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波浪:科罗拉多高原

凝固的波浪:科罗拉多高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罗拉多高原
  • 地质
  • 地貌
  • 自然历史
  • 美国西部
  • 旅行
  • 摄影
  • 景观
  • 地质学
  • 环境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继 2004 年深获好评的《Only in Alaska──跟我去阿拉斯加》,「自然生态旅游摄影作家」林心雅 & 李文尧 2005 年最新力作!

  说到奇岩地形,全世界大概没有比美国科罗拉多高原(Colorado Plateau)来得更精采动人了。高原面积约3400万公顷,盘距于犹他、科罗拉多、新墨西哥与亚利桑纳四州接壤处,海拔介于1500~3300公尺。大崃谷、钖安、布莱斯崃谷、崃谷地、石拱门等美国西南最着名的几个国家公园,都座落在科罗拉多高原上。“Colorado”在西班牙语为“red-colored”(着上红色)之意。岩石中的含铁化合物让她散发泛红色彩,在夕阳辉映下更显神祕诡谲,呈现大自然巧夺天工、壮丽慑人的奇特景致。

  从1991至98年,作者探访科罗拉多高原已不下30次,让我们随他们进入这活生生的自然地理教室,游走在绝美的地形景观间,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作者简介

林心雅
  台北人。宾州州立大学环境社会学硕士。大学热衷爬山摄影,戏称自己毕业于台大登山社。1997年成立个人工作室,用文字与影像替大自然说话。在国内外多次发表与生态相关的报导及摄影作品。喜欢去人迹罕至的地方,认为世上最珍贵的事物,不但用钱买不到,也无法用钱来衡量,譬如: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温暖的冬阳与家人的爱。一直很喜欢一句话:“Live Your Dream”──人可以两袖清风,但不能没有梦想;有了梦想,更要勇敢去追寻,因为人生只有一次。着有:《Only in Alaska──跟我去阿拉斯加》。

李文尧
  台大地理系毕,宾州州立大学地理硕士。目前从事地理资讯系统的研发工作。工作余暇在《大地地理》杂志撰写「地图会说话」专栏。喜欢爬山、旅行,但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如果不在旅行,通常就是在计画下一次的旅行。从1994年至今,每年都会造访阿拉斯加。热爱自然生态摄影,摄影作品散见国内外的书籍杂志。着有:《Only in Alaska──跟我去阿拉斯加》。

