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让你了解台湾昆虫学发展轨迹的经典
一本所有昆虫爱好者不可缺少的珍藏巨着
本书特色
○第一本将台湾昆虫研究脉络完整呈现的着作
○第一本将台湾昆虫研究的珍贵资料一一披露的巨着
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 王清澄 博士 推荐
朱教授毕生戮力于台湾的昆虫研究,学术着作等身,是水到渠成;退休后,利用其丰富的学识,陆续推出一系列适合大众阅读的科普读物,也不令人意外。一如他过去的着作,这本《台湾昆虫学史话》是在严谨的治学态度下诞生的心血。
一开始他便开天辟地的从地理、地质观点介绍台湾自然历史的由来与特点,气势磅礡令人摒息;当我们在古老的记载中,开始寻觅台湾昆虫研究的资料时,却又发现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情景,如影随形充盈在字里行间,对台湾的孺慕之情油然而生,鼓盪澎湃,久久不能自已。
作者简介
朱耀沂
笔名痴虫庵,台湾大学昆虫学系名誉教授。一九三二年出生于台南,日本九州大学农学博士。一九六九年起任教于台湾大学,直至一九九七年退休。曾任台湾大学植物病虫害学系系主任、中华昆虫学会(现台湾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华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亚太昆虫学会主席等职,并屡获聘为各农业试验单位之评议委员。
自幼即因好奇心所使,对昆虫知识多所涉猎,有关昆虫甚至生物的知识充塞脑海,常自诩为「昆虫杂货店」。着有《热带昆虫学》、《午茶昆虫学》、《黑道昆虫记》、《蜘蛛博物学》、《昆虫杂货店》、《昆虫聊天室》等书。
推荐序/一部为台湾寻根的昆虫书/王清澄博士
我最近读完《台湾昆虫学史话(1684-1945)》,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昆虫的学术史,更是一部关于台湾这片土地,关于知识探索,关于不同时代人们如何认识自然的生动记录。我从小在台湾长大,对这里的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而这本书,则把我对这些自然的感知,引向了一个更深的维度。书中详细地梳理了从17世纪到1945年间,台湾昆虫研究的脉络,从早期西方探险家、传教士的零散记载,到日本人统治时期建立的 sistematik(系统性)的研究体系,再到抗日战争前夕本土学者的努力。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那些早期研究者的描述,他们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一点点地揭开台湾昆虫世界的神秘面纱。我常常想象,在那个没有先进科技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在烈日下,在丛林中,用最原始的方法收集标本,如何利用最简单的工具进行辨识和分类。书中提到的那些昆虫,有的我可能在野外见过,但书中为我揭示了它们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它们是如何被发现、被命名、被研究,这让我对这些小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历史对话,和那些曾经为这片土地的自然科学做出贡献的人们对话,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都深深地触动了我。
评分我一直对台湾这片土地充满热爱,尤其对它的自然生态感到着迷。《台湾昆虫学史话(1684-1945)》这本书,让我对台湾昆虫学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从未想过,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小岛上,昆虫研究的历史竟然可以如此悠久,并且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故事。书中详细地梳理了从17世纪末到1945年这段时期,台湾昆虫学的发展脉络。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研究者的描述,他们可能是怀着探险精神的西方学者,也可能是系统性进行调查的日本科学家,甚至是正在崛起的本土研究者。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在荒野中,在酷热的条件下,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观察、去记录、去收集那些微小的生命。书中对日治时期,日本科学家在台湾进行大规模的昆虫普查和分类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当时研究的严谨和投入。虽然其中夹杂着时代的背景,但他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资料,是无法忽视的。而书中对本土学者逐渐崛起的过程的描绘,则让我感受到了台湾自身科学研究力量的成长。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亲历了那些为台湾昆虫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的故事,他们不仅揭示了自然的奥秘,更书写了一段属于这片土地的科学历史。
评分《台湾昆虫学史话(1684-1945)》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在翻阅一本记录着台湾自然基因密码的古老卷轴。我一直对这片土地上的生物多样性感到惊叹,但从未想过,关于这些微小生命的研究,竟然有着如此漫长而丰富的历史。书中描绘的从17世纪末到1945年的时间跨度,涵盖了台湾昆虫学从萌芽、发展到初步成熟的整个过程。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时代研究者的描绘所吸引,从早期西方探险家、传教士的零星记录,到日治时期系统性的调查与分类,再到抗战前夕本土学者的努力,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故事。我常常在想,那些在那个年代,身处陌生的环境中,面对着无数未知昆虫的学者们,他们是如何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敬畏,一点点地揭开台湾昆虫世界的神秘面纱。书中对于日治时期,大规模的昆虫普查和标本采集工作的描述,让我对当时的研究规模和严谨程度有了更深的认识,尽管其中不乏时代的烙印,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而书中对本土学者逐渐崛起和贡献的描绘,则让我看到了台湾自身科学研究的活力和希望。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默默奉献的先辈们对话,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都深深地触动了我。
