆的閱讀過程中,收獲瞭寶貴的知識。
评分我之前一直覺得網絡安全是一個非常枯燥、技術門檻很高的領域,直到我翻開瞭《網絡安全典範圖解》。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是,它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來講述網絡安全。它沒有迴避復雜的技術,但它總能找到最恰當的比喻和圖示,讓這些技術變得易於理解。 尤其是在講到“安全審計”的時候,它沒有直接介紹日誌分析工具,而是從“記錄你的行為,以便事後追溯”這個最基本的需求齣發。它舉的例子非常貼切,比如你在傢裏做瞭什麼,留下瞭哪些痕跡,這就好比是網絡上的審計日誌。它還強調瞭審計的重要性,不隻是為瞭發現錯誤,更是為瞭優化流程,改進安全策略。我之前對審計的理解非常片麵,總覺得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在提升整體安全水平方麵的巨大價值。
评分這本書的圖解風格是我選擇它的一個重要原因。我不是那種能夠純粹通過文字描述就理解復雜技術概念的人,很多時候,一個清晰的架構圖、一個流程示意圖,就能讓我瞬間茅塞頓開。《網絡安全典範圖解》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用那種花裏鬍哨、難以理解的所謂“專業插畫”,而是用最簡潔、最直觀的綫條和圖標,把抽象的安全原理具象化。 我記得其中關於“數據流”的圖解,它將一個網絡請求從發起端到服務器,再到響應迴來的整個過程,一步步拆解,並在關鍵節點標注瞭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和防護措施。這種“解剖式”的學習方式,讓我能清晰地看到每一個環節的脆弱點,也理解瞭為什麼某些安全措施會起作用。它還巧妙地將一些常見的攻擊場景,比如SQL注入、XSS攻擊,通過流程圖的方式展現攻擊者的路徑和目標,這比枯燥的技術描述要容易理解和記憶得多。
评分《網絡安全典範圖解》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並沒有把自己定位成一本“工具書”,而更像是一本“思維啓濛書”。它不會直接給你現成的解決方案,而是通過提供各種案例和分析,引導你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它在講到“漏洞管理”時,並沒有上來就介紹各種漏洞掃描工具。它先是探討瞭“為什麼會存在漏洞”,然後分析瞭“漏洞的生命周期”,最後纔引齣“如何有效地管理漏洞”。它還強調瞭“主動預防”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亡羊補牢”。它用瞭一個“堵漏”和“修堤”的比喻,讓我一下子就理解瞭這兩者在效果和成本上的巨大差異。這種深入淺齣的分析,讓我對漏洞管理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網絡安全典範圖解》的結構安排也非常閤理,它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讓我能夠輕鬆地跟隨作者的思路進行學習。它並不是簡單地把各個知識點羅列齣來,而是將它們有機地聯係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 我尤其欣賞它在結尾部分,對於“安全文化建設”的強調。它認為,技術手段固然重要,但最終的安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組織內部的安全意識和文化。它給齣瞭一些非常具體的建議,比如如何進行安全培訓、如何激勵員工參與安全建設等等。這些建議都非常具有實踐指導意義,讓我明白,網絡安全並非僅僅是IT部門的責任,而是需要整個組織共同努力纔能實現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網絡安全更廣闊的視野,也讓我對如何構建一個真正安全的組織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這本《網絡安全典範圖解》我算是看瞭有一段時間瞭,怎麼說呢,如果非要寫點什麼,我會覺得它就像一本武林秘籍,但不是那種直接告訴你“一招製敵”的套路,而是更偏嚮於“內功心法”的傳授。它不像市麵上很多書,上來就講各種攻擊手法、防禦工具,然後把各種技術名詞堆砌一番。這本書更像是循序漸進地引導你認識網絡安全的核心理念。我特彆喜歡它那種“見微知著”的講述方式,很多時候,看似平常的網絡現象,在作者的筆下就變成瞭一個個生動具體的安全隱患。 就拿它講到“信任模型”的章節來說,我之前一直覺得網絡安全就是代碼、防火牆,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問題根源在於“信任”。誰可以訪問什麼?為什麼可以訪問?這些基礎的信任關係一旦建立不好,後續再多的技術防護也可能形同虛設。它用瞭好幾個不同行業、不同場景的例子,比如公司內部的員工權限管理、閤作夥伴之間的數據共享,甚至是傢庭網絡的安全設置,都通過圖解的方式,把復雜的邏輯關係展現得一目瞭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強調瞭“最小權限原則”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性,並且給齣瞭很多具體的實施建議,這對我日常工作中優化權限設置非常有啓發。
评分《網絡安全典範圖解》最讓我覺得與眾不同的一點是,它並沒有把網絡安全看作是一堆冰冷的技術堆砌,而是將它與實際的業務需求、用戶體驗緊密結閤。它在很多章節都會強調,“安全是為瞭更好地服務業務,而不是阻礙業務發展”。 我尤其記得它在講解“安全加固”的時候,並沒有一味地強調“加嚴加嚴再加嚴”。它會分析不同的加固措施可能對業務流程産生的影響,並給齣如何在安全性和可用性之間找到平衡的建議。它還用瞭一個例子,就是銀行的ATM機,既要有嚴格的身份驗證,又要保證用戶能快速方便地取款。這個例子讓我明白,所謂“典範”的安全,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並且能夠滿足實際需求的。它也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名安全從業者,不能隻埋頭於技術細節,更要理解業務邏輯和用戶需求。
评分坦白說,我一開始拿到《網絡安全典範圖解》的時候,內心是有些忐忑的,畢竟“典範”這兩個字分量不輕,而且“圖解”也讓我擔心內容會不會過於淺顯。但讀下去之後,這種疑慮完全消失瞭。它並沒有因為“圖解”就犧牲內容的深度,反而通過圖文結閤的方式,把一些非常深奧的理論講得通俗易懂。 我特彆欣賞它在講解“身份認證”這一塊的邏輯。它沒有簡單地羅列Username/Password, Token, Certificate這些技術術語,而是從“你是誰?你怎麼證明你是你?”這兩個根本問題齣發,層層遞進地介紹瞭各種認證機製的原理、優缺點以及適用場景。它還用瞭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你去銀行辦理業務,需要齣示身份證、簽名,這和網絡上的各種認證方式有異麯同工之妙。這種“舉一反三”的引導,讓我能從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網絡安全的不同組成部分,而不是被零散的技術細節所睏擾。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和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前輩在聊天。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也沒有那些讓人望而生畏的術語堆砌。《網絡安全典範圖解》更多的是在分享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視角。它不會直接告訴你“照著做”,而是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這麼做”。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關於“風險評估”的那部分。很多安全書籍會告訴你需要做什麼樣的評估,但這本書則深入到“如何評估”、“評估的目的是什麼”以及“評估結果如何指導安全決策”。它用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把風險評估比作“給每個潛在的威脅定價”,然後根據“價值”來決定投入多少資源去防範。這個比喻讓我一下子就理解瞭風險評估的本質,也明白瞭為什麼有些看似很小的漏洞,卻可能因為潛在的危害性而被高度重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