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草原上深刻的祖孙情
喜爱大自然、动物的人,必定会爱上的一本小说
十一岁的蒙古女孩佳姗和爸爸、妈妈住在城市的一座小公寓里。没想到,怀孕的妈妈突然身体不适,每天都得躺在床上休息,佳姗的阿姨因此受託前来家里照顾妈妈,直到她顺利生产。由于他们住的公寓很小,再也挤不下另一个人,佳姗的爸妈不得不把她送到爷爷那里去住一段时间,直到妈妈生产后再回家──当时离妈妈的预产期约一百五十三天。
佳姗的爷爷拜塔尔住在蒙古的大草原上,始终过着传统的蒙古游牧生活:住在营帐里、在山上牧羊、训练老鹰……他无法理解佳姗的爸爸为何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迁移到城里居住,还娶了一个不会骑马、不会替动物挤奶接生、只想当老师的媳妇。更严重的是,他的第一个孙子佳姗居然还是个女孩!
因此,一开始,祖孙之间充满了各种冲突与不谅解。
在这一百五十三天里,拜塔尔并未让佳姗到学校上学,他教导孙女骑马、训练老鹰,以及如何融入寒冬大草原上的生活;佳姗一一学会,更顺应祖父的要求,开始唸《老人与海》给这位不识字的老人听。每天晚上听佳姗读这本书,成了老人生活中的固定仪式与享受。如此的互动,让这对祖孙的情感交流愈来愈紧密,老人那颗顽强的心也因此渐渐融化。
然而,一场骇人的「死神暴风雪」却打乱了这对祖孙的草原生活。不仅爷爷所放养的羊只和马匹生命受到威胁,爷爷也为了抵御野兽受了重伤。佳姗独自顶受着随时都足以致命的严寒,在冰天雪地中找回了奄奄一息的爷爷;甚至靠着自己所驯养的老鹰所带来的猎物,努力熬过了这个食粮几尽的严冬;幸运的是,爷爷的身体终于渐渐康复……
经历了153天的寒冬、再度回到父母身边的佳姗,宛如历经了一场最严酷的生命洗礼,再也不是以前那个柔弱无助的小女孩,更进一步了解生命中施与舍的真义。
奖项:
★2003年法国圣艾修伯里儿童文学奖
★获2003年法国女巫奖提名
★获2003年法国铜锣奖提名
书评:
★十一岁的小女孩佳姗,不得不离开母亲和她熟悉的蒙古小镇,去跟爷爷住在一起。在蒙古大草原上牧羊的爷爷性情粗暴,对待这个小孙女也丝毫不留情。佳姗因此相当痛恨这个不近人情的疯老头。然而,在这一百五十三天里,经过大自然严苛的考验与洗礼,祖孙俩却变得极为亲近,甚至一起分享彼此生命中欢乐或艰困的时刻。佩提的描写精采生动,逐步引领读者进入教人百思不解的谜团中。这是一个观察真确,同时也令人感动万分的故事。--法国文学杂志《阅读》
★佩提的小说充满清新的冒险气息。在这本小说里,不但可以看到一位祖父对孙女时而隐藏、时而显露的深刻感情,祖孙俩的故事更是勇气和行动力的最佳展现。读者完全置身于佳姗的情感世界里,跟着她一起经历完全陌生的崭新生活。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精鍊的文字,让人可以一口气读完。所有喜欢动物的人,也会爱上这本小说。--亚马逊书店
作者简介
佩提
佩提(Xavier-Laurent Petit)一九五六年出生在巴黎。他从小就跟所有小孩一样,也喜欢想像各式各样跟自己生活大异其趣的世界,故事发生的场景最好是在不知名的国度里,而且从头到尾危机重重、险象环生。
佩提成为作家前曾当过老师与学校校长。辞去学校工作、从事创作后,他也不是一开始就写青少年小说。佩提于一九九五年发表第一部作品《玛何之罪》(le crime des Marots),那是一本侦探小说,一下子就让他声名大噪。于此同时,他也乐于尝试不同的文学体裁;短篇小说选集《鲸鱼之年》(L'ann?e de la baleine)更让他荣获一九九五年的法国文学奖(le prix Prom?th?e)。
他的第一部青少年小说《贾任要染发》(Colorbelle ?b?ne)更是好评不断。同小读者互动的过程中,他才意识到可以靠写作维生,因为孩子们真的很喜欢他的书。青少年文学渐渐成为他的第一选择,但是在题材的选择上佩提仍不改爱翻新的特质,例如:《绿洲》(L'oasis)就以恐怖主义为背景;《上面的世界》(Le Monde d’en haut)是充满了未来主义趣味的科幻小说;《我的阿嬷米叶》(Mi?e)谈的是老化的问题;《院子里的男人》(L’homme du jardin)则是以希区考克式的悬疑气氛探讨亲子关系。二○○二年,描述蒙古大草原苛刻环境的《153天之寒冬》一出版,隔年就获得法国青少年文学奖重要的「女巫奖:最佳青少年小说」(Prix Sorci?res 2003 : "meilleur roman adolescents)。
虽然佩提的小说题材变化不断,但是整体看来却可以统统归于「启蒙小说」。小说的主人翁(年轻的男孩或女孩)都在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凭一己之力解决生活困境,如何透过一连串的考验让自己变得独立自主、成熟自信与获得解决事情的能力。因此可以这么说──佩提的小说帮助我们成长,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会是如何,生命又是怎么一回事。他的文字风格更是直指核心,一针见血,以能被理解与可读性为目标,从不作空洞无谓的文字游戏或冗长赘述。所以读起来充满了活力的快感。
草原上的老人
张子樟(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
这篇故事简单易懂,但意味深长。全书主角其实只有两个:祖父拜塔尔和孙女佳珊,其余的人(包括佳珊的父母)都是串场者。作品把描述重心集中在相差一甲子的祖孙身上,对照强烈,两人的关系先是对立、逐渐磨合,最后双方流露真情,却又分离。