评分《台湾昆虫学史话(1684-1945)》这本书,对于我来说,绝对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一直对台湾的自然史充满兴趣,尤其是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丰富生命。我曾经以为,昆虫研究不过是近现代才兴起的事情,但这本书却将历史的触角延伸到了三百多年前,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而悠久的探索图景。书中所描绘的从17世纪末到1945年的这段时期,正是台湾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岛屿,逐渐被世界认知,并在此过程中,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逐渐被科学界所关注。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研究者群体特征的刻画所吸引。早期,是那些怀着好奇心的西方传教士和旅行家,他们偶然的记录,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最初的线索。接着,是日治时期,日本学者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建立了初步的昆虫分类体系,尽管其中夹杂着殖民的痕迹,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基础资料。而抗战前夕,本土学者的崛起,则显示了台湾自身科学研究力量的萌芽。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代代相传,不断积累的过程。我常常想象,那些在当时条件下,身处热带丛林,面对无数未知昆虫的学者们,他们的内心是何等的激动与敬畏。他们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台湾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他们所体现出的那种对自然的探索精神,至今仍是激励我们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颠覆了过去认知的书。《台湾昆虫学史话(1684-1945)》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昆虫的书,更是一部台湾历史与科学探索交织的史诗。我一直觉得,我们对这片土地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而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深入探索过的领域——台湾昆虫学的历史。书中详尽地梳理了从17世纪末到1945年这段时期,台湾昆虫研究的曲折发展历程。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早期研究者的故事所打动,他们可能是出于好奇心,可能是为了传教,也可能是为了科学研究,但他们都在无意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我常常想象,在那个没有先进科技的时代,学者们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跋山涉水,寻找那些隐匿在山林中的昆虫,他们是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记录、去分类、去描绘。书中对日治时期,大规模的昆虫普查和标本采集的描述,让我对当时的研究规模和严谨程度有了更深的认识,尽管其中夹杂着时代的背景,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而书中对本土学者逐渐崛起和贡献的描绘,则让我看到了台湾自身科学研究的希望与力量。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亲历了那些为台湾昆虫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的故事,他们不仅揭示了自然的奥秘,更书写了一段属于这片土地的科学历史。
评分刚翻开《台湾昆虫学史话(1684-1945)》,脑海里就涌现出许多画面,仿佛穿越了时空,亲临了那段充满探索与发现的岁月。我一直对台湾这片土地的自然生态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山林间、田野里,甚至我们生活周遭悄然存在的昆虫们。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早期台湾昆虫研究的艰辛与辉煌。从17世纪末荷兰人、西班牙人留下的零星记录,到日治时期系统性的调查与分类,再到抗战前夕的学术积累,这三百多年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故事。我尤其被那些筚路蓝缕的先行者所打动,他们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敬畏,一点点地描绘出台湾昆虫的多样性。书中提到的许多昆虫,至今仍是我们熟悉的朋友,但它们在那个年代,却是未知的宝藏,需要被发现、被记录、被研究。读这本书,不单单是了解昆虫学的发展,更是在感受一种精神,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一种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我常常想象,那些在日出时分,顶着露水,在草丛间搜寻的学者们;那些在简陋实验室里,一丝不苟地解剖、描绘的绘图员们;他们是如何克服语言的障碍,如何忍受蚊虫的叮咬,如何将珍贵的标本安全地运回,又如何与其他学者交流心得。这一切都让我对“学者”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未来的启蒙者。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对这片土地的由衷的热爱和对先辈的深深敬意。
评分《台湾昆虫学史话(1684-1945)》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部台湾昆虫学的“史诗”。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它的自然,而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深入探索过的领域——台湾昆虫学的历史。从17世纪末的早期记录,到1945年的抗战前夕,这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台湾的昆虫研究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书中都给出了详尽而生动的解答。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研究者群体的刻画,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但他们都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科学的追求,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我常常在想,那些在当时条件下,身处热带雨林,面对着无数新鲜而陌生的昆虫,他们的内心是何等的激动与兴奋。