凝固的波浪:科罗拉多高原 导言:大地深处的史诗 科罗拉多高原,这片横亘于美国西部的广袤之地,不仅仅是一片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部由时间、风沙与水流共同刻写下的宏大史诗。它以其令人敬畏的尺度、变幻莫测的地貌以及蕴含的丰富生态,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探险家、地质学家和梦想家。本书《凝固的波浪:科罗拉多高原》旨在深入剖析这片土地的形成过程、地质奇观以及其上生命活动的奥秘,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多维的科罗拉多高原图景。 第一部分:时间的沉积——地质的慢动作 科罗拉多高原的形成是一个跨越数亿年的缓慢而剧烈的过程。要理解今天的壮丽景观,必须回溯到数百万年乃至数亿年前的远古时期。 1. 前寒武纪的基石:太古宙与元古宙的残余 高原的地质历史始于前寒武纪。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北美大陆的古老地壳在此汇聚、碰撞、分裂。高原的核心地带,例如怀俄明克拉通(Wyoming Craton)的边缘,保留了大量古老的花岗岩和片麻岩。这些岩石,如同大地的骨骼,构成了科罗拉多高原最坚实的基础。它们经历了多次造山运动的挤压与抬升,最终沉降,为后来的沉积层提供了平台。 2. 海洋的退与进:中生代的沉积奇观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是科罗拉多高原沉积岩层积累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广阔的内陆海和河流三角洲反复覆盖了这片区域。正是这些沉积作用,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标志性岩层。 三叠纪的红色足迹: 这一时期的沉积物,如著名的“日落砂岩”(Supai Group)和“科科尼诺砂岩”(Coconino Sandstone),富含铁氧化物,赋予了高原标志性的赤红色调。这些砂岩记录了古代的沙漠环境,其交错层理清晰地展示了巨大的沙丘如何被风固化成岩。 侏罗纪的海洋与海岸: 侏罗纪时期的沉积物,如莫里森组(Morrison Formation),则描绘了湿润的河流系统和沼泽环境。正是这些富含植被和泥炭的沉积层,孕育了恐龙时代的生命,并最终形成了著名的化石宝库。 白垩纪的内海: 白垩纪中期,一个巨大的内陆海——西部内陆海(Western Interior Seaway)——淹没了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海相沉积物,包括石灰岩和页岩,记录了浅海生物的繁盛。这些平坦的沉积层在后期的抬升中,构成了如大阶梯(Grand Staircase)般清晰的岩层序列。 3. 剧烈的抬升:新生代的构造剧变 科罗拉多高原区别于周边盆地和山脉(如落基山脉)的关键特征在于其整体性的、相对完整的抬升。这种抬升并非由褶皱或断裂主导,而是像一块巨大的棋盘,在数千万年的时间尺度上被向上托举。 拉勒米造山运动与拉里米造山运动的余波: 尽管高原的构造活动相对“温和”,但周边的构造应力(如拉勒米造山运动)仍然深刻地影响了它。这些应力导致了大规模的张性断裂——正断层。 地幔上升与地壳的刚性: 现代地质学认为,高原的抬升与深部地幔的活动和地壳下方的刚性块体有关。高原被视为一个巨大的、几乎未被褶皱的构造单元,其抬升高度可达数千米,保持了其沉积岩层的水平或近乎水平状态。这种“块状抬升”是其美学特征的关键所在。 第二部分:水的雕刻——峡谷的形成与河流的权力 如果说沉积和抬升提供了原材料和高度,那么水,特别是科罗拉多河的水,则是塑造高原地貌的终极雕刻师。 1. 顺势侵蚀与河流的溯源 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如格林河、圣胡安河)的侵蚀作用,是理解高原地貌的关键。 “先成河”理论: 科罗拉多河的路径在很大程度上是先于高原的抬升而确定的。当高原缓慢抬升时,河流以惊人的侵蚀速度与之抗衡,维持了其原有的河道。这种现象被称为“顺势侵蚀”或“截流侵蚀”。河流不断向下切割,切割深度甚至超过了抬升的高度,形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峡谷系统。 大峡谷的诞生: 大峡谷(Grand Canyon)是这一过程的巅峰体现。暴露在峡谷壁上的岩层,清晰地展示了从元古宙到中生代的完整地质记录。峡谷的宽度主要由支流的侧向侵蚀和坡面物质的崩塌决定,而深度则直接反映了科罗拉多河数百万年的持续下切。 2. 侵蚀的艺术:地貌的类型学 科罗拉多高原的地貌形态极其多样,其共同特点是抗侵蚀能力差异巨大的岩层层叠。 台地与平顶山(Mesas and Buttes): 在相对平坦的地区,差异侵蚀形成了典型的“阶梯状”景观。坚硬的顶盖岩层(Caprock)保护了其下较软的岩层,使得边缘逐渐后退,形成了平顶山(Butte,顶部直径小于基部)和台地(Mesa,顶部直径大于基部)。这些结构是高原水文侵蚀作用最直观的体现。 拱门与窗户: 在尤他州南部(如拱门国家公园),水和冰冻/融化循环对裂隙的扩大至关重要。在某些岩层(如纳瓦霍砂岩)中,地下水溶解了石灰质胶结物,削弱了岩石结构。随后,风力或重力作用下,薄弱部分坍塌,形成了壮观的天然拱门(Arches)和窗户。 第三部分:生命的韧性——生态与人类的适应 在坚硬的岩石和干旱的气候下,生命找到了在科罗拉多高原生存和繁荣的方式。 1. 干旱环境下的植被适应 科罗拉多高原的气候具有极端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干燥,降水稀少且多集中于季风期。 垫状植被与深根系统: 适应这里的植物,如短灌木、鼠尾草(Sagebrush)和刺柏(Juniper),发展出了极端的节水策略。它们的叶片小而厚,许多具有蜡质层以减少蒸腾作用。深扎的根系能够捕捉到每一滴难得的降水。 地衣与微生物: 许多地表被一层重要的生物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所覆盖,主要由地衣、苔藓和蓝细菌组成。这层看似不起眼的“地衣地毯”对于土壤稳定、固氮和涵养水分至关重要,是高原生态系统的基础。 2. 独特的动物群落 高原上的动物必须适应巨大的昼夜温差和食物资源的稀缺。 大型哺乳动物的迁徙: 麋鹿、骡鹿和北美大角羊(Bighorn Sheep)是这里的标志性动物。它们利用不同海拔和朝向的植被,进行季节性的垂直迁徙,以应对食物和水源的波动。 适应极端的爬行动物: 蜥蜴和响尾蛇,凭借其变温的特性,在炎热的白天和寒冷的夜晚中找到了生存的平衡点,它们是高原能量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3. 古老文明的足迹 科罗拉多高原是北美原住民历史最为悠久且丰富的地区之一。 阿那萨齐人(Anasazi/Ancestral Puebloans): 大约在公元1世纪到13世纪,古普韦布洛人(Ancestral Puebloans)在高原上发展出了高度复杂的社会结构。他们利用悬崖的天然庇护所建造了令人惊叹的岩壁居所(Cliff Dwellings),例如梅萨维德(Mesa Verde)和查科峡谷(Chaco Canyon)。 水资源管理与农业: 他们对水的理解和管理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修建了复杂的灌溉系统、水渠和集水设施,使得在半干旱环境中种植玉米、豆类和南瓜成为可能。这些遗址不仅是建筑奇迹,更是人类适应极端环境的智慧结晶。 结论:永恒的动态平衡 科罗拉多高原是一片处于永恒动态平衡中的土地。地质的压力塑造了它的骨架,水的力量雕刻了它的形态,而生命则以惊人的韧性填充了这些空间。阅读这些凝固的波浪,就是阅读地球本身的历史,理解地质时间与生命适应之间的深刻对话。这片土地的壮丽,不在于其宁静,而在于其沉默中蕴含的、跨越亿万年的不懈运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 楔子 ─ 红岩荒漠 (Colorado Plateau)

