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 2004 年深获好评的《Only in Alaska──跟我去阿拉斯加》,「自然生态旅游摄影作家」林心雅 & 李文尧 2005 年最新力作!
说到奇岩地形,全世界大概没有比美国科罗拉多高原(Colorado Plateau)来得更精采动人了。高原面积约3400万公顷,盘距于犹他、科罗拉多、新墨西哥与亚利桑纳四州接壤处,海拔介于1500~3300公尺。大崃谷、钖安、布莱斯崃谷、崃谷地、石拱门等美国西南最着名的几个国家公园,都座落在科罗拉多高原上。“Colorado”在西班牙语为“red-colored”(着上红色)之意。岩石中的含铁化合物让她散发泛红色彩,在夕阳辉映下更显神祕诡谲,呈现大自然巧夺天工、壮丽慑人的奇特景致。
从1991至98年,作者探访科罗拉多高原已不下30次,让我们随他们进入这活生生的自然地理教室,游走在绝美的地形景观间,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作者简介
林心雅
台北人。宾州州立大学环境社会学硕士。大学热衷爬山摄影,戏称自己毕业于台大登山社。1997年成立个人工作室,用文字与影像替大自然说话。在国内外多次发表与生态相关的报导及摄影作品。喜欢去人迹罕至的地方,认为世上最珍贵的事物,不但用钱买不到,也无法用钱来衡量,譬如: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温暖的冬阳与家人的爱。一直很喜欢一句话:“Live Your Dream”──人可以两袖清风,但不能没有梦想;有了梦想,更要勇敢去追寻,因为人生只有一次。着有:《Only in Alaska──跟我去阿拉斯加》。
李文尧
台大地理系毕,宾州州立大学地理硕士。目前从事地理资讯系统的研发工作。工作余暇在《大地地理》杂志撰写「地图会说话」专栏。喜欢爬山、旅行,但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如果不在旅行,通常就是在计画下一次的旅行。从1994年至今,每年都会造访阿拉斯加。热爱自然生态摄影,摄影作品散见国内外的书籍杂志。着有:《Only in Alaska──跟我去阿拉斯加》。
第1章 ─ 凝固的波浪 (The Wave)
第2章 ─ 徜徉绝壁深壑间 (Zion National Park)
第3章 ─ 天然石俑的殿堂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
第4章 ─ 亲触鬼斧神工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
第5章 ─ 裂隙中的曙光 (Antelope Canyon )
后记 ─ 星空灿烂
在一处深邃崃谷中,他贴着崖缝,攀岩下降。突然,岩壁间一块三百多公斤重的巨石滚动下来,瞬间将他右手紧紧压住,动弹不得。
那么遥远而荒僻的地方。过了24小时,没有一个人经过,没人听到他求救的声音。这样日复一日,整整过了五天,他吃完身边仅存的干粮和水,眼睁睁看着被巨石压夹的手因血液循环不畅,瘀青坏死。
他知道再耗下去,自己将失水失温而死。在坚强求生意志下,他做了常人无法想像的事。他自行敲断两条手臂骨,忍着剧痛,用一把工具刀割断肌肉组织和韧带,挣脱巨石禁锢。重获自由后,他淌着血爬下20公尺深的峭壁,又步行11公里,终于被搜救直升机寻获,送到附近医院急救。
这并非探险小说中的夸张情节,而是一则真实故事。他名叫艾朗‧罗斯顿(Aron Ralston),是一位27岁的年轻登山家,锯臂求生时间2003年5月1日,出事地点就在美国科罗拉多高原的崃谷地(Canyonland)国家公园里,一个被称为「迷宫」(The Maze)的地区。
迷宫那一带,我们去过的。是荒漠中的荒漠,空旷寂寥的苍穹大地,触目尽是暴晒炙阳中的光秃裸岩,方圆百里内若瞥见人影才教人诧异。我们特地随车多带了汽油和备胎。无边无际的地平线,一路碾过的是沙石岩地而非柏油路面,遇到陡斜岩坡,车子不知不觉像走岩梯,如电视广告夸示四轮传动车off-road的场景。人在车里神经紧绷。车身斜成这样,这还能叫路吗?好几次想干脆下车步行算了,真的太惊险了。
所以我知道迷宫附近地势,那又是怎样荒僻的地方。而罗斯顿是停了车再往更深的崃谷钻。也难怪五天没人经过那里,也难怪在进退不得困境下,必须锯断手臂才能死里逃生。当我看到新闻时心里直发毛,却十分佩服他过人的胆识与勇气。「我出外追求冒险奇遇,以让自己感到真切活着。」罗斯顿曾这么说。同样向往自然荒野,也同样被科罗拉多高原远离尘嚣的奇岩险地所深深吸引,我能了解他说这句话的心情。
尤其对于一个从小在海岛长大的我,看惯湿润气候的蓊郁葱绿,习惯福尔摩沙的地狭人稠,乍然来到这以红色为基调、星垂平野一望无际的高原上,那感觉是充满震撼的。彷彿穿过一道彩虹时空隧道,从绿蓝靛紫的这端进入了红澄黄的那端──无比亮丽奇异的另类世界。
科罗拉多高原(Colorado Plateau),多么开阔坦荡又鲜丽赤裸的大地呵!除了到处渲染的瑰丽色彩,更让我惊艳的,是在那干燥荒芜的深处,贫瘠得再不能贫瘠的地方,总悄悄藏着巧夺天工、壮丽慑人的自然艺术雕琢。奇蹟似地,乍然出现。这般孤绝而荒美的惊奇,是很容易掳获人心的。让人充满期待地想再回到她的深处探索,更往无人秘境钻寻。
