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在台湾长大的萧翎跟着师父白杨居士来到北京城,向初次见面的外公祝寿,却被外公赶了出来。当年萧翎的爸妈是私奔的,一去就是二十五年,音讯全无,自然无法得到外公的谅解。
他们离开外公家后,来了四个黑衣人,出招狠毒,完全针对萧翎而来。他们才刚到京城不久,萧翎也不曾与人结怨,难到是萧翎的外公派来的吗?可是他又为何要杀自己的外孙呢……
好不容易摆脱追杀、返回台湾的萧翎,没想到等待他的是更大的艰难。他的妹妹贞袖被控杀了海凤帮的独子,不旦被关入大牢,还发疯了……萧翎要如何替妹妹洗刷冤屈?
但是,海凤帮也不会善罢甘休的,笨港有两大势力,所谓北萧南凤,泉州人与漳州人原本就有难解的恩怨,有了这件命案后,两家的嫌隙又更深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黑衣人又出现了,招招兇狠,似乎是非取萧翎的性命不可……黑衣人跟萧翎有什么深仇大恨?萧翎的妹妹被扯进的命案里似乎隐藏了一个更大的阴谋,到底是谁非得让萧家一败涂地不可呢?
西沉的夕阳,殷红如血,是不是代表着一场血战即将来临?
作者简介
方晨
我是红尘之中的小沙粒,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是个极其平凡的作者,喜欢在文字堆里晃荡,求的只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不受干扰的领域。
如果有人问我,为何将笔名取为方晨,因为用台语发音,可以唸成风尘与红尘,无他,只因为,人人都是在红尘中修行,你我皆不例外,期许自己在红尘中的修练中,能够画出最灿烂的人生色彩。
台湾武侠系列弁言台湾武侠小说的流传,大抵是自一九四五年以后才逐渐展开的。光复之初,旅居大陆的台湾人及夙闻台湾宝岛之美的大陆人士纷纷渡海来台,就便携带了可供旅途消遣的旧派武侠小说,首度打破了日据时代台湾未闻有任何武侠创作的局面。随着大陆政军情势的急转直下,避居台湾的大陆各阶层人士逐渐增多,旧派武侠小说的流传层面更广。其中若干能文之士,于倥偬之际、余闲之暇,不免重拾故技,借武侠小说中的侠行义举,一以舒其愤懑之气,一以凭弔其故园乡里。一九五○年,台湾武侠小说的先行者郎红浣,首部作品《古瑟哀絃》(原名《北雁南飞》)问世,遂成为台湾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
「台湾武侠」小说其后随着新兴报纸的发展,诸多作家纷纷借报纸一角,撰写长短不一、文白兼具的武侠小说,「台湾三剑客」(卧龙生、诸葛青云、司马翎)崛起,为台湾武侠小说的发展开创了新的机运。于是,各种风格迥异、精彩迭见的武侠作品,一一面世,从三剑客、伴霞楼主、古龙、云中岳、柳残扬、高庸、独孤红、东方玉到「鬼派」诸家,各擅胜场,于一九五○、六○、七○年代主盟武坛,造就了武侠小说长达三十年的盛况,成为台湾通俗小说的主流。在这三十年中,台湾武侠创作了超过两千部以上的作品,而披沙拣金之下,也至少有上百部优秀的作品足以引人瞩目。其间不但武侠阅读形成热潮,从电影、漫画、连续剧到电玩游戏等多媒体的推波助澜,更使武侠思维深深浸润于人心。如果我们说,正是武侠小说的流播,使侠客形象、武林风貌、江湖规范渐渐成为根深柢固的文化传统之一,相信是绝不为过的。大抵而言,台湾武侠小说早期仍然是传衍旧派武侠的绪余,但自一九五九年「暴雨专案」雷厉风行的实施后,即逐步蜕转,以香港梁羽生、金庸的作品为参照,开展出了属于台湾武侠的风格。