    第1章 ─ 凝固的波浪 (The Wave)

  • 1-1 寻寻觅觅寻寻
  • 1-2 荒漠长路漫漫
  • 1-3 沧海桑田交错
    => More Info

    第2章 ─ 徜徉绝壁深壑间 (Zion National Park)

  • 2-1 落英缤纷
  • 2-2 绝壁千仞
  • 2-3 天使台顶
  • 2-4 恐龙脚印
  • 2-5 亿年足迹
  • 2-6 地下隧道
  • 2-7 棋盘飞瀑
    => More Info

    第3章 ─ 天然石俑的殿堂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

  • 3-1 粉红色悬崖
  • 3-2 崃谷非崃谷
  • 3-3 走进华尔街
    => More Info

    第4章 ─ 亲触鬼斧神工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

  • 4-1 迟迟未实现的心愿
  • 4-2 行前录影带如是说
  • 4-3 下大崃谷独缺冰爪?
  • 4-4 陡降一千四百公尺
  • 4-5 科罗拉多河畔秋色
  • 4-6 前寒武纪亘古岩层
  • 4-7 永无止尽的之字形
  • 4-8 北缘托洛维匹景点
    => More Info

    第5章 ─ 裂隙中的曙光 (Antelope Canyon )

  • 5-1 外貌犹如投币口
  • 5-2 等待雨后的阳光
    => More Info

    后记 ─ 星空灿烂

  • 附录一:关于科罗拉多高原
  • 附录二:旅游锦囊
  • 图书序言

    红岩荒漠

      在一处深邃崃谷中,他贴着崖缝,攀岩下降。突然,岩壁间一块三百多公斤重的巨石滚动下来,瞬间将他右手紧紧压住,动弹不得。

      那么遥远而荒僻的地方。过了24小时,没有一个人经过,没人听到他求救的声音。这样日复一日,整整过了五天,他吃完身边仅存的干粮和水,眼睁睁看着被巨石压夹的手因血液循环不畅,瘀青坏死。

      他知道再耗下去,自己将失水失温而死。在坚强求生意志下,他做了常人无法想像的事。他自行敲断两条手臂骨,忍着剧痛,用一把工具刀割断肌肉组织和韧带,挣脱巨石禁锢。重获自由后,他淌着血爬下20公尺深的峭壁,又步行11公里,终于被搜救直升机寻获,送到附近医院急救。

      这并非探险小说中的夸张情节,而是一则真实故事。他名叫艾朗‧罗斯顿(Aron Ralston),是一位27岁的年轻登山家,锯臂求生时间2003年5月1日,出事地点就在美国科罗拉多高原的崃谷地(Canyonland)国家公园里,一个被称为「迷宫」(The Maze)的地区。

      迷宫那一带,我们去过的。是荒漠中的荒漠,空旷寂寥的苍穹大地,触目尽是暴晒炙阳中的光秃裸岩,方圆百里内若瞥见人影才教人诧异。我们特地随车多带了汽油和备胎。无边无际的地平线,一路碾过的是沙石岩地而非柏油路面,遇到陡斜岩坡,车子不知不觉像走岩梯,如电视广告夸示四轮传动车off-road的场景。人在车里神经紧绷。车身斜成这样,这还能叫路吗?好几次想干脆下车步行算了,真的太惊险了。

