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在经历民主转型的过程中,同时受到国际化的压力。其中,冷战结束以来大幅扩张的全球环境条约,更对台湾的经贸与资源管理造成空前的冲击。 过去华盛顿公约针对犀角与虎骨对台湾的制裁,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为了配合气候变化纲要公约与京都议定书所举行的全国能源会议,仍无法解决我国温室气体减量的国际义务。然而,台湾基于国际外交上的困境,无法如同其他国家一般制度性地参与国际环境议题的形成与发展,也无法在规范形成的过程中,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此一局面,台湾固然不能故步自封,但也不能一味配合国际主流观点,而必须有所坚持,也有所主张,才能再全国环境议题的强势发展过程中,维护台湾自身的永续发展。 本书诠释全国环境议题的发展脉络,阐明国际环境议题的运作逻辑,并提供台湾的观点,值得政府官员、产业界、环保人士、以及关心台湾未来的民众随手参考。
老实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全球环境议题”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被媒体塑造的。多半是关于北极熊融化、非洲干旱、或者是大型国际气候峰会的消息,总觉得离我们台湾的生活有点遥远。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宏大的全球性议题,抽丝剥茧,一层层地剥开,最终落脚到我们台湾的实际情况。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气候变迁与台湾农业”的章节,它详细地分析了不同作物在气候变化下的生长模式改变,以及农民们如何适应这些变化。读到那些具体案例,例如高山茶产量受影响、或是热带水果的种植范围变化,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遥远的气候变化,早已悄悄地影响了我们餐桌上的食物。而且,书中并没有止步于问题的描述,而是探讨了台湾在农业科技、永续农法上的创新努力,这让我看到了希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我们认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更让我们看到了台湾在应对这些挑战时的韧性与智慧,这是一种非常鼓舞人心的力量。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环境议题的理解都比较零散,可能是新闻里的一段报道,也可能是社交媒体上的一篇文章。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这些零散的信息可以被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图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能够非常巧妙地将台湾本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全球性的环境挑战融为一体。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海洋污染与台湾渔业”的章节所吸引。作为海岛,台湾的海洋资源至关重要,书中详细阐述了塑料垃圾、工业废弃物等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这些破坏如何进一步影响了我们的渔业发展和海洋生物多样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控诉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台湾在海洋保护政策、渔业管理以及公民参与方面的努力与不足。读到书中关于一些地方社区如何自发组织清理海滩、或是推动永续渔业的案例,我感受到了巨大的触动,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为海洋保护做些什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环境议题并非只属于科学家或政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环境议题并不只是遥远的科学数据和国际会议上的唇枪舌剑,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而且以一种非常“台湾”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于台湾特有的生态环境,例如高山、海洋、湿地的议题,都有非常细致的描述,并且将其与全球性的环境挑战联系起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台湾生物多样性的章节,那些曾经耳熟能详却如今濒临灭绝的特有物种,读来令人心痛。作者并非只是罗列事实,而是用一种充满情感的笔触,将它们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深刻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书中对于台湾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们常常在讨论全球水危机,但却很少深入了解台湾这个水文条件复杂的地区,如何在高山地形、丰沛降雨与工业、农业用水之间取得平衡,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我喜欢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它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人情味,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关怀。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台湾与全球环境议题的关系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更多的思考和行动的意愿。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有意思,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广阔的地球,再加上“台湾观点”几个字,就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环境议题很关注,但市面上很多书籍都是从国际宏观的视角出发,虽然也很重要,但总觉得少了点切身的体会。我尤其好奇,在台湾这个弹丸之地,我们是如何看待全球性的环境挑战的?这本书的标题点出了一个关键点,它不是要我们去复述那些早已烂熟于心的国际报告,而是希望从我们的土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经历出发,去解读这些议题。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探讨台湾在气候变迁下的脆弱性,例如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或是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民生的冲击。同时,我也好奇书中会不会触及台湾在能源转型上的困境与机遇,例如如何平衡发展与环保,如何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及再生能源的潜力与挑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分享一些台湾在环保实践上的经验,或许是一些地方社区的创新做法,或是政府在推动永续发展上的努力与不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个更接地气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全球环境议题与我们台湾这片土地的联系,以及我们作为台湾人,在这场全球性的环保运动中,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我以往对环境议题的刻板印象,将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枯燥、遥远的概念,用一种充满台湾本土情感和视角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城市化进程与环境压力”的探讨。台湾作为一个高度发展的经济体,城市化进程迅速,随之而来的是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评城市发展,而是深入分析了台湾城市在面临环境挑战时的独特困境,例如垃圾处理、空气污染、以及都市绿地的不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台湾在推动绿色建筑、智慧交通、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创新尝试。我被书中关于台北市在推广公共自行车、或是高雄市在发展绿色能源的案例所吸引,这些具体的实践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也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这本书让我看到,即使在高度发展的城市环境中,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积极的创新和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是一种非常积极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