此一风格,一言以蔽之,即以古龙为代表的「去历史化」风格。「去历史化」,是为了规避当时的文艺管控政策,以不名何朝、何代的虚拟时空,极其发挥想像力的能事,尽管读者可能是「不知今夕是何夕」,但寓託于其间的去国怀乡之思得以舒展,想像的驰骋也可摆脱羁绊、纵恣洸洋。小说里的时空,是一个不知名的古代,自有一个属于江湖的观照,而其间深浓的中国情结,借传统武林门派、名山胜水、小镇古城,一一具现。当时的情况是,没有多少人真的去过河南的少林寺、湖北的武当山,可是人人都知道「天下武功出少林」「武当内家功夫」,作家笔下的少林、武当绝不同于现实的少林、武当,而且各有各的摹写姿态。读者关心的是门派纷争、江湖霸业,想像的是武林盟主、宝剑祕笈,这些远离社会现实的场景、人物与事件,只有那个依稀恍惚、模煳朦胧的古代,只有那个海崃遥隔、远望当归的大陆,才有可能发生。于是,武侠小说几乎全部都以古代、以大陆为背景,到目前为止,恐怕只有诸葛青云在一九七六年于「民族晚报」连载的《石头大侠》是异军独起,以清代台湾为背景所撰写的武侠小说。
或许是诸葛青云笔力未厚,或许是该书情节结构、人物设计未臻理想,《石头大侠》孤立无援,未获读者青睐,但绝对不是台湾不具备成为武侠创作背景的条件。武侠小说,顾名思义,是兼括了「武」与「侠」两项条件而开创出的文类,只要台湾有「武」有「侠」,自然不难有所撰述。在此,我们先从「武」说起。台湾的武术源流中国闽、粤一带,由于地处海滨,有舟楫海运之便,自古就是外来势力进入中国的门户;五口通商(一八四三年)之所以选定福州、厦门与广州三口,良有以也。扬帆启锚,依海兴利,是闽、粤得天独厚的地利,然洋广海深、浪险涛恶,再加上利薮所聚,人人欲得而专之,故闽、粤之人亦强桀悍犷,深好武艺,武馆拳社之多,甲于天下。台湾居民多数自闽、粤两省移民而来,从明末到清末,络绎不绝。
明末郑芝龙以海盗起家,借台湾为盘踞之地;郑成功以台湾为根据地,遥奉桂王正朔,整军经武,麾下多是闽、粤之士。而清领以后,海禁松弛,台湾海崃虽非难渡的天堑,然海途恶水险沟,波兴浪涌,且沿海盗贼横行,时有危难,非体健气足、稍谙武技者,万难平安履越。不仅如此,草莱初辟,筚路蓝缕,王法不彰,意气私用,无论是练军、兴武泝或面对原住民(生蕃)的挑战、山贼土寇的侵扰及囿于地域之别的各种械斗,台湾早期的移民,承袭着闽、粤的好武之风,对中国传统的武术也需求殷切,这是台湾武术萌芽、发展的一大背景。中国武术派别众多,但自黄宗羲分疏「内家」「外家」脉络以来,向来以少林、武当为牛耳。早期台湾的武术,基本上是以少林为主的,此因少林寺在福建九连山开立「南宗」,故影响较武当为大。
在台湾历史上,精通武艺而与台湾相关的人物,如杨应选(《彰化县志》)、李乔基(《碑传集》)、僧定因(《福建高僧传》)、张连(《金门志》)、刘明善(《西螺七嵌开拓史》)等人,所习皆为少林拳法。其中金门人张连的武功甚为神奇,传说他「膂力绝人,短小精悍,善拳棍」,曾「入少林寺(南少林),得异僧授」,用一根草就能够将一条牛击毙,而且一手接暗器的功夫十分了得,更拥有「从地跃起,以头粘屋瓦,悬空兀立;复缘壁行,逾时始下」的轻功。刘明善(刘炮)就是台湾民间武林传说「西螺七嵌」中脍炙人口的「阿善师」,他是福建诏安人,擅长少林「金鹰拳」,于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年)来台,后来在广兴(大园)开设武术馆「振兴社」,成为西螺地区规画得相当完善的民团组织中枢。