      所以我知道迷宫附近地势,那又是怎样荒僻的地方。而罗斯顿是停了车再往更深的崃谷钻。也难怪五天没人经过那里,也难怪在进退不得困境下,必须锯断手臂才能死里逃生。当我看到新闻时心里直发毛,却十分佩服他过人的胆识与勇气。「我出外追求冒险奇遇,以让自己感到真切活着。」罗斯顿曾这么说。同样向往自然荒野,也同样被科罗拉多高原远离尘嚣的奇岩险地所深深吸引,我能了解他说这句话的心情。

      尤其对于一个从小在海岛长大的我,看惯湿润气候的蓊郁葱绿,习惯福尔摩沙的地狭人稠,乍然来到这以红色为基调、星垂平野一望无际的高原上,那感觉是充满震撼的。彷彿穿过一道彩虹时空隧道,从绿蓝靛紫的这端进入了红澄黄的那端──无比亮丽奇异的另类世界。

      科罗拉多高原(Colorado Plateau),多么开阔坦荡又鲜丽赤裸的大地呵!除了到处渲染的瑰丽色彩,更让我惊艳的,是在那干燥荒芜的深处,贫瘠得再不能贫瘠的地方,总悄悄藏着巧夺天工、壮丽慑人的自然艺术雕琢。奇蹟似地,乍然出现。这般孤绝而荒美的惊奇,是很容易掳获人心的。让人充满期待地想再回到她的深处探索,更往无人秘境钻寻。

      从1991年到98年之间,和文尧探访科罗拉多高原已不下30次,近几年又来来去去不知几回,也就懒得再细数了。比起天涯海角的阿拉斯加,科罗拉多高原近若比邻,从南加州开车过去,七、八个钟头就到了大崃谷南缘或钖安(Zion)国家公园。这样频繁走访并不是没有原因。家里书架上有一本邹豹君教授着的「小地形学」,学生时代唸自然地理的文尧研读此书,便立下宏愿,有生之年要踏遍书中图片所描述的那些绝美奇特地形景观。后来我也看了这本书,踏遍书中奇景便成为我们共同的人生梦想之一。

      而说到奇岩地形,全世界大概再没有比科罗拉多高原来得更精采动人了。大崃谷、钖安、布莱斯崃谷(Bryce Canyon)、崃谷地、石拱门(Arches)等这些美国西南最着名的几个国家公园,原来都座落科罗拉多高原上。虽然地球20亿年来的地质史明白刻写于此,我却是到后来才知道,科罗拉多高原正式被定名定位,不过才一百多年前的事。

      那是西元1848年美墨战争结束,今日加利福尼亚、亚利桑纳、与新墨西哥州在战后被併入美国版图,科罗拉多高原才全归美国所有。那时这西南地区是非常偏僻的,高原又多险恶地形。为了绘制这块新疆域图,当时任职美国地质测量署的约翰鲍尔少校(Major John W. Powell, U.S. Geological Survey)于1869至71年亲率远征队,从科罗拉多河上游──怀俄明州绿河(Green River)启航,泛舟探勘整个科罗拉多河流域,成为美国第一位乘舟穿越大崃谷的白人。鲍尔少校在深入踏勘后,不但拟出高原概略位置和地质结构,并将之命名为「科罗拉多高原」,填补当时美国新版地图中最后那几块空白。

      “Colorado”在西班牙语中原为“red-colored”,即「着上红色」之意。如果你也曾到过这高原,便会觉得名字取得极贴切。岩石的含铁化合物,让她发散出泛红色彩,在夕阳辉映下更显得神秘诡谲。高原面积约3400万公顷,盘距于犹他、科罗拉多、新墨西哥、与亚利桑纳等四州接壤处,海拔介于1500至3300多公尺。此高原也称为「印第安疆土」(Indian Country),因境内有不少印第安保留区及古印第安部落千年文化遗址。平均年雨量仅约两百公釐,可能还不及台湾一次台风雨量。半干燥气候的稀疏植被,更赤裸裸呈现了这块高原最迷人之处──被大自然雕塑而成的各种崃谷奇岩地形。

      这偌大红岩荒漠自有一股神奇魔力,吸引我们一再返回,回到这活生生的自然地理教室恣意打转、尽情浏览。十几年一路走来,如今再翻阅小地形学,蓦然发觉自己在过去所看到所拍摄的影像不但比书中图片还出色些,我们在这红色高原上更发现了好些书里不曾提到的奇特地景。原来,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已实现了曾有的梦想,并超越了梦想。