粗看之下,拜塔尔这位老先生既保守又顽固,自己一辈子当牧羊人,认为儿子理安应该继承家业,养牛牧羊一辈子,没想到儿子当了大卡车司机,又娶了一个不会骑马、不会为动物挤奶接生、只想当老师的媳妇,让他极为不舒坦。更严重的是,孙子生下来竟然是个女孩,不是男孩,令他十分沮丧挫折。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纠缠在一起,他与佳珊之间的矛盾,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祖孙之间的心结恰似《鲸骑士》(The Whale Rider)里的老族长与孙女的冲突一般,因为在他们老一辈人的心目中,唯有男性才能继承家业。如同鲸骑士卡胡骑在鲸王背上抢救鲸群离开浅滩,佳珊不但骑上飞马「铁灰」与「疯老头」祖父并驾奔驰于旷野草原中,还在一次大风雪灾难中救了祖父一命,让他衷心接纳了她。
拜塔尔是个活在大自然、向往自由自在过日子的老人。他珍惜大自然的赐予,教导佳珊如何骑马、如何捕捉老鹰库达、如何教牠捕食,佳珊因此不再排斥大草原上的生活,反而逐渐融入,终于完全投入。她在担心待产母亲安危的同时,却不再牵挂要在祖父住处待上多少天,甚至对祖父不想让她去上学一事也毫无意见,因为她已经完全赞同祖父的一举一动。大草原上的一老一少,两人身上血脉相连的鲜血正缓缓流动。
如果把拜塔尔视为坚守传统的顽固分子,那一再催促佳珊去上学的学区督学伊尔班就是高举现代化大旗的旗手。他不能接受拜塔尔仍然在教导佳珊放老鹰。在他心目中,小孩应该成为工程师、医师、程式设计师,不该成为放牧牛羊的人。他第三次出现时带着一张盖满签章的信纸,强迫佳珊上学,那张纸却被拜塔尔丢进火炉烧掉了;拜塔尔还转移话题,以多年的实际生活体验要督学注意天气的遽变,伊尔班依旧坚信气象报告,最后暴风雪果然出现,差一点要了拜塔尔的命。可笑的是,伊尔班却认为这场大自然灾难「对国家来说,或许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好机会,让这个国家终于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现代化的国家。」更荒谬的是,他深信现代化的国家会需要「像他这样果断且坚定向前看的人!」作者借此对某些尚待开发地区的现代化迷思提出了质疑。 拜塔尔对他生活周遭环境的变化十分清楚,也相信自己可以一一克服大自然对他的考验,但他忘记了自己已经是风中残烛,生命力远不如从前。在一场致命的大暴风雪中,如果不是有佳珊在,他就会从大草原上永远消失了。祖孙之间的距离也因这场灾难拉得更近,一向倔强的老人终于哭了起来。
祖孙之间因为缺少接触,一旦处于同一屋檐下,冲突便无法避免。拜塔尔在亲情与新生命亮光的照耀下,顽强的心态渐渐融化。两人对从来未曾见过的大海的向往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媳妇妲雅拉的一本小书《老人与海》竟然成为老少两人和解的主要触媒之一。佳珊心目中的「起伏波动的大草原,如同一片汪洋大海」。她顺应祖父的要求,开始唸《老人与海》给祖父听,两人都陶醉在书中情节的刻画,想像着大海的模样,书中海鹰的出现更让老人震惊:「每个人都有他的机会:人、马、鱼……」每天晚上听佳珊读《老人与海》变成老人生活中的固定仪式与享受。作者如此安排,在于凸显拜塔尔与书中坚毅不拔的老人的对比。两位老人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大海与草原),展现人类永不放弃的斗志,勇于同大自然搏斗,但心中怀抱的是种「敬天畏神」的心态,而不是「人定胜天」的自大狂妄。
佳珊最后重回母亲怀抱,见到了新生的妹妹,一家人终于团圆;但在草原上与祖父一起生活了五个月的点点滴滴,却成了永存于心底深处的美好记忆。她不免会担心孤单的祖父何去何从,但祖父自认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己的凋萎与消失是大自然的运作规律,他不但不排拒,反而欣然接受。
大草原上的生活使得佳珊充分认识祖父柔弱的一面,表面冷酷的拜塔尔在佳珊的这段成长过程中扮演了相当成功的智慧老人角色,在认为他的任务已了后,便飘然远去,不再回首。这让佳珊更进一步了解生命施与舍的真义。
读完这本小说,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心灵洗涤。作者细腻的笔触,将人物的内心挣扎和情感变化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寒冷的冬季,这种环境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孤寂感,也象征着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主角在逆境中不断寻找希望,最终战胜自我,实现蜕变的过程,深深地打动了我。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力非常敏锐,他没有将人物简单地划分为好与坏,而是展现了每个人物复杂而多面的性格。即使是反派角色,也有其背后的故事和苦衷,让人在同情他们的同时,也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小说中穿插的许多细节描写,也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尤其喜欢作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那些冰雪、寒风、阳光,都仿佛有了生命,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寒冬,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力量的优秀作品。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有点慢,但不是那种让人觉得无聊的慢,而是一种沉淀式的慢。就像在寒冬里慢慢地煮一杯热茶,需要耐心和等待,才能品尝到其中的滋味。作者的文笔很细腻,他用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这个世界。他笔下的人物,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觉得非常亲切和真实。