其后,港尾的廖姓家族也延聘了刘明善同乡、精通「布鸡拳」(白鹤拳)的廖金生专程赴台,开设了「金狮连阵武野馆」,也是少林一脉。至于武当内家的功夫,载籍中较乏记载,大抵是在台湾光复之后,由随政府来台的人士逐渐传播开来的,其中以太极拳为主要的一支。换句话说,自台湾开辟以来,「武术」就始终是台湾文化中重要的一环,这从目前寻常街坊中随处可见到的国术馆、武术馆及「宋江阵」、「八家将」的流传中,是可以获得印证的。就这一点来看,台湾虽无少林、武当、峨嵋、崑崙等名门大派,但武学源流不绝,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筚路蓝缕、御侮除寇之际,曾经发挥过多大的作用?不必多作离奇渲染,更无须谬悠夸诞,只要平平实实,据以描摹,何尝没有一片「用武之地」?台湾历史上的侠情武术是要依靠人来施展的,懂武的人,只要仗义而行,就不难成为侠士。在台湾先民传衍武学的过程中,我们事实上已经拥了许多可跻升侠士之林而无愧的人物。杨应选、李乔基、僧定因、张连、刘明善、廖金生等人的生平履历虽史载未详,但从仅有的记载中也可大抵窥见其在当时所承肩的重任及相关的义行大略,这就是值得据实以书的侠士了。更何况,在台湾历史上,从郑氏开台、荷兰事件、施琅攻台、林爽文事变、朱一贵事变到乙未割台、日据时期,无论是中外战况、汉蕃争夺、朝野敌对、种族歧见等等,都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可资记述。
武侠小说虽无须一本史册,作证据确凿的历史传述,但整个时代的变动、社会人心的聚散既在于斯,则英雄侠士的传奇,又何尝不能借此而加以发挥?更何况,台湾历史中原就不乏此类的传奇?在《台湾通史》中,连横就记载了滨田弥兵卫、吴沙、朱一贵、林爽文、吴凤、陈文、陈奠邦等数十位「侠士」的相关事蹟,而在〈勇士传〉中则特别标举了庄豫、曾切两位勇士。庄豫此一「侠士」精通「探丸」之艺,一生扶危济困,后因聚众「起事」被杀;至于曾切这位「绿林之豪」,连横的记载颇为生动传神:曾切,绿林之豪也,出没淡水间,或云彰化人。少失怙,事母孝,故尤敬节妇。闻有饥寒者,即分金与之。切为盗,每使人知;先以粉画壁上为圈,夜即至。虽伏人防之,莫能免。然其所盗者,多土豪墨吏;而济困扶危,人多德之。
里有少妇,夫死家贫,邻人爱其色,议以五百金纳为妾,妇不从,每夜哭。切闻之,叹曰:「是当全之。顾安所得金?」当是时,大隆同陈逊言揽办料馆致富,切登其屋,抉两瓦,缒而下。天寒夜黑,逊言方卧榻弄烟,一灯莹然。见切至,延之坐。切亦就榻弄烟。逊言微问曰:「子此来,有何需?」曰:「然。」出钥与之。切启匮,出千金,复卧而弄烟。逊言曰:「夜深矣。我命人将往何如?」曰:「无须。」即出口号,有一人自屋下,裹金去。切亦猱之上。旦日至妇家,告其姑曰:「汝妇贤,胡可卖?然汝为贫计,不得不如此。今吾以五百金赎汝妇,又以五百为衣食费。汝其善视之。」妇闻言,欲出谢。切不顾而去。越数夕,逊言独坐,有物坠庭中,声甚厉,急唿家人爇炬视之。见一布囊,上系小笺曰:「前蒙厚惠,得了一事。今获此物,敬以相酬。伏维笑纳。」启之,则烟土二十也,价可数百金。曾切粉壁作画,预告将偷盗某物的作风,姿态潇洒,宛如古龙小说中的楚留香;而文中曾切、陈逊言两雄相遇的情景,大有惺惺惜惺惺的相知之情,岂非正是武侠小说的绝佳题材?