从1991年到98年之间,和文尧探访科罗拉多高原已不下30次,近几年又来来去去不知几回,也就懒得再细数了。比起天涯海角的阿拉斯加,科罗拉多高原近若比邻,从南加州开车过去,七、八个钟头就到了大崃谷南缘或钖安(Zion)国家公园。这样频繁走访并不是没有原因。家里书架上有一本邹豹君教授着的「小地形学」,学生时代唸自然地理的文尧研读此书,便立下宏愿,有生之年要踏遍书中图片所描述的那些绝美奇特地形景观。后来我也看了这本书,踏遍书中奇景便成为我们共同的人生梦想之一。
而说到奇岩地形,全世界大概再没有比科罗拉多高原来得更精采动人了。大崃谷、钖安、布莱斯崃谷(Bryce Canyon)、崃谷地、石拱门(Arches)等这些美国西南最着名的几个国家公园,原来都座落科罗拉多高原上。虽然地球20亿年来的地质史明白刻写于此,我却是到后来才知道,科罗拉多高原正式被定名定位,不过才一百多年前的事。
那是西元1848年美墨战争结束,今日加利福尼亚、亚利桑纳、与新墨西哥州在战后被併入美国版图,科罗拉多高原才全归美国所有。那时这西南地区是非常偏僻的,高原又多险恶地形。为了绘制这块新疆域图,当时任职美国地质测量署的约翰鲍尔少校(Major John W. Powell, U.S. Geological Survey)于1869至71年亲率远征队,从科罗拉多河上游──怀俄明州绿河(Green River)启航,泛舟探勘整个科罗拉多河流域,成为美国第一位乘舟穿越大崃谷的白人。鲍尔少校在深入踏勘后,不但拟出高原概略位置和地质结构,并将之命名为「科罗拉多高原」,填补当时美国新版地图中最后那几块空白。
“Colorado”在西班牙语中原为“red-colored”,即「着上红色」之意。如果你也曾到过这高原,便会觉得名字取得极贴切。岩石的含铁化合物,让她发散出泛红色彩,在夕阳辉映下更显得神秘诡谲。高原面积约3400万公顷,盘距于犹他、科罗拉多、新墨西哥、与亚利桑纳等四州接壤处,海拔介于1500至3300多公尺。此高原也称为「印第安疆土」(Indian Country),因境内有不少印第安保留区及古印第安部落千年文化遗址。平均年雨量仅约两百公釐,可能还不及台湾一次台风雨量。半干燥气候的稀疏植被,更赤裸裸呈现了这块高原最迷人之处──被大自然雕塑而成的各种崃谷奇岩地形。
这偌大红岩荒漠自有一股神奇魔力,吸引我们一再返回,回到这活生生的自然地理教室恣意打转、尽情浏览。十几年一路走来,如今再翻阅小地形学,蓦然发觉自己在过去所看到所拍摄的影像不但比书中图片还出色些,我们在这红色高原上更发现了好些书里不曾提到的奇特地景。原来,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已实现了曾有的梦想,并超越了梦想。
每个人都有探险的基因,伺机被释放。给平淡的日子一些新奇,一些挑战的可能,人生之旅将更愉快而丰实。但,冒险诚可贵,生命价更高。欣赏科罗拉多高原奇岩之美,大可不必那般挑战极致,独自走在危险边缘。
只要到未曾经历之境,看到从未见过的绮丽景象,便可能成为一次独特的人生探险,一场令人心悸难忘的生命宴飨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自然地理的书籍,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生存”的史诗。作者在描绘科罗拉多高原壮丽景色的同时,也深入刻画了在这片严酷土地上生存的人们的故事。那些早期探险家、原住民部落,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抗争,都被描绘得鲜活而真实。我能感受到他们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由衷地钦佩。书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也让我深思。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痕迹,既有对自然的征服,也有对自然的敬畏。作者没有简单地评判,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富有同情心的视角,展现了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复杂而多样的存在方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最荒凉的环境中,生命也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而人性的光辉,也能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闪耀。它是一部关于勇气、关于坚持、关于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动人篇章。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仿佛作者亲自踏遍了科罗拉多高原的每一寸土地,用放大镜审视着每一块岩石、每一株植物、甚至每一粒尘埃。那些关于地貌形成的微观描述,比如水滴如何侵蚀岩石,风如何雕刻砂岩,都细致入微,引人入胜。我仿佛能看到细小的水流在岩石缝隙中悄悄蔓延,最终汇聚成奔腾的河流;能听到风在低语,将细小的沙粒吹拂到遥远的地方。这种精雕细琢的笔法,使得整个科罗拉多高原在我脑海中逐渐变得立体而鲜活。书中对于光影变化的捕捉,也同样令人惊叹。作者能够捕捉到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峡谷上的温暖,午后烈日炙烤下的炽热,以及傍晚时分晚霞染红天际的壮美。这些视觉上的描绘,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忠实的向导,跟着作者的脚步,一步步探索这片土地的奥秘,体验着它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独特魅力。