书中对于日治时期大规模的昆虫普查和标本采集的描述,让我对当时研究的严谨程度和规模有了更深的认识,虽然其中不乏殖民背景下的研究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而书中对本土学者崛起的描绘,则让我看到了台湾自身科学研究力量的萌芽与发展。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昆虫,更是在感受一种精神,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一种对自然的探索,以及一种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评分这本书的问世,对于我这个在台湾长大,却对本土昆虫学历史知之甚少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知识的洗礼。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的生态,就如同了解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而《台湾昆虫学史话(1684-1945)》恰恰描绘了台湾昆虫学如何在近三百年的时光里,从萌芽到逐渐成熟的完整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考据翔实的细节,它不仅仅罗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学者名字,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研究背后的社会背景、政治因素以及不同时期研究者的个人经历。比如,书中对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在昆虫研究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当时许多日本学者如何在台湾进行大规模的生物普查,这些都让我对殖民历史下的学术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曾以为,殖民时期的研究必然是带有掠夺性的,但这本书却呈现了另一面,即一些学者确实怀揣着科学探索的热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我甚至在想,那些当时被送到日本的昆虫标本,其中有多少至今仍保存在博物馆里,默默地诉说着它们在台湾的过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于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了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历史,正是我们认识现在的最好向导。我曾经以为,虫子不过是匆匆而过的小生命,但这本书却赋予了它们历史的维度,让它们不再是单纯的生物个体,而是成为了一段段故事的载体,串联起不同时代的人类智慧与自然探索。
评分我一向对台湾的自然历史情有独钟,而《台湾昆虫学史话(1684-1945)》这本书,则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昆虫研究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从未想过,在这个小小的岛屿上,昆虫学的历史竟然可以追溯到如此遥远的过去,并且经历了如此曲折而精彩的发展历程。书中详细地勾勒出了从17世纪末到1945年间,台湾昆虫学的发展脉络,这近三百年的时间跨度,涵盖了从早期零散的记录,到系统性的调查与分类,再到本土研究力量的初步形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研究者群体及其研究动机的细致描绘。无论是那些出于传教目的,偶然记录下台湾昆虫的西方学者,还是那些出于学术研究、资源调查,甚至经济利益而来到台湾的日本学者,他们都在无形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书中对日治时期大规模的昆虫普查和标本采集工作的描述,让我对当时的研究规模和严谨程度有了更深的印象。我常常会想,那些被采集回来的成千上万的标本,它们承载着怎样的故事?它们是如何被处理、被分类、被保存的?而那些在台湾进行研究的学者们,他们是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热带特有的疾病与恶劣环境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背后,是无数个体对知识的执着追求,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更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联结。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台湾的自然环境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对这片土地上,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命,了解得还不够深入。《台湾昆虫学史话(1684-1945)》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昆虫学历史这一块的空白。我一直以为,虫子不过是自然界中渺小的存在,但这本书却将它们的历史,与台湾这片土地的开发、变迁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书中细致地梳理了从17世纪末到1945年间,台湾昆虫研究的发展历程,从早期西方探险家、传教士的零星观察,到日治时期日本学者系统性的调查,再到抗战前夕本土学者的崛起。我特别被书中关于那些先行者们的故事所吸引,他们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一点点地描绘出台湾昆虫世界的全貌。我常常想象,在那个没有GPS、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学者们是如何跋山涉水,深入丛林,寻找那些尚未被发现的物种,他们是如何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一丝不苟地进行解剖和鉴定。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昆虫的名字,每一个学者的贡献,都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它们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段段关于探索、关于发现、关于对自然的敬畏。读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自然生态有了更深的敬意,也对那些为我们留下宝贵知识财富的先辈们,充满了感激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