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小镇,小镇的居民们,都有着各自的故事和秘密。作者将这些故事巧妙地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场景描写,比如小镇的街道、房屋、店铺,都仿佛活了过来,让人身临其境。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即使是一些微小的动作和表情,也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的节奏很慢,但却充满了张力。作者通过大量的伏笔和暗示,来慢慢地揭示故事的真相。这种悬念式的叙事方式,让人欲罢不能,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旅程,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杯加了冰块的威士忌,入口微凉,却回味无穷。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让人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小岛的居民们,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主角是一个外来者,他来到小岛是为了逃避过去的伤痛。但是,他很快就发现,小岛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平静。小岛上隐藏着许多秘密,小岛的居民们,也都有着各自的故事。作者通过主角的视角,来慢慢地揭示这些秘密。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人物描写,比如老渔夫、寡妇、流浪汉,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觉得非常真实和贴近生活。作者对于小岛的风景描写,也充满了诗意和哲理。那些海浪、沙滩、礁石,都仿佛有了生命,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这本书的节奏很慢,但却充满了张力。作者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来慢慢地营造一种压抑和不安的氛围。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感受到了那种孤独和寂寞。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过去的,台湾的冬天虽然不至于“153天”那么漫长,但那种湿冷和阴郁,还是让人觉得有些压抑。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很特别,不是那种直白地讲述故事,而是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氛围渲染,来慢慢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很擅长运用象征和隐喻,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解读。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主角的性格很复杂,他既有脆弱的一面,也有坚强的一面,让人觉得非常真实和贴近生活。他所面临的困境,也并非是那种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爱情的迷茫、人生的选择、家庭的矛盾等等。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寻找答案。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反而让人回味无穷。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和成长的启示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冰冷的色调和简约的线条,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寒冷的冬季。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救赎和希望的故事。主角是一个内心充满伤痕的人,他背负着沉重的过去,一直在寻找救赎的道路。作者通过大量的回忆和闪回,来慢慢地揭示主角的过去。这些回忆,就像是一块块碎片,拼凑成主角完整的人生。主角在寻找救赎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他曾经迷失过方向,也曾经想要放弃。但是,他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希望。作者对于人性的描写非常深刻,他没有将人物简单地划分为好与坏,而是展现了每个人物复杂而多面的性格。即使是那些曾经伤害过主角的人,也有其背后的故事和苦衷。这本书的结局,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主角最终战胜了内心的 demons,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也受到了鼓舞,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坚持希望,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