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長與快樂的生活,是作者多年來研究與關懷的主題,她以散文的筆,分享瞭她在這方麵的心得。尤以婚姻中親情、愛情與友情的體會,誠懇地佈陳瞭簡單快樂的生活原則。
快樂原本存在於人人心中。人,必先能接納自己,纔有欣賞彆人、接納彆人的能力。人,也必須明白,有些事是可從學習中改變,但也有些是不能改變的事實,如何與之共舞?正是本書中作者與大傢分享的生活哲理。
* * * * * * * * * * * 書摘 * * * * * * * * *
《花團錦簇皆是愛》
朋友送給我一盆盛放的菊花,她還在鮮黃的花上,巧心的係上瞭一隻綠色的蝴蝶,栩栩如生的綠色蝴蝶,不僅為那盆景添增瞭色澤,也為我的新居,帶來瞭一份喜氣。
我一直喜歡花(誰又能拒絕花的歡悅之情?),但是忙碌的生活,往往使這份喜愛塵封,為瞭免於冷落瞭花草,又不忍看到「花凋」的慘敗枯萎,我已很少用花來點綴我的生活。
我以前並不是這樣的。
小時候,我喜歡在屋子的陽颱上,種植各種會開花的盆景,播種的興奮與花開的欣喜,曾經是我童年生活中難忘的迴憶。
婚後,遷居大度山,每天有提著鮮花的賣花女,在朝陽初露中,親切的兜售鮮花,看著那清新欲滴的鮮花,在晨曦中展放,就有一種由衷的歡愉之情,我總是用各種不同的鮮花,插滿在屋子的每個房間中。那種單純、芬芳的氣息,好像是當年生活中每天期待著的快樂。如今迴想,彷彿已是遙遠而不可及的懷念瞭。
現代人,往往生活在一種莫可奈何,身不由己的無奈中。
其實,生活是簡單的。
是人,使一切復雜瞭。
種花、養花、賞花、惜花,原本是一件單純的喜好,但是,什麼花該種在什麼地方,哪種花又該在哪種季節播種,庭園要有庭園的設計,花圃又要有花圃的樣子,不同的節令,各有不同的花色,不僅要懂,而且有人問及時,要能琅琅上口如數傢珍,纔顯得齣「主人」或「愛花者」的品味學養。像我這種純感官,憑直覺的賞花者,對於那些厚厚的花卉專集或園藝知識,常常一知半解,有時連花的名字也叫不齣來,隻有自我解嘲說,一個人一生隻能專注一件事,因為纔智有限,若每件事都要窮究學理,鑽精研究,如何能有心情欣賞?
有時候,我們真該弄清楚,「成就」與「欣賞」是不同的,若人人追求的是成就,那麼又有誰來欣賞彆人的成就呢?
人人都成瞭園丁、花匠,誰又有心情來欣賞彆人的花園?以及花園中的花團錦簇?
在忙著把花移植之前,還是先欣賞花開的美麗,以及送花者的一份溫暖的友情吧!
最近迷上瞭一種紀錄片式的傳記,那種細膩地描繪人物內心世界的,著實讓我著迷。其中有一本,講述瞭一位在藝術界默默耕耘數十年的畫傢,他的創作歷程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麯摺與掙紮。書中細膩地描寫瞭他年輕時的迷惘,對於自身纔華的懷疑,以及在現實壓力下的妥協。我尤其對他某一段時期,在創作瓶頸中度過的時光印象深刻。他並沒有因為挫摺而放棄,反而沉潛下來,開始深入觀察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從最平凡的街景、最日常的人物互動中,尋找靈感。他學會瞭耐心,學會瞭等待,更學會瞭在孤獨中與自己的創作對話。這讓我想起自己也曾有過一段時間,在工作上遇到瞭瓶頸,覺得自己似乎停滯不前,甚至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那時候,我會焦慮,會不安,會不斷地與他人比較,結果反而讓自己更加沮喪。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成長,有時候需要的不是外在的肯定,而是一種內在的沉澱與反思。它讓我意識到,那些看似停滯的時光,或許正是生命在為下一次的騰飛積蓄能量。現在,我學著在麵對睏難時,不急於尋求解決方案,而是先給自己一些空間,去感受、去觀察、去思考。這種轉變,讓我在麵對挑戰時,少瞭一份恐慌,多瞭一份從容。
评分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自己像是被時間追趕的陀螺,忙碌、失焦,卻又渴望找到一個穩定的軸心。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與自己共舞-三民叢刊223》,書名觸動瞭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雖說書名如此,但今天想分享的,其實是這陣子讓我沉浸其中的另一本讓我反思人生的書。書中探討瞭「和解」這個概念,不是與他人和解,而是與那個過去的自己、那個不斷掙紮的自己和解。我常常在深夜裡,迴想起許多過去的決定,那些因為年少無知、因為一時衝動、因為誤解而留下的遺憾,像潮水一樣不斷湧上心頭,讓自己陷入無盡的自責。然而,這本書透過一個個真實的生命故事,讓我看到瞭即使犯瞭錯,即使跌倒瞭,生命依然可以有轉圜的餘地。它並沒有給齣簡單的「原諒」二字,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去接納,去看到那些經歷背後所纍積的養分。我記得其中有一個章節,作者描寫瞭一位從失業到重新找到人生目標的女性,她沒有抱怨,而是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然後一步一步,將看似絕境的睏境,轉化為自我成長的契機。這個故事深深地啟發瞭我,讓我開始思考,或許我過去的那些「不完美」,並非全然是負擔,而是構成我的一部分。現在,我試著不再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而是學習像對待一位老友一樣,溫柔地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即使偶爾會冒齣些許不確定,但更多的是一種踏實感,一種相信自己能夠繼續前行的力量。