      每个人都有探险的基因,伺机被释放。给平淡的日子一些新奇,一些挑战的可能,人生之旅将更愉快而丰实。但,冒险诚可贵,生命价更高。欣赏科罗拉多高原奇岩之美,大可不必那般挑战极致,独自走在危险边缘。

      只要到未曾经历之境,看到从未见过的绮丽景象,便可能成为一次独特的人生探险,一场令人心悸难忘的生命宴飨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自然地理的书籍,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生存”的史诗。作者在描绘科罗拉多高原壮丽景色的同时,也深入刻画了在这片严酷土地上生存的人们的故事。那些早期探险家、原住民部落,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抗争,都被描绘得鲜活而真实。我能感受到他们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由衷地钦佩。书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也让我深思。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痕迹,既有对自然的征服,也有对自然的敬畏。作者没有简单地评判,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富有同情心的视角,展现了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复杂而多样的存在方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最荒凉的环境中,生命也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而人性的光辉,也能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闪耀。它是一部关于勇气、关于坚持、关于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动人篇章。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仿佛作者亲自踏遍了科罗拉多高原的每一寸土地,用放大镜审视着每一块岩石、每一株植物、甚至每一粒尘埃。那些关于地貌形成的微观描述,比如水滴如何侵蚀岩石,风如何雕刻砂岩,都细致入微,引人入胜。我仿佛能看到细小的水流在岩石缝隙中悄悄蔓延,最终汇聚成奔腾的河流;能听到风在低语,将细小的沙粒吹拂到遥远的地方。这种精雕细琢的笔法,使得整个科罗拉多高原在我脑海中逐渐变得立体而鲜活。书中对于光影变化的捕捉,也同样令人惊叹。作者能够捕捉到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峡谷上的温暖,午后烈日炙烤下的炽热,以及傍晚时分晚霞染红天际的壮美。这些视觉上的描绘,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忠实的向导,跟着作者的脚步,一步步探索这片土地的奥秘,体验着它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独特魅力。

    评分

    《凝固的波浪:科罗拉多高原》带给我的,是一种对于“时间”的全新认知。我们通常以年、月、日来衡量时间,而在本书中,时间被拉伸到亿万年,被具象化为层层叠叠的岩石,被雕刻成纵横交错的峡谷。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种巨大的渺小感,但同时又有一种与古老生命相连接的宏大感。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灌输某种“时间观”,而是通过对科罗拉多高原地质历史的铺陈,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时间的厚重和流逝。那些被凝固在岩石中的远古生命,它们的呼吸、它们的挣扎,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我产生了共鸣。书中关于人类与自然互动的故事,也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短暂存在。我们只是这漫长地质史中的匆匆过客,而高原本身,则以它永恒的姿态,见证着一切的发生与消失。这种对时间的超然体悟,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唤醒内心深处某种原始情感的书籍情有独钟,而《凝固的波浪:科罗拉多高原》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它没有刻意去渲染壮丽的景色,却在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深沉的力量,一种与天地对话的宁静。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自己置身于那广袤无垠的高原之上,感受着稀薄的空气,仰望着纯净的星空。书中所描绘的那些看似荒凉却又充满生命力的景象,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者对于高原上植物、动物以及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描绘,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韧性和顽强。那些在极端环境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它们的故事,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我能感受到书中人物的孤独与坚韧,他们的勇气与智慧,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那种深刻而难以割舍的联结。这本书让我反思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已经渐渐遗忘了那些最本真的生存智慧。它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存在本身的哲学对话。

    评分

    这本《凝固的波浪:科罗拉多高原》给我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时空穿越。初翻开书页,我便被那古老的地质故事所吸引。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科罗拉多高原亿万年来的沧桑巨变,仿佛亲眼见证了那地壳运动的宏伟乐章,感受到了岩石如何在这亘古的舞台上,雕刻出令人惊叹的奇观。从亿万年前的海洋沉积,到高原的隆起,再到水流的侵蚀,每一个环节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听到水流切割峡谷的轰鸣,感受到风蚀砂岩的细语,甚至能触摸到那些古老岩层中蕴藏的生命痕迹。书中对地质构造的解释,并非枯燥乏味的科学术语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那种跨越时空的叙事方式,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它不仅仅是关于地理的知识,更是一种对生命、对时间、对自然力量的深刻感悟。每翻一页,都像是在解开一层神秘的面纱,显露出科罗拉多高原深邃而迷人的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