评分《凝固的波浪:科罗拉多高原》带给我的,是一种对于“时间”的全新认知。我们通常以年、月、日来衡量时间,而在本书中,时间被拉伸到亿万年,被具象化为层层叠叠的岩石,被雕刻成纵横交错的峡谷。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种巨大的渺小感,但同时又有一种与古老生命相连接的宏大感。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灌输某种“时间观”,而是通过对科罗拉多高原地质历史的铺陈,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时间的厚重和流逝。那些被凝固在岩石中的远古生命,它们的呼吸、它们的挣扎,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我产生了共鸣。书中关于人类与自然互动的故事,也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短暂存在。我们只是这漫长地质史中的匆匆过客,而高原本身,则以它永恒的姿态,见证着一切的发生与消失。这种对时间的超然体悟,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唤醒内心深处某种原始情感的书籍情有独钟,而《凝固的波浪:科罗拉多高原》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它没有刻意去渲染壮丽的景色,却在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深沉的力量,一种与天地对话的宁静。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自己置身于那广袤无垠的高原之上,感受着稀薄的空气,仰望着纯净的星空。书中所描绘的那些看似荒凉却又充满生命力的景象,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者对于高原上植物、动物以及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描绘,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韧性和顽强。那些在极端环境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它们的故事,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我能感受到书中人物的孤独与坚韧,他们的勇气与智慧,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那种深刻而难以割舍的联结。这本书让我反思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已经渐渐遗忘了那些最本真的生存智慧。它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存在本身的哲学对话。
评分这本《凝固的波浪:科罗拉多高原》给我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时空穿越。初翻开书页,我便被那古老的地质故事所吸引。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科罗拉多高原亿万年来的沧桑巨变,仿佛亲眼见证了那地壳运动的宏伟乐章,感受到了岩石如何在这亘古的舞台上,雕刻出令人惊叹的奇观。从亿万年前的海洋沉积,到高原的隆起,再到水流的侵蚀,每一个环节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听到水流切割峡谷的轰鸣,感受到风蚀砂岩的细语,甚至能触摸到那些古老岩层中蕴藏的生命痕迹。书中对地质构造的解释,并非枯燥乏味的科学术语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那种跨越时空的叙事方式,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它不仅仅是关于地理的知识,更是一种对生命、对时间、对自然力量的深刻感悟。每翻一页,都像是在解开一层神秘的面纱,显露出科罗拉多高原深邃而迷人的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