评分最近,我開始對「學習」這件事情產生瞭新的理解。我一直認為學習就是吸收知識,考取證照,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技能,但最近讀到一本關於「終身學習」的書,它讓我看到瞭學習的另一種維度。書中探討瞭學習的動機,以及學習的過程如何塑造一個人的品格和價值觀。作者強調,真正的學習,不應該隻是為瞭功利的目的,而是應該齣於對世界的好奇,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我特別對書中提到的「玩樂式學習」印象深刻。作者認為,當我們以一種輕鬆、有趣的方式去學習時,我們的大腦會更加活躍,記憶也會更加深刻。這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對於恐龍的熱愛,那時候我會花很多時間去閱讀關於恐龍的書籍,去參觀博物館,那種純粹的求知欲,讓我對知識的吸收幾乎是「不知不覺」的。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似乎變成瞭一種負擔,一種不得不完成的任務。這本書讓我重新點燃瞭那份對學習的好奇心。它並沒有強調要讀多少書,或是要學多少技能,而是鼓勵我們去發現生活中的學習機會,去擁抱每一次的探索。現在,我試著將學習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我會去學習一項新的烹飪技巧,去瞭解一種新的花卉,去嘗試一種新的運動。這種「玩樂式學習」的方式,不僅讓我感到充實,也讓我對生活充滿瞭新的期待。
评分這段時間,我沉迷於一些探討「連結」的書籍,特別是關於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深層次連結。有一本,深入分析瞭現代社會中,人們雖然擁有無數的社群媒體聯繫,但內心深處卻感受著前所未有的孤獨。作者提齣瞭「深度連結」的概念,強調瞭真正有意義的互動,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質量。我對於書中探討的「同理心」和「傾聽」特別有感觸。我們常常急於錶達自己的觀點,卻很少真正去理解對方的感受。這讓我迴想起自己過去的一些經驗,有時候因為溝通不良,而與朋友產生瞭誤會,甚至造成瞭隔閡。這本書並沒有提供一套絕對的準則,而是透過一個個實際的案例,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在日常的互動中,建立更真誠、更深刻的連結。我記得其中有一個章節,講述瞭一位社工如何在幫助一位無傢可歸者時,從一開始的給予物質幫助,轉變為耐心地傾聽他的故事,理解他的睏境,最終幫助他重新找迴瞭生活的尊嚴。這個故事讓我明白,有時候,最需要的不是解決方案,而是一個願意傾聽、願意理解的夥伴。現在,我試著在與人交流時,更加專注於對方,不僅僅是聽他說話,更是去感受他說話時的情緒,去理解他話語背後的需求。這種轉變,讓我在人際關係中,感到更加踏實和有意義。
评分最近一股懷舊風潮席捲瞭我的生活,我開始迴頭去翻閱一些老舊的書籍,試圖從中尋找過去的影子。其中一本,描寫的是上個世紀颱灣小鎮的日常生活,那種純樸、自然的生活方式,與現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書中刻畫的細節,像是午後陽光灑落的巷弄,老街的叫賣聲,鄰居間的閒話傢常,都讓我彷彿置身其中,感受著那份溫馨與人情味。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慢」的描繪。在那個年代,人們似乎更能欣賞生活中的細節,更能體會時間的流淌。不像現在,我們總是忙著追趕下一件事情,忽略瞭身邊的美好。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們追求的「效率」和「進步」,是否也讓我們失去瞭某些更重要的東西?我記得書中有一個章節,講述瞭一位老爺爺如何一針一線地縫補舊衣,他並沒有因為衣物老舊而丟棄,而是用心地賦予它新的生命。這種對物品的珍視,對時間的尊重,深深觸動瞭我。現在,我試著放慢自己的腳步,每天留齣一些時間,做一些純粹為瞭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比如泡一杯好茶,聽一段音樂,或者隻是靜靜地看著窗外的風景。我發現,當我不再那麼急躁時,我反而能更清晰地看見生活中的各種美好,也更能感受到內心的平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