「台湾武侠」新出发台湾的武侠小说曾经走过一段辉煌的岁月,自「金庸旋风」以「黑洞」的威势席卷台湾武坛后,老成凋谢,新秀敛手,已经渐如日暮西山,奄然难振了。但是,武侠不死,这数十年来武侠文化淀积于人心的力量,始终未见消失。仍然有许多武侠的爱好者在默默耕耘,企盼能有朝一日,突破困局,再振武侠雄风!突破,是需要找到缺口的。此一缺口何在?台湾武侠曾在「去历史化」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但是虚构想像的江湖世界,毕竟不能久餍人心。
在此,香港黄易以历史为主线而成功的范例(如《寻秦记》与《大唐双龙传》),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历史是磅礡的,是雄伟的,是与生活食息在此情境下的广大民众永远系联为一的,金庸的小说岂不也正在这里取得了丰沛的资源而有立竿见影的成效?台湾有武,有侠,更有可歌可泣,是以撼动人心的历史,我相信这就是一个突破的力量!诚然,武侠小说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历史结合并有显着成效的作品非常多,从旧派武侠的《奇侠精忠传》(赵焕亭)、《碧血丹心大侠传》(文公直)到新派武侠的《射鵰》三部曲,甚至台湾早期的郎红浣、成铁吾,中期的云中岳、独孤红,都不乏有类似的撰述。
但「台湾武侠」绝非走回头路,因为台湾历史与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民众血脉相连。如果说中国古代的历史是我们慎终追远的列祖列宗,台湾历史则是我们当下的父母亲族,其间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是则,如何透过已深深浸润人心的武侠撰述,摹写我台湾先民的事蹟,以开创一个新的台湾武侠风格,就是我磨剑十年研究武侠所念兹在兹的一个梦想、理想!而我相信,这也是许多台湾的武侠小说爱好者共同的梦。圆神出版社的张之杰先生替我们圆了这场梦。「台湾武侠小说」系列终于要面世了。我的理想是:透过武侠的撰述,让这个土地上的民众,能更清楚的了解我们台湾的历史与文化。就是这么个简单的信念,支持我主持这个工作。我深知台湾武侠的创作是相当艰鉅的工程,因为台湾民众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其实是非常片面而有限的,读者如此,作者亦然。
以台湾为背景,又是武侠题材,我们只能写日据时代以前、尚未出现新式兵器的侠客传奇;而其中牵涉到的时代、地名、史事,头绪极为繁杂。为了让作者本身先有通盘的了解,我要求他们不能出错,并开列了几本台湾历史、地理的参考书,让作者先行阅读。在这方面,圆神也尽了不少心力。参与「台湾武侠系列」的作者,有的已是网路上小有名气的作家,有的则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在我看来,他们还是新秀,尚有待雕琢,但是新秀所拥有的英锐之气,是一往无前,沛然莫之能御的,即此,可以攻坚,可以突破,这也是我所冀望于他们的。
木栅说剑斋 二○○五年三月七日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并且在读完之后,依然能在心中留下回响。《翎月情仇》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满足了我对精彩故事的渴望,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的某些观念。书中的一些角色,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牺牲,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阴暗。这种矛盾与纠结,正是现实的写照。我喜欢书中那些充满哲理的对话,它们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考究,充满了诗意与哲思,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会陷入沉思,回味书中那些令人难忘的场景和人物。
评分《翎月情仇》是一部充满力量的作品。它用精妙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救赎的故事。书中的人物,他们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考验,但最终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微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他们虽然不是故事的主角,但他们的存在,却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作者的想象力令人惊叹,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但同时又根植于现实,让人既感到新奇,又感到真实。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我强力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阅读、渴望心灵触动的朋友。
评分初次翻开《翎月情仇》,我便被书中那股磅礴的东方韵味深深吸引。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仿佛一张古老的水墨画,徐徐展开。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老国度,那里有巍峨的山峦,蜿蜒的河流,还有世代流传的传说。书中的人物,无论是身披华丽锦袍的皇室贵胄,还是隐匿于市井的江湖侠客,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钟情于那些充满智慧与勇气的女性角色,她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抗争,最终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书中的情感描写更是令人动容,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荡气回肠的友情,以及挥之不去的亲情,都交织成一曲跌宕起伏的生命赞歌。每一次阅读,都像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人性的复杂与美好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关于爱、关于成长、关于命运的深刻探索。
评分《翎月情仇》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文字本身。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一个我从未涉足过的世界,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体会那里的悲欢离合。书中对历史细节的考究,对社会风貌的描绘,都做得极为到位,仿佛置身其中,亲身经历一般。我惊叹于作者宏大的叙事能力,能够将错综复杂的情节梳理得条理清晰,将无数的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却又能保持每一条线的独立与精彩。尤其是那些权谋斗争的描写,充满了智慧的较量与人性的博弈,让人拍案叫绝。而穿插其中的一些细腻的情感片段,又如甘泉般滋润着读者的心灵,让我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之余,感受到温暖与慰藉。这本书的书写方式非常独特,语言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
评分坦白说,《翎月情仇》并不是一本轻松的书,它触及了许多深刻而沉重的主题,比如战争的残酷,离别的伤痛,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力。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书中人物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才显得尤为可贵。我常常为那些为了心中所爱而赴汤蹈火的人物而感动,为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善良与正直的灵魂而敬佩。书中对命运的探讨,也让我深思。我们是命运的玩偶,还是能够掌握自己的人生?这个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在我脑海中回响。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多元,时而宏大叙事,时而聚焦于个体的情感,这种切换自然而流畅,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